有多少人能分得清楚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能分清楚的朋友请举个小手手!我想默默地有人举手了,应该还有很多人没有,因为这道题目实在太难了,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寒衣节和寒食节这样的节日呢!现在我们就从寒衣节的来历,寒食节的习俗等不同方面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寒衣节来历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衣节
时间不同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衣节是十月初一。
意义不同
什么是寒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寒衣节来历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给死人送衣服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
什么是寒食节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来源于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想了解更多关于寒衣节的内容吗?不妨点击专题》》》寒衣节
寒食节原本是独立于清明节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寒食节的雏形。到了春秋事情,寒食节加入了名人事迹,更是声名远播。那么寒食节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详细情况我们来看看寒食节由来的传说你就知道了。
寒食节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寒食节由来的传说
寒食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由来的传说:纪念介子推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的习俗
1、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2、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3、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4、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6、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蹴球: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就是清明节了,在清明节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和一个传统节日见面,那就是寒食节。可能很多人只是听说过这个节日,并不知道什么是寒食节?今天我们将寒食节的由来,还有关于寒食节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大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寒食节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源头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期间不能举炊,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以备禁火期间食用,这种食物即所谓“寒食”。
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之推的习俗。介之推乃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时一位忠贞的追随者,后为火焚,举国哀痛。《荆楚岁时记》云:“介子推(即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
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侯爵诡诸是晋国的君主。他的大儿子申生应该在他父亲死后继承王位。但侯爵另有安排。他想让其爱妾骊姬生的儿子继承他的王位成为晋国的统治者。作为不太称职的父亲,侯爵让人把申生暗杀了,当他又想用同样的手段杀死他的二儿子重耳时,重耳听到风声后和他的一个忠臣介之推及随从人员一起逃走了。
当重耳被迫离开家乡之后,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19年间,重耳和他的全体忠实的官员和仆人四处流浪,无家可归,亲身体会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一天,公子重耳与他的随从在流亡魏国的途中病倒了。贫病交加,十分闲苦。平时。重耳靠随从们采摘的野菜、野果充饥。那天病后,重耳再也咽不下野菜、野果,快要饿死了。他最忠实的随从之一,介之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因而使重耳渡过了难关,保住了性命。
最后,于公元前636年,重耳设法夺回了应该属于他的王位,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成为国君之后,重耳决定对随从自己流亡的功臣们进行封赏。但他竟然忘了那位“割股奉君”的贤臣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难受,决定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所以他背起自己的老母亲,逃进家乡附近一个大山里,过起了隐居生活。
后来,重耳记起了介之推,非常惭愧。所以就派人去找他。人们终于发现了他。重耳亲自到深山寻他的大恩人。可只见重重青山,葱葱树木,根本看不到介之推的影子。重耳站在山顶上呼喊,他听不到回答。只听见山谷的回响,看不到介之推出来见他。重 耳知道介之推是位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介之推肯定会被迫背着母亲从山里跑出来。这样,人们就可说服他回到王宫,过舒服的生活。因此,重耳下令放火烧山。恰巧正赶上风急火旺,火一下蔓延开来,不久,大火烧遍方圆数十里,持续了三天三夜。树木烧光了。青山变成了焦土,但仍然不见介之推从山里出来。于是重耳就派人去寻找。只见介之推背上背着老母亲,靠在一棵被烧焦的柳树上,母子两人都已经被活活烧死了。
重耳渴望见到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可被火烧死也不想见到他。重耳为此非常伤心。于是下令建造一座庙字纪念他最忠实的随员。同时下令在每年介之推死去的日子里不举火,吃冷食。所以,在寒食节人们不得不吃冷食,这在开始时持续了一个月,后来改为三天。另外,人们从此开始参观介之推的坟墓以示对他的思念和尊敬。
现在寒食节已经式微,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寒食节,更不要说了解寒食节的起源了。那么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呢?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而产生的,但是现在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寒食节起源于古时候的禁火习俗,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介绍。
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 寒食节的起源
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规定每年在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晋国国内家家户户都要禁烟火而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吃冷食习俗的来源。
于是晋地之民便在每年的寒食时节断火冷食。最初寒食节的断火时间为一个月,但由于天天吃生食,致使许多人因身体不适而生病。到东汉时期,并州刺史周举注意到此种状况后,为解决这个问题,便亲自到介之推庙进香,请求介之推将断火的时间改为三天。此后随着寒食节风俗向全国的传播,断火之俗也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断火时间也逐渐由三天改为了一天。
寒食节肯能在冬季
天文学家认为寒食节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大火星,即商星,参星和商星是相对的,三月参伏,则意味着火见,也就是火出。自八月至来年二月,黄昏时都见不到大火星,故后人推广而统称为内火。所谓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皆出东方。二十八宿的龙神位于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季节,受到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间禁火、出火习俗。然而,正如中村乔所说,由春季论述寒食起源之说,基于魏晋以后的寒食是冬至之后一百零五日进行,这和《周礼》的《秋官司炬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夏官司爟(guan)氏》“季春出火民咸从之”的时期大略一致。但是,所见寒食风俗最古老的事例是后汉桓谭的《新论)和(后汉书周举传),因其在冬季进行,所以应该把寒食的古制在冬季进行作为其起源。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或“熟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按照古代的风俗,节日期间要禁止一切烟火,包括生火做饭。为此必须事先准备好熟食,到时只能吃这些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寒食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寒食节的具体时间定在前一年冬至后的105日或106日,恰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因为寒食节通常要禁火三天,所以有关活动要延续到清明。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逐渐不加区分了,以至现在有不少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以后,与祭祀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汇成为一个节日,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清明寒食”的说法,因此寒食节有许多习俗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
画卵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晌。”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
唐代寒食节吃煮鸡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鸡蛋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并染上色彩,增加鸡蛋的外观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这就是唐人所说的镂鸡子。
“镂鸡子”又名“画卵”,是一种精心雕镂的彩蛋。“镂鸡子”虽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但它的普及却在唐代。当时人们还要把镂刻过的鸡蛋拿出来相互比试,争巧斗艺,这种习俗当时称为“斗鸡子”。由于民间斗彩蛋之风甚盛,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就提出要对“雕镂鸡子”加以约束,但是一种流行的风俗仅靠官方简单的“禁断”是难以收到成效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对民间的这种“镂鸡子”风俗就不再干涉了。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重要的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寒食节和清明在历史上曾经是两个节日,但是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在长时间的相互融合中已经不分彼此了,因此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节日,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有这样错觉,古时候清明寒食的诗句也是纠葛在一起的,下面就来看看有关清明节或寒食节的古诗。
有关清明节或寒食节的古诗
《夜深 / 寒食夜》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念奴娇春情》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清明寒食的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杜牧
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宋代:王禹偁
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代:黄庭坚
4、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唐代:孟浩然
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唐代:白居易
6、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翥
7、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唐代:韦庄
8、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唐代:孙昌胤
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吴惟信
10、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代:韩翃
11、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唐代:云表
12、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唐代:白居易
13、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宋代:李清照
1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唐代:孟云卿
15、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代:杨万里
16、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唐代:韦应物
17、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唐代:杜甫
18、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宋代:张镃
今天我们来说说寒食节,顾名思义,寒食节就是要吃冷食的一个节日。咋听起来还是挺奇怪的,为啥要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吃冷食呢,这是因为寒食节也是有含义的,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由来
古来对寒食节起源的各种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派,我们不妨称为介推派和改火派。
介推派
介推派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贤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兴起的,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两汉之际桓谭(公元前圆猿耀约公元缘园年)的《新论》。其文云: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疾”字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艺文类聚》卷三)其后我们在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所记述的周举(?耀公元员源怨年)事迹中也见到类似的说法:
改火派
改火派认为寒食节跟周代的改火习俗一脉相承,它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改火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陆 在《邺中记》
中就已提出寒食节不是为介子推而设的观点。他说(《玉烛宝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原本是专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之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与寒食节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的一些项目盛况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因寒食节项目长期在清明节令期间开展,一些活动项目(如禁烟、扫墓、斗鸡、赏花等)有时称“寒食”,有时则称“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的主要项目之一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厉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