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在很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属于他们独特的文化也和其他民族相互交融,我们今天就通过火把节来认识一下它背后的民族和民族文化。那么火把节是哪个国家的?还有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我们下面就来看看详细介绍。
火把节是哪个国家的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
火把节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的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的传说
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小学,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善于动手的能力,所以在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布置一些手抄报的作业,而不是语文数学这样的常规作业。手抄报的意义重大,它是集于德智体美为一体的。为便于孩子们能完满完成老师布置的民族团结手抄报作业,特收集整理民族团结高清手抄报图片,民族团结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族团结手抄报 民族团结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1、左边画一些鞭炮,右下角画一个天安门。
2、下面画上横线。
3、里面写上民族团结手抄报。
4、最后给手抄报涂上颜色就画好了。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自然过的节日也多,其中有一属于穆斯林的节日古尔邦节,是为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当地,政府机关还会安排放假来让民众过节。那么,古尔邦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古尔邦节是哪里的节日呢?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古尔邦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哪里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介绍
古尔邦节中的“古尔邦”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古尔邦的意思就是“献牲”,所以古尔邦也叫“宰牲节”。古尔邦这个节日是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宗教传说。
在《古兰经》中记载着,相传以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伊卜拉欣(也就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祖先)夜里曾经梦到了真主安拉要他到密那山谷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通过这个来考验他对于安拉的忠诚。伊卜拉欣完全服从了安拉命令,最好还是决定将自己的儿子献祭给安拉,当伊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准备将儿子伊司玛仪杀死时,安拉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伊司玛仪的牺牲。
不过对于这个故事,在圣经中所记载的内容又有一点不同,圣经中认为伊司玛仪是亚伯拉罕的庶子,伊司玛仪和自己的母亲回到了埃及,而亚伯拉罕最后要杀的是自己的100岁时生的嫡生子以撒。
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习俗定期宰羊献祭,慢慢的就成了习俗。
在伊斯兰教创立后,承认先知伊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由于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11天的日差,所以每年阿拉伯的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古尔邦节的意义
宰牲的意义可分四点:一是学习易布拉欣父子对安拉敬畏、顺从的大无畏精神;二是把宰牲肉分散救济贫民,使穷人也能感觉到节日的喜庆和快乐;三是抑制私欲,培养坚忍不拔的高尚品德;四是不仅对主能生敬畏.而且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能做到亲、爱、公、善。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个伟大的考验,能体会到宰牲的真正意义,珍惜今世时光,与各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共处、互敬互爱,达到名符其实的穆民的标准。
古尔邦节的习俗
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
①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②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
春节历来是我国人民最受欢迎的节日,春节这天,举国上下狂欢放假,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拜年贺新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我们都知道汉族人民都过,那么除此之外春节还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方式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和一起去看看吧。
春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春节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
春节介绍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方式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侗族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为“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普米族
初一早晨,普米族人就开始鸣放礼炮,吹起海螺,以示庆贺。
鄂伦春族
大年初一早晨,鄂伦春年轻人要先给家中的长辈敬上满满的一杯酒,行礼表示孝敬和问安。然后,同辈之间互相对饮祝福。吃过早饭后,青年人聚到一起,进行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
达斡尔族
初一清早,达斡尔族的青年们双手沾满锅底灰,争相往别人脸上涂抹,美丽的姑娘们往往被小伙子涂成“灰姑娘”。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幸福的意思。
哈尼族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彝族
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苗族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羌族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民族特点和民族节日,像火把节、开斋节、泼水节等节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对于火把节,你知道火把节是什么节日?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想知道哪个民族有火把节,可以来看看的介绍哦。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什么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火把节有什么活动
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旅游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篝火晚会: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
不管火把节什么时候举办,那天都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到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找到意属的心上人,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绵绵情意与熊熊烈火,照红了夜空,也照亮有情人的心。
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自然是有很多少数民族节日的,而少数民族节日不仅是一个民族所有,也是多个民族所有。就比如开斋节,一个属于穆斯林们的节日,我国有很多民族都在过这个节日,那么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哪些民族过开斋节呢?下面和一起去了解下开斋节是什么节日吧。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开斋节是我国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共是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根据国务院民族节日放假办法规定,节日当天各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民族员工放假一天。
开斋节是什么节日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对“尔德菲图尔”(阿拉伯语)的习惯称呼。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然后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各族开斋节区别
从称谓上讲,维吾尔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就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小尔德”,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称它是“过年”。
各族是怎样过开斋节的
维吾尔族
节日的清晨,成年男性穆斯林净身更衣后就成群结队地去清真寺做礼拜,在阿訇的带领下叩首、跪坐、诵戒言。礼毕,互相祝贺节日,举行庆祝活动。妇女们梳妆打扮后,也聚集在清真寺附近或郊野做礼拜。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千干净净,主人将各自制作的风味面点及奶茶、桃仁、杏干、葡萄干、蜂蜜等一并摆上餐桌,招待亲友和客人。人们见面互致“萨拉姆”(问好的意思)。有的走亲访友,互赠馓子、油香(类似油饼)或包吾尔撒克(油炸果子)等;有的全家外出游玩,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有的游坟扫墓,祭奠先人。此节一般为一天。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封斋月大多数很难到清真寺聚礼,一般都在毡房或地上铺一块布,面朝西方礼拜。斋戒期满后,哈萨克人迎来肉孜节。一大早,成年男性哈萨克人净身之后,由阿訇召集到山坡山坳或水溪草坪上进行礼拜。礼毕,大家相互祝贺节日。
节日里,每家都要准备丰盛的食品。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人们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年。第一天往往是男子出门拜年,女子在家招待客人。第二天是女子外出拜年。第三天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节日的第一天,牧区很多地方还要举行叼羊、赛马等娱乐活动。自古以来,哈萨克人过肉孜节就像过古尔邦节一样要过三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只过一天肉孜节的习惯。
柯尔克孜族
节前,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一齐行动,清扫庭院、畜圈,晒洗被褥,准备节日食品。
节日的清晨,老年男子先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待仪式完毕,人们再互相登门拜年。还有很多人去坟地念经祈祷,以缅怀先人。回到家里,要宰羊和准备丰盛的食品招待来客。
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些柯尔克孜族居住区还有独特的节庆习俗。如小伙子路遇姑娘可拦住去路,请她唱歌跳舞,一直到姑娘答应了自己的要求或赠送手帕和礼物后放行,这些给节日增添了乐趣。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过肉孜节,既做肉孜节的礼拜,也相互拜年,但却不封斋。其根源在于:塔吉克人信守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教派的教义,而是否“封斋”恰恰是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主要是伊斯玛仪教派)之间分歧之所在。据说,塔吉克人认为“封斋”是为了洗清罪过。塔吉克语里,“封斋”是“封日”或“打发日子”之意,即如何度过这一天和那40天,这表明塔吉克人是不封斋的。因此,他们过肉孜节也较为简单。
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乌孜别克族穆斯林十分热情好客,斋月里吃斋饭时,对亲友、邻里都热情相邀。此时,即便是过路的人,到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家做客,也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到了斋月的最后一天,当看到新月以后,次日迎来开斋日。按传统习俗,人们要欢度3大的节日。当天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净身,到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节日里,亲戚邻里相互拜访,欢聚一堂。每个家庭都准备了十分丰盛的节日食晶,热情招待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