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吃腊八粥

2020/4/1 16:10:46
万年历日历:吃腊八粥知识
吃腊八粥知识
腊八节为何要喝粥

2019年腊八节在1月13日,这时候我们的传统是要喝腊八粥。那么腊八节为什么要喝粥呢?这里面是有故事的,而且还跟佛祖成佛的传说有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寓意还有它背后的故事吧!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寓意

腊八节喝腊八粥有什么寓意

一碗腊八粥,盛满着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方便、感恩、欢喜、结缘。

一、祭祀的供品,祈福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祷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古时干物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

二、赠送亲友,联络感情

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兴地道谢。

也许这家的腊八粥中多得是豆类,也许那家的腊八粥中多的是谷类,这家是甜的,那家是咸的.....就在互相品尝腊八粥的过程中,一起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三、舍粥,行善积德

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在这寒冷的冬天,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对穷人是一种享受。而对施舍者来说,也是一种功德。

四、食材五行俱全,强身健体

腊八粥的食材丰富,花生、大豆、绿豆、赤小豆、芸豆、蚕豆、核桃、粳米、薏米、小米、大米、桂圆、龙眼、红枣、桂花、红薯、松子、乳蕈、白果、百合、莲子、柿子、板栗、蜜饯、......等等,各地各家各有不同。色彩各异的食材让腊八粥五彩缤纷,令人食指大动。

周易五行理论认为,绿色属木,主肝胆;红色、紫色属火,入通与心;黄色属土,入通于脾;白色属金,入通于肺;黑色、蓝色属水,入通于肾。腊八粥的食材五行俱全,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五、腊八粥食材汇集全年各季,庆贺丰收

古人是非常讲究吃应季食品的,固然这也和当时的条件有关系。即便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可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却也只局限于应季的时候。冬季万物萧条,相对而言,没有什么正好应季的食材。但是,腊八粥中的各种食材,却几乎汇聚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收获。只不过,蔬菜水果谷物等都成了干物。这种食材的大汇总,相当于向天地、神灵、祖先展示这一年来的收获,庆贺今年的丰收,并祷祝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

六、福寿粥,积福惜福

据说,福寿粥最初源于杭州天宁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腊八时将这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说吃了可以增福增寿。后来,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称之为福寿粥。

喝腊八粥的传说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起源于印度,而且和古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有关。传说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苦修六年,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有一天在河中沐浴时,吃了牧女苏耶妲送的乳糜,在毕钵罗树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这个据说就是腊八粥的前身,后来释迦牟尼的弟子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和感谢牧女,在每年的腊八节这一天手捧钵盂,到街上化缘,将化来的米、枣等煮成粥,发给挨饿的人们。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腊八节为何要吃腊八粥

到了腊月我们说起腊八节,那最熟悉的莫过于腊八粥了。只是关于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我们却并不是很清楚,反正是老祖宗上千年前就留下来传统,我们也就一年年的遵循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腊八节和腊八粥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和腊八粥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日成佛这一事件,在每年的腊月初八都熬制米粥,既为了表示对佛祖的怀念之情,也为了向佛祖表示修炼的决心,相信自己只要苦心修炼也可以到达佛祖的境界,佛门之内将腊八粥称为“佛粥”。

喝腊八粥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甚是贫穷,迫于生活的压力,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当地的一个地主家放牛。地主对朱元璋不好,挨打挨骂是经常的事,饥肠辘辘也是每天的生存状态。有一天朱元璋放牛的时候,途中经过一座很窄的木桥,老牛一脚踩空,跌下桥去把腿摔断了,这还了得?地主一生气就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几天都不给吃的喝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朱元璋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老鼠洞,里面有小米、大米、豆子等,他就把这些东西凑在一起煮了一锅粥,真是饱了吃着蜜不甜,饿了吃着甜如蜜,朱元璋觉得这粥真的是太香了。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世间的美味都吃遍了。忽然在一年的腊八里他想起了当年那好喝的粥,于是令御膳房煮这种杂粮粥。因这天在腊八,就赐名腊八粥,并让子女们也喝这种粥,让他们在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祖辈们的辛苦。“上行而下效”,一时间在腊八喝腊八粥成为风气,传至民间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风俗。

腊八节即将消失的习俗

腊八起冰窖开始储冰

古都北京在腊八节 除煮粥供佛舍粥 食粥之习俗外, 宫廷王府的冰窑还有在腊八节这天起储窖冰之俗,’腊七腊八, 冻死寒鸭,’腊八时节巳是冰封严寒之时,位于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窑等皇家及王府冰窖,自太液池南海等湖泊内起冰储存, 待夏暑天时供皇宫及皇族们享用。

在民间也有吃“腊八冰”、的民俗。吃腊八冰是在腊八的前一两天用陶瓷盆盛满冷开水放在院中,结成冰,待腊八这天早上磕出冰块全家分食之,旧时的说法是“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这当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腊八成年仪式

在腊月初八,云南西部的纳西族要为家中年满13岁的男女小孩举行成年仪式。仪式由女家长主持。仪式开始时先拜火塘边的祖先神位,然后男孩的左手抚摩火塘左边的男柱,由家长为他脱去长衫换上裤子;女孩右手抚摩右边的女柱,左手拿一银币,双脚踏在两个米袋上,预兆将来生活丰裕和生产兴旺,家长为她脱去长衫换上裙子。举行成年仪式后,表示男女小孩就成为大人了。

打腊鼓

古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中国民间自古以来便有打腊鼓的习俗。通常是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村民集会,击鼓驱疫。届时,人们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敲击细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赶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旧时,农业生产落后,冬日送肥保温防寒是确保来年丰收的重要措施。故而腊日打腊鼓还有击鼓催春的农事之意。谚语道: “腊鼓动,农人奋。”腊日一过,农民便忙于运肥上田,为新春的耕作开始着手进行准备。

请家畜

另外,在河北省南部,旧时还有“请”家畜、家禽吃腊八粥的习俗,又是一番讲究和情趣。当地人每到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一定多煮些粥,除人吃之外,家中饲养的“马、牛、羊、鸡、犬、猪”六畜,也全给一份吃。据当地人传一说,腊八这天,玉皇大帝照例要派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管理六畜的众神下界,查访人间对待六畜是否爱护。这些玉皇的使者见人们和他们的同类得以共享腊八粥,便很高兴,回到天上奏明玉帝,玉皇就会给人们降福。这个传说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很具有人情味,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六畜的仁爱精神。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腊八节为何吃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已经成为人们庆祝腊八节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腊八节不喝腊八粥都不算是腊八节。而且腊八粥营养丰富在寒冬腊月里来一碗腊八粥,美容养颜的同时还能补气安神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粥很好喝,但是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粥,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寓意。

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寓意

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寓意

腊八节喝腊八粥,据说与释迦牟尼有关。

释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二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传,一天释迦牟尼来到一片茫茫无际的荒漠,又饥又渴,终于不支倒地。这时,恰巧有个善良的牧羊姑娘路过,忙将随身所带的杂饭与泉水调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醒来后,谢过牧女,继续前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终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从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献粥,取香谷、果实煮粥,供于佛像前。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代“猎”、“腊”是同一个字。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做“腊月”。据古书记载,在南北朝时,就流传着“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说的是在腊月,农民为了喜庆一年的丰收,敲打腊鼓,跳起各种舞蹈,预祝来年再有一个好收成。

中国古代民间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习俗。如《本草纲目》赤豆条记载,传说中那位头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才”儿子,“以冬至死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来祓除瘟神疫鬼。这个节日风俗,后来和佛教纪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渐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渐淡薄下来,成为入腊以后的节日佳品——“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含义

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寓意

腊八粥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补气、安神、养血等效用。然而。民间对腊八粥更是赋予了许多神奇的功效。

一是祈丰收、祈子。即将粥涂抹在果树花木之上,祈祝多产果实、枝繁花盛。在湖北,若有不结果实的果树,人们便用斧子在树上砍个口子,将粥涂在口子上,称为“喂树”,以此祈果。

二是增福、辟邪、避瘟疫。在河北张北,要将腊八粥涂于墙壁、树木、门环等处,以驱邪。

三是祛病。在湖北黄冈、新洲,人们认为此日为翻痢菩萨生日,吃腊八粥可免生癫痢。

四是驱寒。腊八粥温暖滋补,有较好的驱寒之效。在山西和顺。腊八粥也称“防风粥’,说是可以御寒。

腊八粥营养解析

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寓意

赤豆为粥,可以利尿清脾;菱粉为粥,固精明目;栗子为粥,补肾强膝;百合为粥,润肺调中;萝卜为粥,消食暖下;油菜为粥,调中下气;养菜为粥,明目利肝;韭菜为粥,温肾暖下;花椒为粥,辟瘴御寒;茵香为粥,和胃治癌……假如李时珍受时代条件所限,还有些不甚科学的看法的话,那么,现代医学当是可信的了。我们也抄录一段现代中医学上有关粥的食疗作用的说法:

玉米面和玉米掺粥,可以预防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白扁豆粥,能健脾益胃,消暑化湿,止泻解酒毒;山药粥,能补肺、肾,老年人常食可治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慧芭粥,能上清肺热,下理脾湿,还可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脚气水肿,并有预防癌症之功效;红枣粥,可补脾益气,可治疗脾胃气虚、营养不足;菊花粥,能平肝降血压,明目养阴;构忆粥,可滋肝补肾,养血生精;核桃粥,能补肾强精,敛肺定喘;小米粥,可强身益血;绿豆粥、藕粥,可生津利咽,解热祛暑、解毒;芦根粥,能清肺热,生津止渴,防乙型脑炎和脑脊髓炎;荷叶粥,能清热解毒,降低血脂;白薯粥,可以补气益神…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到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已经的一项悠久的传统,别人吃我们也跟着吃,但这又什么说法就不得而知了,很多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疑问,每到了腊月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我们在嘴边说的,过了腊八就是年,那么这其中的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腊八节的那些事。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因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故名腊八节。

据史书记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吃腊八粥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腊八节这一天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一般认为,这个习俗起源于佛教。据佛经记载,释A牟尼苦修时,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一个牧女盛了一碗乳粥给他喝,释迎牟尼因此恢复了精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农历腊月初八成佛。为了纪念释迩牟尼,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大会,并效法牧女,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经过演变,加上不同的地域特色,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腊八粥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这种腊八粥做起来麻烦,需要煮一夜,吃起来一定香软可口。

吃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吃腊八粥的习俗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始于唐代,普及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它起于何因,也是众说纷纭,不过从民间传说中也可见一些端倪。

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说喝腊八粥起源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但此说也有矛盾。据说,古时候有个净饭国,这个国的太子叫释迦牟尼,他在二十九岁上出家修行。有一天他走到尼连河附近,又累又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很同情他,便将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菜野裸,用泉水熬成乳糜的粥,喂他吃下,他才得以振起精神,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腊八这天称为“成道节”,每到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还煮粥敬佛。由此积久成俗,人们每逢这天都喝腊八粥。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近似。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正闭目养神,人们忽然见天降五色雨,佛祖面上顿放红光,坐化圆寂。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佛教徒们从此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以五色米谷加些果品熬成粥,敬奉佛祖,称之为“七宝五味粥”,俗称“腊八粥”;教徒们这天也都喝这种粥,表示对佛祖的怀念。在佛教的影响下,许多人也相信由此可以得福而喝起了腊八粥。这一习俗随着佛教的传开,在民间也越传越广


农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农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现在一直是传说不断,不知道为什么全国大多数的地区会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吃这种“杂粮粥”。最可靠的说法是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人们是为了纪念他修道的艰难后来才有了食用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一说。

农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的来历

农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的来历

旧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这个腊八节的来历风俗已和元宵吃圆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沿袭至今。

腊八粥,是由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而得名。“腊”本是古代的一个祭器名。早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间进行“腊祭”,十二月便叫“腊月”了。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大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觉江村节物新”授是一个佐证。

农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释伽牟尼成佛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 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名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供佛,腊八粥也叫“佛粥”,还有称“五味粥”、“七宝粥”的。到了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农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和刘秀的传说

相传王莽篡位以后,到处捕杀姓刘的人。刘秀在逃难途中,饿昏在路旁,恰逢一位讨饭的老太太将他扶起,并把讨来的半罐残汤剩饭给他吃了。刘秀吃罢,顿时精神抖擞,又逃难去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一晃几年过去了,皇宫里,每日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刘秀吃腻了口胃。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老太太送给他的饭,想来都觉得美味无穷,口涎欲滴,于是,他立即降旨命御厨做那种“杂合粥”,御厨按其吩咐,精心做了一碗送上,刘秀一吃,根本就不是当年的那种味,大发雷霆之后,把御厨斩了。他又命侍臣另选名厨,又做,又吃,又不是那种味,又斩,几年下来,不知杀了多少名厨师。这年腊月初八,有位老太太手提一个瓦罐要见刘秀皇帝,并说最会做杂合粥。刘秀传见,不禁一惊,这就是当年送粥给他吃的老太太。刘秀忙赐座,并说曾多次派人寻访过她,今日要实现当年的诺言—报恩。

而老太太说并非图报,只是求皇上不要再为那粥杀人了,并说:人饥吃糠甜似蜜,一饱百不贪。一语使刘秀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杀厨师。因为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为了记住这一教训和怀念那位老太太的救命之恩,刘秀降旨:每年腊月八日宫廷内吃一顿腊八粥。这件事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为何要熬腊八粥

到了腊八这一天很多人家都会将之前就泡好的各色谷物淘出来清洗干净,准备一口大锅熬煮一锅鲜香可口的腊八粥。在将粥煮好之后一般都会先用于敬神经祖先,饭后才是自己享用,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满满的吃上一大碗,也会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那么,腊八节为什么要熬腊八粥,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熬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熬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旧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这个腊八节的来历风俗已和元宵吃圆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沿袭至今。

腊八粥,是由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而得名。“腊”本是古代的一个祭器名。早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间进行“腊祭”,十二月便叫“腊月”了。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大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觉江村节物新”授是一个佐证。说起腊八节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但是知道腊八粥的来历的人估计就屈指可数了。

据说腊八粥的来历源起于印度的佛教传说,与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有关。相传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一日修行中,饿昏倒地,这时一个放牧的女子见到了他,就把所带的杂根加上采摘的野果煮成烂粥喂给他吃。释迦牟尼吃了粥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我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粥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熬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相传王莽篡位以后,到处捕杀姓刘的人。刘秀在逃难途中,饿昏在路旁,恰逢一位讨饭的老太太将他扶起,并把讨来的半罐残汤剩饭给他吃了。刘秀吃罢,顿时精神抖擞,又逃难去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一晃几年过去了,皇宫里,每日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刘秀吃腻了口胃。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老太太送给他的饭,想来都觉得美味无穷,口涎欲滴,于是,他立即降旨命御厨做那种“杂合粥”,御厨按其吩咐,精心做了一碗送上,刘秀一吃,根本就不是当年的那种味,大发雷霆之后,把御厨斩了。他又命侍臣另选名厨,又做,又吃,又不是那种味,又斩,几年下来,不知杀了多少名厨师。这年腊月初八,有位老太太手提一个瓦罐要见刘秀皇帝,并说最会做杂合粥。刘秀传见,不禁一惊,这就是当年送粥给他吃的老太太。刘秀忙赐座,并说曾多次派人寻访过她,今日要实现当年的诺言—报恩。

而老太太说并非图报,只是求皇上不要再为那粥杀人了,并说:人饥吃糠甜似蜜,一饱百不贪。一语使刘秀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杀厨师。因为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为了记住这一教训和怀念那位老太太的救命之恩,刘秀降旨:每年腊月八日宫廷内吃一顿腊八粥。这件事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