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我国自古就流传下来的节日,现今是我们一年中国最热闹的时候,成为了我们法定节假日,是除旧迎新的新年。那么,你知道正月初一在古代叫什么吗?古代正月初一是怎么拜年的吗?想知道正月初一在古代的叫法,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正月初一在古代叫什么 正月初一在古代的叫法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馀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馀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的10个禁忌
1、忌倒污水、垃圾、动扫帚
大年初一如果扫地,会扫走财运,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所以不能扫地。垃圾、污水也不能倒在门外,这样可能会破财,很多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2、已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
嫁出去的女儿一般在初二回娘家,如果初一回去有两个原因,第一,会把娘家吃穷,第二,嫁出去了,就是婆家的人,应该在第一天服侍婆家老人。
3、大年初一吃饺子
新年第一天的早饭,一般都饺子,饺子为圆形元宝状,一是象征团圆,二是象征发财,当然有些地方吃汤圆,这样整年都人团圆,发大财,不愁吃,总之过年的第一天不能喝稀饭。
4、不能动针线
这样的说法原因有二,第一动针线,会刺破财运,导致财运从破孔流出,二是家庭主妇辛苦一年了,这天歇一歇。
5、不能骂人、训孩子、夫妻吵架
新年第一天,应该和和气气、如果第一天就吵架,一年都会无宁日。
6、禁止向别人借钱
如果这一天把钱借出去,那么一整年都守不住财。
7、忌打破盘、碗等物品
若是打碎了,就念“岁岁平安”,方可化凶为吉。
8、不能穿破衣服
有些地方过年必须穿新衣,其实只要衣服不破就可以了,这样其实也表示新年都要“新”。
9、禁止串门
特别是一些地方,正月初一,家庭祭祖(即去世人从阴间回来的第一个新年,也叫“新初一”)。所以不能去别人家串门,即使那家不是新初一,也不能去别人家,要串门也可以,不能进人家大门,可以在门外说话。
10、不能剪头发
大年初一,不能剪头发,所以一般都在大年三十之前理发,我国有古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秦朝还有法律规定,私自剪发,要受法律刑罚,也正是为什么兵马俑都是长发。不理发是对父母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我们现在的历法引进了西方的公历,一年的十二个月都被安排的妥妥的。但是在中国古时候年份、日子都是有自己的名称,和现在完全不同。那么古代怎么说月份日期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月份和日期的叫法,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日怎么念。
古代月份和日期的叫法 古代怎么说月份日期
古代对的年、月、季等是用天干来推算出来的。干支纪年、月、日,也就是说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日,都有一个分配到的干支。干支分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10个符号: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而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为甲子年,则该子月为丙子月,紧接着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
古代的时辰就是用地支来表示十二的时辰,。
每个月都有不同叫法旬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60年一个循环,成为一个甲子;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十日为一旬,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为上旬,一个月就分为上、中、下旬;
十二时辰
我国古代用日晷[rì guǐ] 、 圭表 刻漏 沙漏等作为计时工具,古代人把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这个是按地支计算的,这个算法是固定的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到次日1点,以下的时间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 00 -02: 59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 00 -04: 59 点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 00 -06: 59 点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 00 -08: 59 点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00 -10: 59 点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11: 00 -12: 59 点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01: 00 -14: 59 点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03: 00 -16: 59 点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05: 00-18: 59 点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07: 00 -20: 59 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09: 00 -10: 59 点
四季的不同叫法
春有如下不同名称如:三春、青阳、韶节、苍天、阳节、九春、艳阳、淑节、阳
春、青春等。
夏有如下的不同叫法如: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朱夏、朱律、炎节、
长赢等。
秋的叫法包括:三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等。
冬的叫法包括:三冬、严节、元冬、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