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发生在

2020/4/1 16:10:59
万年历日历:发生在知识
发生在知识
海市蜃楼发生在什么季节

因为海市蜃楼是一种折射现象,所以其出现是和地理位置和气候有一定关系的,而气候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一般海市蜃楼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海市蜃楼最容易出现的季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产生情况。

海市蜃楼发生在什么季节 海市蜃楼最容易出现的季节

海市蜃楼的发生主要和地理位置、地理物理位置(也就是地貌)、天气有关系。和季节关系不是很大,但一般还是冬天发生的少,因为气流须是上面的厚得像面镜子差不多吧。底下薄,就像在天空中挂了一个反射镜一样,将远处的景色反射出来。每年我国蓬莱大概五六月份出现,还有长岛的七八月份。要说季节性,那夏天的天气是最容易产生海市蜃楼的季节。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就拿下蜃的形成来说。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所以也会形成下蜃。

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沙漠里,白天沙石受太阳炙烤,沙层表面的气温迅速升高。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差,在无风时,沙漠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非常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当太阳光从密度高的空气层进入密度低的空气层时,光的角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光的折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于人们眼前了。在海面或江面上,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我国海市蜃楼最佳观测点

长岛

资料显示,长岛是中国海市蜃楼出现最频繁的地域,特别是七八月间的雨后。

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镶嵌着一群宝石般苍翠如黛的岛屿,这就是被世人誉为“海上仙山”的美丽群岛——庙岛群岛,亦称长岛,长岛扼踞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与古城登州(蓬莱)隔海相望。据《史记》记载,秦皇汉武都不辞跋涉,停步歇马于蓬莱丹崖山畔,望海中仙山,乞求长生。这仙山指的便是长岛,唐诗曾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当年曾眺望长山诸岛不由赞叹道:“真神仙所宅也!”《西游记》、《镜花缘》等神话小说更把这里描绘成一个虚幻缥渺,超脱凡尘的世外桃源

惠来

另外,广东的惠来也因海市蜃楼的频繁出现而广为人知。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天将大雨前夕。“海市蜃楼”的出现次次有异,有古代的台榭、亭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还曾出现过日本侵华的战争场面。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景象万千:时而勇士披坚执税,万台奔腾,时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蜃景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现,从下午一时至六时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南京大屠杀是哪年哪月哪日

南京大屠杀是哪年哪月哪日?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很多人已经忘了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候。即使记忆会模糊,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会告诉我们忘记就是背叛,背叛了30多万人的无辜。

南京大屠杀是哪年哪月哪日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候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间:1937年12月13日。

在南京沦陷的40多天里,30多万人就这样惨死在日军的枪口下。

1937年12月,20万日军分六路围攻南京,12月12日,南京方面派出了国际安全区人员与日方商谈停战事宜。12月13日上午11点,一小队日军进入到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当着安全区工作人员的面杀害了20多民难民,并由此拉开了骇人听闻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序幕。

十四日下午,日寇忽然打开挹江门冲杀出来,扑向中山码头、下关车站等处,用机关枪、步枪拼命向难民群射击,手榴弹疯狂地抛掷。成千上万的难民在惊骇、愤怒、绝望中倒下。有许多还可以挣扎的难民,不愿让日寇射死,就跳江自杀。最后余留在江岸上的一部分难民,则被日寇驱下江淹死。只经过一段短短的时间,数万难民的生命就这样完全牺牲在日寇的屠刀之下。十二月十六日,日寇又把聚集在华侨招待所(现中山北路81号)里的难民五千多人,分批绑起,用大卡车运到下关屠杀,尸体全部抛掷在江中。

日寇沿江屠杀较集中的地方还有草鞋峡、燕子矶和观音门等处。南京沦陷前,无力远逃的人们,成批散到城外四郊,加上从前方逃来的难民(其中有大量的伤、病兵),也挤入了城郊四乡,沿江一带更多。一时无法渡江的难民自动组织了难民村,维持秩序,尚可生活。日寇攻陷南京后,随即开始搜索乡村,捆绑了大批难民,共五万多名,先拘禁了几天,断绝饮食,有很多伤病难民冻死饿死,最后把未死的难民驱到草鞋峡惨杀。南京城内和四郊经过十多天的屠杀,白昼除了日寇横冲直撞外,看不到人影,黑夜除日寇所在地发出几点灯光外,一片漆黑。自从日寇侵入南京后,已有数十万手无寸铁的难民遭到残杀,而日寇并不就此罢休。

南京大屠杀原因

关于南京大屠杀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首先上海战争结束之后日军的伤亡还是比较惨重的,在上海作战过程中日军因为拉起的战线比较长,所以军队也出现了疲惫的状态,再加上物资供给上出现了有些不足,所以日军司令决定进攻南京,乘胜追击下打算直接消灭中国的主要力量。

其次的一点就是在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十分激烈,这次保卫战让日军伤亡直线上升,有着极大损失的日军不但没有放弃进攻南京,反而在占领南京之后展开了极大的报复。日军本来就是个兽性足、残暴无情的群体,他们为了发泄对中方军队的仇恨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为,也是在失控之后的一种发泄。这两点在南京大屠杀原因中十分重要。

另外一点南京大屠杀原因就是日军一向是十分藐视中国人的,中方的反抗激起了日军更大的藐视,他们想通过屠杀事件打击中国的信心,同时也向人们证明日军比中国军队更加强大。以上这些就是南京大屠杀原因了。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市政协组织了上千人举行了首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仪式,当时电视台和报纸都进行了大规模报道,社会反响极为强烈,随后这一形式得到了保持。

2014年2月27日,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立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首次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从此南京大屠杀以国家的名义来进行祭奠,并将这一天扩大到了祭奠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死难者。

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12月13日,这个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特殊记忆的日子。警钟长鸣,历史的痛苦与创伤应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相关推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

2018年是南京大屠杀多少周年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第几周年

2018是第几个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2018年是南京大屠杀81周年纪念日


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

霜降节气听说过吧,熟悉吧,这是年年都会和我们见面的节气,但是如果问你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或者换个说法,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你还能做肯定的回答吗。如果在北方的孩子说不定还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霜是在秋天,但是在南方的孩子看来能结霜的时候估计都是冬天了吧!

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霜降节气

霜降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所以霜降发生在秋季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

【霜降的习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霜降节气

4、霜降到了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这段时间的饮食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5、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不但鸭子浑身都是宝,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着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名词解释

民间经常说的“天狗吃月”,指的就是天文现象月食。月食的发生并不是一瞬间,而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月亮慢慢被遮挡起来,然后又慢慢重新露出来。那么,从其原理来看,到底什么是月食?一般月食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月食 月食发生在什么时候

月食是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的天文现象。

月食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五前后,这两三天刚好是满月的时候,又称为望月。但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一般发生2到3次,有的时候一年都不会发生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

月食发生的全过程:

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1、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月球表面光度略为减少,但肉眼较难觉察。

2、初亏(仅月偏食和月全食):标志月食开始。月球由东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3、食既(仅月全食):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并与本影第一次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4、食甚:月圆面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间,此时前后月球表面呈红铜色或暗红色。(原因: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时发生折射,使光线向内侧偏折,但每种光的偏折程度不一样(色散),红光偏折程度最大,最接近地球阴影,映在月球上;此外,由于大气层的灰尘及云的含量与位置不同,光线偏折程度会有不同,因此月全食时的月球是暗红、红铜、或橙色的。同样的道理,由于大气层的折射,朝阳与夕阳不是白色的,而根据高度因为大气折射程度不同,呈现橙色或红色。)

5、生光(仅月全食):月球在地球本影内移动,并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内切。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6、复圆(仅月偏食和月全食):月球逐渐离开地球本影,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7、半影食终:月球离开半影,整个月食过程正式完结。月偏食没有食既、生光过程,食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阴影的时刻。

天文知识

日全食多少年一次 日全食出现的周期是多久

月全食多少年一次 下一次月全食是哪一年

月食多少年一次 月食出现的周期是多少

慧星多少年出现一次 下次彗星什么时候出现

流星雨多少年一次 下一次流星雨时间什么时候

日晕多少年一次 日晕出现频率高吗

大洋环流大概每隔多少年循环一次 大洋环流周期是多久

日晕是什么意思 出现日晕预示着什么

日晕多久出现一次 下一次日晕是什么时候

日晕古代预兆是什么 日晕天象预示着什么

极光在哪里可以看到 一般极光什么时候出现

什么是日全食 日全食是什么意思


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区

我国一些地区是沙尘暴多发区,一般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更是时常遭受沙尘暴侵袭。当然,沙尘暴光顾的地区不仅仅是西北,还有其他一些地区。那么到底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区?究竟在我国哪些地区多沙尘暴?下面小编来为您介绍。

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区 在我国哪些地区多沙尘暴

沙尘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中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中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沙尘天气种类: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过程: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发生在什么季节

我国有些地区在一些时节沙尘暴天气特别频繁,那么一般沙尘暴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沙尘暴的发生其实是因为某些地区降雨量少,地面没有少植物覆盖,加上土地干燥,大风来袭就会杨起大量尘土,造成沙尘暴的发生。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便能知道沙尘暴发生时间是什么时候。

沙尘暴发生在什么季节 沙尘暴发生时间是什么时候

冬春季节。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极其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当有大风刮过时,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强度划分为4个等级:

1、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

2、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

3、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

4、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

沙尘暴历史:

沙尘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灾害之一,并非现代的产物。据科学家对深海岩芯和冰盖沉积物的测定,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地球上就有沙尘暴出现。

3000多年前,我国史书便有西北地区发生“黄沙”、“雨尘”、“雨尘土”、“黄霆”等记录。中国古人将风后降尘称为“霾”,《诗经》注释中称:“终风且霾,传霾雨土”。《尔雅》曰:“风尔雨土曰霾”。“终风” 、“风尔”讲的都是风后降尘的天气现象,由于古代扬沙降尘天气不时发生, 因此“霾”就成了这一天气现象的专称。《朔方通志》载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乙亥午宁夏洪广堡,风霾大作, 坠灰片如瓜籽,纷纷不绝,逾时而止,日将沉,作红黄色”。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 年),甘肃“十一戊午朔,大风从西北来, 折木飞沙走石, 六日始息” 。表明这场风形成的沙尘暴摧折树木,沙石均被吹起,持续6天方平息。可见,沙尘暴在我国古代就成为一种对人类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1949年的2154年间,我国发生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却迅速增加,并且我国沙尘暴出现了发生时间早、影响范围大等新动向。我国沙尘暴发生的空间规律是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尘暴在发生时间上表现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据赵景波等对我国494例载有月份的沙尘暴记录统计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2~5月份,占总数的78.3%,其中又以3~4月份最频繁,占总数的49.2%,2月、5月次之,其它月份较少。沙尘暴发生的日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则相对较少。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中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