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民间

2020/4/1 16:10:06
万年历日历:民间知识
民间知识
三月三的民间习俗

古时候人们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而三月三也是同样,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所以在三月三这天人们都会进行祭拜。那么三月三有哪些民间习俗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三月三的民间习俗吧。

三月三的民间习俗

汉族: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壮族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

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三月三的民间习俗 三月三有哪些民间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放假安排资讯,请点击》》三月三的来历


惊蛰吃什么民间

每个节气的到来,人们都会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来迎接,当然,这些食物并非都是同一种,主要看你所在地区的习俗习惯。那么一般惊蛰吃什么民间?惊蛰的第一食物是梨,除此之外还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惊蛰各地传统食物大盘点。

惊蛰吃什么民间 惊蛰各地传统食物大盘点

1、吃梨子

惊蛰时节,气温还是偏低和干燥,因此在春天还应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意为与害虫别离,而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

2、吃炒豆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3、吃蛋

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啦。

4、吃芋头

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炒黄豆就免啦,我们煮芋头沾糖吃,做法简单,还算是粗粮,好吃又健康。至于糖,但按中医说法,春天肝气旺易伤脾,从惊蛰始要多吃甜食养脾,所以糖虽不利于减肥,吃起来还是可以理直气壮地。

5、吃玉米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6、吃醪酒

春天到来,人的全身汗毛孔也开了,西北有些地方在惊蛰节要家家户户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鸡蛋煎饼拌芥末对我们没啥吸引力,但家里正好有自酿糯米酒,滤去醪糟后就是醪酒了。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谣:“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5、吃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想了解更多惊蛰节气知识,请关注》》》》》惊蛰节气专题

惊蛰节气相关:

北京人惊蛰吃什么食物 老北京惊蛰会吃这4样东西

惊蛰适合吃什么水果 惊蛰节气时5种水果要多吃

惊蛰节气的特点简介 24节气惊蛰有什么特点

二十四节气惊蛰三候 惊蛰三候分别是什么

惊蛰节气诗词精选 关于惊蛰季节的诗5首

惊蛰的春雷是什么意思 惊蛰春雷的象征意义

惊蛰吃梨的典故 关于惊蛰节气的故事传说

惊蛰吃梨有什么寓意 惊蛰吃梨是什么意思

惊蛰前后吃什么菜 适合惊蛰吃的食物与菜谱

惊蛰南方吃什么 南方人惊蛰这天必备的美食


二月二的民间谚语

到了农历二月初二的时候就是龙抬头节,这时候天上龙抬头,地上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以龙抬头也叫作春龙节。这个节日源于民间的习俗,现在还流传着一些二月二的民间谚语,向我们诉说着二月二的民俗文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

二月二的民间谚语 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

二月二,拍簸箕,虱子跳蚤不敢上炕。

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

淋、淋、淋墙根儿,蝎子灿蜒不翻身。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纳蜒不见面,二月二日打炕头,蝎子灿蜒全不留。

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

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都不见;二月二敲锅底,烧干柴吃陈米。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有关二月二的对联

春风二月接祥瑞;

化雨一龙送裕如。

牛拼沃野勤俯首;

龙洒甘霖勇抬头。

《自怡轩楹联剩话》卷四载,二月二日,土地神圣诞,民间习俗以此日约子弟班登台演戏,称作春祈。江苏丹徒名儒李承衔拄杖前往观看,应邀为戏台撰对联云:

青枝绿叶,向日方荣,趁二月春光,把酒纵观前代事;白臾黄童,闻风毕至,愿四郊秋赛,吹箫再谱太平歌。

朱应《楹联新话》卷五载,清代称任职提督者为军门。韩殿甲即官军门,其四个弟弟分别官总兵、副将、县令、州牧。二月二日为其母王太夫人五十寿辰,杜文澜撰贺联云:

膝前种五树桂,天上拜五花封,正仲春鳦降鹒鸣,共祝五旬寿母;报国提一旅师,传家罗一床笏,看诸子文通武达,同披一品仙衣。

“鳦降”,语出《诗经商颂玄鸟》。后用以比喻王者之降生。“鹒鸣”,即黄鹏鸟鸣。

何栻,字廉防,号悔徐,江苏江阴人。清道光进士,官至吉安知府,为曾国藩的门生,去职后在扬州建壶园别墅。

其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二(1872.3.10)先恩师曾国藩两日去世。薛时雨撰挽联云:

诗酒中人,翰墨中人,江山风月中人,薄宦岂能羁频年摆脱凡尘,逸兴紊情,跨鹤占扬州胜境;

循吏一传,丈苑一传,游侠货殖一传,通材无不可平昔服屠师训,感恩知己,骑鲸为上相先驱。

冯至是杜甫研究专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于1993年2月22日(二月初二,18日雨水)病逝,享年88岁。卞之琳撰挽联云:

春也要分,秋也要分,像今岁还刚过了几天雨水;东能融合,西能融合,想四季都有通人翘首风旗。

龙抬头的介绍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春龙节”,亦称“龙头节”、“青龙节”。民间谚语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春雷唤醒,抬头而起,开始行云布雨,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每当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民间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这天,人们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图腾,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各种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相传,二月二这天,各家用面粉做糖糕,用油煎炸,或者把面粉掺水和稀,摊为煎饼,称之为“熏虫”。在北方地区,这一天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有的地方还要到河边焚香祭龙神。而且人们还有吃爆苞谷花或炒黄豆之类食品的习俗。所以,有民谣唱道:“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二月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节日。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方式纪念它,根本原因在于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首民谣就寄托了人们祈求获得好丰收的美好愿望。百姓通过耍龙灯、吃龙食、祭龙神、避龙忌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劳动人民借庆祝“二月二”来开始春耕春种的勤劳本色。想了解更多龙抬头的节日信息,请点击》》》》二月二龙抬头


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

乞巧节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初七的时候,家里的小姑娘们就要活动起来了,准备好针线,穿针乞巧。当然还要有乞巧节的传统美食巧果,除此之外,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乞巧节的民间习俗介绍。

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 乞巧节的民间习俗

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节的习俗.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门穿针。”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面粉条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岁华记》记载:“七夕宫中最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江苏崇明一带,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名叫吃巧。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在吴地,七夕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这种节日习俗始于汉代,盛行于南朝期间,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当晚,姑娘们聚在月光下面,借着月光穿针引线,哪位姑娘可以穿过去,便是得巧了。 另一种是在七夕那天的中午,姑娘们将针投在水面上,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来看自己是否得巧,这被称之为浮针或投针。

最早的穿针、浮针以及投针都是在月下进行,乞巧活动都在七夕当晚举行。随着习俗的不断发展,当中有些习俗发展为在七夕中午进行,以观测太阳投射的影子。早先的月下穿针,是伴随着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的传说,乞巧活动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竞技的意味,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巧,也有实至名归之感。而后代的浮针、投针,则更似占卜,是否得巧更多取决于运气,这使得许多小姑娘都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感觉。

蜘蛛乞巧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秋初,蜘蛛正活跃,要它织网,一般不会令姑娘们失望。二是蜘蛛织网,织女织布,同是巧手。女子们看不到织女织的布,那么就看看蛛网,希望能得到某种启示,某种灵感,或感受到蜘蛛织网的灵妙之气,使自己的织布之技,有所提高。三是古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之说,民俗中有蜘蛛预兆喜事的说法,乞巧时用蜘蛛,也可增加喜庆气氛。用蜘蛛验乞巧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拜魁星

旧时读书人有拜魁星的习俗。拜魁星和拜织女一样,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祭拜时常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用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一个人手拿三种干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己滚动,看哪一种干果滚到某人面前停下来,那么那个人就代表那一种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


元宵节民间习俗活动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就有了雏形,后来经过发展,元宵节民间习俗活动越发热闹了。那么,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呢?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今年的元宵节我们一起来玩吧!

元宵节民间习俗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

元宵节的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元宵节送灯习俗

头一年新嫁了女儿的人家买一盏漂亮的灯和一个面粉做的小老鼠送到女儿的夫家,这就是送灯,其意义不外是祝她多生贵子罢了。与送灯相似的还有偷桩的俗例,不过这多在江苏一带。“桩”是小渔船用来代锚的东西,一些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妇,望子心切,便在新年中某一晚乘人不备将桩偷回家,据说能够生子且极为灵验,但一定不能为渔人察觉,否则不灵验的,这和八月十五的送瓜也极相似。

元宵节偷青习俗

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也有特别的习俗。在广西地区有偷青的习俗。这一晚男女老少都联结成队待夜深人静后,到别人的园圃里偷取蔬菜,这称为“偷青”。这种风气据说在光绪中叶后,柳府提标中营携家眷来此地后才有,当初也仅是些妇女、小孩,而且偷取的也极少。到民国时,则全家一齐出动,且渐渐演变为不等到深夜,晚饭后便气势汹汹地去偷取了。各园主稍有疏防,便被一扫而空了,特别让人头疼。广东、广西各族普遍流行元宵(有的地方在年初一)偷青的风俗。偷青又名采青,元宵夜,青少年男女(有的地方仅限于女子)结伴潜人他人园圃,摘取青菜葱蒜各数根作为“彩头”,以求一年清吉之兆。按俗例,偷青者要识大体,只偷少量,不使园主损失过多。而园主则以他人进园偷青为荣,认为能为别人带来吉利而积了阴德,有些园主对偷青者只稍为声警,意在告诫进园者手下留情,勿损坏过多蔬菜。

元宵节祭娘娘

闽南人认为元宵节晚上天上的状元爷要下来游街的。状元爷的性格很天真活泼,专门喜欢与儿童一起玩,所以每家都让孩子们提一盏灯在街上高喊,在农村中则是两村子的人必须拿石头互掷,这样村子的人便能避瘟疫了,由此也免不了酿成惨祸的。女子们也有自己的俗例,有的会在神前拈香,到邻居家听人说话,再在神前占卜一下吉凶祸福,有趣的是一些没出嫁的女孩们则会到屋角、厕所里祈祷纺织娘娘教他们裁缝了。在厦门则有祭娘娘的习俗,不知两位娘娘是否为同一人。娘娘是DonSweea娘娘,传说她是一个非常聪慧美丽的女子,但出嫁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毒打,有一天竟被打出门外,被赶到粪池里淹死了。基于对她的同情,所以在十五这天晚上有祭DonSweea娘娘的习俗。从5岁到巧岁的姑娘们都会拿花生、柑橘及一些菜饭、鸡头对着厕所拜祭。特别的是姑娘们还要各做一只很小的鞋子,祭完后,拿来焚化,然后把焚化后的灰包在菜叶里投进厕所,据说这样娘娘便能享用了。祭时鸡头的作用是使女孩子像娘娘一样聪明伶俐。

元宵走桥习俗

在有些地方元宵节有走桥的习俗。要连着走过3座桥,可能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习俗差不多吧。在十六日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还有一首《走百病》的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踏穿街头双秀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在江苏地区还有一些迷信的风俗,兹介绍如下:

元宵正月望习俗

元宵节有正月望的奇俗,在正月十四那天,一些乡民便要束几个稻篙,放在田中。用面粉揉成数百个像棉花形状一样的面果缀在秸上,再将这假棉花秸插在田边。到了十五夜间,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燃着了一端的草把柏枝,放声歌舞。所唱的歌词有多种,如:“正月半,放烧火。别人家菜才栽,我家菜已经上了街。别人家黄豆般子大,我家黄豆盘篮大。

别人家棉花瘦且低,我家棉花壮了要撑天。”火把烧完后,便把面果摘下,回家炒熟后,分给小孩吃,据说吃了可免灾殃。

元宵送子习俗

此外元宵节还有送子的风俗。在元宵节后,二月二以前,有送子的多在这十几天内举行。“此事亦系出于亲友之所为。

盖凡年老夫子,及成婚多年而无所育者,亲友知其盼子心切,咸乐送之。然所送者非人,乃一纸糊之小红灯耳。间有用砖代者,此砖须取自东门外之麒麟桥砖,否则无效,盖取麒麟送子意也。其手续由送者先期择一吉日,备柬通知受者之家,临时约集十余人,锣鼓喧腾,乐声大作,持灯或砖送往。受者则迎迁于门外,以所送之灯或砖悬于望子者之床中,并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将来受的人真的有了孩子,一定会谢以重礼的,而送的人也会欣然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孩子是他“送”去的。

了解更多元宵节内容查询请点击》》》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元宵节有哪些民间活动

自从进入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忙起了过年的事情,到了春节又是走亲访友,一路热热闹闹的到了元宵节。那么元宵节有哪些民间活动呢?如果你也好奇,那么下面就来看看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有哪些吧!

元宵灯谜

先给大家出一条灯谜,谜面是“不冲动”猜一个皇帝的名字。

谜底是:唐高宗李治。

猜这个灯谜其实并不需要很广博的历史知识,不冲动就是希望你能理智一些,应和了“李治”这个谜底。在元宵节的传统活动小编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每一个红灯笼上都系有一张红纸条,上头写好谜面,只要等猜中谜底,灯笼就是奖品了。最早猜灯谜的形式出现在宋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在庆祝元宵节的时候将赏灯和猜谜联系到一起,才有了现在的元宵节灯谜。

吃元宵

除了猜灯谜,吃元宵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元宵节传统。相传,吃元宵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在一次经过长江的时候看见江面上飘着一个东西,打捞上来“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都不知道是何物于是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这是浮萍果,是王国复兴的征兆。楚昭王得到浮萍果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的这天楚昭王就让人仿制这种浮萍果,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就成了我们现在吃的元宵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根据史料的记载,人们在元宵节食用元宵是从宋朝才开始的事情。

放烟火赏花灯

元宵晚上最漂亮的习俗那就是放烟火和赏花灯了,到了每年元宵节的晚上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挂起五彩的花灯,在公园还有各种绚丽多彩的灯会。各种造型的花灯在黑夜的映衬下是美不胜收,还有很多可爱乞巧的灯组更是让游人留言往返,纷纷合影留念。赏花灯之后的烟火也是同样热闹,天上的烟火和人间的灯火交相辉映,这时候元宵节的气氛也是被推到了高潮。有地方烟火和喷泉表演相互映衬更是美不胜收。元宵节的这些习俗都已经流传了千年的时光,历经了风雨和战火纷飞的年月依然保留到如今可见是人们心目中的真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