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三月三

2020/4/1 16:10:05
万年历日历:三月三知识
三月三知识
2020三亚三月三旅游攻略

每年农历三月三,我国一些民族地区就会举办相应的活动,你可以到这些地方体验特色的民族风情。其中,海南很多城市都会举办三月三活动,其中就有三亚。那么,2020三亚三月三有什么活动呢?下面为您介绍2020三亚三月三旅游攻略,为您精选2020海南三亚三月三游玩路线。

2020三亚三月三旅游攻略 2020海南三亚三月三游玩路线

为热烈祝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三月三”即将来临之际,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联合市民族事务局开展2020年三亚“互联网+三月三”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借助全媒体平台优势加大宣传,为“三月三”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相关景点活动:《黎祖大殿》、《中廖风光》、《天涯区文门黎村》、《文门风光》、《天涯区槟榔黎村》、《天涯区扎南风光》、《育才区雅林黎寨风光》、《育才区那会苗村》、《育才区后靠苗村》、《育才区青法黎村》、《崖州区南山黎村》、《崖州区雅安黎村》。

另外,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将在4月9日至10日以“浓情三月三,欢歌槟榔谷”为主题,特别推出门票系列特惠套餐、黎苗美食、民俗趣味竞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黎苗同胞和广大游客度过一个盛大欢快的“三月三”民俗庆典。

4月1日至30日,海南省本地居民凭海南籍身份证可享受原价260元入园门票+《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现价100元特价优惠。此外,海南本地居民凭海南籍身份证还能享受到原价35元观光车,特惠价20元;原价自助餐58元,特惠价35元的超值体验。

4月8日至11日,海南省黎族、苗族同胞将享受到更优惠的待遇:凭海南本地居民身份证即可享受原价260元入园门票+《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现价60元的节日“大礼包”。

三亚三月三旅游景点推荐:

1、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是要收门票费用的,门票时候89元。交通什么的都和你方便,旅游巴士、公交或者是出租车都可以乘坐,景区里面还有观光电瓶车,也可以乘坐的。在每年的十一月的时候,这里还会举办国际婚庆节,非常的浪漫,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2、亚龙湾

亚龙湾离三亚的市区和机场都比较元,但是去景点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的。机场到亚龙湾是有公交车直达的,车程有两个小时,火车站的话,20min就可以到了,三亚市内也是有直接到亚龙湾的巴士,大家如果想要好好在亚龙湾玩还可以自己租车,亚龙湾是不需要门票的。

3、蜈支洲岛

蜈支洲岛的门票包含了门票、船票还有基金费,一共是168元。大家在去的时候也要注意,每天的上岛时间截止到16:00。蜈支洲岛在三亚的海棠湾内,大家要进岛只能从蜈支洲岛码头乘坐轮船。小伙伴们从三亚出发的话,可以选择公交或者出租车去码头,海南省的小伙伴可以自驾。

4、三亚湾

三亚湾也是一个不收门票的景点,这个景点可以乘坐公交车,在“三亚湾路”这一站下车是可以的,也可以去乘坐一些旅游专线,也是可以抵达三亚湾的。在冬天去三亚湾其实是最好的旅游时间,因为在其他地方还穿着棉袄的时候,可以在三亚穿着短袖,吃着热带水果,享受夏天。

5、大东海

冬天大东海的水温还有18℃,是不是非常避寒。关于交通方面,公交车都有直达的,可以在“大东海”站、“大东海广场”站或“夏日百货”站下车,也可以直接乘坐旅游专线也是可以的,因为三亚的旅游交通还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大家出行还是很方便的。景区里面会有一些娱乐项目是收费。

相关推荐:

4月份去哪个国家旅游最好 4月份出国旅游最佳地方推荐

4月份国内旅游最佳地方 4月旅游别错过这些好玩的地方

四月中旬去哪里旅游 四月份中期最佳赏花去处

2020广西三月三旅游攻略 今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游玩路线

2020广西三月三去哪里玩 广西三月三游玩最佳景点推荐

2020南宁三月三有什么活动 2020南宁三月三旅游攻略

海南三月三2020年主办地哪里 2020海南三月三活动最佳去处


布依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布依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布依族和壮族一样,每年的农历初三这天会过“三月三”。但是,和其他民族不同,布依族的“三月三”叫做“歌仙节”,除了载歌载舞外,他们还会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感恩之情。下面我们通过相关布依族的三月三节日介绍,了解其民风民情。

布依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布依族的三月三节日介绍

贵阳市地区过三月三,青年男女到山上对歌,按当地流传的说法,天上的歌仙听到谁的歌声动听,就送给谁一个金嗓子,害虫听到金嗓子唱歌,都不敢出来害稼。因此,当地又称'三月三'为'歌仙节'。

因为布依族居住地区不同,传统节日三月三的过法也各不相同。节日这天布依族山寨全寨人在一起聚餐,饭后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宣布'乡规民约'。

以前,他们还把乡规民约的内容刻在石碑上,让大家遵守。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吃五色糯米饭。安龙一带布依族过'三月三',主要是'扫寨''祭山神'。传说三月三是天王神的生日,节日这天,每户只留一人在家叁加祭祀活动,其余人都要出去'躲山'。这时是不许外人进寨的。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小伙子叫杉郎,和布依族姑娘树妹相爱。魔狼把树妹抓去了,杉郎千辛万苦地把树妹救回,两人成了亲,但魔狼变成千千万万个蝗虫来吃稼。树妹有了九天莲花歌仙换给的金嗓子,并按歌仙指点,从这个田坝唱到那个田坝,连唱27天不歇气,一直唱到德卧这个地方。所有的蝗虫都随歌声飘到九天云外,给莲花歌仙喂了金猫,保住了稼,但树妹因劳累过度,在第二年三月初三病死了。杉郎也悲伤过度离开了人世。人们把他们安葬在一个土包上,不久那儿长出了两棵杉树,人们说这是杉郎树妹的化身,把两棵杉树叫毛杉树,小土包也称毛杉树。以后每年三月初三,人们都云集毛杉树,一方面纪念杉郎树妹,另一方面对歌,游方找到情侣。

布依族三月三地方民俗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苗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贵州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布依族三月三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布依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色彩。

民俗价值:“三月三”反映了布依族最真实的生活文化状态,通过传承和发展布依族的“三月三”, 可真实还原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状态。

宗教价值: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摩文化是“三月三”的重要组成,反映了布依族从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过渡的演化情况,对研究人类宗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语言学价值:如果说布依族摩文学和古歌是语言的基础,那么布依族的山歌就肩负着布依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的任务。因为布依族山歌通俗易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丰富和发展布依族语言的词汇量和语法。

文学价值:“三月三”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对歌节之一,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多是以歌的形式表述,不管是古歌还是山歌,甚至儿歌。

社会学价值:布依族“三月三”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布依族认为树是灵魂的象征,“三月三”植树造林可以告慰祖先,同时绿化了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价值:在少数民族民俗的活动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忽视民俗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经济价值:古老的“三月三”融合了现代文明的活动,如经济活动,“三月三”不但成了文化品牌,也是经济品牌。在保护好望谟“三月三”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布依族民俗游和“三月三”的相关食品,特别是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这个节日听起来是不陌生,但是要你具体来介绍这个节日,你却又说不出个一二,只知道这个节日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很多地方在节日这天会举办热闹的节庆活动。那么,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和一起去了解下三月三吧。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是怎么来的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叫作上巳节,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诗经 郑风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当然这样青年男女集会的场合,女孩们一定是盛装出席的,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儿节”。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有哪些民间习俗

习俗一:食地菜煮鸡蛋

听老人们说起三月三这天最常吃的食物是:煮鸡蛋,不是普通的水煮,而是加入地菜(学名荠菜),荠菜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鲜嫩的荠菜可用来包饺子,而三月三这天用荠菜泡水煮鸡蛋食用,可防治头昏头晕病,是民间的一种特殊的食疗方法。

习俗二:举家出游踏青

三月初三,举家出游,赏花踏青。带好吃的在郊外来一顿美美的野餐。古代的时候大姑娘、小媳妇平时是不敢出门的,在三月三这天可以结伴出游。古诗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习俗三:风筝飞满天

人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传说风筝是古代战争时期传递情报的工具,在民间却是一种健身游戏活动。现代的风筝造型各式各样,做法形形色色,是户外活动的首选项目。放风筝,揩老带幼,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亲情的其乐融融。

农历三月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像在江南一带,苗族会身着盛装来和小伙子们相会;土家族更是把这一天当作了‘情人节’,以山歌为媒,踩脚定亲。而壮族更是会在这一天举办盛大的节日歌会,传说三月三是刘三姐的遇难日,如今三月三已演变成为国际性的歌节,也是有新时代气息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我国对于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特别的重视,一月初一的春节、还有二月初二的龙抬头,今天我们要说三月三也是这样。那么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个节日由来已久,也已经失传了很长时间,我们现在也只能在史料记载中看看三月三节日简介了。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节日简介

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就是古时的“上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因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晋时就以袄初三’来代替“上旬的巳日”作为上巳节了。

上巳节起源于周代。起初它是、种巫教活动,即通过水滨祭祀、沐浴活动,除灾祛邪、析求生育。可以说上巳节厚本是上古先民的严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有祛邪求育的活动,但增添了贵族炫报财富和游春娱乐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娱乐活动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如踏青、游春、划龙舟、打秋千等,斋戒沐浴、除灾祛邪已退居其次,求育仪式近乎消失。唐朝把上巳节规定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十分盛行。宋代上巳节也是人们水边实饮、郊外游春的节日。直至近代,有很多地方还过这个节日。

上巳节的含义

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我国历史相当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溯上巳节的来历,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捏土造人,繁衍后代,故而后人尊伏羲为“人祖”,并在淮阳一带修建太吴陵古庙,在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举行庙会,在此期间对伏羲进行朝拜。后来又逐渐定为在上巳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因为是为了祭祀造人的祖先,上巳节最初的诸多活动都与子孙繁衍有关。

上巳节的习俗

在上巳节,主要举行祭高襟、祓禊、曲水流觞、会男女、蟠桃会、祈丰收等活动。

高襟

高襟,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最初的高襟,是以孕育中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是生殖的象征。祭高襟显然是一种与求子有关的巫术活动。

祓禊

祓禊,是一种沐浴、洁身、祈福的仪式。古时人们认为有的妇女没有生育能力是由于鬼神作祟,就在上巳节举行沐浴仪式治疗不育症。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了年轻女子在三月三到水边踏青的盛况;崔颢的《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更道出了巳日长安倾城出动举行祓禊的景象。还有王维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等句子都有相关描写。宋、明间上巳节的重要性虽然不及唐朝,但也颇具规模,这在文人诗句中也有反映。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显然是临水浮卵的遗风。临水浮卵是一种很古老的水上活动,即是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河中任其四处漂流,谁拾到即可食之。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流行“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治头疼。与临水浮卵相类似的还有水上浮枣的习俗,是用枣子替代熟鸡蛋放在水中任人取食,也蕴涵着“早生贵子”的意思。事实上这就是古代求子之类巫术活动的遗存。发展到曲水流觞,这种上巳节的习俗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游乐节目。

会男女

会男女是上巳节中一项非常奇特的风俗。上巳之日春游踏青,是男女相会的大好时机,即使野合,也有所不禁。事实上这种风俗来源于氏族时期的群婚习俗。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原始社会为了禁止因为争夺异性而可能引起的互相残杀,在生产时期实行的是性禁忌制度,令男女分开生活。而在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发展到后来就固定于春日相聚,渐渐演变为三月三民俗的最初形式。


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几天

三月三是个特殊的日子,它既是汉族消失已久的上巳节,也是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广西壮族、贵州布依族还有海南的黎族都有庆祝三月三的传统,其中以广西壮族三月三最为隆重,每年都会放假。那么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几天?根据最新的消息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取消。

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几天 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取消

广西2020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取消,3月26日、27日照常上班。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调整2020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安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0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即3月26日、27日(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初四),全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照常上班。3月28日、29日(星期六、星期日)正常休息。

二、各单位给予相应的补休,不能补休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三、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级应急响应工作指导意见》(桂新冠防〔2020〕11号)精神,继续暂停群体性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庙会等大型公共活动和群众聚集性活动,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

四、“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相关活动以线上活动为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五、各地各部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相关工作,正确引导各族群众按照严控人群聚集、减少人员流动、提倡文明祭扫的要求,有序进行民间民俗活动。

六、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自治区“壮族三月三”假期调整的安排,及时制止不当言论,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3月5日

壮族三月三习俗

五色糯米

包五色糯米: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 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 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 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 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圩也成为传授知 识的好场所。歌圩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

布依族三月三

在整个布依族聚居的地方,都要过“三月三”节。但各地布依族过“三月三”节都有所不同。如安龙一带,过“三月三”节,主要是进行“扫寨”、“祭山神”。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山神王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蚂炸来害庄稼,人畜也得害病,所以人们要进行“扫寨”、“祭山神”。但每户只留一人在家参加祭祀活动,其余的人全部“躲山”去了。正当人们“扫寨”时,一律不准外村外寨的人进寨,谁若违反,就以“破山”之罪而罚之。早在清乾隆年间李吉昌纂的《南老志地理志》就有记载:“……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易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三月三”原本是布依族祭祀山神的日子。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三王神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和蚂蚱来损害庄稼,所以人们要扫寨和祭神,求山神开恩,过去布依人在扫寨赶鬼后的几日内实行封寨,外人不得进村,否则即被认为是破坏扫寨,必须出钱重新扫寨,并向村人谢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三月三”由过去的祭祀性节日变成了男女交游的节日。“三月三”这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参加规模盛大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歌手们在此各显神通,歌词大多即兴而作,有时可连续对歌达三天三夜。

仡佬族三月三

“三月三”,仡佬语称“刀大”,在家默念祖先恩德并用酒肉供奉祖先的同时,还举行集体性的祭献供祖活动。

仡佬族过三月三仡佬年是先在家里祭献祖先然后集体在山上去祭山神。仡佬语称“祭山神”是“纠朵道”。这种在隆重节日祭山神习俗的形成大概是由于仡佬族的许多村寨地处山岩之间,周围的怪山巨石很多。他们认为这些怪山巨石是鬼怪神灵的化身,能赐福或降祸于人,认为寨子里的某些病疫和庄稼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是这类山岩巨神作怪。为祈求神灵保佑在这一天祭山神。他们以村寨为单位,由寨内各户集资购置酒肉菜等祭品。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如果你在农历三月三到过广西,那么你一定会被广西人们庆祝三月三的热情打动,这是属于全广西的节日。那么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广西的三月三是怎么过的,还有广西三月三又叫什么节?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广西的三月三,一起来看看壮乡风情。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三月三又叫什么节

广西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这一天,壮族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会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古时候的三月三怎么过

游赏宴乐

游赏宴乐也是唐代上巳节的重要内容,脍炙人口的杜甫《丽人行》就是描述唐玄宗与杨氏兄妹上巳游宴的情景,其诗称:“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著厌妖久未下,莺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唐代帝王并没有忘记大小臣子们,在上巳日皇帝往往赐宴群臣,或赐钱让其举办宴会。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三月规定:“每年上巳、重阳日,如百官宴会,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在帝王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官府在上巳日往往举行盛大的宴会。唐代上巳节的节日食品为煎饼,李隆基《大唐六典》卷十五《太官署》记述光禄寺供应百官膳食,“三月三日加煎饼”,同书卷四《膳部郎中》“节日食料”中亦有“三月三日煎饼”的记载。

吃彩蛋

在唐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要到河边去野餐。有的将酒杯投人缓水中,让酒杯随流而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然后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人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人水池中,然后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这种习俗,至今仍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流行。壮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每到三月三这天,莽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来插在发际。因莽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将新鲜葬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据说食之既可交财运,又可祛风湿、腰腿痛,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祓禊

祓禊:“祓”即“祓除”,“禊”即“洁净”。祓禊是到水中或水边去清洗身体或衣物,洗去污垢,使身体或衣物洁净,有祓除不祥之意。“祓禊”之俗,很早就见于史书记载,如《周礼》云:“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春招饵,以除疾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由此可知,其俗由来已久。如《艺文类聚》引《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下之时,郑国之俗,以上巳于漆消,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又引《续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漂于东流水上,自洗灌,祓除宿垢,为太漂。”表明三月上巳水中祓禊之俗,很早以前就已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风俗活动,唐时仍然盛行。洗濯祓禊之俗,就其实际功用来说具有卫生健康的意义。

由于冬季的漫长和寒冷,人们很少洗澡。长期不洗澡,自然满身污垢,蛆虱丛生,极其不卫生,当然也会精神不振,血脉不合,容易产生疾病。因此每当春季来临之时,人们便会人水洗灌,以达到清洁卫生之目的。但是祓禊之俗带有祓除不祥之意,则要考虑到一定的心理因素。依据弗雷泽“交感巫术”的原理,祓禊之俗是将人的命运与身上的宿垢和衣服的污秽相联系,把宿垢和污秽视为疾病、灾祸等不祥之物,通过洗灌使其随水流走,身体和衣服洁净,那么宿垢附着者和衣服的所有者—人,也就把疾病、灾祸等不祥的灾难洗去了,当然就可以达到辟邪趋吉、消病除灾的目的了。这可能是古人们祓禊的最初动机和目的,只是因为后来禊饮、游乐之俗的盛行,遂使人们忘记了原意,而只以为是宴饮游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