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怎么过小年的?小编觉得这个答案里应该有一个湖南卫视小年夜晚会,赞同的应该举个手手默默的表示一下支持对吧!官方的说法小年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但是这个时间在湖南要做一番修改才成,湖南的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四,君不见湖南卫视小年也晚会都是定在2月9号的吗!那么湖南小年习俗有哪些,怎么过,我们下文接着说。
湖南是怎么过小年的 湖南小年习俗有哪些
湖南是怎么过小年的 湖南小年习俗有哪些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小年夜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夜。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湖南是怎么过小年的
湖南是怎么过小年的 湖南小年习俗有哪些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扫尘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剪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小年是我国大多数的民众都会庆祝的传统节日,我们已经庆祝了那么多年的小年节,但是你知道过小年的由来吗?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围绕着小年的由来传说而展开的。传说过小年的传统和灶王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文更精彩。
过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由来传说
过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由来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过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由来传说
小年老北京请“灶王马儿”
今年的二月六号是阴历腊月二十三,老北京讲究这天过小年儿。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因为平常吃不着什么。从过小年这天开始每家都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首先说祭灶。北京的俗曲儿《门神灶》里唱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那)灶王爷就降(了)吉祥。它描写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的情景。而每年这时都有卖灶王码儿的,那时不能说买,得说请。请灶王爷!
到纸店,文具店里都有印好了的灶王爷,财神爷,门对儿(对联儿)横批等,在请灶王码儿时就捎带着把财神爷,对联,和横批都买回来了。对联也有请人现写的。全院的人都买好了大红纸,裁好了等着,然后请个私塾先生来写。私塾先生给全院写完了对联横批,全院还要请先生吃一顿。那时灶王爷都是贴在神龛上。如果是双人的,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肩坐在桌后,背面有匹马,左右分别印有日,月二字,桌前面还有一犬一鸡,以取“犬守夜”“鸡司晨”之意。这种灶王码儿叫双座灶王马儿;若只有灶王像而没有灶王奶奶。这叫“独坐灶王马儿”。
究其原因是:卖灶王爷的店铺里没有女眷,不能卖带灶王奶奶的灶王像,那这家的灶王爷也得打光棍儿啦!值得一提的是那上面也印有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用的内容,比如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
说起小年的时间,有些人会说是腊月二十三,有些人则说是腊月二十四,一个节日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呢?小年为什么有23和24?原来时间的不同,是因为南北方的原因,北方一般是在23过,南方则是在24过,那为什么南方24过小年呢?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小年为什么有23和24
在不同地区,小年具体日期并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历上,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为“小年”。
然后还有就是在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为什么南方24过小年
说法一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在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员(如差役下人之类)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科级以上干部二十三日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
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了,大家也就都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由于过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密切联系领导,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南方仍然保持了和人民群众的一致。
说法二
小年,有“官三民四”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在南北方的年俗里,对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确有一个说法: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习俗不同而已,这种差别的来源可能是因为过去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当然,后来水上人家也逐步改为二十三了。
而关于腊月二十五,在北方的民间传说里,还有一个说法:青楼以腊月二十五为祭灶的日子。
由于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北方都是政治的中心所在,而南方是政治统治相对比较弱的地方,因此,北方民俗流传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南方认同腊月二十四也不是不可能的。
小年要吃饺子吗
小年夜一般也叫祭灶节,小年夜有祭灶王、扫尘、剪窗花等等的习俗,它是由农历的日期来定的,一般来说北方小年是农历腊月23,南方的小年是农历腊月24。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而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为什么吃水饺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隆重程度跟春节相似,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饭桌上一定会出现主食饺子。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对小年节日敬重的表现之一,事实上这也和灶神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因为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吃饺子就是为了给灶王爷送行,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进入春节之前,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小年。小年是春节前最后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我们按照传统不管东南西北的人们都是要祭灶的。那么,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编特意给大家送上详细的小年祭灶流程,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精彩内容。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小年祭灶流程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小年祭灶流程
准备:
贡桌或供台
黄纸或红纸
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横批 一家之主)或灶神贴画
祈福三支香(祈福自己及家人福禄寿齐备
清香三支香(戒定真香,祈愿身口意清净)
蜡烛一对
茶或水 单数
糖果或素点心单数
灶神疏文
注意事项:
祭祀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
迎接灶神时间:正月初四或水上人家初五
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
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
正式祭灶流程
清扫现场卫生,个人洗浴,正衣冠
找一个贡桌或祭台,上面铺设黄布
贴灶神图(可购买或自己绘制)或简单地贴对联也可
供奉放香炉、神烛、疏文等于神位前。
(无神位可在厨房灶或水槽旁边设置或者房间的西边布置,也直接灶前设案)
供奉糖果、素点心及当地特色点心 总数量3/5/7都可以
于灶神位前点燃一对神烛
燃香三支,两次上香
第一次上香 祈愿家人福禄寿圆满
第二次上香 祈愿自己持戒 断恶修善 圆满 成长
恭请九天东厨司命定福真君
(三称)作揖行礼
奉茶或清水 作揖行礼
奉地藏金圆券或纸钱 作揖行礼
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化疏,香炉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后化地藏金圆券或纸钱,酬谢
待香火完后,作揖礼拜后则礼成撤案
祭灶
民间祭祀灶王爷的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生活在山城重的人们请注意了,今天我们要来说一说关于重庆过小年吗,这个话题。在我过的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小年的传统,但是时间和内容相差很大,北方地区小年在腊月二十三,但是在云南有些地方的小年就在正月十六了。那么重庆什么时候过小年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山城的人们是怎么过小年的吧!
重庆过小年吗 重庆什么时候过小年
重庆过小年吗 重庆什么时候过小年
重庆也是过小年的,时间在腊月二十三。
传说小年次日是“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总结”之日,人们为了堵住灶王的嘴,会在小年当日祭灶神。大多数地区的人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又是一个“南北差异”的典型。这个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原来,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
“官三民四船五”,指的是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但在古代,因为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则主要是南方地区。
如此看来,山城人民应该是在腊月二十四,也就是明日过小年。但余云华同时表示,在现代,民俗的时间、地域差异越来越不明显
重庆过小年吃什么
重庆小年吃什么
江津芝麻杆
江津芝麻杆是很有特色的传统小吃。芝麻杆以芝麻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煮菜为主,口味属于清香味。芝麻杆有300多年麻糖生产历史,选用纯麦芽糖制成。其口感为香、酥、脆、甜。
江津米花糖
江津米花糖,因产于重庆江津区而得名。以优质糯米、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白糖、动植物油、饴糖、玫瑰糖等为原料,经10余道工序精工制成。产品洁白晶莹,香甜酥脆,爽口化渣,甜而不腻,营养丰富,有滋阴补肾、开胃健脾等功效。
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用上等糯米、核桃仁、白砂糖、蜜玫瑰等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特点为粉质细润,绵软,片薄,色洁白,味香甜,突出浓郁的桃仁,玫瑰香味。
重庆怎么过年
重庆怎么过年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赶乱岁 照田蚕 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 贴春联 守岁 吃年夜饭 放爆竹 祭祖 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重庆人喜欢吃火锅,但是很少选择在春节用火锅当年夜饭,这处于多方面的考虑,最重要的是,大过年的吃一身油味也确实不怎么好。
当然,如果实在还念火锅的感觉是还可以选择吃汤锅的,健康营养的羊肉汤锅和药膳汤锅已经成为目前很多重庆人过年喜欢的美食。
如果你现在还对小年知之甚少,那么关于过小年的资料就是来帮忙的。小年的简介,小年的由来,小年的时间演变,小年的习俗还有小年的禁忌我们都详细为您做了说明,可以说这就是小年缩小版。当然如果你需要做小年的手抄报,或者黑板报,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的日期在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相传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这就是说,官家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慢慢地,因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民间也就把小年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还是保留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小年的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小年习俗之扫尘
这天,要扫除家中尘污,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小年大扫除一般都要全家总动员,共同清除所有污浊,意在将邪崇、不洁之物连同所有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虎门,以新气象迎接新年。
小年习俗之贴窗花
家中窗明几净,贴上窗花,寓意新的一年越来越好。窗花纹样繁多,题材广博。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不过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
小年习俗之祭灶
而小年最重要的就是祭灶了。以糖瓜、年瓜等为主要祭品。小米面的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水后就是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就是“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是“糖瓜”。每年腊月二十三,在灶王神龛前焚香叩拜,用糖瓜祭灶,在炉火上烘烤糖瓜底部,使其粘稠,趁热粘在灶王嘴上,意在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小年时间演变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