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民谣

2020/4/1 16:10:47
万年历日历:民谣知识
民谣知识
腊八节歌谣

进入腊月初八之后春节的序幕就渐渐打开了,老北京流传着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由此可见人们一直将腊八节作为春节的开端。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腊八节歌谣,那些一直深深埋藏在你心里的关于腊八节的民谣,一想起就能将自己带回到曾经的那个年代。

腊八节歌谣 关于腊八节的民谣

腊八节歌谣 关于腊八节的民谣

(北京版本)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山西)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节歌谣 关于腊八节的民谣

腊八谚语

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

腊八冰,吃不坏人

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节歌谣 关于腊八节的民谣

腊八粥传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关于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逐渐与腊八节联系在一起。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是印度一个土邦的王子,他放弃了可以继承的王位,离家出走,云游四方。他走遍许多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道传人,以求得道成仙,普救众生。十二月初八这天,他漫步行走到印度北部的摩揭陀国。这里遍布荒山野岭,没有过往行人,也看不到村舍炊烟,无处化缘求斋。由于多日的饥饿和劳累,他已无力行走,昏倒在一棵大菩提树下。在迷迷糊糊的昏睡中,他听到有人喊释迦牟尼的声音,于是吃力地睁开眼睛,看到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站在身旁,他的嘴巴微微动了几下,可是没有发出声音。那姑娘从他的眼神中好像发现了什么,就急忙把手中提篮里的半碗剩饭倒在一个烧罐中,又走到附近的地里摘了几样瓜豆,从矮树丛上摘下几个野果,把瓜豆和野果放入罐中,又到泉边接来了泉水,燃起树枝放在烧罐下边。罐下的火越烧越旺,不长时间就熬出了香喷喷的一碗粥。

姑娘把粥盛在碗里端到释迦牟尼的嘴边,热粥飘出的香味把昏睡的释迦牟尼唤醒过来。他狼吞虎咽地把一碗粥喝完,顿时觉得气力倍增,精神振奋。可当他站起来准备感谢那位姑娘时,却怎么也找不见姑娘的身影。释迦牟尼顿然心灵开化,好像悟到了什么,于是走到泉边用泉水洗了洗脸,在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从而得道成佛。后来,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寺院僧侣和佛门弟子就在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用当年收获的粮豆瓜果煮粥进行供奉。这就是“腊八粥”。除了供佛,寺院还把腊八粥施舍给众人。山西五台山寺院里用于煮粥的大铜锅,直径达两米多,多在初七晚上用温火熬一夜粥,腊八这天供完佛,就把剩余的施舍给穷人。


小年的习俗及相关民谣

关于小年的习俗及相关民谣,相信这是很多人根植在记忆深处永远也不会磨灭的印记,总能想起那些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一晃眼,自已也到了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时候了,自己的孩子也会从我们口中继续那些小年的童谣,一声声然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小年的习俗及相关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小年的习俗及相关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不知道是啥米意思)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南阳: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年歌:

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

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一元复始新年到, 二龙戏珠春意闹, 三阳开泰恭喜你, 四季发财赚钞票, 五福临门快进来, 六六大顺步步高, 七星捧月就是你, 八面威风志向高, 九霄云外是烦恼, 十全十美最最好, 百折不挠祝福你, 千言万语都嫌少, 万紫千红春光美,你在花丛眯眯笑。

小年的习俗及相关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小年的习俗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灶君,在夏朝就已成为民间尊崇的大神。四书之一的《论语》记录了孔夫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对话。先秦时,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古代祭礼之一。祭祀时,立尸以代死者受祭。尸由臣下或死者晚辈充任。“迎尸”指迎接象征死者神灵而受祭的人)等等。

为何灶王爷在民间那么受重视?以至于祭灶成为迎接新春第一祭?那就要先从灶王爷的出身来历讲起了。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王菩萨等。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尊其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上天赏罚。祭灶仪式很简单,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上麦芽糖制的糖瓜或关东糖,意在让灶王爷把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乱说乱奏。

小年习俗

还要烧些纸钱,意为送灶王爷上天路上用的盘缠。另外要给灶王的坐骑准备一桶水和一些草料,供他喂马之用。祭祀时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七日后,也就是除夕,家家再燃香烛,摆上供品,把新买来的灶神像贴在灶上神龛里,上面写着“保佑”二字,两边贴对联,有的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这就是把送走的“灶神”又请回来了,俗称“迎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老百姓从小年举行完祭灶,便进入了迎接新年的倒计时,紧锣密鼓地为过个红火的春节做着各种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为了除旧迎新,送灶前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的传统。室外屋内,房前屋后,要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为何要在小年前后扫尘呢?一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二来因为有“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的说法。另外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在小年这天,人们还习惯吃灶糖,所谓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必须用菜刀劈开才能吃,质料很重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