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也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但凡牵扯到“鬼”的节日,我们都会慎之又慎,倒不全是因为害怕,很多时候是尊重,尊重死去的世界。所以有关寒衣节的禁忌大全,你有必要了解一下,寒衣节不能干什么事也要注意避忌。自己不用触霉头不说,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
寒衣节不能干什么 寒衣节的禁忌大全
寒衣节烧纸
三年不烧寒衣纸。安照中国民族传统习惯,去世人去世后第一次去烧寒衣纸必须是单年,且先复土立碑。
每个地区的习俗不一样,可以烧纸,有些只是头三年清明不让填土
不要在床头挂风铃,如果是之前就挂在床头的,那么在寒衣节这天也要摘下来。因为风铃是容易招来鬼怪的器物,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来鬼怪入侵的时刻。
不要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自古以来就是烧给好兄弟的,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容易招来更多的好兄弟。(这里的好兄弟指的是鬼怪)
不要在晚上将衣服晒在外面,因为如果晚上你将衣服晒出去,鬼怪觉得你的衣服好看,就会借去穿,这样子衣服上就会留下他的味道,导致你的流年不利。
不要在夜晚轻易的回头,因为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尤其是荒郊野外,很容易就招引来鬼魂,而这时候四下就你一个人,如果出现有人叫你而你又毫无戒备的回头了,那么叫唤你的人毫无疑问就是鬼魂。毕竟,寒衣节是鬼节之一,是鬼魂在人间活动最为频繁的日子。
烧纸在晚上
太阳出山前上坟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
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烧干干净净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寒衣节引发的争议
烧纸污染
有环保人士呼吁,北京连续遇到重污染天气,尽管焚烧纸钱是汉族民间传统,但也应尽量考虑环保要求,加强环保意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环保人士黄小山认为,焚烧纸钱的方式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市民在遵循传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应当考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民俗学专家高巍介绍,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现。“烧纸”一直是平民祭奠祖先的方式,因此才会出现大批市民在街头为祖宗“烧纸钱”的现象。
高巍认为,“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
但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可加以引导,如可以考虑在社区组织集体祭祀活动,以汉族民间表演、上香行礼等方式来慢慢引导传统改变,“移风易俗不宜靠强硬取缔实现”。想了解更多关于寒衣节的内容吗?不妨点击专题》》》寒衣节
除夕是我们辞旧迎新的节日,吉祥欢乐就是我们庆祝除夕的基调,但是我们在欢乐节日的时候,一些除夕的禁忌我们也要注意,那么除夕不能干什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送上除夕夜有哪些禁忌的详细内容,快过来看看吧!
除夕不能干什么 除夕夜有哪些禁忌
除夕不能留去年的春联
除夕不可使用去年留下的春联,否则将视为不祥。民间禁止妇女撰写春联,认为这是家中人丁不旺的征兆。张贴时可由旁人提示张贴的位置,春联一旦张贴完毕,旁人就不得再议论是非,否则会令家人不快。有丧事的家庭,三年之内不得张贴春联,不得披红挂绿,否则就被视为子女不孝,家门不幸。门户是居住者的出入通道,也是划定“家里”和“家外”的主要界线。踏出门口为“出门在外”,进入门口为“平安归来”。民间在门口之外喜欢贴上“出入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以求居家、出门皆顺利平安。
除夕不能放短炮
沉闷又短促的爆竹,只有办理丧事时才燃放,所以过年时这样的爆竹是千万不能燃放的,民间认为这种爆竹只能给家庭带来晦气。买好的爆竹要及时曝晒,据说经过曝晒的爆竹声音更加响亮、清脆。点燃爆竹时要一次点响,忌爆竹燃放时突然中断,民间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爆竹燃尽,全家要同声喊“发”,寓“发家致富、发财发丁”之意。
除夕女性不能祭祖
除夕下午,要以三牲祭祀祖先,拜地神,以祈新年赐福,合家平安。参加祭拜的只能是家中男丁,女人一律不得参加。向祖宗行跪拜礼时,也要按照辈分大小安排J帧序,不得乱了辈分。
在文昌、海口等地,旧时由于男人多下南洋,这类祭祀之事也就由女人来操持。直到今天,此俗尚在流行。
除夕的风俗习惯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除夕夜灯烛不能断
除夕之夜,家中处处要掌灯,炉灶要留有暗火,厅堂和房间要点煤油灯,甚至猪圈、牛栏等处都要灯火明亮,通宵达旦,并持续到正月初五,叫做“发灯”,有“发财添丁”之意。煤油灯中途可以添泊,以保证火苗不熄灭。为了让灯点得更久,一般都把火苗捻得比较小。若煤油灯中途熄灭,民间习俗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必须予以攘解。
除夕夜从祭祀祖先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家中祭祀的香烛不能中断,否则就会惹祖宗发怒,而使家中断了香火。若有婴儿的家庭,婆婆和媳妇还要备些元宝、香烛、米饭、果品等,在媳妇床上举行祭祀“床婆神”仪式,以保佑婴儿健康成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导语:清明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这样的日子禁忌忌讳肯定是有很多的,尤其在扫墓的时候,更是有诸多规矩,但每个地方有所不同,大家一定要提前了解。那么,到底清明禁忌有哪些呢?清明这天不能干什么?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清明时节的讲究。
清明禁忌有哪些 清明这天不能干什么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而在民间清明节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讳刮风、下雨、阴天。人们认为,清明有风,主早;有雨,会对麦子造成伤害。相传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头。
在晋北地区,女子禁忌上坟,只有男子才有上坟的权利,上坟之后,回到家要用烧剩饿纸钱剪成门形,贴在门上。临沂地区,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会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清明时回娘家,相传,不回娘家,婆婆会死。而在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风俗,相传这日天界会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这方面的俗谚有许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等等。关于清明戴柳(或言带柳)、插柳的习俗成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寒食、禁烟有关。即从晋文公重耳祭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燕京岁时记》云: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莹而已。”山东、河南等旧方志中多从此说。
一说清明戴(带)柳是与祭祖有关,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骂不戴柳者“死了变猪狗”,言其不孝,猪狗不如,湖北一带多依此说。还有一说,以为清明带柳的习俗与黄巢造反有关。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云:“……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根,谓之‘柳苟’。谚云:‘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其义殊不可晓,或曰:
‘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见得确切。从清明又为鬼节一层意义上来看,插柳、戴柳实则具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巫术作用。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灵,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
清明扫墓禁忌:
1、孕妇避免扫墓。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2、不可在墓地照相。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3、忌穿大红大紫。清明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4、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清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5、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6、发不遮额忌买鞋。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7、忌嬉骂和非议先人。个别人在扫墓时,为放松心情,互相嘻哈打闹,不仅是对逝者的大不敬,还会招致非议。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会惹来麻烦。
清明节气习俗、养生专题
清明相关:
清明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时节民间民风民俗汇总
清明过后是什么节气 清明之后下一个节气是什么
2020清明养生小知识 清明时节衣食住行养生要点
清明养生食谱推荐 5款清补好吃的食物做法
清明吃什么蔬菜养生 清明养生新鲜营养的蔬菜推荐
清明吃什么水果养生 清明养生可口的10大时令水果
清明喝什么汤好 六款清明滋养鲜美的养生汤
清明吃青团的由来 清明时节为什么吃青团
清明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清明时节各地人们吃的美食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原因由来
清明为什么要插柳 清明时节插柳习俗由来
清明为什么要吃鸡蛋 清明吃鸡蛋的由来
清明为什么要踏青 清明踏青意味着什么
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的节日,但是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而已,那么清明节除了扫墓还能干什么?想要了解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我们下文说一说。清明节除了扫墓还可以踏青放风筝、插柳、吃清明螺,活动还是很丰富的。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能干什么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祭祀扫墓
祭祀的习俗来源于寒食节,晋文公烧死忠臣介子推后心有羞愧,将事发的当天定为寒食节,家家不举火、吃冷食以纪念。又因为介子推曾留下“勤政清明复清明”之句,且次年介子推倚靠的老柳复绿,故将寒食后定为“清明”。
所以清明节就有了祭祀的传统,后来有了墓葬的风行,故祭祀与扫墓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一。“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白居易的诗,生动写出了祭祀扫墓时的场景,哀思缕缕。
踏青放风筝
欧阳修说“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是说春光大好,大家都踏青出游、尽情玩乐;范成大在《清明日狸渡道中》写“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这就是放风筝。
以前的人踏青一般意味着只在附近走走而已,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到处都可以跑了。不过,混茶圈的人,这时候都在茶山上呢,痛并快乐着,毕竟采茶制茶是比较辛苦的一件事。放风筝,一般都是陪着家里的小孩才会做的活动。独自一人放风筝,雅兴不小。
插柳
杨柳颜色青翠,丝丝人画,如美人娇弱,似少年风流。它的枝叶具有药用价值。自唐代以来,许多地方都有。清明插柳的风俗,缘由大致就是以上两点,只在各地有着细微差别。
每当清明节到来,人们就在门上遍插柳枝,有的还会挑选嫩柳替在发髻上。安徽径县、寿春呼为避瘟疫,湖南长沙称之记年华,浙江台州传说可以除蛰虫(即驱香九娘,也就是俗称的百足虫),河北冀州、浙江开化传说插柳可明眼,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内蒙张北以及宁夏的绝大部分地区则传说可以拔除不详。古时的北京城还有一条谚语:“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那是因为,据说黄巢造反时,就是以清明为期限,以柳条为信号。
插柏
柏树在山野中常绿,岁寒不凋,质地坚凝。它和松树一样,都是长寿的物种。道家的人常常用它点缀做汤,在元且用它浸酒辟邪。相传雄察体香就是因为常吃柏树的叶子和果实,《抱朴子》中的毛女可以健步如飞、攀援跳跃,也是因为如此。
《史记》认为,柏树为草木之长。柏树的种类很多,有扁柏、侧柏、绘柏、罗汉柏等,叶子多为鳞片形或小箭簇形。侧柏叶可人药,凉血止血,去风理湿,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可以治疗关节疼痛,还可以生肌杀虫,黑须润发。
清明螺
如肉质肥美的田螺,因为万物复苏,潜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来觅食;而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还有河虾、长成的韭菜和艾蒿等,而清明团也是一种时令小吃之一。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节。此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春分后十五天,斗柄指乙为清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天气清澈明朗即为清,万物欣欣向荣故为明,故此又称清明。清明与寒食节期很近。按周代规定,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而自然节气清明则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怀念先祖、上坟祭扫,春游踏青、插柳植树。民间也称它为鬼节之一,其祭扫培土、插柳植树是春节上坟、中元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活动中所没有的。通过清明怀念先人、感恩承志,能够产生家庭、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彰显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全国团结统一、社会稳定。2007年12月,清明节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节日之一,并从2008年开始放假一天,与临近双休日组成清明黄金周。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寻清明节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和各种节俗。
相比于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等古老节日,清明成为节日是最晚的,到唐朝时它才成为国家大节。但清明节把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的活动联系到一起,也像春节一样形成了一个清明活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