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又在寒风中等待着我们了,随着冬至节气的日益临近,关于北方冬至吃饺子还是馄饨的讨论又要开始了,其实在我国北方不管是饺子还是馄饨都是冬至的应节食品,当然现在南北方的界限也很模糊了,全国上下都喜欢在冬至节吃饺子或者馄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来了解一下北方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吧!
北方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北方冬至吃饺子还是馄饨
北方冬至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得都很“俏”。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粮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北方冬至吃馄饨
南北方冬至都有吃馄饨这一食俗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说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食馄饨。南宋临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宋人周密说,起初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据说,馄饨为西施所创造,所以每年冬至苏州人都要吃馄饨。如今,馄饨制作方法很多,遍布全国各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则称曲曲,等等。
北方冬至吃羊肉
冬至节食红烧羊肉,旧时多为北方食俗,现时南方也有见。红烧羊肉色泽红亮,汤汁稠粘,肉味酥烂,鲜香入味。一般将红烧羊肉盛在碗中,上面须撒上切成小段的蒜叶以增色增味。
此菜宜热吃,大多作冬至节主食的菜肴。
北方冬至吃烤红薯
进入冬至,我国南北方都有吃烤红薯的食俗。尽管寒风朔朔,在街头巷尾,总有烤红薯的烘炉。炉火正旺,烤红薯的香味飘洒在寒冬的朔风里,十分诱人。
烤红薯是北方的称呼,南方称烘山芋,也有地方称烤地瓜,这是因为红薯本身有多种称呼之故。
南方冬至的特色美食
冬至团
冬至团是南方的冬至吃食。皮面用米粉制成(一般用七成糯米粉,三成梗米粉,用沸水拌和揉韧作皮面),馅芯多用萝卜丝。将萝卜去皮,刨成细丝,加入细盐、味精、葱油、葱花即成,包成后放至竹笼内。蒸熟便可食。它也是冬至祭祖不可缺少的吃食。
冬至团一般须热吃。一是冬至日天气十分寒冷,吃冷食不宜消化;二是热食风味好,嚼开馅芯,一包葱油,香味扑奔而来。加之萝卜丝柔白,葱花翠绿,色泽诱人。香、摇、肥、韧,风味实不一般。而冷却后,香味和韧劲均差,故以热食为好。
金银团
金银团也是冬至节南方的吃食。金银团实为两种团子。一种白色似银,一种黄色似金,将两种团子放在一起,便称金银团,在冬至节讨个好口彩。金银团都是甜味。馅芯多为豆沙,银团为七成糯米粉,三成梗米粉,用沸水拌和揉韧做皮面,包入豆沙馅上笼蒸熟即成。
金团的制作略为复杂。它的皮面用料与银团一样,但用天然植物南瓜作色素。先将南瓜刨去外皮、挖去内瓤洗净,切成方块状后上笼蒸烂,(南瓜极易蒸烂)待略冷却后,与粉一起搓揉,这样皮面便成金黄色,再包入豆沙馅上笼蒸熟即成。
金银团多为家庭自己制作。既是自己家中的吃食,又可馈赠亲友。一般馈赠亲友的金银团,还需用红米粉加沸水拌和,用竹筷硫后,在团子的皮面中央,点上一个红色的画印,既增加色泽美感,又有热烈的节日气氛。
金银团可热食,也可冷食。因为金银团是甜味的,精可化食,因此冷食也无妨。当然,老人和孩子,还是热食为好。
小编是个吃货,比较关心与吃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众多关于冬至节气的问题中,唯独对冬至吃食这一项上比较有研究,可以说在各种资料中尝遍了全国各地的冬至食品。今天我们重点就关注冬至南方吃什么这一点就可以了,但尽管如此,从新回忆起各种美味的冬至食品,小编总是觉得好饿,能来一份馄饨就好了。冬至南方吃馄饨和汤圆我请你吃。
冬至南方吃什么 冬至南方吃馄饨和汤圆
冬至南方吃什么 冬至南方吃馄饨和汤圆
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冬至的食俗是吃馄饨和汤圆。
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广东人叫"云吞",因其煮熟后像荷包蛋,为混沌初开,故名"馄饨"。
据民间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沉湎于歌舞酒色,某年冬至歌宴,嫌肉食腻肥,很不高兴。西施乃用面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内裹少许肉糜,滚水一氽之后,随即捞起,加入汤汁,进献夫差。夫差食之赞不绝口,问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后,馄饨这一美味就逐渐传至民间。
虽然人们平日也偶尔吃吃馄饨,但冬至那天却人人都要品尝一碗,不单是纪念西施的创造,还为了庆贺冬至的"一阳出生"。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当时杭州冬至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拨'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可见在宋朝,杭州的人们已经有冬至吃馄饨和以馄饨祭祖的风俗。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汤圆是南方普遍流传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
冬至南方吃什么 冬至南方吃馄饨和汤圆
汤圆又称团子,团圆子、丸子、圆子、冬至圆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儿。古诗有"家家捣米做团圆,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圆于是圆的,可相争"阳圆",所以,冬至吃圆子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
关于吃圆子的由来,在浙江南部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人深涧,不能脱险,就采摘状如汤圆的野生之物"黄精姜"来充饥,才免饿死。十几年后,樵夫遍体长了毛,身轻若燕,竟然飞回家里,但已经不会说话了,给他米饭也不吃。家里人就为他做了糯米汤圆。他一见汤圆。以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后来慢慢恢复了本性,在冬至日竟开口与家人说话了。从此便有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我国台湾冬至也吃汤圆,并且要做成红、白两种颜色。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
冬至南方吃什么 冬至南方吃馄饨和汤圆
甜丸
我国潮汕地区民间冬至这天称为"小过年"。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在这一天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
潮汕人吃甜丸的食俗与台湾人吃汤圆很相似,并且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要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这一天家人如不慎碰上它,便是好兆头。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冬酿酒
绍兴人在冬至日酿造的"冬酿酒",如"红酿酒"成乳白色,香气扑鼻,特别诱人;更有用特种技法做成的"酒窝酒"、"蜜殷勤"是赠老人、送亲友的佳品。
冬至肉
湖南宁远人在冬至日"多割鸡宰猪,将肉阴干",做成"冬至肉",味道非常香美。这些,在现在仍有研究和开发价值。
冬至养生
冬至养生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
低体温是以350C2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2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应及时给老人添加柔软暖和的衣服和被褥,外出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头和脚;同时多吃些羊肉、鸡肉、猪肝、猪肚、带鱼等御寒食品;鼓励和帮助老人在室内进行适宜的运动,使体内多产生一些热量,老人体温过低时,可用温热水给病人洗抹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体温。情况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