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我们大家也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但是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不仅仅是关于屈原的,下面我们就通过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跟大家好好说,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送上。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素材 高质量端午图片大全
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是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言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问天》、《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叫诗人节)。
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泪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曹娥为救父投江。传说经过是,父亲溺水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于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颂扬。后人为纪念曹娥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人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受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这个问题估计没有人能说的明白了,根据民间的传说,端午节赛龙舟可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故事大家想必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屈原为国而死,死后,人们感念他的爱国情怀,于是自发到江中乘船打捞他的尸体,于是后来发展为赛龙舟的习俗。还有的说法是纪念曹娥,或者是纪念伍子胥的。关于端午赛龙舟的由来,我们下文详细说一说。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赛龙舟的由来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赛龙舟的由来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赛龙舟的由来
纪念曹娥
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纪念伍子胥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龙舟的简介
龙舟的简介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端午节的佩饰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端午节是我们在盛夏最期盼的节日之一,可以放假,吃粽子,戏水划龙舟。或者你还可以出去看看不一样的端午节,总之端午节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节日。而我们今天就将2020年的端午节呈现在大家面前,那么2020端午节是哪一天?下面就有2020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的详细介绍。
2020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2020端午节是哪一天
2020端午节是2020年6月25日,星期四。
等地还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五为阳数,所以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是日少女须配戴灵符,头答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混用。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就正式将此节定名为端午。
许多大节都是吉月吉日,唯有此节在古人眼里是恶月恶日。这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驱邪避毒活动有关,也与龙图腾崇拜等习俗有关。随着历史的发展,此节越来越成为纪念先贤的重要节日,伍子青、屈原、孝女曹娥等都是端午祭祀的对象。有关节俗,南方江河水系较多的地方要赛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北方水系少,也普遍要吃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争论不休,概括起来,端午节的来历大概有六种说法: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二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四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大将军伍子胥,属吴楚两地风俗;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属浙江会稽风俗;六说端午节的起源来自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俗忌。以上各家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局限性。在交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种说法,只有一、二说产生了全国影响,并最为人们普遍接受。我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远古的龙图腾崇拜。
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是祭奠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图腾,伏羲、女娲、舜、禹都是龙族的领袖,后人把这些著名的祖先尊为龙,而端午这天是祭龙大典中最为隆重的一天。据闻一多先生研究,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叫做“龙子节”,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那时候居住在江南的吴越族由于不断受到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图腾,希望“龙”
能保佑自己,并有着“断发文身”(打扮得像龙,以免被龙伤害)的习俗。每逢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这是一种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日,娱神、悦神、向龙献媚,以获取保佑。对此,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节),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击鼓声巾(那时也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这就是最古老的端午节,这就是屈原之前的端午节,这才是端午节风俗的真正由来。”
端午节除恶
古时人们把阴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因此在端午节有许多驱邪避恶的习俗。在江淮地区,端午节这天家家悬挂钟馗像,以镇室驱邪。
相传开元年间,这一年五月初五。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去了杨贵妃的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身穿蓝袍戴帽,赤着双足,捉住小鬼,挖掉小鬼的眼睛,一口吞下。唐明皇忙问怎么回事。大鬼奏道:“臣钟馗,既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唐明皇醒后,疟疾不久痊愈,于是命令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图,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张贴,以驱邪魔。从此以后,端午节贴钟馗像就流传下来了。
端午节辟邪驱瘟,以艾草悬于堂前最为常见。有时候,人们还剪艾草做成虎形,或剪纸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辟邪驱瘴。有的地区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江南地区,在端午节家家以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做成人形,称为“艾人”,放于屋内,以辟邪祟。
在长江流域,还有饮雄黄酒以驱毒蛇的习俗。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人们用它驱除毒蛇,解五毒。小孩子还把它涂在额头、耳鼻、手足心,并把酒洒在墙壁间,以祛诸毒。{白蛇传》中就有蛇精白娘子在镇江过端午节,喝了许仙强劝的一杯雄黄酒而醉现原形的传说。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内容吗?不妨点击》》》端午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出游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今年的情况是非常不易去人多的地方游玩的,所以选择一些人少的地方为最佳选择。那么,端午节去哪里人少又好玩呢?看看以下的2020端午节小众旅游景点推荐,都是一些端午节冷门人少的优美景点。
2020端午节小众旅游景点推荐 端午节冷门人少的优美景点
月牙泉和鸣沙山
这个季节月牙泉边上的园林之内,繁花盛开,与周边的黄沙,形成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对照,黄沙围绕繁花,极具观赏价值。
鸣沙山,当大风从山丘上瓜果的时候,就可以听到响亮的回声,随风而鸣、外形独特,让鸣沙山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每年也有不少的人来这里。
沙湖
沙湖是迁徙鸟类的栖息地,每年迁徙至此的鸟类,种类繁多至今还没有对种类进行准确统计,数量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00万只。
在平时,非鸟类迁徙的时节,也有非常多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不缺少有很多保护的物种,比武中华沙秋鸭、黑鹤等。
绿江村
绿江村是一座位于丹东的北方小村落,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这里的“水没地”现象。端午节前,原来绿油油的水没地就会被大片的油菜花、大碗花所取代,岸边牛羊点缀,景色极美。坐在船中,除了可以看到沿岸的美景,还能看到对面的朝鲜风光哦。
大海草山
离昆明200多公里远的曲靖会泽,有一处美丽的地方,因为是高山中的草原所以叫大海草山。清晨的雾气还没散时,远处山影模糊的轮廓,地上的小花开得正美,恍惚间进入了仙境。它被《国家人文地理》杂志推荐为“全国108个绝美地标”之一。这里夏天绿草茵茵,牛羊成群,溪水清幽雅洁,蜿蜒绵长。很像内蒙古的感觉。
七藏沟
这是四川众多景点中,最令人惊艳的,这里没有一丝一毫人为开发的痕迹,原始而安详。在山沟中行走,仰面可见的雪山,寂静的山林,绿色的海子,无一不令人陶醉其间。在这里可以徒步游玩,还可以骑马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最美好的时光。
威宁草海
这是贵州最大的淡水湖,清澈的湖水和绿油油的水草相伴而生。端午期间来此荡舟赏景刚刚好。越到湖的深处,水质越好,水草也越茂盛,黄昏时,逆光的草海剪影尤其好看。别忘了尝尝威宁极有特色的猪脚火锅和满大街的土豆制品,感受威宁的饮食魅力。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天如果不吃粽子,反倒觉得少了点什么。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端午节吃粽子有着重要的历史寓意。大多数人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源于屈原,但其实粽子的起源要比这更早。那么,到底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我们一起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及寓意。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及寓意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不过,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粽子的传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演变成了粽子。
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的各种类型: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粽子相关推荐
星巴克粽子多少钱一个 星巴克粽子2019价格表
星巴克水晶粽子的做法 星巴克透明粽子包法步骤
广西长粽子的包法 广西长粽子的做法视频图解
2019粽子图片卡通可爱的 最新萌萌哒粽子图片大全
2019粽子礼盒包装图片大全 各式各样漂亮精致的粽子包装盒图
粽子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2019中国最有名的粽子排名
江米粽子煮多长时间 拿江米包粽子要煮多久才熟
粽子煮多长时间 普通锅生粽子多长时间煮熟
小编认识几个东北的朋友,那性格是豪放不羁,做起事情来也是风风火火的,一点不弱了东北汉子的名头。近段时间来,关于东北这个地方的风评不是很好,但是小编觉得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也没什么不能接受。临近端午节小编很想看豪爽的东北人怎么过端午节的,所以小编搜罗了一些资料,东北端午节风俗有哪些,下面就来一睹为快吧!
东北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看豪爽的东北人怎么过端午节
东北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看豪爽的东北人怎么过端午节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的习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虽不同,可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义外,现今,已变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浓重。
黄米小枣粽子是东北传统的粽子,粽子主料为糯米,糯米难于消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肠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质的摄取,使营养更加均衡。
2、吃茶叶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最初的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应该就是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这个接近夏至的节日里,阳气高涨至正端,阴气初施,阳气隆盛,天地气交,补充蛋白质就是最当务的要事了。在东北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煮茶叶蛋吃。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3、克仗斗石
辽宁省阜新和黑山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非常特别,至今保留着“克仗斗石”的传统。“克仗斗石”是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端午节这天清晨,两个村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阵,并朝对方扔石头;再过一会儿到了上午,由岁数较大的长者出面叫阵,一边叫阵一边继续互扔石头;11时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饭。等到午后两点钟,“克仗斗石”正式开始,这时候,种地的也不种了,小商小贩也不卖货了,家家户户关上门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热闹,每个人都是兴冲冲的。双方互掷石子,在这一天,被石子打伤、打残都不能报官、不索赔、不怨恨。
东北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看豪爽的东北人怎么过端午节
4、吃打糕
在我国朝鲜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端午节是朝鲜族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端午节朝鲜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专门的打糕锤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来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黄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节这天朝鲜族还有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们荡秋千,小伙子们则进行摔跤比赛,非常热闹。
5、饮酒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饮用和喷洒雄黄酒就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民俗。谚语道:“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因为古时的人们迷信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是毒气最重的一天,所以,在这天,人们会将采来的蒲草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泡白酒加以饮用,认为这有驱蛇辟邪之效。
而对于年龄太小、不适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将少量雄黄酒涂抹到孩子的脸颊、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灾祛病。但现代科学证明,喝雄黄酒对身体有害,所以不喝为好。
6、踏青
在黑龙江地区过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端午节习俗
7、挂纸葫芦
早晨,在自家的门楣上挂上葫芦,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另外,家里还可以挂上用五彩线和布条做的辣椒、簸箕、扫帚等,这些东西都是寓意吉祥,赶走五毒,扫除瘟疫的意思。
民间挂纸葫芦还有一段故事来历:据说唐朝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帮助。黄巢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时,你就做个五彩纸葫芦挂在门上,我就能搭救你。”后来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黄巢率大军攻进长安,老太太和她的邻居挂上了彩纸葫芦,都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这段传奇一直流传至今。
8、系五彩绳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9、插艾蒿
相传西周时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在门户上插挂艾叶(也称艾蒿)和菖蒲,意为攘毒气、避邪气。此习俗历代相传,至今本溪地区的人们仍沿习这一习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汉、满、回、朝鲜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阳未出时,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门楣插桃树枝,枝上系以黄布缝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扫帚。儿童的手腕、脚腕和颈上都结双五色线。男男女女多早起,结伴去山野、河边,趟露水,用长流水洗脸,拔艾蒿盘顶头上,俗谓免灾祛病。
端午节包粽子的方法
蛋黄肉粽制作方法
原料:圆粒糯米、熟咸鸭蛋、绿豆、猪肉、生抽、黑胡椒粉、盐、油、箬叶、棉绳
做法: 1、糯米提前一夜浸泡;猪肉切稍微小的块,加黑胡椒粉,生抽,盐,糖少许,油拌匀, 腌制一夜;绿豆提前一夜浸泡;鲜箬叶洗净。 2、泡好的米和绿豆混合,剥出蛋黄,把蛋黄做馅,可以把剩余的小部分蛋清加入米里混合。 3、取两片叶子交错重叠,卷起,放米,放肉,放蛋黄,放肉,再盖米,包成粽子。 4、锅里烧足量水,水开后下粽子,大火半小时,转中火至少1.5小时,关火后可继续焖1-2小时即可。
红豆蜜枣粽制作方法
原料:糯米、红豆、蜜枣
做法: 1、红豆泡十二小时以上;糯米泡五小时以上。 2、糯米和泡好的红豆混合。 3、粽子叶里放好糯米红豆和蜜枣,包成粽子,煮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