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日为

2020/4/1 16:10:13
万年历日历:日为知识
日为知识
日为朝月为暮

遇到好的句子,我们总会把它记下来,然后慢慢揣摩它的意思和运用方法。今日你遇到一句话特别优美,句子是“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的介绍吧。

日为朝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什么意思

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物与事,而我爱的只有三样东西。那就是太阳,月亮和我的佳人。太阳带来朝阳和白昼,月亮带来晚霞和夜幕,而你带来白天和黑夜,这是我和你朝夕相处的时间,你对我而言是永恒的。

日为朝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来自泰戈尔的《飞鸟集》,原文如下: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the sun ,the moon and you.The sun for theday,the moon for the night,and you forever.

它的中文翻译让人感触: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这种坚贞不移的真爱,尽管在浮躁的当下听起来让人恍如隔世,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抵御我们内心对爱情的敬畏与不安,也让自己对爱情多保留了一份真诚。

无论世间纷纷扰扰,相信大家也一直相信爱情,而“真爱”仅存在于那些是以真心相待的人的身上,不然一切皆是徒劳。而在相处的过程中,清醒辨别对方是否真心是通往“真爱”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永远不要把“对你好”,当做检验一切的标准,有时候这种好是很廉价的:ta追你的时候,自然对你很好;热恋期,自然对你很好;贪图的是你的青春美貌、钱财时,自然对你很好.——大多数人正是一直沉浸在昔日这些所谓的“ta对你的好”中不能自拔,或者是那些经营了多年不愿意放手,自欺欺人的感情......支持着自己坚信眼前的ta是“真爱”,才继续百般容忍,到最后时才恍然大悟到之前的种种征兆。

这种行为其实和明看着股票下跌,还不愿意抽身期盼着奇迹的股民是一个道理。在意识到苗头时,就应该“及时止损”选择放手。

“对你好”终归是爱情中很小的一个因素,而那些可贵的品质,坚韧勇敢、自信乐观、独立果断、勤劳善良等等都是无法轻易被取代的,这才是一个衡量一个男人是否值得依靠的标准。

出自《飞鸟集》的名句:

1、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它的翎尾,替它担忧。——泰戈尔《飞鸟集》

2、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泰戈尔《飞鸟集》

3、我是一只旷野的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泰戈尔《飞鸟集》

4、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 这就是生活。 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islife.——泰戈尔《飞鸟集》

5、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飞鸟集》

6、神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泰戈尔《飞鸟集》


7月14日为何叫鬼节

对于鬼节,大家都是抱着敬畏之心的,虽然相信科学,但是随着多年的耳濡目染也觉得鬼节这天应小心对待。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7月14日是鬼节的说法,很多人都疑惑鬼节不是农历7月15号吗,怎么出现一个7月14日呢?想知道7月14日是不是鬼节,7月14日为什么叫鬼节,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7月14日为什么叫鬼节 7月14日是不是鬼节

7月14日是鬼节哦,很多人疑惑鬼节不是7月15号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于中国鬼节的说法,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有点的地方将7月14日成为鬼节。

说法一

相传南方原并无中元节,是古代汉人南迁传入的。但为何南方过的中元节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有这样一种传说是: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按传统,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阳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能跟着灵牌走。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

七月十五鬼节禁忌,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现在,“七月十四”已经是许多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说法二

据查,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四,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节,即鬼节。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过节,是因为以前外敌入侵,为了避免因过节而被敌人一网打尽,先人们就把节日提前了一天。

鬼节习俗复杂,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过鬼节的。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择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坟,因此会选在十三或十四。

7月14日鬼节传说

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按传统,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阳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能跟着灵牌走。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

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现在,“七月十四”已经是许多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7月14日鬼节南方人如何过

据小编相关的了解,其实南方人与北方人过鬼节是不一样时间的,南方人都是在十四号过,因为以前外敌入侵,为了避免因过节而被敌人一网打尽,所以先人们就把节日提前了一天,来避免灾难发生。

7月14日鬼节禁忌大全

1、忌披头散发睡觉。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生理期的禁忌。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3、忌说鬼字。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4、忌半夜庆生。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乱拍他人肩头。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6、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7、拜门口。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由於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

8、忌半夜晾衣服。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着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9、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10、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9月18日为何要拉防空警报

若要说9月18日是什么日子,想必大家都清除这一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一个值得全国人铭记的国耻日,在1931年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炸断柳条湖铁路,然后进攻沈阳,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直到如今,我们都难以忘怀当时的惨烈现状,因此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拉响防空警报,铭记于此。如果你还不知道9月18日为什么要拉防空警报,9月18日防空警报多长时间,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9月18日为什么要拉防空警报

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是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半,日军炸断柳条湖铁路,然后进攻沈阳,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为了铭记历史,为了警醒广大市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也是为了增强人们的国防观念和人民防空意识。因此,这天就会拉响防空警报。

9月18日防空警报多长时间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

预先警报信号: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长3分钟。预先警报时在对我方攻击有预兆时鸣响,要求人员开始疏散。

空袭警报信号: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长3分钟。空袭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将要攻击时鸣响。

解除警报信号:连续鸣响3分钟。解除警报是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鸣响。

什么时间拉防空警报呢

9月18日这天虽然很多城市会拉响防空警报,但是试鸣时间并未统一,大部分城市,如:背景、南京等时间是9月18日上午10时开始响起警报声,而新疆会在中午12点开始。

人民防空警报器有哪些类型

人民防空警报器可分为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和多媒体警报器。按照使用方式,可分为固定警报器和移动警报器,移动警报器又可分为车载警报器和手摇警报器。

防空警报响了怎么办

依法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和平环境下提高公民国防意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防宣传教育形式。

因此,试鸣防空警报期间,除参加疏散掩蔽演练的部分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外,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继续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听到“预先警报”后如何行动

通常在发现敌机有空袭征候时,发放预先警报。听到预先警报后,应立即拉断电闸,关闭燃气,熄灭炉火,盖严储存饮水,转移易燃物品,关闭门窗,帮助老幼病残,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须的生活用品(食物、水、证件),迅速有序地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或指定的安全隐蔽地域。

听到“空袭警报”后如何行动

在敌机即将空袭时,发放空袭警报。听到空袭警报后,应迅速进入人防工程隐蔽。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人防工程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在室内:可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靠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在室外:在开阔地、低洼地、草地迅速卧倒隐蔽,不要在高压线、油库等危险处停留。卧倒时双手交叉,放到胸前,脸部夹于两臂之间,嘴巴微张,防止爆炸带来的冲击波损伤。在公共场所:不要惊慌、拥挤、乱跑,就近进入防空地下室、地铁车站等地隐蔽。

听到“解除警报”后如何行动

解除警报是判明敌人一个波次的空袭已经结束时的警报信号。听到解除警报,应清点携带好自己的物品,有组织地撤出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地带。并配合人防专业队伍开展抢险抢修工作,如就近救护伤员、找寻被困人员、扑灭初起火灾、消除沾染、消除潜在危险等。警报解除后,仍要注意收听广播,了解行动注意事项,如哪些道路不能走,哪类食物、饮水不能食用;关注疫情通报、放射性沾染、染毒或带菌情况通报;了解敌空袭规模、方式及城市破坏情况通报,以及下一次敌空袭的预测等,以便有效地做好再次防空行动的准备。


7月1日为何被定为香港回归纪念日

香港于1841年被英国占领,当时英国国力强盛,香港岛不过是日不落帝国中一个不起眼的岛屿,此后英国利用香港成为他掠夺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重要中转站。香港就这样走过了被占领的一百多年。新中国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历史责任,经过几代人四十多年来的努力,香港才终于在1997年和平回归祖国。你知道这轻描淡写的十四多年中经过了多少波折吗?你知道7月1日为什么被定为香港回归纪念日吗?你知道香港回归纪念日怎么来的吗?一起跟重温这段历史吧!

7月1日为什么被定为香港回归纪念日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对香港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正式将香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了香港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地身份,同时也是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租借香港等地区到期的日子。中国名正言顺和平收回香港主权,于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每年的7月1日定为香港回归纪念日。

香港回归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届国家领导人就不曾放弃过收回香港的决心。但新中国还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内外交困,一层层关乎国家民生的困难摆在眼前已经是迫在眉睫之态,使得香港回归的脚步被一次次延后。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国民一心终于看到了收回香港的曙光,但即便如此我国最终能和平收回香港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在北京与邓小平主席展开了对香港前途问题的讨论,撒切尔夫人坚持要求中方履行条约,英国享有对香港的主权。

1983年7月中英两国正式展开香港前途的第一轮谈判,英国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名义上承认中国拥有香港主权,但治权仍归英国所有,中国拒绝接受这一方案。

1984年1月中英双方第八轮谈判,英国才对香港主权问题作出让步,但英国仍不甘心就这样放弃香港,依然希望为英国争取在香港的更多利益。

1984年1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将在1997年7月1日恢复中国对香港的主权。香港回归被正式确立下来。

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过了长达12年的过渡期后,才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为何不能扫墓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这原本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焚而亡,因此禁火就是寒食节中最为重要的节俗之一。还有习俗是寒食节不能上坟扫墓,那么寒食节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不能扫墓?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不能扫墓的原因。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不能扫墓 寒食节不能扫墓的原因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部分地区有寒食节不能扫墓的说法,因为寒食节禁烟火,不能烧纸祭拜,因此有寒食节不扫墓的说法,但是大部分地区寒食节是可以扫墓的。

寒食节有扫墓的习俗

寒食节可以扫墓,从古代起寒食节就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所以也能看出,上坟就在寒食节的其中,这也说明了寒食节其实也可以扫墓,在说好多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也能印证寒食节可以扫墓。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即寒食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的主要内涵是扫墓,而清明节则是游乐,两节气氛截然不同。所以说寒食节是可以扫墓的。

扫墓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悼念逝者应买白色菊花

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不过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二、扫墓前须禁食

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三、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四、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五、清明节着装的讲究

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六、清明节拜祭辈分的讲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七、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党的生日为何定在7月1日

对党正确认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是1921年7月23日,可是我们如今每年过建党节却是在7月1日,这是为什么呢?党的生日为什么定在7月1日?说起建党节时间的规定,这还与毛主席有关,想知道具体缘由是什么,可以来瞧瞧带来的党的生日的由来简介。

党的生日为什么定在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30日晚上,在召开最后一次(也即第六次会议)时,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

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7月23日,为什么党的生日却定在7月1日?

要解开这个谜,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常处于秘密状态,从事地下斗争,没条件庆祝。时间一长,对于这个秘密召开的会议,参会人员只记得是7月暑假,准确日期就记不清了。

当中共中央第一次决定要庆祝党的生日时,正处于外有日寇入侵,内有反动派封锁的年代,也没有条件去查证一大召开的确切日期。

第一个明确提出7月1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的中央领导同志是毛泽东。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1939年、1940年“七一”前后,中央和一些地方报刊均发表社论或消息庆祝党的生日。

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中说:

“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这是全党第一次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也是中央文件中正式规定“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后来根据党史专家的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确定党的一大开幕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但是“七一”这个光辉的日子早已深入民心,所以就没有再做改变。

党的生日的由来简介

最早提出“七一”作为党的诞辰纪念日的,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时说:“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又正当抗战一周年。”这是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出把“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来纪念。

当时在延安的“一大”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的时候,记不清“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了,只记得是一个夏天,天气很热,于是就决定把7月的首日作为党的纪念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开头指出:“1949年的7月1日这个日子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28年了。”董必武在回忆一大时也说:“‘一大’问题,在中国文献上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有些事情缺乏文字根据。我记得纲领提出来了,7月1日这个日子,也是后来定的,真正开会的日子,没有哪个说得到的。”董老这里所说的“后来定的”,以及毛泽东使用“表示”这个词,都说明“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是一个象征性的日子。

1938年6月12日,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7月1日到7月7日为抗日周年纪念与中共建立17周年纪念宣传周,中共中央也于6月24日发表了《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这一文献。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在纪念周每天都有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各抗日根据地所办的报刊也都发表了社论和纪念文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组织纪念“七一”党的生日。

第一次正式以中央文件形式确认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并要求进行相关纪念活动,是1941年6月《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20周年、抗战4周年纪念指示》。《指示》指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20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4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此后,纪念“七一”成为中国共产党每年的例行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活动隆重、丰富多样。如1981年7月1日,首都各界群众1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此前的6月27日至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