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武汉属于长江流域地区,是长江流经的城市。因为地理因素,这里拥有着比较丰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的有名的而历史文化之城。5月将至,今年武汉5月份天气穿什么去呢?武汉5月气温不高不低,可以穿一些清爽的衣物。而游玩的时候,小编推荐以下5月去武汉你一定要看的风景。
武汉5月份天气穿什么 5月去武汉你一定要看的风景
武汉5月份天气穿什么
5月旅游
武汉五月平均温度是18℃~26℃,天气寒冷,
白天平均26℃,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夜间平均18℃,建议穿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T恤衫、薄牛仔衫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
武汉五月日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安陆(( 27℃))、巴东(( 26℃))、保康(( 28℃))、长阳(( 27℃))、
武汉五月日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安陆(( 18℃))、巴东(( 17℃))、保康(( 18℃))、长阳(( 18℃))、
5月去武汉你一定要看的风景
游江赏江
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关系亲密无间。长江江水的冲刷与泥沙淤积成的武汉,在长江灌溉出来的沃土上,江汉平原成为天下粮仓,成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对抗争斗不休不止。洪水肆虐,江汉平原从魏晋时代就开始修堤防,长江阻断交通,武汉就开始修桥建隧,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三镇交通一线牵。
到武汉必须去的景点,离黄鹤楼非常近,可以从黄鹤楼这头走到龟山那头,然后坐电梯下去。两头都有电梯,电梯票上分别印着从长江一边往另一边眺望的景色。一定要走大桥感受一下大桥的历史和坚固,桥面铺的垫子有点已经磨破了可以看到脚下涛涛的江水,每当火车从脚下驶过,大桥就会明显的振动。在桥上可以远眺黄鹤楼和武昌、汉口、汉阳的景色。
5月旅游
品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昌江畔,紧邻长江大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是地理上武汉的中心。因为建于蛇山之上,再加上5层的楼高,以及周边无高层建筑,所以这里的视野非常开阔。除了黄鹤楼之外,景区内还有大量的石碑、石刻,都是历代名人的真迹。这里绿化非常高,不行在山间非常惬意。每天在落梅轩还有楚地特色的编钟表演,时间分别为10:00,11:40,14:20,16:00,表演免费。
游玩Tips:
1、黄鹤楼距离户部巷,昙华林,晴川阁,长江大桥都很近,均可步行达到,这些景点可安排一天游玩。黄鹤楼景区内水,零食很贵,如忘记买水可在门口买比里面稍微便宜点。另外里面有各种有关黄鹤楼的纪念品,买时记得砍价哟!
2、黄鹤楼的几个入口都修了高大的山门,于是,从各个入口都看不到黄鹤楼全貌了。要想拍全貌的话可以在红楼前面的首义广场或者在长江大桥上。
3、黄鹤楼一共是四五层左右的样子,每层楼边有走道可以眺望长江对岸和整个景区,楼内就是一些展示和讲解。现存黄鹤楼已经不是初建时的楼,初建之楼早已大火焚毁,只剩楼顶在楼前广场展示。
交通:电车1路、电车4路,公交10、61、64、108、401、402、411、413、584等路到黄鹤楼站下。或者乘车在阅马场下车(参见首义广场交通)
门票:
免票政策:儿童在1.2m以下免票,70周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免票,现役军人(凭现役军人有效证件)免票、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票
优惠政策:身高1.2-1.4m购儿童票40元,60-69岁的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预订老年票40元,(本科及以下)持有效学生证购票40元
成人票:80元
吃货的世界
它没有特定的味道,可以是甜的,可以是咸的,可以是辣的;它没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可以是蒸的,可以是煮的,可以是炸的,可以是炒的;它没有特定的规模,可以是一个小摊,可以是一个店面,可以是一条街道;它没有特定的顾客,可以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可以是咿呀学语的孩子,可以是慈祥和蔼的老人;它没有特定的时间,可以早晨六点吃,可以早晨九点吃,可以上午十一点吃;它没有特定的价格,可以是几毛钱,可以是几元钱,可以是十几元钱。它是武汉人难以割舍的情怀,是游客难以忘怀的经历——武汉•过早。
在武汉,没人会说“吃早餐”,只会说“过早”。武汉的任何一份过早从做好到吃完,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时间,这还是在匀速状况下进行,有许多武汉人都习惯边走边吃。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拉面、打卤面、包子、馒头、花卷……各式各样的早点,加上武汉人充满创意的早点搭配,形成了武汉“过早”独特的魅力。
5月旅游
武汉5月旅游推荐行程:
D1:黄鹤楼-户部巷
D2:湖北省博物馆-昙华林-武汉长江大桥-江滩公园
D3:武汉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吉庆街
D4:东湖-武汉大学
行程Tips:
1、在武汉比较容易堵车所以出行最好选择地铁,地铁两元起价。
2、不推荐七八月份的时候去武汉,因为会非常的燥热。外出旅游不太适合。
3、从武汉大学回家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乘坐公交甚至打车。因为那段路比较堵,可以选择地铁。
4、五天的行程差不多可以把武汉玩遍了,出来玩不用带太多的东西适量就好。
租房子的朋友搬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有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时候因为房租上涨的原因,亦或是因为有了租住更好环境的经济能力等原因要进行搬家,依着这样频繁搬家的原因,租房子居住的朋友在搬家时还需要看日子吗?搬家时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接下来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租房子搬家需要看日子吗 搬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搬家选择一个好日子。选对租房搬家的好吉日,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开始,增加自己的运势。所以说租房子时要看日子,并且选择一个好日子搬家。
第二、学生租房搬家也需要看日子吗?因为近要搬家,但是一直选不到日子,搬家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却发现黄历似乎不建议这天搬,但是,搬家方面,对于家具、生活用品等等,可以早几天、或者晚几天搬过去,并非必须在搬家吉日那天,全部都搬进去。只要在吉日那天,举行了搬家仪式,就算是搬家了。所以学生在租房子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好日子,给自己以后的学业带来些帮助。
第三、搬家的日子是指什么。搬家的日子通常是指:举行“入宅仪式”的日子,好在“入宅仪式”前把家电、家具就定位、床、书、衣服、等杂物(锅、碗…)整理好,封门(把门关好),等“入宅仪式”的吉日开门、上香祭祖、开火(点火)或放鞭炮…等。是否搬进去住,也都无所谓,主要的是选择一个好的搬家日子,对自己心里面也有一个好处。
租房搬家注意事项
1、选择有利方位。任何一所房子的风水,对居住其中的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租的房子必然都是旧房,而且居住的人员不固定,相对于二手房,磁场就更乱了。所以,在选择租房搬家之前一定要注意房屋的风水朝向,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租房方位。
2、如果是命中喜金,多选择在城市西方。如果是命中喜木,多选择在城市东方。如果是命中喜水,多选择在城市北方如果是命中喜火,多选择在城市南方。如果是命中喜土,多选择在城市中心。
3.重点布置卧室。一般对租房者来说,卧室才是自己的私有空间。而卧室又是人们工作之余休息的场所,睡床是人们休息睡眠的地方,所以我们要重点布置好自己的卧室。在风水学中,睡床的位置应该摆放在与自己身体信息相配合的吉利方位。
4.五行喜“木”的人,睡床头应该向着正东方位或者是东南方位。五行喜“火”的人,睡床头应该向着正南方位。五行喜“土”的人,睡床头应该向着东北方位或者是西南方位。五行喜“金”的人,睡床头应该向着正西方位或者是西北方位。五行喜“水”的人,睡床头应该向着正北方位。
租房搬家如何改善风水布局
1、镜子在风水来说很阴寒容易会招邪,那若是家中镜子太多则会造成房主感情不顺,财运不佳。
2、前屋主留下来的一些炉具或是饭锅最好是全部换掉,如果要用也一定要洗干净,那些坏掉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扔掉,最容易破坏自己的财运。
3、搬进租房之前除了打扫干净,还要进行简单的装修布置,这样才能除去之前留下的不好的运气,改善风水的环境。
4、在租房卧室进门口的左边或右边放置饮水机或者放鱼缸、风水轮之类的,这样可以让自己财运提升。
5、在自己租房的椅子后背放上黄色或褐色的靠垫或衣服,有利于提高自己事业上的贵人运,同时要尽量避免让自己后背无靠,或者有空虚之象(床或写字台要多注意此现象)。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中秋节看月亮是带着无限的想象去看的,有嫦娥,因偷吃仙药,被关在寂寞的广寒宫内;有吴刚,被罚砍那砍不断的桂花树;有可爱的小玉兔,在广寒宫里为嫦娥捣药一年复一年。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看月亮?这就要从中秋赏月的由来说起了!
中秋赏月的由来 中秋节为什么要看月亮
中秋赏月的由来 中秋节为什么要看月亮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帝王就制定了“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还将农历每季中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居于秋季正中,故称为“仲秋”或“中秋”。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农耕时期和崇拜自然现象的祭祀仪式,即祭杞月神的仪式。即庆贺农作物收成季节。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春祈秋报”作为答谢神圣的一种仪式。
古代祀月的仪式,不断演化,形式范围不断扩大,汉魏时期已出现了“中秋赏月”习俗。汉武帝时有赏月之风。据<<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而到唐玄宗时代更是盛行,唐<<开元纪事>>云∶“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后来又建专供赏月的“赏月台”。至宋代赏月之风更盛,南宋宫中建有“赏月桥”。
“安史之乱”后,赏月之风从宫庭、士大夫上层社会扩展至民间,文人雅士兴起了赏月、玩月、咏月,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云∶“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小竟文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外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外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越南:中秋节儿童是主要角色
在越南,其实在节日来临之际,越南的儿童是最具幸福感的。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去年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马来西亚、菲律宾:主要是华侨华人
为了纪念祖国的中秋节,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除了这些节日活动外,还有舞龙舞狮,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外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日本:中秋节吃江米团子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国家也有中秋节的习俗。但是叫法和习俗都不一样。泰国中秋节称为“祁月节”。节日之夜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画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寿桃。朝鲜的中秋节叫“秋夕节”,也有赏月,吃月饼的习惯。美国称中秋节为“秋月节”。节日里,每户人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时鲜果品和新制作的食品。非洲的麻加尔各答岛,居民称中秋节为“月圆节”。伊郎称中秋为“麦赫尔节”等等。
春晚是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后,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播,慢慢一步步成为了现今春节的习俗之一,虽然很多人都说春晚越来越不好看,但是春晚每年都必不可少。那么,春节为什么要看春晚?春节看春晚的由来是什么呢?以下是带来的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快点来瞧瞧吧。
春节为什么要看春晚
春晚作为亿万中国人、华人华侨们共同瞩目的电视节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巨变。上世纪,国人的生活水平仅处于刚刚解决温饱水平的地步,尚无余力去注重自身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提升。因而,春晚作为覆盖面最广的电视节目,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除夕之夜全家共同看春晚就成了一个必备的项目。从此之后,看春晚就成了春节的习俗之一,而且春节有着守岁的习俗,春晚就成了一家人守岁过程中的娱乐方式之一,并且一家人看春节联欢晚会还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春节看春晚的由来
春晚是春节晚会的简称,泛指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晚会:每年除夕之夜至第二年初的一场晚会,因举办时间为传统春节,所以叫春节晚会。
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由张骏祥任总执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
根据影片内容显示,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当时的演出。当时的很多大师都曾经出镜,如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人民艺术家老舍、巴金、表演艺术家赵丹等人。央视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是自1979年除夕开始播出。
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起初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在其第央视一套节目直播的综艺晚会,后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军事农业频道、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央视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和央视法语国际频道都会同步直播。此外,从2008年至今,高清频道也进行彩排的录像转播;央视网、PPLIVE、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络新媒体也会同时进行转播。
为何现在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春节假期”就变得不仅仅是春节,还有“假期”!对于许多人而言,一些该有的拜年等春节活动还是可以有,但“假期”的放松特质也必须要有。而对于常年工作在一线的人而言,这个长假不仅仅是一起打打牌、摆摆龙门阵、看看春晚,更想要的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差异化的需求很显然就分流了一部分春晚观众。
其中,趁着春节假期去旅游就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青睐。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不久前发布《2018春节出境旅游趋势预测报告》,今年春节长假预计出境游人次将达到650万,规模为历史之最,消费总额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而春节期间国内旅游的人数只会更多。
除此之外,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让春晚依靠央视这种“从一到多”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生一代更愿意参与其中,而不愿意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当然,从手机短信参与到现在的各种摇一摇、扫码等方式,春晚节目组也是煞费苦心,但效果却不甚理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传统传播渠道的影响力正在衰退。
而另一方面,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今年的春晚不好看,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其中,固然有上述人们注意力转移的因素,但春晚内容制作可能也是越来越不走心了。春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一个喜庆的节日,也是一个怀旧的节日……因而,在节目设置上,本就应该围绕着这些主题来进行。但现在的春晚似乎越来越“流行风”了,请来一堆所谓的“明星大腕”来助阵,歌舞越来越多,传统的惹人乐不停的节目越来越少,简直就变成了一场场演唱会,而非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舞台。不接地气的春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已成为一个难题。
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
春晚有着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就像春晚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的黄金时间播出一样,春晚与守岁、吃年夜饭、家庭团聚等民俗结合起来,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和谐,也象征着社会共识的达成。
首先,春晚的“语法”是总体性的,试图全景式地展现国家和社会的变化。相比娱乐化、低龄化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这一象征性的舞台上,春晚既要有对国富民安、国计民生等大事的关注,又要对家庭矛盾、养老、婚恋等柴米油盐的小事有所反映;既要表现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幸福和愉悦,又要对守护边疆的战士、在工作岗位坚守的普通职工以及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送去新春祝福;既要照顾中老年观众的文化趣味,又不能忘记“小镇青年”和广大乡村观众的欣赏习惯。这使得春晚成为分众化时代少有的带有全民色彩的文化舞台。
春晚还呈现出一种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从80年代开始,春晚不再是整齐划一和自上而下的文化宣传,而是试图吸纳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形式。一是,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比如从1984年开始邀请香港、台湾演艺明星参加春晚,这不仅推动港台流行文化在内地传播,而且实现了内地与港澳台的文化融合;二是,高雅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汇,既有男高音等美声唱法、京剧、昆曲等国粹经典,也有娱乐演艺明星的成名曲,还要有出身草根等非职业达人们的才艺表演;三是,民族文化、小众文化等的展示,每年春晚,少数民族舞蹈和歌曲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些受到青年人欢迎的节目也会闪亮登场。
从主流文化角度看,春晚也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典范。新时期以来,主旋律文艺与文化市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怎样更好兼容的问题,有些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常以利润为导向。春晚却是一个例外。90年代以来从节目冠名权到零点钟声等各个环节都设置不同的广告价位,可以说,很少有一个文化平台可以像春晚这样,既传递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又让普通百姓喜笑颜开,让各大赞助商得以确立品牌价值。
春晚越来越难办是不必讳言的现实,但各方依然顶着压力争取给全国人民奉献上一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因为对于几代电视观众来说,如果没有春晚,便少了些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