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蛋是立夏的习俗之一,人们在立夏来临前一天就要开始煮蛋,一般是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因此也被叫做立夏蛋。立夏的习俗众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定意义和由来,那么立夏吃鸡蛋的由来是什么呢?想知道立夏为什么要吃鸡蛋,就和一起去探讨下吧。
立夏为什么要吃鸡蛋 立夏吃鸡蛋的由来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也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
这个说法,倒是和中医理论契合。中医认为,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红枣鸡蛋很难吃到,吃一个立夏蛋,既是辛苦劳作前的犒赏,也是对平安和丰收的企盼。
由于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所以哪怕是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立夏吃鸡蛋也是有益健康的。
而鸭蛋性凉,能滋阴清肺,适宜阴虚火旺者食用,适用于病后体虚、燥热咳嗽、咽干喉痛、高血压、腹泻痢疾等病。如果是日常活动量较大且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年轻人,可以尝试一下咸鸭蛋,只要不是吃起来很咸,则既可清热,又助补充盐分等矿物质。
立夏吃鸡蛋要适量,每天吃一个到两个就可以了。另外,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立夏吃完鸡蛋后别碰五种食物
1、吃完鸡蛋后不要立即吃糖
鸡蛋不可以跟味精一起煮,相信很多主妇都已经知晓。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鸡蛋不可以跟糖一起煮或者吃鸡蛋后吃糖也是不行的。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习惯,其实,那会使鸡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而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所以会对健康会产生不良作用。
2、吃完鸡蛋后不要立即吃柿子
吃完鸡蛋后吃柿子轻则会得食物中毒,总则会导致急性肠胃炎还有肺结石。一般而言,这两种食物同时吃会导致以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所以如果服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g加开水200ml溶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或者可用鲜生姜捣碎取汁用温水冲服。如果服用时间较长,尽快服用些泻药将有毒物质排除体内。
3、吃完鸡蛋后不要立即喝豆浆
每天早晨,做妈妈的都会为孩子精心准备早餐。希望孩子可以在清晨得到充足的营养。所以很多妈妈都会在豆浆中打入鸡蛋花。或者在孩子吃完鸡蛋后让孩子用豆浆解渴。其实,单独饮用有很强滋补作用的豆浆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它与蛋清中的卵鬆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4、吃完鸡蛋后不要立即吃鹅肉、兔肉
鸡蛋还不能与兔肉、鹅肉等肉类一起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鸡蛋同兔肉食成泄痢。”那是因为兔肉性味甘寒酸冷,而鸡蛋甘平微寒,二者都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共食会发生反应,刺激肠胃道,引起腹泻。
5、吃完鸡蛋后不要立即吃鳖肉
鸡蛋还有很多禁忌,因为平时比较少去可以搭配而鲜为人知。比如,吃完鸡蛋后吃鳖肉也会导致食物中毒。而鳖肉本身性滋腻,患有感冒或体内寒湿的人一般都不要吃。加上它性咸平,孕妇跟刚刚生完BB后消化系统不好的人都不能吃。
在中国,说起平安夜就会想到苹果,因为中国平安夜最大的活动就是送苹果吃苹果,收到苹果的人吃完苹果,那么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那么,外国平安夜吃苹果吗?如果不吃苹果,外国人又是怎么度过平安夜的呢?还有,在中国为什么平安夜要吃苹果呢?带着这些疑问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外国平安夜吃苹果吗
当然不会了,只是和取汉语中的谐音而已。平安夜里美国人会在家里安置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菜,举行家庭舞会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还有一些美国人会去教堂作祷告。
外国平安夜是怎么过的
外国人平安夜不吃苹果,那么他们的平安夜又是怎么过的呢?
扫尘
巧得很,和中国民间的“扫尘节”一样(夏历12月24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家庭里都要扫尘,“尘”和“陈”谐音,“扫尘”因而有“除旧”的意思),在旧时的欧洲,平安夜也是扫尘的日子。这一天尤其对农村的父母来说,是非常辛劳的一天。他们要为圣诞节和新年做许许多多事情:忙地里活、照料牲口、擦地板、洗厨具、烤圣诞鹅、做蛋糕、布置圣诞树、张罗圣诞礼物……等到全家团聚欢庆平安夜的时候,父母们通常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
外国人平安夜是怎么过的
报佳音
通常佳音队是由大约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备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约是九点过后,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报佳音。每当佳音队去到一个家庭时,先会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诞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经的话语让该户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稣降生的日子,过后大家一起祷告再唱一两首诗歌,再由慷慨大方的圣诞老人派送圣诞礼物给那个家庭中的小厅子,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就完成了!
为什么平安夜要吃苹果
为国人平安夜不吃苹果,那么平安夜吃苹果是怎么来的呢?人们又为什么要吃苹果呢?平安夜吃苹果来源于中国,而在中国,有三个平安夜要吃苹果的版本故事。
平安夜吃苹果来源一:从中国的大学生中流传开的
时间大约是80年代中,地点是广州或武汉。这些人是当时的天之骄子,他们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接触了部份的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传统,于是他们也过起了圣诞节,但是他们将圣诞节理解为外国人的新年,他们在这个节日里添加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平安夜吃苹果取意平平安安的意思。
平安夜吃苹果来源二:从港澳台的留学生中传来的
时间大约是80年代初期,地点是广州或厦门,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从港澳台来的留学生不多,中国社会的物资也不是很多,他们中的部份人有过圣诞节的习惯,但没有火鸡,也没有圣诞大餐,有钱也买不到些什么东西。12月市面上只有苹果这种水果卖,于是他们就吃苹果庆祝。喻意有新年里,平平安安。
平安夜吃苹果来源三:从卖苹果的小贩中流传开的
时间不清楚有说是90年代中,地点基本上遍布全中国,原因是外来的水果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价格便宜,本土生产的苹果泄销,于是贩卖苹果的商人就借平安夜卖苹果。于是这个平安夜吃苹果的中国传统就正式产生了。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意思是头伏这天要吃饺子,中伏要吃面,到了三伏要吃鸡蛋饼。而之所以要这么吃,是有一定的寓意所在,那么到底头伏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民间头伏吃饺子的说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头伏吃饺子的说法 头伏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初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过去,初伏之时恰逢麦收不到一个月,家家有粮,就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饺子自然成为首选。
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初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容易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
人们在“初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初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伏天吃什么馅?饺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既是主食,又兼副食,既有荤菜,又有素菜。面粉做的皮,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素馅里大白菜、茴香、韭菜等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肉馅里鱼、虾、猪肉、牛羊肉可补充优质蛋白;在馅中再加些蘑菇、海带、黑木耳、葱、姜等营养会更丰富。而且,饺子馅一般都剁得很精细,容易消化。
饺子做法:
1、皮的制作
(1)和面:最常见的是小麦粉,有的地方用荞麦粉。用凉水。在盆中揉成面团后,放置20分钟,让面团“饧饧”(水充分的渗入面粉颗粒)。如果水偏多,则和好的面偏软容易包,但煮的时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面硬,擀皮费事,包亦费劲。好的口感一般要求面要和得硬一些,有软饼硬饺子之说。
(2)制皮:
擀:把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径2-3厘米的圆柱形长条。把柱条揪(或切)成长约1.5厘米左右的小段——饺子。把饺子用手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直径适度(4-7厘米)的、厚约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饺子皮。擀皮时,案板上要撒些干面(浮面),以防粘到板上。由于擀皮相当花时间,今日许多手工面店都有出售机器做好的饺子皮。使用机制饺子皮通常须用手蘸水方能捏合。
捏:用擀面杖擀饺子皮似乎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地区,大多采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时,先将饺子揉成扁圆形,然后一边用双手手指捏压,一边旋转。捏成后,皮呈碗状(而擀的皮呈平面状),且所带干面较少,所以更易包。缺点是捏皮比擀皮耗时多。
2、馅的制作
饺子馅主要分肉馅、素馅、荤素馅,买回来的肉馅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后加入葱花,姜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精,盐,少量酱油,料酒之类的,不嫌腻的话还可以加些植物油,但如果肉馅够肥,就可以省了,之后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调节咸淡。喜欢的话还可以加香油,看个人口味了.搅好的肉馅稍放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了。还可以用这方法做牛肉馅羊肉馅等。
荤馅最好用排刀剁的方法,为什么绞肉机绞肉馅味道逊色于排刀剁。因为肉类呈味物质存留在细胞内,手工剁肉,肉受到机械性挤压不均匀,肌肉细胞破坏少,部分肉汁仍混合或流散于肉馅中,而机器绞肉馅,由于受到强力且发热产生高温使肉变性,细胞内呈味物质如氨基酸,肌苷酸随血液大量流失。
素馅不能用排刀剁,改用刀切,刀剁将蔬菜叶绿素全剁到砧板上,刀切则减少许多,一般刀切下,维生素存留一半,而刀剁则存留不足25%,所以,刀切不宜太细小,如韭菜以0.5公分以上为宜。
水饺素馅一般用生肉,更营养卫生,益于身心。生肉馅需加高汤(或水)俗称:打水,目的使肉馅鲜嫩,包出的饺体丰满。有些人打肉馅不加水,煮出的饺子口感“干柴”,有些肉顶破皮,加水量每斤3两至半斤,肥馅略少,瘦肉馅略多。加水应在调味品加了以后,否则调料品不能渗透入味,水分也吸不进去。加水时逐步加,须一个方向搅,打好可放入冰箱冻一小时,使用时才加葱花。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立夏为什么要吃鸡蛋呢?立夏有吃鸡蛋的习俗,每年立夏之际,我国一些地区就会用特殊的方式烹制鸡蛋,然后食用。立夏吃鸡蛋可和平日吃鸡蛋不同,这天所吃的鸡蛋有着特殊的寓意,据说可以防瘟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立夏吃蛋的传说由来寓意。
立夏为什么要吃鸡蛋 立夏吃蛋的传说由来寓意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鸡蛋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也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这个说法,倒是和中医理论契合。中医认为,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红枣鸡蛋很难吃到,吃一个立夏蛋,既是辛苦劳作前的犒赏,也是对平安和丰收的企盼。
由于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所以哪怕是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立夏吃鸡蛋也是有益健康的。
而鸭蛋性凉,能滋阴清肺,适宜阴虚火旺者食用,适用于病后体虚、燥热咳嗽、咽干喉痛、高血压、腹泻痢疾等病。如果是日常活动量较大且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年轻人,可以尝试一下咸鸭蛋,只要不是吃起来很咸,则既可清热,又助补充盐分等矿物质。
立夏吃蛋的传说由来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个瘟神,常年懒散睡觉,可是一到立夏这天就醒来,带上一只瘟疫口袋,溜到下界播疫害人。
瘟神所到之处,人们轻则发烧厌食,重则一病不起,特别是孩子们病得更重。这可急坏了那些当妈做娘的,于是纷纷去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平安。
女娲得知此事,立马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子,一个也不得加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问道:“不知娘娘有几个嫡亲孩儿在下界?”女娲笑道:
“我的嫡亲孩子多着呢,哪里数得过来?这样吧,我在每年立夏这天,命我的孩子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你认准这个记号就行了。”瘟神点头称是。
转眼立夏节到了,瘟神一觉醒来,急匆匆来到下界。只见一个个孩童胸前挂着小小的袋儿,里面放着煮熟的鸡蛋、鸭蛋、鹅蛋。瘟神从早晨一直跑到晚上,也没有见到一个没挂蛋袋的孩子,他又气又恼,累死在路上。
瘟神死后,孩子们就把挂在胸前的蛋吃掉了。从此,立夏为孩子们挂蛋袋的风俗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立夏吃鸡蛋注意事项
夏季人体消耗大,应该注意补充营养素。俗话说,“立夏吃鸡蛋,石头能踩烂”,意思就是说,吃了鸡蛋人特别有劲。鸡蛋清是优质蛋白质,鸡蛋黄里富含卵磷脂,鸡蛋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
尽管鸡蛋的经验价值高,但是鸡蛋不是吃越多就越好。多吃鸡蛋容易造成营养过盛、导致肥胖。增加肝脏与肾脏的负担。而蛋白质过剩会使尿素制造系统负荷过重,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羟、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很可能会出现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也就是常说的“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所以立夏吃鸡蛋要适量,每天吃一个到两个就可以了。另外,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在嘉兴地区,立夏蛋里也有咸鸭蛋的身影。搞养殖的人知道,开春后的鸭产的蛋品质最好,是制作咸蛋的上佳材料。立夏时节的咸鸭蛋都是在清明前腌制,到一个月后的立夏正好食用,是一年中的头谱(注:方言)咸蛋。第一批咸鸭蛋是在立夏吃的,这跟端午节的咸鸭蛋意义不一样。
想了解2019立夏节气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2019立夏节气专题
立夏的一大传统食俗就是吃立夏饭,不过,不同地区,立夏饭的做法有所不同。就江南地区而言,立夏吃的立夏饭有蚕豆饭、乌米饭等等。那么,立夏为什么要吃立夏饭呢?立夏吃立夏饭的寓意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立夏饭的由来及其含义。
立夏为什么要吃立夏饭 立夏饭的由来及其含义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食材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前日给米的人家,每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
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立夏饭之乌米饭做法:
1、乌叶饭在整个制作过程要到蒸煮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才会变黑,第一次做的朋友千万不要性急,认为自己的乌米汁怎么是绿色的,泡了一夜的糯米为什么还是白色的,这些都是正常的。
2、乌叶放入料理机前可以先用刀切碎一些,因为乌叶比较轻薄,不是很容易搅,需要略花一些耐心。
3、乌叶饭是糯米做的,所以一定要盛热吃才松软。
4、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各种配料。
立夏饭的传说故事
1、孙膑
食用乌米饭,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即立夏这一天吃。选择这一特定的节气,其中还有一个的民间传说。相传战国时期,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曾和魏国大将庞涓一起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授给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妒忌贤才,设计将孙膑骗来,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并将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饥饿法逼他交出兵书。善良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他瞒过庞涓手下人,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送给孙膑食用。因其形状、颜色与马粪差不多,庞涓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后报了仇。
2、畲族
福建、浙南的畲族也吃乌米饭,他们是在三月三吃。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
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其二,三月三虫蚁不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山不怕虫蚁。
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领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雷万兴命畲民用乌稔树叶汁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把米饭送上山。第二年三月三义军一鼓作气,合理突围,大获全胜,后来畲民为纪念胜利,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户户做乌米饭,长此流程。
3、姑娘节
湖南绥宁县农历四月初八为苗族的“四八”姑娘节,相传宋代杨家将的后人杨文广在一次战斗失利后被敌军俘虏,囚禁于广西柳州城内,其妹杨金花为兄送饭,但均被牢头狱卒抢吃一空。为了让哥哥吃上饭,杨金花上山遍尝百草百叶后,到山上采摘黑饭叶榨汁,将一斗二升糯米染黑蒸熟,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给哥哥送过去。狱卒看到黑米饭,不敢食用。杨文广吃了黑米饭以后,力大无穷,砸破牢笼,冲出了困境,杨金花却在救援中牺牲。为纪念杨金花,此后杨家就专门把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姑娘节”。节前,各家忙着采黑树叶做黑饭,杀鸡宰鸭,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过节。此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想了解2019立夏节气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2019立夏节气专题
吃汤圆是每年我们过元宵节的保留节目,不知道你喜欢什么馅的,小编钟爱花生馅的,还有红枣豆沙也凑合,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黑芝麻馅儿的。以前的以前还是很喜欢喝黑芝麻糊的,现在是彻底不待见这种食材了。我们年年吃了那么多的汤圆,你知道我们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吗?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吃汤圆的传说
唐朝的时候,李世民当了皇帝,叫百姓开荒种地,栽桑养蚕,纺纱织布,发展生产,国家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了。老百姓安居乐业,有吃有穿,日子过得非常舒坦。
西边的敌人看到中国粮食成山,牛羊遍地,眼就红了,见天眼巴巴地盯着中国,想来占中国的地盘,抢中国的财物。这天,他们大队人马闯进了边关,边关守将抵挡不住,派人飞马进京报告。唐王听说边关吃紧,就问宰相魏征:“谁能替我出征?”
魏征是个有名的忠臣,想了想说:“派兵马大将郭子仪去吧!”
唐王很同意,就把领兵令箭交给郭子仪,又点拨了十万精兵给他,去讨伐进犯的敌人。出征前,唐王说:“郭将军,祝你马到成功,回京过年!”
郭子仪带着十万兵马,追着太阳走,撵着月亮行,呼呼啦啦开到了边关。一声号令,万兵齐出,拼杀了七七四十九天,打得进犯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就求饶投降。郭子仪把一切事安顿好,才班师回朝。
这一天,唐王正在皇宫里和魏征商量国家大事,他的卫士进来报告:“兵马大将军回来啦。”唐王连忙召见郭子仪,问了边关战事。听说打了胜仗,高兴得连声夸奖,讲着讲着猛地想起出征前说的话。哎呀,年已过了好几天啦,郭将军是有功之臣,可得好好地犒劳犒劳他呀!想着想着,便笑嘻嘻地说:“郭将军出征辛苦,没过上年,我给你补两天,正月十五、十六再过个年,就算是过小年吧!”
郭子仪拜谢了唐王回营去后,唐王又问魏征:“用啥东西款待郭将军呢?”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山珍海味文武百官天天都吃,吃腻了。”魏征说:“主上可用江南各州府进贡的好米,做点特殊风味的稀罕食品来款待郭将军。”
唐王听了觉得有理,便传旨给御膳房的厨师。厨师们接了“圣旨”,个个吓得浑身冷汗珠子噗哒噗哒往下掉。咋哩?害怕呀。谁也说不清那稀罕食品是啥样子?弄吧,没门儿。不弄吧,明摆着人头要落地。脑袋又不是菜园子里的韭菜,割了又会长出来,谁不害怕哩。年纪大的愁白了头发胡子,年纪轻的愁得眼窝陷得能捣蒜,个个急得吃不下,睡不着。
眼瞅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正月十五紧擦边啦,稀罕食品还没一点影子。这天晚上,厨师们关了灯熄了火,愁眉苦脸地对坐在一起,抹眼泪的抹眼泪,叹气的叹气,个个愁得揪心,急得头昏脑涨。
大伙正愁呀愁的。有个老厨师脊梁骨顶着墙,头勾搭在膝盖上睡觉了。打着“呼噜呼噜”的鼾声。有的说:“这老头临死了还睡得挺香。”有的说:“别惊动他,说不定他在睡梦里还想出个办法哩。”忽然,老厨师“哎呀”一声,“哧溜”蹦起来,高兴地说:“有门了,有门了!”大伙忙问:“咋有门啦?”老厨师说:“我正闭着眼想法子哩,忽听门吱咛开了,进来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问我:‘老伙计有啥难处,我帮你个忙吧。’我把唐王降旨要做稀罕食品的事给他说了,他说:好办,院里有个小红灯笼,你掂回家去吧。”
“我出门一看,天上没有星星月亮,院里黑咕隆洞,眼前呼地亮起一个小红灯笼,我赶忙去掂,那小红灯笼老是晃晃悠悠的飘动,照得地面红亮亮的,飘悠到院中间,红光下有个雪白雪白的圆蛋蛋,我拾起来一看,是个白面团团,摸着湿漉漉,闻闻香喷喷的,这是啥东西哩?我想尝尝,还没塞到嘴里,‘嗖’飞来一支宝箭,小红灯笼不见了,黑影里唐王指着我说:‘大胆!你怎敢偷我的稀罕食品!’劈了我一剑,我一下子惊醒了。”
大伙都听愣了,老厨师又接着说:“伙计们,我琢磨了一下,弄成了,大伙免个死,弄不成,唐王降罪,你们就说是我出的主意,我是黄土埋了半截子的人啦,要杀,杀我一个。”
“平日里我们做蒸大米,炒大米,唐王吃惯了,不觉稀罕,”老厨师接着说,“这回我们变个样,把大米磨成面,照着小红灯笼下的圆蛋样子做,里边包上白糖、红枣、核桃仁,唐王没吃过这东西,不就成了稀罕食品了吗!”大伙听了都乐开了,欢蹦乱跳的,正哭的抹掉了眼泪,叹气的笑咧了嘴。
天明就是正月十五啦!老厨师把活给大伙儿分派了一下,说:“干吧!”大伙磨面的磨面,砸核桃的砸核桃,洗枣的洗枣,厨房里这边隆隆响,那边啪啪响,搓的搓,滚的滚,赶天明就做好一大堆雪白雪白的圆蛋蛋。
正月十五这天,唐王请魏征、郭子仪进宫赴宴。厨师把煮好的圆蛋蛋端到桌上,唐王一看,碗里装的是一个个圆鼓溜球的东西,看着比鸡蛋小,比鸡蛋圆,从没见过,挺新鲜的。拈起一个放到嘴里一咬,里边白的白,红的红,黄的黄,甜蜜蜜香喷喷的,不觉连声赞道:别有风味,稀罕稀罕!又对郭子仪说:“郭将军,这是我请你吃的稀罕食品。”
“这叫啥名呢?”唐王边吃边问。
厨师们先是愁得揪心扒肺,后来又忙得团团转,哪顾得上取个名哩!老厨师眼睛一扑闪,心里头想:糯米面做的,个又圆,色又白,灵机一动,说:“叫白面团。”
魏征听了觉着叫“白面团”不好听,连忙替老厨师打圆场,说:“这白面团个个圆溜溜的,象征着唐王天下统一,国土完整,人民团圆,叫唐圆吧。”
唐王点点头说:“唐圆好,唐圆好。”
唐王正月十五过小年、吃“唐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国都知道啦,从此,就留下了正月十五过小年,吃“唐圆”的风俗。直到现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有过小年吃“唐圆”的习惯。因为“唐圆”是用汤煮了吃,“唐”和“汤”字音相近,民间叫转了嘴,把“唐圆”叫成了“汤圆”。正月十五这天夜晚又叫上元节,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吃元宵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元宵又叫汤圆,正月十五吃汤圆,是咱们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寓意着团团圆圆,老辈人们以和为贵,总希望咱们每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够和和美美,万事团团圆圆,陪在老人身边吃一碗汤圆,图一年的好兆头
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耍龙灯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富贵,在元宵节的节日里,一起舞龙灯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现在元宵节好多公园举办等会,估计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迎紫姑
故老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走百病
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