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这里面有很特殊的内容,如果根据现实版的考据,那么这传统可能和上古时期人们食用腊赤豆粥有关。如果是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那么我们就要到佛教的传统中去找答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
中国古代民间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习俗。如《本草纲目》赤豆条记载,传说中那位头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才”儿子,“以冬至死个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来祓除瘟神疫鬼。这个节日风俗,后来和佛教纪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渐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渐淡薄下来,成为入腊以后的节日佳品——“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有两个。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据说腊人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合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粥的配方
我国不同地方腊八粥的搭配不同,推荐的配方:花生40克,黄豆40克,薏仁40克,红豆40克,红枣6-8个,莲子15克,桂圆肉30克,水适量。超市里也有卖搭配好的腊八粥的原料。其实,生活不用那么教条,把家里储存的各种杂粮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在一起就可以熬“腊八粥”啦。熬粥最好用高压锅,节约能源、熟的快。
关于腊八粥的功能,人云亦云的说法有“资色、增力、益寿、安乐、辩说、除风、消宿食、辞清、除饥、消渴”等作用。其实,本人不认为一碗两碗的粥有这么大的作用。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分析:粥由多种植物性食物组成,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在体内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不要把粥当成是“灵丹妙药”。
土家族腊八节
土族人十分重视腊八节。这天凌晨时分,家家都会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自家的果树或田里的粪堆上。同时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燃烧。有的还会盛一碗清水放在院中,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早上吃麦仁饭,并将麦仁涂在各类果树上,用木棍敲打树身,问道:“结不结果子?”旁边另一人回答:“结———结———结!”早饭后,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祭祀山神和巴蜡爷(指专管蠕虫类的神)。他们从各家各户收取清油、面粉、香表、柴火等,带上灶具,到野外选个地方,自己起灶,炸小油饼,大家分享,将剩余的油、面等做一锅油面疙瘩饭,盛一碗一边用树枝向周围泼洒,一边口里祷告道:“给天泼洒,给地泼洒,保佑挡羊娃平平安安;给山神泼洒,狼的眼睛里麻洒洒;给巴蜡泼洒,害虫不伤人畜和庄稼。”说毕,分吃油面疙瘩,烧香叩拜后回家。有的地方还做豆面搅团,或做麦仁饭,先供佛后食用。腊八是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同时,腊八也成为人们准备过春节的时间界限,过了腊八后,就要开始操办年货,筹办儿女婚事等。想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雨水节气的传统习俗还是比较罕见的,现在大多都只存在于个别村落。其中,有一个习俗活动是吃“罐罐肉”,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食品。那么到底雨水节气罐罐肉习俗是怎么样的呢?雨水为什么要吃罐罐肉?一起来了解。
雨水节气罐罐肉习俗 雨水为什么要吃罐罐肉
民间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雨水这天,女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另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四川地区深受道教文化影响,道家认为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称为“大限”,子女们希望借助雨水节气自然生命萌发的意象来为家中的老人增福添寿,延缓他们的“大限”,这就叫做“接限”。
“接限”的主角,是出嫁了的女儿。“雨水节”当天,女儿要带着丈夫一起回娘家给父母送礼,送上一段红红的绸带。红绸带有什么用?讲究在尺寸上:九尺九寸长,取“久久长寿”之意,祈求的是父母长寿;一丈二尺长,取“月月红”之意,祈求的是父母安康。父母接过红绸带,就作为裤子或围腰的带子扎起来。如果是农历的闰年闰月,礼物中还要增加一对竹椅,红绸子缠在椅背上,寓意着儿女已成家立业,父母可以坐下来安享晚年了。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雨水节”却是女儿们尽孝的节日,提醒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川罐罐肉做法:
首先准备泡泡肉,其实就是猪皮上比较肥腻的肉,当然可以依据自己的口味改变。
炸猪油,煎完后得到一大锅高温油。
将猪肉切成小块。
将猪肉放入油锅里面进行油炸。
炸熟捞出放进事先清洗好的罐子里,再在表面浇上一层油。冷却后密封罐,食用时打开即可。
需要注意:肉一定要在油里面炸熟透,储藏在罐罐里面的时候油一定要把肉淹没(要不然肉就会变质了)。
重庆罐罐肉做法:
1、五花肉洗净切成大块(10cm*15cm),加适量盐腌10分钟左右。
2、锅内放猪油,将切好的猪肉块放入油中炸熟。
3、将炸好的猪肉放入事前准备好的土坛中,将油加入坛中,将猪肉完全淹没。
4、将坛放在阴凉处,隔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最好是一月以上)。
5、在炸制过程中,可加入少量花椒粒,味更好。
想了解更多雨水节气相关知识,请关注》》》》》雨水节气专题
我们年年冬至吃饺子,然而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虽然有时候知不知道都不影响我们冬至吃饺子的热情,但是关于冬至吃饺子的寓意我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下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关于冬至吃饺子的传说,还有冬至吃馄饨也是有讲究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民间也有谚语曰: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因饺子形状和耳朵相似,冬至吃热乎乎的饺子,耳朵也会在这个冬天得到保护。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来洛阳行医,对贫苦人家特别优待,不仅有求必应,而且对特别困难的病人还施舍他自己花钱配制的药品,为众多百姓解除了病痛。1个叫李生的小伙子来求医,张仲景为他号过脉,说他虽然营养不良,但没有大病。李生只好说了实话,说他失去了父母,现在孤身一人,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他请张仲景为他治治穷病。
张仲景自行医以来,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从来没有替人治过穷病。由于他心地善良,对李生的要求他经过认真捉摸,便开了一张药方,药方上开的只有“茅根”1种,交待李生挖的越多越好,洗净晾干,保存起来。照此办理,穷病可除。李生对张仲景的话深信不疑,一连挖了好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茅根。不久,瘟疫流行,张仲景为人开的处方上,都有茅根四两,因那时洛阳医生们还不懂茅根有通窍利尿的功能,药铺均没此药,都得到李生那里配药,时间一长,李生便积攒了不少银子。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张仲景在洛阳治穷病的故事广为流传。
后来张仲景科场得第,官拜长沙太守,但他仍然不忘钻研医术,著有《伤寒论》等名著。他当太守,不仅坐堂判案,还坐在太守的大堂上为贫苦百姓看病。“坐堂医生”这个词即源于此。
张仲景在长沙离任告老还乡那年的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天气奇冷。老百姓由于生活困难,饮食不佳,衣服单薄,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骡马接,轿车请,整日里把张仲景围个不透风。张仲景虽然很忙,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他叫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上大锅,在冬至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的耳朵。他施舍的药叫“去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煮,娇耳煮熟后,给来乞药的每人1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起热。天天如是,舍药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医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庆贺新年,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有人把这种食物称“饺耳”,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
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冬至吃馄饨的传说
按汉书记载:冬至这天开始便要白日一天长似一天,而黑夜一天短似一天。古人谓之冬至阳气起,故要庆贺。而夏至则阴气起,故不贺。又曰:“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言殊穿凿。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之日必食。”原来,古人将馄饨寓意为天地浑沌之偶象而敬之、食之,才产生了我国汉族南北方共同的这一食俗。
馄饨的制法与水饺略相象,只是水饺皮面不加碱发面,呈圆形,馄饨皮面呈方形,并薄如纸。馄饨的形状也是不断演进的。旧时的馄饨(宋代之前)与水饺没有多大区别。而现时的馄饨形状与水饺区别就大了。馅芯则两者相同,一般有:猪肉虾仁、三鲜、白莱牛肉、韭菜馅、什锦馅等。
馄饨的皮面一般都是到粮店购买。旧时也到米坊,面坊购买,买回后自己包馅;现时,馄饨已形成工业化生产,各色各样的已包好的馄饨经过速冻后出售,人们需要时,只需到商店买回,下锅煮熟即可食,的确方便又省时。
冬至吃狗肉的传说
关于冬至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的传说。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恶人变疫鬼的传说。江南水乡民间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为喜庆的节日之一,贴春联、拜年、给压岁钱、吃饺子等都是春节的习俗。对于吃饺子这一习俗,你知道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以下是对春节吃饺子的来源和寓意介绍,快点来看看吧。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个:
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春节吃饺子的来源和寓意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饺子的做法
和面:将面粉里加入少许盐,用凉水开始和面,先加入少量水,将面粉和成面疙瘩,再将面疙瘩按压在一起,揉面要用力,将面揉成一个面团,再把面团上面用手蘸有点水,再继续揉,反复2-3次后,面团就没有干面疙瘩了,用锅盖盖住,防止水分蒸发,醒30分钟左右,揉匀的标准是,手感柔软而且面皮发亮。
煮饺子:一般的说法是“盖锅盖煮馅,不盖锅盖煮皮”,煮新鲜饺子的时候,水开后放入饺子,搅匀,盖上锅盖。等饺子快要浮上水面、快煮开时,揭盖锅盖煮皮,再加点凉水。之后要让饺子煮开2次,每次加点凉水,最后捞出即可。
肉馅:肉馅最好自己剁,不要用绞肉机绞,因为绞出来的肉馅大肉组织受到破坏,肉香味会挥发掉很多,没有手工剁的肉陷吃着香。
调馅:调馅一定先加水把肉馅搅打上劲,再调味,最后放油。这做包出的饺子馅吃起来才有层次感,汁多肉嫩,口感更佳。
吃汤圆是每年我们过元宵节的保留节目,不知道你喜欢什么馅的,小编钟爱花生馅的,还有红枣豆沙也凑合,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黑芝麻馅儿的。以前的以前还是很喜欢喝黑芝麻糊的,现在是彻底不待见这种食材了。我们年年吃了那么多的汤圆,你知道我们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吗?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吃汤圆的传说
唐朝的时候,李世民当了皇帝,叫百姓开荒种地,栽桑养蚕,纺纱织布,发展生产,国家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了。老百姓安居乐业,有吃有穿,日子过得非常舒坦。
西边的敌人看到中国粮食成山,牛羊遍地,眼就红了,见天眼巴巴地盯着中国,想来占中国的地盘,抢中国的财物。这天,他们大队人马闯进了边关,边关守将抵挡不住,派人飞马进京报告。唐王听说边关吃紧,就问宰相魏征:“谁能替我出征?”
魏征是个有名的忠臣,想了想说:“派兵马大将郭子仪去吧!”
唐王很同意,就把领兵令箭交给郭子仪,又点拨了十万精兵给他,去讨伐进犯的敌人。出征前,唐王说:“郭将军,祝你马到成功,回京过年!”
郭子仪带着十万兵马,追着太阳走,撵着月亮行,呼呼啦啦开到了边关。一声号令,万兵齐出,拼杀了七七四十九天,打得进犯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就求饶投降。郭子仪把一切事安顿好,才班师回朝。
这一天,唐王正在皇宫里和魏征商量国家大事,他的卫士进来报告:“兵马大将军回来啦。”唐王连忙召见郭子仪,问了边关战事。听说打了胜仗,高兴得连声夸奖,讲着讲着猛地想起出征前说的话。哎呀,年已过了好几天啦,郭将军是有功之臣,可得好好地犒劳犒劳他呀!想着想着,便笑嘻嘻地说:“郭将军出征辛苦,没过上年,我给你补两天,正月十五、十六再过个年,就算是过小年吧!”
郭子仪拜谢了唐王回营去后,唐王又问魏征:“用啥东西款待郭将军呢?”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山珍海味文武百官天天都吃,吃腻了。”魏征说:“主上可用江南各州府进贡的好米,做点特殊风味的稀罕食品来款待郭将军。”
唐王听了觉得有理,便传旨给御膳房的厨师。厨师们接了“圣旨”,个个吓得浑身冷汗珠子噗哒噗哒往下掉。咋哩?害怕呀。谁也说不清那稀罕食品是啥样子?弄吧,没门儿。不弄吧,明摆着人头要落地。脑袋又不是菜园子里的韭菜,割了又会长出来,谁不害怕哩。年纪大的愁白了头发胡子,年纪轻的愁得眼窝陷得能捣蒜,个个急得吃不下,睡不着。
眼瞅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正月十五紧擦边啦,稀罕食品还没一点影子。这天晚上,厨师们关了灯熄了火,愁眉苦脸地对坐在一起,抹眼泪的抹眼泪,叹气的叹气,个个愁得揪心,急得头昏脑涨。
大伙正愁呀愁的。有个老厨师脊梁骨顶着墙,头勾搭在膝盖上睡觉了。打着“呼噜呼噜”的鼾声。有的说:“这老头临死了还睡得挺香。”有的说:“别惊动他,说不定他在睡梦里还想出个办法哩。”忽然,老厨师“哎呀”一声,“哧溜”蹦起来,高兴地说:“有门了,有门了!”大伙忙问:“咋有门啦?”老厨师说:“我正闭着眼想法子哩,忽听门吱咛开了,进来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问我:‘老伙计有啥难处,我帮你个忙吧。’我把唐王降旨要做稀罕食品的事给他说了,他说:好办,院里有个小红灯笼,你掂回家去吧。”
“我出门一看,天上没有星星月亮,院里黑咕隆洞,眼前呼地亮起一个小红灯笼,我赶忙去掂,那小红灯笼老是晃晃悠悠的飘动,照得地面红亮亮的,飘悠到院中间,红光下有个雪白雪白的圆蛋蛋,我拾起来一看,是个白面团团,摸着湿漉漉,闻闻香喷喷的,这是啥东西哩?我想尝尝,还没塞到嘴里,‘嗖’飞来一支宝箭,小红灯笼不见了,黑影里唐王指着我说:‘大胆!你怎敢偷我的稀罕食品!’劈了我一剑,我一下子惊醒了。”
大伙都听愣了,老厨师又接着说:“伙计们,我琢磨了一下,弄成了,大伙免个死,弄不成,唐王降罪,你们就说是我出的主意,我是黄土埋了半截子的人啦,要杀,杀我一个。”
“平日里我们做蒸大米,炒大米,唐王吃惯了,不觉稀罕,”老厨师接着说,“这回我们变个样,把大米磨成面,照着小红灯笼下的圆蛋样子做,里边包上白糖、红枣、核桃仁,唐王没吃过这东西,不就成了稀罕食品了吗!”大伙听了都乐开了,欢蹦乱跳的,正哭的抹掉了眼泪,叹气的笑咧了嘴。
天明就是正月十五啦!老厨师把活给大伙儿分派了一下,说:“干吧!”大伙磨面的磨面,砸核桃的砸核桃,洗枣的洗枣,厨房里这边隆隆响,那边啪啪响,搓的搓,滚的滚,赶天明就做好一大堆雪白雪白的圆蛋蛋。
正月十五这天,唐王请魏征、郭子仪进宫赴宴。厨师把煮好的圆蛋蛋端到桌上,唐王一看,碗里装的是一个个圆鼓溜球的东西,看着比鸡蛋小,比鸡蛋圆,从没见过,挺新鲜的。拈起一个放到嘴里一咬,里边白的白,红的红,黄的黄,甜蜜蜜香喷喷的,不觉连声赞道:别有风味,稀罕稀罕!又对郭子仪说:“郭将军,这是我请你吃的稀罕食品。”
“这叫啥名呢?”唐王边吃边问。
厨师们先是愁得揪心扒肺,后来又忙得团团转,哪顾得上取个名哩!老厨师眼睛一扑闪,心里头想:糯米面做的,个又圆,色又白,灵机一动,说:“叫白面团。”
魏征听了觉着叫“白面团”不好听,连忙替老厨师打圆场,说:“这白面团个个圆溜溜的,象征着唐王天下统一,国土完整,人民团圆,叫唐圆吧。”
唐王点点头说:“唐圆好,唐圆好。”
唐王正月十五过小年、吃“唐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国都知道啦,从此,就留下了正月十五过小年,吃“唐圆”的风俗。直到现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有过小年吃“唐圆”的习惯。因为“唐圆”是用汤煮了吃,“唐”和“汤”字音相近,民间叫转了嘴,把“唐圆”叫成了“汤圆”。正月十五这天夜晚又叫上元节,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吃元宵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元宵又叫汤圆,正月十五吃汤圆,是咱们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寓意着团团圆圆,老辈人们以和为贵,总希望咱们每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够和和美美,万事团团圆圆,陪在老人身边吃一碗汤圆,图一年的好兆头
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耍龙灯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富贵,在元宵节的节日里,一起舞龙灯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现在元宵节好多公园举办等会,估计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迎紫姑
故老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走百病
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天如果不吃粽子,反倒觉得少了点什么。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端午节吃粽子有着重要的历史寓意。大多数人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源于屈原,但其实粽子的起源要比这更早。那么,到底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我们一起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及寓意。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及寓意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不过,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粽子的传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演变成了粽子。
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的各种类型: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粽子相关推荐
星巴克粽子多少钱一个 星巴克粽子2019价格表
星巴克水晶粽子的做法 星巴克透明粽子包法步骤
广西长粽子的包法 广西长粽子的做法视频图解
2019粽子图片卡通可爱的 最新萌萌哒粽子图片大全
2019粽子礼盒包装图片大全 各式各样漂亮精致的粽子包装盒图
粽子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2019中国最有名的粽子排名
江米粽子煮多长时间 拿江米包粽子要煮多久才熟
粽子煮多长时间 普通锅生粽子多长时间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