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吃糖这是流淌于儿时的记忆的,想必很多人都记得,但是随着时间的远去,随着城市的漂泊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小年吃的糖叫什么名字。其实小年吃的糖大多就关东糖或者是糖瓜,还有麻糖。一根一根长条的就是关东糖,远远地,长得像一个蜜瓜的就是糖瓜了。小年之所以吃糖,还有一个小年吃糖的传说等我们揭秘呢!
小年吃的糖叫什么名字 小年吃糖的传说
小年吃的糖叫什么名字 小年吃糖的传说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糖瓜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糖瓜外形圆圆胖胖,由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小年吃糖的传说
小年吃糖的传说
据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从小家境贫穷、四处流浪。后来,他和母亲栖身于彰德府东北永和县境内的一座寺院内,即现在的安阳县曹马村洪元寺。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
吕蒙正虽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深得长老器重。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
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
为报答长老教育接济之恩,他扩修寺院,并拨黄米、小麦各500担,芝麻100担,让长老广授芝麻糖制作技艺,作为当地百姓谋生之本。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小年吃糖的注意事项
小年吃糖
不宜吃太多糖是不含钙的酸性食品。正常人体需要保持碱性,吃糖过多,人体会变为中性或弱酸性。机体要恢复弱碱性,就要消耗人体的碱性物质--钙。天长日久,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
此外,吃糖过多,还会引起咽炎、扁桃体炎及肥胖等疾病。餐后不宜马上食甜品餐后立即进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就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会因疲倦而怠工,导致病变。
享用甜品的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等。空腹别吃甜品、糖果空腹状态下进食甜品,会导致胃肠胀气、胃酸分泌过多、出现恶心、反酸和烧心感。
还有人以一杯甜饮料替代正常早餐,认为这样做“方便快捷”。其实空腹饮用甜饮料会造成糖分迅速吸收,血糖瞬间升高,使胰岛素大量分泌来降低血糖,结果可能导致血糖过度下降,出现低血糖反应,不仅严重影响上午的工作和学习,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在古代清明节不叫清明,而是有别的名称。那么,古代清明又叫什么节呢?根据古籍记载,清明节最早又名“寒食节”。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清明节与寒食节演变历程。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 古代清明又叫什么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即夏代之前的仍处于母系氏族的男女择偶制度,当时未有婚娶,实行的是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的季节性的群婚制度。后来发展到对偶婚,进入父系社会又有了婚娶之礼,出现了父系家庭。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被寒风禁锢在屋内的青年男女们迎来春天,迎来繁忙的耕种、生产生恬,同时也有了择偶相配、生育的需求。这样人们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农业丰收之后,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时男女互相择偶,歌舞欢会,然后相配。当时,踏青的古俗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迎来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上巳节,春游踏青也成为民俗活动。据《韩诗》:“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续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涤祓除宿垢,为大洁”。这时踏青活动的主题,突出了“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沐浴祓禊”。据《论语先进》记载:“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充《论衡明雩篇》解释为:这是一种多人在渡沂水时表演像龙一样的行列舞蹈(另一种解释:是描写几个大人与儿童在沂水中游泳,然后到舞雩台上吹风的情景)。舞雩是在暮春时举行的一种祭礼,含有龙崇拜及祈雨等多种内涵。这里不仅记载了祭祀性的“舞雩”,还描写了当时的春游踏青活动。
清明节又叫鬼节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
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2019清明节高速出行攻略
2019年放假安排时间表
2019年清明节放假安排
清明节气习俗、养生专题
清明节相关:
2019清明节手抄报的花边及模板 清明节手抄报边框花纹设计图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清明扫完墓你还可以做这些事
2019国家规定清明节放假几天 关于清明节放假的通知
2019清明节放假通知 清明节放假日历一览表
清明节气农事:田间管理
清明节气农事:果树管理
清明节气农事:蔬菜管理
清明节祭祖时间 2019清明节扫墓具体时间范围
古巴比伦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呢?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有四大古国,即古埃及、中国、古印度以及古巴比伦,而四大古国中,除了我国保存得比较完整之外,其它都四分五裂,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古巴比伦现在还在吗?古巴比伦现在叫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
古巴比伦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古巴比伦现在叫什么
古巴比伦王国现属国家是伊拉克。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曾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占领。自公元前4世纪末逐渐衰落,到公元2世纪则沦为一片废墟;当年“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早已荡然无存。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莫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1、当地环境恶劣,自然条件比较差,在两河尚算正常的时候可以维持生态系统,但是在统治后期,土壤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耕地急剧下降,这在农耕社会是致命性的打击,也是根本原因;
2、在地缘说过来说,巴比伦所处的小亚细亚以戈壁沙漠为主在前大的军事打击下,比较难以防御,这属于直接原因;
3、地理位置处于三大州交界处,多次崛起地区性超级大国,比如,亚述、马其顿、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当然后边两个与她没什么关系),但是,还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这是一个四战之地,文明比较易被打断。
4、文化包容性不强,虽然苏美尔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包容性并不强,受到外族入侵即是灭顶之灾,不像中华文明,可以同化游牧民族,保证文明流传。
古巴比伦的神话
相传太古之初,世界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只有汪洋一片海。海中有一股咸水,叫提亚玛特,还有一股甜水,叫阿普苏,它们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汪洋中不断交汇,生出几个神祇,到安沙尔和基沙尔时,他们又生出天神安努和地神埃阿,于是宇宙出现了最初的几代神灵。随着神灵逐渐增多,众神发生争端,提亚玛特和阿普苏日益感到自己的势力在缩小,于是他们决定惩治众神。可是阿普苏并不满意提亚玛特的计划,决心将众神干尽杀绝。当众神得知这一秘密消息,便在埃阿神带领下,杀了阿普苏,埃阿神因此成了众神之首。不久,埃阿神喜得贵子玛尔都克,他生来便与众不同,浓眉大眼,身强力壮,埃阿神又赋予他一切智慧和力量。后来阿普苏的儿子为报父仇,开始向天地神挑战,提亚玛特也前去助阵。天神与之交锋初战告负,决定让玛尔都克一展威风。玛尔都克欣然应允,并做了众神的统治者,他不负众望,英勇作战,一举歼灭来犯者,并亲手切断提亚玛特的腰身,用她的上身筑成苍穹,用她的下半身造出大地。而后他又杀死了提亚玛特的一个辅助神,用他的血造出了人类,并规定人的天职便是侍奉众神。这样马尔杜克终于建立起巴比伦王国,他则成为天国之主,众神之王。
神话的内涵:这个神话故事是巴比伦文学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表现了巴比伦人对创世、人类起源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两河流域国家政治的统一,宗教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还表明巴比伦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诗中,提亚玛特代表了阴性世界,她不满众神的强大,欲惩治诸神,代表阳性世界的埃阿神不畏先辈的威力,先斩后奏,夺取王位。埃阿之子玛尔都克继承父业,成为阳性世界的首领,他勇猛顽强,不屈不挠,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战胜神母提亚玛特,体现了阳性的刚强和伟大。这个故事与古希腊神话中地母盖亚和众神之主宙斯的故事有些相似,它表现了历史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反映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不断统一强大的现实,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王权神授的宗教观念。
我国一些地区是有比较宽广的沙漠景观的,一般集中在西北一带,其中,我国最大的沙漠也在这边。我国最大的沙漠在新疆,位于塔里木盆地,总面积达33万平方千米。那么,你知道中国最大沙漠叫什么名字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国最大的沙漠 中国最大沙漠叫什么名字
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分布在新疆四个地区界内: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千米),流沙面积世界第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极端稀少;几乎整个地区都缺乏植物覆盖。在沙丘间的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不超过3~5米,可见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然而,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这种植被的扩散。
植被在沙漠边缘——沙丘与河谷及三角洲相会的地区,地下水相对接近地表的地区——较为丰富。在那里,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见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种:胡杨、胡颓子、骆驼刺、蒺藜及猪毛菜。冈上沙丘常围绕灌丛形成。
沙漠四周,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
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
我国沙漠排名: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35.7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流动沙漠。行政范围包括阿克苏、喀什、和田、巴州的部分地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5.6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行政范围包括昌吉和阿勒泰。介于北纬44°15′~46°50′,东经84°50′~91°20′。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其北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行政区包括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的部分地区,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约220公里,面积5.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其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至今尚无人类的足迹。是世界惟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一般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为世界沙漠之最,被称为“沙漠珠朗玛峰”。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中部边境,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1]。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60公里,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四大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东部,在银额盆地底部。腾格里沙漠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内部有沙丘、湖盆、草滩、山地、残丘及平原等交错分布。沙丘面积占71% ,以流动沙丘为主,大多为格状沙丘链及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多在10~20公尺(33~66英尺)之间。湖盆共422个,半数有积水,为干涸或退缩的残留湖。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罗泊湖以南、以东,面积2.2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五大沙漠。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两九相重故有此名。重阳节最早的记载出自屈原的楚辞,但是屈原所说的重阳指的是“天”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节又叫什么节吗?重阳节可不止一个名字哦!还有重阳节是什么意思,重阳节的传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不同地区,对三伏最热的中伏叫法也不同,不过普遍都叫中伏,此外中伏还叫什么呢?一般三伏天的中伏又称什么?中伏还有一个通俗的叫法是“二伏”,即为三伏天的第二伏,其天数有时候是10天,有时候是20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伏含义。
中伏还叫什么 三伏天的中伏又称什么
中伏又叫二伏,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中伏中暑怎么办?
当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其救护办法如下:
1、立即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休息。
2、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
3、尽快冷却体温,降至38度以下。具体做法有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钟。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
5、还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气水。另外,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