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从来不缺少传说故事,传说越多说明这个节日越重要,今儿我们就说说关于壮族三月三的传说故事。壮族三月三也叫歌圩节,这个称呼的由来可是大有来头的,壮族三月三的传说中就有一个关于歌圩节的故事,那么壮族三月三传说是纪念谁的呢?接下来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从唐宋开始,盛行于明清,源于少数民族在春季,刚度过农忙期,休息几天,以求丰年,而休闲和祈求的方式主要是对山歌,有的地方各家主人和客人在山坡上你唱我和,有的对歌竟可以持续3天3夜之久。
壮族三月三到来之际,各地也不一定都唱山歌,但在“三月三”这天,往往都会带上鸡鸭鱼去拜山,以纪念自己的祖先。还有的地方会邀请客人来自己家参加芦笙踩堂(类似于橄榄球的抢花炮),盛上自己家做的五色糯米饭,喝自酿的米酒,看壮剧、斗牛、斗彩蛋,享受胜过春节般的节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从2014年开始,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在全区范围内放假2天。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
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
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壮族三月三传说是纪念谁的
壮族三月三有一个传说是关于纪念刘三姐的。
相传在唐代,广西的一个山村里有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名叫刘三姐。她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和哥哥刘二相依为命。刘三姐有一副好嗓子,她唱起山歌来,谁都比不过她。
当地财主莫怀仁见刘三姐不仅歌唱得好听,而直人也长得漂亮,就想娶她做妾,结果被刘三姐狠狠地拒绝了。莫怀仁为此对刘三姐怀恨征心,就花重金请了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没想到,三个秀才被刘三姐戏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回。这下,莫怀仁更生气了。他发誓要把刘三姐置于死地。为了免遭莫怀仁的毒手,刘三姐和哥哥刘二逃到了柳州,在小龙洋村边住了下来。
刘二怕妹妹唱歌再惹来麻烦,就想万设法阻止她唱歌。有一天,他从河边捡回一块石头,递给刘三姐说:“如果你能用手帕从石头中间穿过去,你就可以继续唱歌。否则,你就再也不要唱歌了。”刘三姐看着那块又圆又厚的石头,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在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施展法术,帮刘三姐把石头穿了一个洞,刘三姐用手帕去穿石头,一下子就穿过去了!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开始在山间飘荡了。
后来,莫怀仁知道了刘三姐的下落,便带了官府的官兵来抓刘三姐。为了救刘三姐,村民们都拿着锄头、棍棒与官兵搏斗。刘三姐不想连累乡亲们,就纵身跳进了小龙潭中。这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大鲤鱼从小龙潭里跃出,背着刘三姐飞上了天。刘三姐被带到了天宫,变成了歌仙。
壮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每年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壮族都会举行歌圩节。那么2020壮族歌圩节是几月几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0壮族歌圩节是哪一天的详细介绍。歌圩节也是壮族的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就是歌圩节了,2020壮族歌圩节在3月2日。
2020壮族歌圩节是几月几号 2020壮族歌圩节是哪一天
2020壮族歌圩节是2020年3月26日,星期四。农历三月初三。
壮族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节日为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节又称歌婆节,是壮族盛大的歌节。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这四天举行。
壮族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日过清明节。与汉族大不相同,壮族对清明节祭扫十分看重。清明节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饭、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上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谷中升腾着香火和鞭炮的蓝色烟雾,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在祭扫祖坟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抒,是为三月歌节。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好已经定为壮族节日。
壮族歌圩节习俗
壮族地区歌多歌美,到处都可听到嚎亮悦耳的歌声。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传说唐代壮族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她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因而被奉为歌仙。每当歌婆节到来之时,成百上千的壮族青年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赶歌墟。在歌墟上,男女青年相互对歌盘唱,以示表达爱情,进行社交活动。
他们开口就唱,出口成诗,彼此对答如流,有时赛上几天几夜也分不出胜负。壮歌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都是四句。除了一些随编随唱的情歌、盘歌外,壮族还有不少优美的长篇故事歌。如在壮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传扬歌》长期以来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成为伦理教科书。如今,歌婆节还增添了舞蹈的内容。别有风趣的“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代”“扁担舞”、“铜鼓舞”等,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和爱憎分明的性格。节日期间,在“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柳州,鱼峰山下夜夜歌声不断;在桂林,优美动人的山歌荡床于画山秀水之间;在六十多个各民族聚居的县市,歌会、歌堂、歌好……各具情趣,异彩纷呈,真是:八桂无处不飞歌。
壮族歌圩节传说
在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据说,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的歌仙。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劳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是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在歌圩节这一天,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壮族人们会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专门接待外村歌手。家家户户还做五色糯米饭和彩色蛋欢度节日。
三月三在广西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这是广西多个少数民族公共的节日,也是广西壮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到了三月三的时候,广西的壮族同胞们也欢聚一堂,开始了热闹的庆祝活动。那么壮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下面来看看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 壮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三月三的由来
说到“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相传,农历“三月三”也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是其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因此“三月三”也叫“王母娘娘千秋节”,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就是踏青春游、登山逛庙会、对情歌。于是,“三月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意义上的佳节,就流传至今。
三月三在我国来说并不是指的某一个节日,而是这天有很多民族庆祝三月三,而且不同民族对于三月三的理解不同,庆祝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很多三月三的习俗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如果你不知道壮族三月三有哪些传统,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 壮族三月三有哪些传统
壮族歌圩
壮族到了三月三会展开盛大的活动,歌圩就是其中之一,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吃荠菜煮鸡
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神秘的上巳节
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上巳节在中国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祭祀高禖
祭祀高禖的活动引出一系列与性爱、生育有关的习俗和仪式,使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变得丰富多彩。《周礼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令之。”郑玄注称:“中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会男女”即性爱的发生,这是人类生命创造的始原,也是促生万物的仪式。笔者认为,上引《周礼月令》中的“弓翎”和“弓矢”分别象征男女性器,是男女性爱和求子的仪式化。
临水浮卵乞石求子
乞求生命即求子是三月三的重要习俗之一。晋张协《楔赋》记载了临水浮卵之俗:“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醛于河中”。以临水浮卵,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后来,这种作法演变为曲水流筋或曲水宴,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鸟卵是孕育的象征,食卵即可生育,这种思维与三月三节日习俗的配合亦来自于高禖。《诗经商颂玄鸟》称: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殷人的始批简狄在祈祷高禖时,吞下了天帝使者燕子衔来的卵,因而生下了商祖契。在殷民族的这个始祖神话中,鸟卵就是生命之神兼同高禖之神。在古代民间信仰中,卵与石有相通之处,故三月三亦有乞石求子之俗。
驱疫、拔楔和招魂续魄
迎接生命,同时意味着驱除死亡和不祥,因此三月三节俗中还有驱疫、拔楔和招魂续魄等内容。《周礼女巫》称:“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称:“岁时拔除,如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以香熏草沐浴”。(太平御览》卷十八《时序部春上》亦称:“韩诗章句日,漆与消方涣涣兮,谓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魂,拔除不祥之故也。”此为针对《诗经郑风溱洧》而言,《溱洧》即为描写三月上巳男女于溱洧二水之间嬉戏、野合、沐浴情景的诗句。《晋书乐志》称:“三日之辰,名为辰。辰者震也。姑洗者,姑枯也,洗灌也,谓物生新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除其枯”,在于迎其新,拔除不祥、招魂续魄的仪式意在驱除死神和灾疫,固本求生。
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地区,其叫法也不同。那么,一般广西三月三叫什么节呢?就广西壮族来说,三月三又叫歌圩节,据说这是壮族人们的情人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由来起源。
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三月三叫什么节
壮族三月三节日含义: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壮族三月三传说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相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她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阿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相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相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着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壮族三月三特色美食
1、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传说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外出干活总是带着糯米饭。而山上的猴子总是把糯米饭抢去。有一次,特侬随手扯了枫叶驱赶猴子,却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灵机一动,回家后把枫叶浸泡到糯米饭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饭。猴子看见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毒物不敢碰。特侬吃了黑色糯米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做黑色糯米饭,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
2、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在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矢藤”饼的习俗。先将其叶子洗净,与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团,压成饼状。部分还会在饼面印有“福、禄、寿”等吉祥字。用鸡矢藤叶做出的饼甘凉可口,别有风味,食后清热解毒。
3、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三月三是个特殊的日子,它既是汉族消失已久的上巳节,也是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广西壮族、贵州布依族还有海南的黎族都有庆祝三月三的传统,其中以广西壮族三月三最为隆重,每年都会放假。那么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几天?根据最新的消息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取消。
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几天 2020壮族三月三放假取消
广西2020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取消,3月26日、27日照常上班。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调整2020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安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0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即3月26日、27日(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初四),全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照常上班。3月28日、29日(星期六、星期日)正常休息。
二、各单位给予相应的补休,不能补休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三、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级应急响应工作指导意见》(桂新冠防〔2020〕11号)精神,继续暂停群体性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庙会等大型公共活动和群众聚集性活动,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
四、“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相关活动以线上活动为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五、各地各部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相关工作,正确引导各族群众按照严控人群聚集、减少人员流动、提倡文明祭扫的要求,有序进行民间民俗活动。
六、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自治区“壮族三月三”假期调整的安排,及时制止不当言论,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3月5日
壮族三月三习俗
五色糯米
包五色糯米: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 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 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 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 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圩也成为传授知 识的好场所。歌圩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
布依族三月三
在整个布依族聚居的地方,都要过“三月三”节。但各地布依族过“三月三”节都有所不同。如安龙一带,过“三月三”节,主要是进行“扫寨”、“祭山神”。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山神王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蚂炸来害庄稼,人畜也得害病,所以人们要进行“扫寨”、“祭山神”。但每户只留一人在家参加祭祀活动,其余的人全部“躲山”去了。正当人们“扫寨”时,一律不准外村外寨的人进寨,谁若违反,就以“破山”之罪而罚之。早在清乾隆年间李吉昌纂的《南老志地理志》就有记载:“……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易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三月三”原本是布依族祭祀山神的日子。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三王神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和蚂蚱来损害庄稼,所以人们要扫寨和祭神,求山神开恩,过去布依人在扫寨赶鬼后的几日内实行封寨,外人不得进村,否则即被认为是破坏扫寨,必须出钱重新扫寨,并向村人谢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三月三”由过去的祭祀性节日变成了男女交游的节日。“三月三”这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参加规模盛大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歌手们在此各显神通,歌词大多即兴而作,有时可连续对歌达三天三夜。
仡佬族三月三
“三月三”,仡佬语称“刀大”,在家默念祖先恩德并用酒肉供奉祖先的同时,还举行集体性的祭献供祖活动。
仡佬族过三月三仡佬年是先在家里祭献祖先然后集体在山上去祭山神。仡佬语称“祭山神”是“纠朵道”。这种在隆重节日祭山神习俗的形成大概是由于仡佬族的许多村寨地处山岩之间,周围的怪山巨石很多。他们认为这些怪山巨石是鬼怪神灵的化身,能赐福或降祸于人,认为寨子里的某些病疫和庄稼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是这类山岩巨神作怪。为祈求神灵保佑在这一天祭山神。他们以村寨为单位,由寨内各户集资购置酒肉菜等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