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说法

2020/4/1 16:10:51
万年历日历:说法知识
说法知识
下冰雹有什么迷信说法

在传统中,人们对于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有很多说法,其中,下冰雹对古人来说就是没法理解的,所以便有了很多迷信的说法。那么,古时候下冰雹有什么迷信说法呢?古代下冰雹预示着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下冰雹有什么迷信说法 古代下冰雹预示着什么

在古代,月见落冰雹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说明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来年一定是个吉祥年。而不同的月份还有不同的说法,如“正月下冰雹,一年不太平”等。

以上都是迷信的说法。科学上,冰雹是一种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块或冰疙瘩,常呈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冰雹来自积雨云,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随着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增大,小冰珠逐渐变大,就可能形成大冰雹(直径2厘米以上)。

冰雹的形成需要满足的条件:1、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3、要有强的风切变;4、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6、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古人对于冰雹的防御: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个性十足的皇帝,他厌倦了宫里的生活,常常穿着便装“微服私访”。有一年7月,他照例带着两个太监出宫,行至西直门外高粱桥时,突然遭遇冰雹天气,朱厚照惊恐万分,两个太监手忙脚乱的把他推到一个土地庙里避灾,土地庙只有一间,高不过五尺,十分矮小,两个太监硬是把他推了进去。这时暴雨夹杂着大量冰雹,铺天盖地而降。正德皇帝因躲避及时未被冰雹所伤,但两个太监却被冰雹砸破了头。

明武宗贵为一朝天子,却险些被从天而降的冰雹砸破了头,足见这种天气的杀伤力。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冰雹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随着汛期的到来,各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砸坏屋棚、损伤车辆甚至伤害行人,令人畏惧,本期气象控,我们就来聊一聊和冰雹天气有关的故事。

喜爱“微服私访”的明武宗朱厚照,险些被冰雹“砸破了头”成为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冰雹这种天气自古就有,由于它的破坏性较大,虽然冰雹持续时间不长,但杀伤力十足,因此古人一般把它认为是灾害性天气的一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根据对云中声、光、电现象的仔细观察,在认识冰雹的活动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冰雹是什么时候?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早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涉及到的天气现象就有冰雹天气。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对冰雹有了更详细的记载;左传昭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季武子问于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大意是公元前538年也就是鲁昭公4年的春天,楚国申地也就是现在襄阳谷城一带下了很大的冰雹,季武子向申丰请教冰雹的成因和抵御冰雹灾害的办法。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对冰雹的成因和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


金星伴月是什么征兆

现在几乎大多数天象都能通过科学来解释了,但在古代不同,人们会将一些特殊天象当做是某些事的预兆,例如当金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上时,虽然很壮观好看,但人们会想着是不是有一些事要发生?那么,古代金星伴月是什么征兆呢?民间出现金星伴月有什么说法?一起来了解。

金星伴月是什么征兆 出现金星伴月有什么说法

古人认为金星伴月出现为不祥,但其实它仅是金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近时的一种正常天象。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了对金星的观测,当时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而因为金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之内,金星有时是晨星,有时又变为昏星,我国古代史书上也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描述。也就是说,当金星黎明前升起在东方,古人称为“启明星”;当金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古人称为“长庚星”。

但是对于本属正常的金星伴月天象,古人却认为其预示不祥,往往谈之色变。古人认为,“太白属金,金主兵革”,金星合月的发生,多代表兵灾,或人主亡。

古代民间善观天者,更称之为大凶大煞的预兆,凌下半弦则为轻,凌上半弦则为重,一般认为此星失行失纪,会导致兵戈诛伐,战争刑罚,无论结劫大小,都如响雷摧木,令世变色。

当然,囿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有限,我国古人对金星伴月天象的看法,多少充满着玄学的味道,所谓“金星合月寓意不祥”的说法,在如今这个崇尚科学的时代,是不受到支持的。

金星伴月的形成原理: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半径比地球少300公里。当金星黎明前升起在东方,我国古代称为“启明星”;当金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我国古代称为“长庚星”。

“金星合月”现象大约每30天发生一次。当金星是启明星时,频率是一样的。只要月亮每追上金星一次,就是一次金星合月。

当金星、月球和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有可能出现“月掩金星”的天象,其原理与日全食相类似。

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由于位于地球轨道之内,金星有时是晨星,有时又变为昏星,我国古代史书上就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描述。金星是全天最亮的星体,即使在空气污浊的城市,都很容易看到。金星属内行星,有盈亏现象,有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当日可以用小型望远镜观察它,金星呈半月形态,像一颗小月亮一样,相当有趣。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用肉眼就可观测到一轮明月与金星并肩漫步苍穹的美妙天象。

“金星合月”天象一般出现在傍晚7时左右,但这时月亮和金星的位置本身就接近地平线,容易被高山、高楼等遮挡,加上金星在天空中也不容易发现,所以往往要在天气好的时候才可以看到。

天文知识

2020年5月天文现象有哪些 2020年5月天文奇观时间表一览

2020年6月天象奇观最新预报 2020年6月份天文现象具体时间表

2020年7月天象奇观最新预报 2020年7月份天文现象具体时间表

2020年8月天象奇观最新预报 2020年8月份天文现象具体时间表

2020年9月天象奇观最新预报 2020年9月份天文现象具体时间表

2020年10月天象奇观最新预报 2020年10月份天文现象具体时间表

2020年11月天象奇观最新预报 2020年11月份天文现象具体时间表

2020金星伴月什么时候出现 金星伴月天象预兆

金星伴月多少年一次 金星伴月多久一次

金星伴月的意思是什么 金星伴月是什么天象

金星合月代表什么 古代金星合月天象预兆

双星伴月什么意思 双星伴月什么寓意

2020金星伴月时间一览表 2020金星伴月天象预兆什么时间


关于春节的来源的资料

春节我们是很熟的了,不管是关于春节的习俗,还是关于春节的传说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春节到底怎么来的,我们还是一知半解,春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呢?如果你也不知道,那么关于春节的来源的资料能让你解一下。

关于春节的来源的资料 春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春节源于腊祭或蜡祭

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春节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云:“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

春节源于年的概念时代

春节源于农业的记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著称于世的国家。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掌握耕作的季节,不误农时,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早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起了很大的作用。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年”。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农历十月)的初一为“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颛顼历,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汉武帝时,由于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他便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颛顼历》,以夏历为依据,另作《太初历》,以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年”。

由年节”(春节)也就随之而固定下来“年节”(春节)的最早含义,一是庆丰收,《诗经豳风七月》就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年节”活动。“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先民们在新年(十一月初一)到来之际,拿出用枣和稻酿造的醪酒,老人喝了会健康长寿。“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为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到来,人们捧上两樽美酒,杀上一只羊,抬上公堂,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万寿无疆!”二是祭祖,《诗经周颂丰年》就保留了秋收后祭祖的情况:“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熏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其意是说,今年粮食丰收厂,高高的粮仓装得满满的,有千亿万斤之多。用丰收的五谷酿成酒和醴,再加上百种丰厚的祭品,祭祀先祖先妣和神灵,让列祖和神灵的恩泽遍施人间,永保农业丰收。

春节名称的来源

1911年12月31日,湖北军政府发布题为《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的通告,指出:“现奉孙大总统谕,中华民国采用阳历,期于一新耳目,与世界各强国共进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日”,并要求“出示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1912年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从这日始,中国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则不再被称为“新年”。由于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同时也为区别世界公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久而成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自此,“春节”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国的节日法典。

春节有关民间传说

“过年”在民间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 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残无比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隔 三百六十五天晚上,“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因此, 人们到时候都要熄灯灭火,避难躲灾。 一次,这个妖怪到了一 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小孩 不小心,把一个盆子碰落在地下,“当啷”一声,把妖怪吓了一 跳。紧接着燃烧的竹子又“啪啪”地爆晌了,“年”因怕响、怕红、 怕火而吓得掉头逃窜。于是这家人便兴高彩烈地相互道喜。

此后,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敲锣打鼓和燃放爆竹来驱邪 消灾,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谓之“过年”。这样年复一年, 逐渐演变为每逢过年,人们互相拜“年”,表示庆贺。同时用贴 红对联来代替穿大红衣服,用点旺火、放鞭炮来代替爆竹等风俗。


立秋为何吃西瓜

立秋时节的一大习俗就是“啃秋”,而这里“啃秋”指的就是啃西瓜,该习俗流行于江苏南京一带,至今仍有该传统。每一个习俗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定的由来及意义。那么,立秋为什么吃西瓜?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立秋吃西瓜的传说及说法。

立秋为什么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的传说及说法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啃秋的寓意在于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传说“啃秋”能啃掉癞痢。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当上了皇帝。可他从老家带来的那些不爱洗澡、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却没改,更有甚者,他的手下将士还将癞痢疮带到了南京城。不久,很多百姓因此头上生癞痢疮,特别是十多岁的娃儿,生癞痢疮的特别多。

不少人带着娃儿到土地庙烧香,用香灰当“仙药”涂在生了癞痢疮的娃儿的头上,却依然无法治愈。后来,有一家富户得了一个偏方,他家女儿生了癞痢疮后,夏日每天啃西瓜,最终竟神奇地使得“癞痢疮”消失了。许多人家纷纷效仿,买西瓜给娃儿吃,由此形成了“啃秋”的习俗。吃西瓜治“癞痢疮”,这个偏方显然没有可靠的科学根据,但这个有趣的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立秋吃西瓜有什么好处?

1、西瓜可清热解暑,除烦止渴:西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急性热病发烧、口渴汗多、烦躁时,吃上一块又甜又沙、水分十足的西瓜,症状会马上改善。

2、西瓜所含的糖和盐能利尿并消除肾脏炎症,蛋白酶能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的蛋白质,增加肾炎病人的营养。

3、西瓜所含的糖和盐能利尿并消除肾脏炎症,蛋白酶能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的蛋白质,增加肾炎病人的营养。

4、吃西瓜后尿量会明显增加,这可以减少胆色素的含量,并可使大便通畅,对治疗黄疸有一定作用。

5、美容、抗衰老

西瓜汁犹如人体的清道夫,能够及时的排除体内代谢产物,清洁肾脏及输尿管道,同时还可激活机体的其他细胞,达到美容及延缓衰老的功效。另外,西瓜还可帮助蛋白质的吸收。现代研究发现,西瓜汁中含有蛋白酶,该物质可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水溶性蛋白质,以帮助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

6、增加人体免疫力

现在,医生给高血压的病人开的药全都是一些降压药。如今,经科学研究发现西瓜可以使患者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而达到同样的效果。食品科学家实验证明,9个患有高血压的成年人,在6周内摄取6克从西瓜中提取的L-瓜氨酸后,血压全部达到正常水平。

想了解更多立秋节气知识,请点击进入》》》》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专题


谷雨节气的说法

关于谷雨节气,民间有很多说法,尤其它的含义,更是有多种解释。那么谷雨节气的说法都有哪些呢?谷雨节气意味着什么?谷雨众多说法中,“雨生百谷”是比较被大家认可的,那具体“雨生百谷”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谷雨节气的说法 谷雨节气意味着什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有利于谷物生长。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

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也已进入夏季。

谷雨风俗活动:

摘谷雨茶: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泡水饮。

祭海:祭海的习俗。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作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旧时海边,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吃春: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祭祀文祖仓颉:据说自汉代以来,陕西白水县谷雨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庙会纪念仓颉。

想了解更多关于谷雨节气内容,请点击》》谷雨节气专题


谷雨为何要喝谷雨茶

说到谷雨时节的饮食,首选应该是谷雨茶,既然是以该节气命名的茶,那自然是要在该时节喝的。那么,谷雨为什么要喝谷雨茶呢?所谓的谷雨茶,是指该时节采摘的春茶,因为春雨丰富,味道极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谷雨喝谷雨茶有啥说法吧。

谷雨为什么要喝谷雨茶 喝谷雨茶有啥说法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一般雨前茶价格比较经济实惠,水中造型好、口感上也不比明前茶逊色,大多的茶客通常都更追捧谷雨茶。中国茶叶学会等有关部门倡议将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并举行各种和茶有关的活动。

在谷雨前后采集的茶色泽青黄嫩绿,闻之清香,嚼之微苦中带清凉;这样的茶叶能打油茶喝,打出来的油茶色泽橙黄纯净,食之清香四溢,满口生津,妙不可言。因此谷雨茶没有一般茶的浓度,却清甜甘口,令人口齿清爽。达到健牙护齿的功效。

春梢芽叶肥醇,谷雨茶受气温影响,发育充分,叶肥汁满。肥肥的叶芽也是谷雨茶的独有特点之一。这样的谷雨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与矿物质都十分丰富。含有的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湖南医科大学曹进教授用谷雨茶健齿茶进行抑制变形球菌附着能力试验。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喝谷雨茶注意事项

品茶忌贪浓:

谷雨茶虽好,饮用也必须适量,切忌贪多贪浓。正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为宜。茶水以淡为好。喜欢喝浓茶的人,每天喝1—2杯中等浓茶为佳。饮茶过多,体内水分过多会增加心、肾负担。浓茶会使大脑过分兴奋,心跳加快,导致尿频、失眠等。

泡茶以沸水冲泡为宜。温水泡茶浸出有益化学成分不如沸水泡茶充分,但饮用时,以温茶为宜,不宜喝过热、烫嘴的茶,否则会对咽喉、食道和胃造成强刺激,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黏膜病变。也不宜喝冷茶和冲泡过久茶,因为冷茶对身体有寒滞、聚痰等副作用。冲泡太长时间或是过夜的茶有效成分会大为降低,茶水中有害微生物会增多。

避开五个时间:

1、空腹时忌喝茶,否则会因绿茶的寒性伤及脾胃,易“茶醉”;

2、饭前、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因为饭前饮茶会冲淡胃酸,使饮食无味,还影响消化吸收;

3、饭后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发生凝固作用,影响对蛋白质、铁元素的吸收;

4、不宜用茶水服药,因为茶中的鞣酸会与许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效;

5、酒后喝茶无助于解酒,只会伤肾、损心。

想了解更多关于谷雨节气内容,请点击》》谷雨节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