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这是自确定节日以来大家都会自发选择的节日活动,那么植树节是传统节日吗?植树节是不是传统文化呢?对于植树节的由来和文化价值,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植树节是传统节日吗 植树节是不是传统文化
植树节不是传统节日,更不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
近代植树节则最早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芜的平原,树木稀少,黄沙漫天。1872年,美国着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
在我国,植树节来源于孙中山,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
植树文化是什么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举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的植树节最早,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872年4月10日,由内布拉斯加州一新闻记者发起美国第一个植树节。当天,内布拉斯加州全境种树超过100万棵。它正式成立由J.SterlingMorton(J.斯特林莫顿)在1872年的内布拉斯加州。到20世纪20年代每个美国公众已通过国家法律,宣布某一天为植树节或植树节和伯德日纪念活动。由于日期不同,建立了根据气候和适当的种植时间。植树节是一个假期,有一个国际遵守和很多国家的认同。在美国,是全国植树节庆祝4月第四个星期五。有些州庆祝选择在不同的日期对应的最佳时机植树地区植树节。
巴西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森林的近五分之三在巴西境内,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2%以上。尽管如此,巴西人仍然不忘植树造林。巴西政府对森林资源采取合理开发的同时积极鼓励人们植树造林。
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11月8日在内罗毕发起“为地球植树:10亿棵树运动”。这一运动计划2007年在全球种植最少10亿棵树。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植树的意义
植树在宏观环保,微观生态环境,经济价值,精神需求层面有重要价值。
每年地球上砍伐的树木可达50,000平方英里。每年大气中人为源的碳排放量大约有4-5亿吨,而“去森林化”造成的碳排放则占25---30%。习近平说:“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树木不仅可以涵养、维持本地水循环,还可以富集、转化许多土壤环境中存在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树木是绝妙的“噪音屏障”和热量的“缓冲带”,使得人居环境冬暖夏凉。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经济价值进行计算。一颗50年树龄的树,累计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约62,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美元,等等,总计约196,000美元。
人居环境中树木的存在当然也会增添人们心中的幸福感和愉悦感。种树更是一种生命的仪式,是一种积淀、一种纪念、一种传承。
因为大暑时节正好是三伏天期间,所以大暑节气的文化也与伏天有一定关系,其中有羊肉汤的习俗,这也是三伏天的习俗,此外还有吃仙草、凤梨等,活动方面有斗蟋蟀、送“大暑船”等等。具体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以下为您介绍大暑当天我国民间各种风俗活动。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大暑当天我国民间各种风俗活动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吃凤梨
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赶花街节
居住在云南省新平、峨山、双相一带的彝族,一年要过两次“赶花街”的节日。第一次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第二次在七月十四、十五日。
届时,彝族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来到三县交界的大西山上,跳舞唱歌,买卖土特产,通宵达旦。姑娘小伙在这高寒山上,通过赶花街,不仅度过欢乐的节日,而且还有交流物资、祈求庄稼丰收的种种意义。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采莲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俗为荷花的生日。古时画家、诗人等文人雅士会聚一处,赏荷、饮酒、吟诗。饮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讲究,当属采下鲜嫩的荷叶当酒杯最风雅。据记载,三国时就有碧筒饮的习俗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大暑的风俗文化有哪些——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想了解更多三伏天的消息,请点击》》》2019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想了解更多2019大暑节气知识内容,请进入》》》》》》大暑节气专题
现代穿汉服的场面可谓是越来越常见了,有些地方还一度举办其宣传汉服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活动,其中就以西塘汉服文化节最为著名,每年都能够吸引无数人前往参与。那么,西塘汉服文化节是什么节日?西塘汉服节在哪里举办呢?下面和一起去看看吧。
西塘汉服文化节是什么节日 西塘汉服节在哪里举办
西塘汉服文化周是由方文山发起的汉服文化活动,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弘扬及传承为根本目的,是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大规模的呈现。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举办。
举办西塘汉服文化节的原因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无论是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还是宋的端庄,明的中和,汉服都深深植根于汉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而因朝代更迭的历史因素汉服断层了三百多年,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直接有力的宣传及提倡,这样才能获致最大能见度与影响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属于两岸同胞,更属于全球华人和炎黄子孙,期待对中华民族服饰礼仪文化有着传承热血与使命的人们,推动“中国风”,共筑“中国梦”。
方文山对汉服中华传统感兴趣,《青花瓷》《本草纲目》都有此创作灵感。后来他开始接触汉服,遇到一些汉服同袍,因缘际会想吸引汉服爱好者的关注,整合志同道合人们的凝聚力,故想到办汉服文化周活动。
为什么选西塘古镇为举办地
之所以选择西塘作为永久举办地,是因为中华传统服饰与古镇西塘结合后,能迸发出独特的魅力。西塘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元素完全符合人们对于汉服文化的想象和期待,因此,西塘是最适宜的举办地。
西塘汉服文化周通过汉服与古镇的结合,弘扬民族文化,让全世界的汉服同袍了解西塘,热爱西塘。把汉服文化周打造成为西塘的文化名片,提起汉服,就想到西塘。
西塘汉服文化节有什么活动
西塘汉服文化周以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活动内容上力求突破与创新,在坚持传统文化精华气韵之上将当代流行时尚元素融合其中,与时代步伐相并进。
西塘汉服文化周包括朝代嘉年华、汉服好声音、水上T台秀、汉服之夜、水上传统婚礼、汉服相亲大会、汉服发展高峰论坛、国学好好玩、西塘杯传统射箭邀请赛、草船借箭、中国风集市、文创作品展、霹雳之夜、拜师礼、铠甲展、中华武备展演、“西塘杯”古诗词大赛、全民汉服K歌&生日会、美少女雅集、每日主题穿搭、礼乐、一席一会、杨树云中国古典妆造大师课、汉礼婚博会、汉服橱窗、汉服娃衣展、国学讲堂等。
举办西塘汉服文化节的意义
西塘汉服文化周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更是借助传统服饰的冠带之规,展现中庸、正直、诚信等中华礼教文化的精髓,具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强化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西塘汉服文化节怎么去
铁路:西塘地处上海、杭州、苏州的中心,全国各地到三地的火车班次密集,沪杭铁路途径嘉兴站及嘉善站,两地都有公交车直达西塘。
航空:西塘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都在2小时车程之内,全程高速,道路通畅。
西塘旅游专线:为方便游客出行,杭州客运中心、绍兴客运中心、宁波客运中心、苏州客运中心已推出旅游客运直通车,上海、浙江、江苏的各大旅社均已开通西塘旅游线路。
自驾游线路:
上海——沪杭高速——申嘉湖高速——西塘出口下——西塘景区;
杭州——沪杭高速——大云出口下——平黎公路——西塘景区;
杭州——练杭高速——申嘉湖高速——西塘出口下——西塘景区;
南京——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申嘉湖高速——西塘出口下——西塘景区
温馨提示:
1、西塘景区在高铁嘉善南站出口处设置了“西塘旅游咨询点”,游客可在该点兑换游客西塘天猫店、西塘官网、驴妈妈、同程、携程等网络票,也可以购买西塘门票,享受八折优惠,并可凭票免费乘坐直达景区的公交K222及享受游船优惠;
2、K222直达公交,首末班车7:30——20:30,上车地点:嘉善南站、西塘旅游第一停车场;
3、在嘉善高铁南站、客运中心等场所,黑车、黄牛利用一些游客贪小便宜的心理,以极低的“领路费”诱惑游客上当,实际上不能进景点,旅游没保障,表面看似便宜,实则亏了,温馨提醒广大游客请乘坐正规交通工具,通过正规途径购买门票。
生肖鸡的文化象征
雄鸡一唱,报晓吉晨,生肖鸡正因为他响亮的嗓子才当上了属相,在十二生肖中,原本是没有生肖鸡这一生肖的。有一天,鸡看到了被选中的生肖马,十分羡慕嫉妒恨,于是向前便问:“马大哥,你有今天的荣誉,靠的是什么?”马回答道:“如果你想封相就得有一项特长,如,牛能耕田,狗能守门,猪供人肉食,龙可降雨,”
回到家中,生肖鸡左思右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特长,那就是自己的嗓子,平日里可以用自己的金嗓子唤醒沉睡的人们。于是每天拂晓,鸡王就早早起床,亮开嗓子歌唱,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人们对鸡王的功劳十分感谢,决定请玉帝把鸡也作为属相赐封为神。在几经周则后,玉帝摘一朵殿前红花戴在鸡王头上,以示嘉奖。快到天宮时,鸡怕狗沾了先,就连飞带跑扑到前面去了。狗急起直追,一直没追上,结果排在鸡之后。从此,狗对鸡再无好感,见到鸡就追。
生肖鸡的文化象征:
第一象征 | 守信的象征,在中国,鸡的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公鸡报晓,意味着天将明,再进一步引伸一下,就象征着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比如说“鸡叫了,天亮了,解放了”就是这样一种递进的象征意义。 |
第二象征 | 平凡和柔弱的象征,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它的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无论何地都可以饲养,故被人轻贱。因此具有平凡、大众化和柔弱的象征意义。 |
第三象征 | 去灾、神明的象征,用鸡占卜的世界各地都有,鸡舍有神灵的意味。古人还常用鸡驱邪和祭祀。杀鸡驱邪一种巫术,也就是一种迷信。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鸡和鸡血驱邪的活动。古人认为,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去灾祸的作用。 |
中秋节是我国比较古老的节日,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这样的文化应该要被保护传承下来。那么,我国中秋节申请非遗了吗?到底中秋节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有哪些文化价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中秋节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中秋节申请非遗了吗
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是传统大节,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团圆庆贺。中国节日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节期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月半时节的满月,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亮。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需要重点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上。
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许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节是中国人对月亮进行特别崇拜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拜月习俗,今天虽存在于局部地区,但已不广泛流行。月亮在今天已失去昔日的神性光辉,月亮神话成为愉悦精神的口头作品。其实古代拜月习俗,今天可以进行有效转换利用,如果将虔诚的叩拜变为一种特定的趣味化的游戏,拜月活动就可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比如拜月祈福、拜月问姻缘、拜月求平安等,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愿望的表达,在嬉戏中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中秋赏月是自古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时节,秋高气爽,月光如水,人们沐浴在洁净的月光中,获得身心的愉悦。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赏月节俗在今天尤有意义。传统的赏月集中在亲人与朋友之间,明月印证着家庭亲情与朋友的友情。在社会工作联系日益紧密、人心却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应该成为凝聚社区民群的机缘。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中秋是青年男女相恋、缔结情缘的日子,“走月亮”“踏月亮”,月光下的浪漫,远胜于歌楼舞榭。
天上月儿圆,地下人团圆,人们利用难得的秋天明月,素心对月,各抒情怀。从近年流传的手机短信微信中不难看出,中秋这一特殊的节日习俗已成为都市人表达亲情友情的重要契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对于喧闹的都市居民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人们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着回归自然的乐趣。
生肖猴的文化象征
传说中有一天老虎不幸掉进了猎人的陷阱,然而无论自己如何拼命挣扎也无法从中脱身,在绝望的时候恰好遇到猴子,猴子见了,连忙爬上树,解开了猎人的网绳,救出了虎王。为了报答猴子的救命之恩,生肖虎连忙和猴子称兄道弟,并且告诉猴子自己是百兽之王,今后一定报答。猴子今后有什么为难之事,自己一定全力帮助。猴子当然也对虎王遇险的事闭口不谈,以保全虎王的面子。在这以后,二人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了。
也有另外一个说法,传说老虎当了百兽之王后,由于自己过于威严,当时其他动物一见到老虎便立即回避,久而久之老虎便感到十分孤独。而猴子当时是和老虎是邻居,二人称兄道弟,十分亲热。后来,猴子几乎成了老虎的得力助手,当虎王外出时,猴子便代行镇山之令。百兽慑于虎王的威风,也只好听猴子的召唤。这便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来历。
生肖猴的文化象征:
第一象征 | 聪明、进化的象征,猴子是最接近于人类智慧的灵长类动物,聪明、多动是其明显的特征。猴子能做一些人类的动作,理解人类的行为,善于攀援,极其灵巧,因而在众多的文化中,猴子均有聪明、进化的象征,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
第二象征 | 高官厚禄的象征,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在许多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这些图案常用于民间建筑,有石刻、砖雕、木刻图案等。辈辈封侯表达了封建社会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
第三象征 | 调皮好玩的象征,猴子本身不易驯服,多动、爱玩和调皮是其另一方面的象征。而且猴子善于模仿,因而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虚荣心和其他恶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