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不放假

2020/4/1 16:10:49
万年历日历:不放假知识
不放假知识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紧接而来的节日是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两个节日同在农历七月时间段内,却一喜一悲,背道而驰。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中元节是什么节呢?七月十五中元节放不放假呢?接下来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

按照中国传统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度,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

后来中国的佛教盛行,中无节于是又与佛教扯上的关系,又被称盂兰盆节。盂兰盆会,则是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现在某些地区的中元节的习俗,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

七月十五中元节放不放假

七月十五中元节不会放假。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但是中元节不属于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所以不放假。

中元节源于什么教

中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官大帝。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为“三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合称为“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地派驻人间的代表。

其中,天官紫薇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中元节和除夕节、清明节、重阳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在春夏秋冬都要奉祀先祖,尤其在“秋尝”最为重视。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后来逐渐影响到了民间。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中元节的节日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的意义,在于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令人们慎终追远,传扬正确的孝道。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为什么除夕不放假

为何除夕不放假?除夕怎么能不放假?除夕从哪年开始不放假的?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从2014年起国务院修改了关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从此除夕就不在是法定节假日,但是会和春节一起放假调休。所以大好的除夕从2014年就不放假了,今年我们的除夕也没得假期,能休息是因为拿周末加班换来的。

为何除夕不放假 除夕从哪年开始不放假

为何除夕不放假 除夕从哪年开始不放假

从2014年起国务院改的关于全国放假的通知,从此除夕就不在是法定节假日,但是会和春节一起放假调休。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 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根据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三次修订)

第一条 为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第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为何除夕不放假 除夕从哪年开始不放假

过年习俗大全

腊八:喝腊八粥 泡腊八醋 吃腊八蒜

“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被认为是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腊八这一天,许多地方在这天都要喝腊八粥,提醒人们要记住勤俭节约的美德。老北京在腊八这天,还有用醋泡蒜的习俗。泡腊八蒜要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届时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剪窗花写春联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2月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地区称之为“小年”。小年祭灶是旧时民间习俗。祭灶也叫“送灶神”,相传灶王爷每年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所以家家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剪窗花、扫尘土、写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扫房除尘除旧迎新

“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扫尘土时,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糊窗户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也有说法称,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因此腊月二十五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二十五糊窗户”的民谚。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过年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在过去,农村小孩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腊月二十六。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吃块肉。在这一天,即使再穷的家庭,也必须割几斤肉,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洗浴

腊月二十七这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传统民俗中,在这一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必须发面、蒸馒头,取一个“发”的吉祥语,意为发家、发财、发福。二十九蒸馒头,运气能不能“蒸”来,就看馒头好不好。馒头蒸得又大又白,这一年的好运气从今天就开始来了。

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所以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除夕:祭祖年夜饭守岁

整个春节历时时间较长,但其中心部分在除夕与正月初一两天。在除夕夜,民间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年夜饭和守岁。中国很多地方,除夕夜都会在家中摆上丰盛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着子孙叩拜。祭祖完毕,全家要团团圆圆地吃顿年夜饭,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吃过饭后,各家要闭门守岁,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放炮竹拜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正月初一当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用放爆竹来创造喜庆热闹的气氛。

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人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

正月初五:破五接财神送穷神

正月初五这天,中国民间有“接财神,送穷神”的习俗。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尤其是商家开市,一大早就要放鞭炮,以迎财神。

财神请进门,自然要把穷神请出去。民间讲究,初一至初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到了初五,把积攒的垃圾倒出去,叫“送穷”。如此则一年与穷无干,当然也就富贵有余了。

除不倒垃圾外,初一到初五民间禁忌颇多,如不能用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这一天称为“破五”。

正月十五: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到正月十六时,还有吃水饺、闺女回娘家或娘家看闺女的习俗。


2020春节哪些快递不放假

春节就要到了,电商和网购爱好者是不是该查询一下2020春节哪些快递不放假呢?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物流信息,让自己在这个春节能够发货和收货。想知道2020春节快递有不停运的吗,就来瞧瞧的介绍吧。

2020春节哪些快递不放假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苏宁物流已经明确规定2019年底到2020年春节快递不打烊,这个已经率先发布通知。

其次就是EMS,EMS跟其他快递物流公司不同,EMS往年也是不休息不放假的,所以今年EMS表示也会像往年一样不休息、全覆盖。

目前韵达官方公布已经成立了相关春节物流小组,全面支持春节物流,也就是说韵达快递春节也是不停运的。

作为目前快递的老大顺丰没有明确表示是否停运,但是目前有运营部已经表示春节快递高峰期间采用轮班制度,也就是说不放假。

部分快递公司将加收服务费

按照惯例,春节期间,部分快递企业会加收一定的服务费。基本上会在原本快递费用的基础上加收10元服务费。

2020春节快递有不停运的吗

在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邮政EMS、顺丰等快递企业表示春节期间不会停运,多家快递企业表示会开启“开启不停运模式”,在春节期间也能保证用户受到快递包裹。

德邦快递全网将于1月27日至2月1日开启春节运营模式,春节期间会根据全网各地业务量预测情况,合理安排员工轮岗值班,确保春节期间快递服务安全、畅通。因受春节小高峰运力资源限制,节假日期间寄往全国各地的快件时效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在“三通一达”快递企业中,申通快递率先发布2020年春节运营公告,1月24日零点申通快递全网将正式开启“春节运营模式”,运营时间为1月24日至1月30日。申通快递表示,春节期间客户服务电话将继续保持正常运营,客户可拨打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或当地网点客服电话了解快递信息及相关业务。因受春节期间运力资源、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快递时效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快递费用将有一定的调整。

百世快递昨天表示,1月24日到1月30日开启“春节运作模式”,根据春节期间对快递总量的预测,会安排春节运营情况,部分地区快件时效将有一定的调整。

根据往年经验,顺丰和邮政EMS一直是春节期间快递服务的“主力军”,但服务费用会在春节期间每件加收10元。顺丰客服介绍,按往年惯例,今年不会有太大改变,但具体涨价幅度还要以即将发布的公告为准。EMS也表示,春节期间一般不休息,会增加一些服务费,但具体通知目前还未公布。

2020年春节快递物流停运时间表

1、圆通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七

2、申通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五

3、中通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六

4、天天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七

5、汇通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七

6、宅急送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七

7、顺丰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七

8、CCES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八

9、韵达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六

10、EMS:无休,但春节法定假期间只送半天

11、联邦最后揽件时间:腊月二十九;上班时间:正月初三

各大快递客服电话:

圆通:95554

中通:95311

申通:95543

顺丰:95338

韵达:95546

EMS:11183

百世:95320 400-8856-561

德邦:95353

苏宁:95315

京东:400-603-3600

天天:400-1888-888

2020年春节淘宝购物往年经验

1、部分天猫、淘宝卖家新年前3-5天,开始拒绝接单,或者接单但是年后发货。

2、京东照常营业,价格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3、春节前10-15天,大部分促销年货的活动结束,包括酒水、坚果、巧克力、窗花、红包、服装等。

4、天猫大多数的优惠券将会停止,只能原价购买,59.9元的产品用50元优惠券?不存在的。

5、年前3天购买的产品,有一半概率年后拿到手。


元宵节是不是法定假日

对于刚刚走进工作岗位的小年轻来说春节最大的遗憾应该有一项那就是春节只有7天的假期,感觉春节才刚刚开始我们就要回去工作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过了元宵节才把春节奔放的心收回来的,现在好了,有元宵节和没有是一样的,元宵节是不是法定假日,我们不能放假就没有时间过元宵节,那么,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呢?我们下面正经说说。

元宵节是不是法定假日 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

元宵节是不是法定假日 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

元宵节是不是法定假日,所以,元宵节不放假!不放假!不放假!!!

之所以把它排除在法定节假日之外,还体现了国家法定假日劳逸结合原则,节假日要有一定的间隔性,距离太近,影响工作,也让人容易产生工作不适应的感觉。元宵节虽然很重要,但很遗憾的是,它距离春节实在太近了,如果经过春节长长的假期,人们再停顿休息,而且和周末更迭,就造成假日时间浪费,而且不利于人们保持工作状态。

元宵节由来

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 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 吕后独揽朝政, 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 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诗话

元宵节是不是法定假日 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

元宵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唐宋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大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词中生动地描绘了都市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

清代元宵节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姚元之咏元宵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生动别致。

元宵节往往还与爱情连在一起。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除了放灯,还有其他的风俗,如吃元宵,即吃汤圆。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圆子》诗中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寓意团团圆圆,事事如愿。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今年元宵节放不放假

据资料记载和民间的传说,正月十五元宵节早在西汉就形成了。传说汉武帝会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在甘泉宫祭祀燃灯,这项活动流传到民间就有了现在的元宵节。历史上元宵节也会放假的,那么今年元宵节放不放假呢?想知道2020年元宵节放假吗?下面就来看看详细介绍。

今年元宵节放不放假 2020年元宵节放假吗

2020年元宵节不放假,但今年元宵节在2月8号,正好是星期六。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又名元夕节、上元节、灯节、小年。秦始皇名政,因避讳,又称端月十五,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这天为满月,即“望”日,象征团圆、美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正月十五是最吉利的日子之一,合家团圆、祈求丰年;同时也作为春节期间的最后隆重节日,此后人们又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和奔忙。据《辞海》所述,“阴历正月十五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根据史籍记载,一般认为元宵节开始于西汉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刘盈病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后及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大将周勃、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40)。周勃等人戡平“诸吕之乱”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正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所以,汉文帝就把它定为“元宵节”。

另一说法是,汉武帝采纳方士缪忌的建议,在甘泉宫修建太乙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还是冬至日,均在此祭祀太乙神。所谓太乙神即太阳神,就是道教所谓的“太乙真君”。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事实上,汉武帝祀太乙沿袭的是先秦时期楚人的旧俗:《楚辞九歌》以“东皇太乙”为至尊之神,宋玉《高唐赋》云:“进纯酒,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乙。”

自汉代元宵节成俗以来,正月十五放灯火的风俗从汉武帝祭祀太乙神,主要在皇宫举行,到后来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于民间流行。在汉朝开平盛世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传统。不过,汉代的放灯时间只在正月十五当晚。

元宵节与灯火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主要是吃汤圆,也叫元宵。这天也吃饺子。还有瓜子、花生、水果等。关于汤圆的做法,是用肉馅、果馅、核桃仁、玫瑰、桂花、芝麻等滚上糯米面做成的。这是古人对天上繁星的模拟,也像蚕茧,所以也曾叫面茧,宋代叫元子、浮元子。关于元宵的诗文很多,也有一些相关传说。一个是说春秋时,楚昭王复国,过长江时见有白果子浮在水上,捞上来一尝很甜,却不知叫什么。问孔子方知这叫浮苹果,有复兴的意思。于是昭王就让人仿做,以红山植为馅、白面为皮,叫作浮圆子或水圆。另一个是说汉武帝时有个东方朔,他见宫女元宵思念父母却不能回家,要投井自尽,就想了一条巧计,导演了火神爷要烧京城、让元宵去做汤圆的活动,骗过了皇上,元宵姑娘才出宫与父母姐姐团圆。从此人们也把汤圆称作元宵了。

汤圆和饺子都是元宵节的主打食品,要祭送众神的。在北方这天首先要煮水饺送神,其次才是煮食汤圆。南方则首先吃汤圆,有条件或喜欢的才吃饺子。十五是年节的送神上天之日,过了这天各种祭祀就结束了,所以花灯、歌舞、餐饮都很讲究。现在的正月十五花灯会仍然存在,但由于安全保卫工作难做,一些大城市不敢轻易举行大型元宵灯会。但是吃水饺、吃汤圆,放鞭炮、礼花弹却比古代有增无减,城乡元宵文化气氛仍然浓烈。而正月十六要吃面条,有道是“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

了解更多元宵节内容查询请点击》》》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重阳节放假不放假

在我们,很多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然后实行放假政策,重阳节作为知名的传统节日之一,并且与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齐名,那么重阳节放假不放假?重阳节是不是法定假日呢?想了解重阳节这一个节日的具体信息,那就别错过的介绍哦。

重阳节放假不放假

重阳节是不放假的,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显示,重阳节既不属于我国全体也不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因此重阳节是不放假的。

重阳节是不是法定假日

重阳节不是法定节假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假日之一,和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齐名,但是重阳节和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节日又有所不同,重阳节并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以重阳节不放假。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