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小年夜

2020/4/1 16:10:49
万年历日历:小年夜知识
小年夜知识
南方小年夜吃什么

大家都说小年夜是在腊月二十三,俗不知这说的是北方的小年夜,南方的小年夜时间是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的习俗活动自然还是祭灶和扫尘等,但是食俗却不一定了,因为南北方的吃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南方小年夜吃什么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南方过小年的饮食习俗吧。

食俗一:年粽

年粽也就是粽子,不过跟端午的粽子不一样的是馅不相同,有些喜欢放绿豆,有些则喜欢放猪肉,小年夜吃年粽的意义是期望年年高中(粽)的意思,所以年粽给孩子吃比较具有意义。

食俗二:炒玉米

炒玉米的食俗是晋南地区的流传下来的,人们一般喜欢用炒玉米把麦芽糖粘结起来,然后冻成很大一块,这样做了之后吃起来会很酥脆香甜。

糖瓜

食俗三:糖瓜

糖瓜算得上是小年夜必备的食物之一,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祭灶神都需要到糖瓜,供它成为灶糖。祭灶王要供灶糖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想用甜蜜的糖沾满灶王爷的嘴,希望他能够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也有个说法是与哪个灶糖粘住灶君奶奶的嘴巴,避免灶君奶奶爱说闲话,坏了灶王爷帮忙说好话的事情。

食俗四:汤圆

汤圆大家都不陌生,一般遇节日的时候,北方吃饺子,南方必定是吃汤圆的。汤圆是用糯米做的,软滑黏腻,特别适合用来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凡间是是非非,所以小年夜这天各家各户也少不了要煮汤圆来吃。

食俗五:米饼

米饼就是用糯米、花生、芝麻、白糖制作出来的小饼干,吃起来嘎嘣脆,特别香甜,多为广西那边居民常做的小年夜食物,圆圆的米饼也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


小年夜是哪一天2020

小年夜是哪一天2020?2020年小年夜是指哪天?一般情况下,小年夜都是指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若是要具体区分,那腊月二十四这天也是小年夜,不过是属于南方人民的小年。以下是带来的小年夜风俗,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小年夜是哪一天2020 2020年小年夜是指哪天

2020过小年是2020年01月17日,星期五(己亥年(猪年)腊月廿三。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历史上小年怎么过

唐代,小年祭灶的活动十分简单,人们只不过是以“一杯清茶一缕烟”来欢送“灶王老爷上青天”。到了两宋时期,小年祭灶的活动内容,便开始定型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说,北宋东京城,每逢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便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称之为“醉神”。而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时人们祭灶的供品,已改为以糖为主了。明清两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小年祭灶的风俗,内容较前代更加丰富了。

到了宋代,虽有仪式,但也仅限于在自家举行。到了明清两代,祭灶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祭灶礼仪十分繁杂,讲究也多。清代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锅台边的东墙上(或北墙上)供有灶王爷像。画像上一般不只是“爷”一个人,还有他的两位夫人“灶王奶奶”,有的还加上“金童玉女”和其他民间崇拜的神仙,都是木版刻印,单色或双色,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清代,北京的小年祭灶活动,十分盛行。清末流传的儿歌里,这样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真实地表现了小年时北京城里男女老少各阶层祭灶迎神的欢乐与喜庆。

据记载,北京城民间的祭灶活动,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进行。届时,院子里立上一个大杆子,上面悬挂“天灯”;室内,四顾灯火通明,擦拭得一尘不染的供桌上,摆满了“关东糖、南粉、糖饼及清水草豆”。据说,桌上的糖是用来供奉灶神的,让他老人家嘴里粘满蜜甜的香糖,上天时,便可对玉皇大帝一个劲地报告好事“。;清水和草豆,则是供灶君上天所骑的马食用的。由于有”女不祭灶“的传统说法,届时,女子一律都要回避室内,男子则依长幼次序焚香拜灶王神。拜完之后,将灶王像、灶王马及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还要取几块糖剁碎,逐一投入周围的火炉。与此同时,大家嘴里都念念有辞地虔诚祷告:”灶王爷升九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之后,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欢送灶神升天,庆祝小年来到。登时,整个北京城香烟袅袅,响声连天,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之中。

清宫廷也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届时,要在坤宁宫设香案,案上设灶神牌位和香烛等物。供案的供品,一般多达三十三种,但大多与民间的糖果等相同。独有从南苑猎取的黄羊,是民间所没有的。主祭的有皇上和皇后,他们先后近前焚香祭灶。除祭灶外,同时还要祭佛及诸神。清嘉庆皇帝曾写有一首祭灶诗,记述了清宫中祭灶的情况。诗中写道:”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祀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铋芳袅鼎篆,精沽列盘糖。“可见,清宫祭灶礼节是十分繁复的,同时又说明清宫对一年一度的祭灶活动是非常重视的。

小年有什么风俗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福清小年夜拜灶神习俗

福清市是隶属于福建省的县级市,古时候简称融,也有个雅号叫做玉融。这个地方在过小年的时候有一些特别的风俗,祭灶后要送年,女婿也有份,出嫁的女儿也不能拉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福清小年夜拜灶神习俗都有哪些?福清祭灶有什么讲究?福清的祭灶习俗就看这里。

福清小年夜拜灶神习俗 福清祭灶有什么讲究

福清小年夜拜灶神习俗 福清祭灶有什么讲究

在古代,身份不同的家庭祭灶的时间不一样,可以从福清老话里面看出来。“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荤有先后。裁得蔗鞭焚纸马,送君骑去上青天。”也就是说,缙绅(有官职的人)之家为腊月二十三,编氓(平民)为腊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为腊月二十五。

福清民间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一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作“送神”。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但这一习俗还是沿袭下来,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年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作“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5斤、5素5荤10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祭灶祭糊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吃灶糖灶饼

吃灶糖灶饼

祭灶就是过年的前奏啦!祭灶完,就可以吃灶糖灶饼。老鼠儿(学名叫寸枣)、灶婆饼、麻生糕、金钱饼、红纸包、炒米糕等等,小时候可喜欢吃了。祭灶那天,大人们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忙活着清洗锅盖和灶台的边边角角,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精致菜肴十道,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摆上代表“甜甜蜜蜜”含义的马蹄和甘蔗。天黑了,开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爷爷,虔诚地许个心愿,然后放鞭炮。一切程序结束,小伙伴们就开始欢呼雀跃地享受灶糖灶饼了。

按照老福清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表达浓浓的慈爱之情。

做年糕

现在很少有人家会自己动手做年糕了,都是买现成的。以前家家户户会炊糖粿(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春节食品。

已经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还要给娘家送年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当然这还不够,还要给父母送上草鱼、猪蹄、线面、鸭蛋、福橘等。这些年货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娘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鱼,希望父母年年有余;送猪蹄,希望父母腿脚健实;送线面,希望父母健康长寿;送鸭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气多多。

为了让年糕更好吃,老福清人喜欢做“金包银”。就是把年糕切成块,放在打好的蛋液里沾一下,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等到年糕表面颜色变得金灿灿时就可以出锅了。

福清小年

福清小年习俗之筅堂

——辞旧迎新大扫除

年前的大扫除,福清人称为“筅xian雪堂”,在福清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每年农历腊月中,选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全家总动员把天花板、厅堂、杂物间等打扫干净,还要特别认真地擦洗门窗和家具。一天干不完可以分成几天,但是一定要不留一处卫生死角。

据说,旧式福清家庭每年的清扫工作,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扫帚,而是采集新鲜竹叶做成的扫帚,用红纸绑住头,谐音“富足”“满足”。

在筅堂的时候,还要搓米时吃。哪户人家开始做卫生了,小孩子就盼着吃搓米时了,因为做完卫生之后,这户人家就会给各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等你家做卫生了,又回送给别人,你一盆我一盆,邻里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拉近了。

如何送灶神

祭灶神

旧时候,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祈求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各地民间辞灶习俗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还有纸钱或元宝等,首先把供果和酒菜摆在桌子上,在灶神上天之前要请他吃上一顿,供奉好以后,把香点上再把灶君的画像从墙上请下来,与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意思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快快走,再等他回宫降吉祥。

至于供香的方式,一般都是在灶神像前香炉里点三支香,快烧完时再接着点上第二组,一般是烧三组香,有的人家也可只烧一组。蜡可有也可无,没有特别要求,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祭灶神仪式你别以为送上去就完事了,你还的把灶神给请下来,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你还要迎接灶王爷下从天上归来。传说除夕夜灶神要引领诸神来人间过年,所以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接完灶神以后,才轮到祭拜列祖列宗,然后才开始吃年夜饭,举家团聚过大年了。


2020小年哪一天

小年到,春节即将临,这不再过10天就是春节了,那你知道2020小年哪一天?2020年小年夜是啥时候吗?各地过小年的时候都不同,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但是两个地区的小年习俗还有是有相同点的,以下是对过小年的传统习俗介绍,快点来看看吧。

2020小年哪一天 2020年小年夜是啥时候

2020小年是2020年1月17日,星期五,己亥年(猪年)腊月廿三。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北方过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

小年的由来传说

民间传说,小年的由来和“灶王爷”有关。

小年,原本的意思是祭灶祈福,祈祷来年身体健康、财源滚滚,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年变成了一个祈求团圆的日子。

民间传说,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老百姓觉得对灶王一定要尊重,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小年,又称祭灶节,并非专指一个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

过小年的传统习俗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每到了年底,总能听到耳边这样的声音,准备年货过大年了,买了火车票早点回家过大年,或者你家大年夜吃什么,我家大年夜准备什么好菜。听了这么多,到底这个大年夜是什么时候呢?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这个我们还要从小年夜是什么时候开始讲起。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除夕,也称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夏历、阴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 大

公历2018年2月8日是小年

小年夜,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我国大体以腊月二十三开始为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阳湖则保留船家传统,小年夜是腊月二十五。江浙沪与赣东北地区与台湾地区则是把“腊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称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与除夕当天“大年夜”相对,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没有“小年”这种说法。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中国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广东的潮汕地区是较为特俗的一个小群体,潮汕人也区别于传统的老广东人,潮汕大多居住着古时候迁移过去的客家人,客家人并不是一个民族,当时为了区别本土的居民才有了“客家人”的这个称呼。今天我们就走进潮汕,看看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还有潮汕小年怎么过的。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潮汕小年怎么过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潮汕小年怎么过

潮汕小年=腊月过小年+庙宇朝拜+敲锣打鼓

《腊月过小年》

腊月嘛二十三过小年

大家把灶君爷送上天

灶君爷送上了天

人们好过年

灶君爷保平安

一家大团圆

一年嘛三百六十五天

灶君爷对我们有贡献

叫一声灶君爷

叫得那麽甜

请你呀灶君爷

保佑在人间

腊月嘛过了呀过新年

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

孩子们有了钱

快乐似神仙

大街上多热闹

爆竹向连天

《庙宇朝拜》

又是一年好祭典

男女老幼涌庙前

演戏敬神排众仙

一片宣哗炮连天

诚心诚意入庙殿

诚心诚意入庙殿

鲜花水果摆案前

鲜花水果摆案前

手举清香许心愿

手举清香许心愿

祈求安祥赐人间

祈求安祥赐人间

一求神明作媒早赐良缘

盼望好梦早日实现

二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吉祥如意好运连年

再求我的家园景气和谐

岁岁年年直到永远

《敲锣打鼓》

你敲锣来我打鼓

你敲锣来我打鼓

你敲锣来我打鼓

大家同把新年乐

你跳舞来我唱歌

大家都充满快快乐乐

大家来唱个新年歌

大家来唱个新年歌

咚隆咚隆锵咚锵

咚隆咚隆锵咚锵

咚隆咚隆锵咚锵

咚隆咚隆锵咚锵

潮汕年夜饭吃什么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潮汕小年怎么过

潮汕人在形容酒菜肉丰盛程度的时候,张口就会祝:“滂沛过廿九夜”或者“滂沛过三十夜”,这里的“廿九夜”或“三十夜”指的就是“过年夜”(除夕),实际上它指的是过年夜所吃用的饭菜;由此可知潮俗时过年夜以及这顿饭菜重视的程度。

潮汕人认为,年夜饭是对于全年劳动成果总结的一种反映。如果当年家庭收入特别好,人们便会做10样菜、12样菜庆祝一番,家庭宽裕的更有多至24样菜的;而若反之,也可节俭到6样菜或4样菜,这就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了。

潮汕年夜饭,第一要事是有鱼,这是千万不能疏忽的,这是寓意着大吉大利的“年年有鱼”;第二是年菜中要有大蒜,将它独自煎炒成二盘也可,或将蒜叶、蒜头混在鱼、虾、肉中蒸煮炒也可,其寓意是祈望来年“有钱可算”,即意味着特有大把大把的银两或钞票可点算,可收入;其三是必须要有鸡或其它禽类,这其中讲究的意思是“金鸡报晓”或“金鸡报春”,是希望下一年有个好的开头。

同时,潮汕年夜饭中还要有米粉纤、面线煮鸡蛋、虾、肉片等,这是因为家家户户均有老年人,碗子里一条条长长的米纤,象征着祝贺他们健康长寿,富贵百岁。年饭上又要有鱼丸或者是本地特有的手拍牛肉丸、猪肉丸之类,其用意就是祝贺一家子“团团圆圆”。

此外年夜饭还要准备一大碗子甜汤料,举凡白果、莲子、百合、芋泥什么的都行,任由主人选择。在年饭餐桌中央还会放置一个火锅,它是年饭“围炉”活动的核心部分,火锅材料则尽是香菇、针菜、野生虾、鱼饺、墨斗丸、涮羊肉片、动物内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