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除了除夕春节,还有小年这个节日,小年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不过南方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虽然时间会不一样,但是过小年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迎接灶神的日子,迎接灶神肯定是要做好多好吃的,那么小年通常人们要吃什么呢?下面和一起去瞧瞧小年吃什么吧。
小年吃什么 小年通常人们要吃什么
1.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2.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3.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4.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5.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6.火烧
祭灶这天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小年饮食原则
1.要营养要均衡,避免大鱼大肉。注意荤素搭配,多食用一些蔬菜、豆制品及菌类等食物,可以调节口味,降低血糖血脂。
2.可选择一些用蒸、煮、炖等方法烹调的菜肴,避免煎炸食品。
3.吃要有度,避免过饱。如果吃的过于饱,就会膈肌上抬增加心脏的负担。
4.应选择清淡饮料,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可以饮用一些山楂饮品,如喝酒应限量。
5.在外就餐点菜要适量,不要浪费,对于吃不完打包带回家的食物,要冷藏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争取第二天吃完,且吃前要充分加热。
小年养生食谱推荐
糖醋莲藕
用料:
莲藕500克,胡萝卜1根,姜蓉10克,酱油2勺,砂糖3勺,白醋4勺,清水5勺,番茄酱2勺,水淀粉5克,芹菜末适量,植物油适量
步骤:
1、将莲藕和胡萝卜洗净,削皮切滚刀块,备用;
2、在碗中加入酱油2勺、白砂糖3勺、白醋4勺、番茄酱2勺以及清水5勺,搅拌均匀调制成糖醋汁,备用;
3、锅中加入水,当水沸腾后,放入莲藕和胡萝卜煮至断生后沥干;
4、在炒锅内加入适量植物油,油热后爆香姜蓉,再放入胡萝卜和莲藕煸炒;
5、加入糖醋汁,翻炒均匀后转中小火略煮,让胡萝卜和莲藕吸收糖醋汁;
6、最后加入水淀粉炒匀,撒上小芹菜末装饰即可。
香芋粉蒸肉
用料:
五花肉500克,香芋半个,葱3根,姜1小块,蒸肉米粉150克左右,红腐乳汁7克,甜面酱45克,料酒3克,生抽15克,糖15克,盐2克
步骤:
1、将五花肉切成0.5厘米左右的厚片,备用;
2、将香芋洗净,去皮切片备用;
3、将姜洗净切片,葱洗净切花,备用;
4、将处理好的五花肉放入小碗中,加入料酒、生抽、甜面酱、腐乳汁、姜片、糖和盐抓匀,腌制1小时;
5、蒸肉米粉加适量水拌匀,均匀地裹在腌制好的五花肉上;
6、将芋头平铺在放了油纸的蒸笼底,再放上裹匀蒸肉米粉的五花肉,按照一层香芋,一层肉的顺序,依次码好;
7、在锅加适量水,水开后放上蒸笼,中小火蒸1.5小时左右出锅;
8、出锅后撒上葱花装饰,即可享用。
小年是我国大多数的民众都会庆祝的传统节日,我们已经庆祝了那么多年的小年节,但是你知道过小年的由来吗?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围绕着小年的由来传说而展开的。传说过小年的传统和灶王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文更精彩。
过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由来传说
过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由来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过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由来传说
小年老北京请“灶王马儿”
今年的二月六号是阴历腊月二十三,老北京讲究这天过小年儿。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因为平常吃不着什么。从过小年这天开始每家都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首先说祭灶。北京的俗曲儿《门神灶》里唱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那)灶王爷就降(了)吉祥。它描写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的情景。而每年这时都有卖灶王码儿的,那时不能说买,得说请。请灶王爷!
到纸店,文具店里都有印好了的灶王爷,财神爷,门对儿(对联儿)横批等,在请灶王码儿时就捎带着把财神爷,对联,和横批都买回来了。对联也有请人现写的。全院的人都买好了大红纸,裁好了等着,然后请个私塾先生来写。私塾先生给全院写完了对联横批,全院还要请先生吃一顿。那时灶王爷都是贴在神龛上。如果是双人的,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肩坐在桌后,背面有匹马,左右分别印有日,月二字,桌前面还有一犬一鸡,以取“犬守夜”“鸡司晨”之意。这种灶王码儿叫双座灶王马儿;若只有灶王像而没有灶王奶奶。这叫“独坐灶王马儿”。
究其原因是:卖灶王爷的店铺里没有女眷,不能卖带灶王奶奶的灶王像,那这家的灶王爷也得打光棍儿啦!值得一提的是那上面也印有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用的内容,比如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北方过小年时间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南方过小年时间在每年腊月二十四里,小年为什么分南北方呢?南北方过小年有什么不同呢?想知道南北小年怎么区分,请看以下的介绍吧。
小年为什么分南北方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小年北小年南什么意思
所谓“小年北小年南”是指南方有一个小年,北方也有一个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夜不在同一天,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这两天打开电视机,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中央电视台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而湖南台等南方的电视台则会说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夜。
南北小年怎么区分
区分一:吃糖瓜、饴糖、麻糖
北方小年习俗。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南方小年没有吃糖瓜、饴糖、麻糖的习俗。
区分二:吃火烧
北方小年习俗。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那看完上面的文字后,是不是觉得咋们北方人过小年也是很热闹的,但是现在南北方过小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除了时间不一样以外,很多东西都普通化了,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这么多要求,就是想吃就吃,但却一家人一起团聚吃饭的时光。
南方小年没有吃火烧的习俗。
区分三:掸尘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
南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区分四:贴窗花
北方小年习俗。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南方小年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区分五:沐浴理发
北方小年习俗。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南方小年没有沐浴理发的习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发。
区分六:赶乱婚
北方小年习俗。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南方小年没有赶乱婚的习俗。
区分七:祭灶王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到小年,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区分八:吃饺子
北方小年习俗。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南方小年没有吃饺子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禁忌也多,特别是临近过年的节日,为了过个好年,大家一定要注意节日的习俗和禁忌了。那么,你知道小年为什么不能回娘家?回娘家过小年对谁不好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小年为什么不能回娘家 回娘家过小年对谁不好
传统的中国家庭组成理解,当女性嫁人后,该女性随即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以前的娘家反而沦为“亲戚”关系。当女人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后,去“亲戚”家就不可能太随便,更何况小年或大年三十一家团圆的日子。在封建社会里,嫁出去的女子经常回娘家不仅要被公婆骂,就连娘家人也会骂。还要被周遭的人说“吃里扒外”的闲话。
所以,在小年夜的时候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回娘家过的。
小年回娘家过有什么其他说法
1、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
2、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
小年夜有什么禁忌的事情
1、忌捣蒜:
某些地区,相信若在这一天在家中捣蒜,会把家给捣穷了,所以这天不可捣蒜。
2、忌舂米:
二十四日这天为一般所称的「送神日」,在这天,风神要升天,若有舂米之举,则有将风神捣下之虞,而造成未来一年多风灾。
3、忌宰杀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是忌宰杀的。
小年有什么讲究
祭灶台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也称为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小年这天,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打扫卫生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贴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吃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说起小年的时间,有些人会说是腊月二十三,有些人则说是腊月二十四,一个节日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呢?小年为什么有23和24?原来时间的不同,是因为南北方的原因,北方一般是在23过,南方则是在24过,那为什么南方24过小年呢?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小年为什么有23和24
在不同地区,小年具体日期并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历上,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为“小年”。
然后还有就是在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为什么南方24过小年
说法一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在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员(如差役下人之类)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科级以上干部二十三日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
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了,大家也就都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由于过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密切联系领导,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南方仍然保持了和人民群众的一致。
说法二
小年,有“官三民四”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在南北方的年俗里,对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确有一个说法: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习俗不同而已,这种差别的来源可能是因为过去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当然,后来水上人家也逐步改为二十三了。
而关于腊月二十五,在北方的民间传说里,还有一个说法:青楼以腊月二十五为祭灶的日子。
由于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北方都是政治的中心所在,而南方是政治统治相对比较弱的地方,因此,北方民俗流传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南方认同腊月二十四也不是不可能的。
小年要吃饺子吗
小年夜一般也叫祭灶节,小年夜有祭灶王、扫尘、剪窗花等等的习俗,它是由农历的日期来定的,一般来说北方小年是农历腊月23,南方的小年是农历腊月24。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而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为什么吃水饺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隆重程度跟春节相似,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饭桌上一定会出现主食饺子。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对小年节日敬重的表现之一,事实上这也和灶神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因为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吃饺子就是为了给灶王爷送行,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在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那么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呢?同在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在这天会祭灶,收拾房间打扫屋子,将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准备过年。还有些地方小年很特别,习俗也很独特。下面就来看看小年民俗有哪些的详细介绍吧!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的主要民俗就是祭灶。祭灶就是祭祀灶神,并送灶神上天。
因祭灶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小年也称“小年夜”。祭灶前,凡是生火做饭有炉灶的人家都要请灶神。将灶神请回家后,一般贴于厨房锅灶上方,或是置于神盒内,或是直接贴在墙上,目的是揭开锅就能让灶王爷看到锅里的东西。让其品尝民间百味,了解百姓疾苦。
祭灶时,需要一些供品,各地的供品又各不相同,一般有灶糖、水饺、粉团、枣山摸等几种。
灶糖,又称“搪瓜”,因其多做成团形,像瓜形,中空,故得名。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也有用江米磨粉加怡糖制作的。灶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所以有的地方又称为“胶牙搪’。用u搪祀灶,俗信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他上天后无法说人的坏话;又因其味甜,俗信灶神吃搪后嘴变甜,就会多说好话。在北京,因为灶糖是按照关东的传统制法做成,故得名“关东搪”。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在上海、江苏,灶搪的形状呈元宝形,也称“糖元宝”。此外,还有做成革养、葫芦以及一些小动物等形状的。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此时要做好辞旧迎新年的准备,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避遏;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凑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儿童盼望热闹过年的心理。
做面花
在山东小年到来,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六月六
布依族把六月六称为“过小年”,又称“敬盘古”。相传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盘古”。他喜种稻子,和海龙王的女儿结为相亲相爱的夫妻,生了个儿子名横。盘古死在六月六日。为了纪念他发明的水稻种植技术,祈愿五谷丰登,人们要在这天“敬盘古”。这天人们要吃播米饭,喝擂米酒。播米饭用植物叶子浸染为五种颜色,象征五谷丰收。’有的人还屠宰猪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镶灾祈福,预祝农田丰收。
因布依族所居地区不同,各地对节日的称谓、过节的内容也不尽一致。龙里、贵定一带称为虫王节,内容是祭虫王;望漠、册享一带称龙王节,内容是祭龙王;贞丰、水城一带视之为农祭节日;平塘、惠水一带称天王节;长顺及惠水部分地区称歌节;紫云县一带称赶六月桥、六月场,视此节为唱歌玩乐的日子。
小年除夕夜
仡佬族“过小年”即腊月三十的除夕,仡佬语称“打哲司”。备好酒肉,先以丰盛美餐敬祖。敬祖酒宴须八样以上的菜肴和八碗饭,敬祖主食不用粘米饭而只用糯米饭和糯米把,因为仡佬族祖先最初只种糯米。糯米把的摆设亦甚讲究。摆布寨仡佬族过小年摆糯米把的形式,李姓、张姓分别用13个、10个大小不同的糯米把重叠成宝塔形。传说这把的数目是远古祖先死后弟兄分家时得的财物数目的体现,老大老二老三各分得的牛、羊、猪的遗产不同而祭献糯米把的大小数量不同。叠成宝塔形来自传说清王朝派兵镇压仡佬族人民,仡佬族人民往西逃到南盘江的八达河,祖宗保佑,江水断流,仡佬族的人们过了河,幸免于难。于是,每逢过小年叠糯米把象征桥墩来纪念祖宗。黔西一带仡佬族在糯米把上插豆叶,以纪念其先民开荒辟地插草。过小年敬祖摆宴还有一特点是摆匙不摆筷。这是源于时代仡佬族最早的老祖公不用筷,只用瓢,因而现在敬祖宴桌上不摆筷而摆长柄小木瓢,又称“马匙”,这样,祖宗才能得到享用。祖宗受用之后,才能达到“保佑全家安康、吉祥如意、粮食满仓、人畜兴旺”的目的。敬完祖宗协再将桌上祭祖宗的各种食物倒回锅中,全家人才团聚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