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拉尼娜会出现在厄尔尼诺年的第二年,而一旦出现就可能会持续两三年,表现为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的天气,其中我国南方地区会出现异常丰富的降水。那么,2020年是拉尼娜年吗?到底2020年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2020年是拉尼娜年吗 2020年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吗
日本气象厅3月10日称,从现在到北半球夏季期间,没有出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几率为60% ,和上个月的预测一致。
不过,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2017年,持续到2018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枉过正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拉尼娜年历史记录:
拉尼娜现象曾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08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那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摄氏度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摄氏度……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我们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偏暖的一种现象,而一旦这样的现象出现,就很容易导致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据专家表示,2019年曾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那么拉尼娜现象2020年会出现吗?一般拉尼娜出现在什么时间?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拉尼娜是怎么样的现象吧。
拉尼娜现象2020年会出现吗 一般拉尼娜出现在什么时间
2020年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因为2019出现过厄尔尼诺现象,而一般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201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它虽然只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给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带去严重影响,它们出现了强干旱天气。而与这些国家相近的中国,同样受到了影响,中国南部区域出现了多场强降雨。
喀山联邦大学气象学家尤里佩列韦说到,全球变暖会直接影响到2020年的天气变化,按目前情况来分析,2020年全球多地都会有自然灾害光顾,而且光顾的次数可能比2019年多,光顾的频率可能也比2019年高。尤其是亚洲,结合亚洲以往的气候情况来看,亚洲地区因受灾而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超过其他区域。
由于全球变暖效应加剧,地球系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大气环流、海洋运动等都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人类依旧不采用措施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下来,极端天气状况以及自然灾害将可能更加频繁地干扰我们。
拉尼娜的形成原因: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地区的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不管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现象,都会滴秘鲁渔场造成一定影响,其最明显的现象是渔场的产量增多或减少。一般情况,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会是秘鲁渔场产量减少,那么拉尼娜会导致秘鲁渔场产量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拉尼娜现象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拉尼娜会导致秘鲁渔场产量如何
拉尼娜现象可能会使秘鲁渔场增产。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
秘鲁渔场的区位优势即秘鲁沿岸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东南信风。海水由岸边流向大洋深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补充,也就是上升补偿流,将大量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饵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秘鲁渔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海水冷,如果仅仅是海水冷,那么渔场就应该形成在南极、北极附近海区了。所以秘鲁渔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水上泛,也就是上升补偿流。
拉尼娜现象造成的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并不能使鲁渔场大丰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秘鲁渔场的鱼多为冷水鱼,所以水温降低后,也是会增加秘鲁渔场的产鱼量的。
厄尔尼诺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个别年份,南、北赤道暖流逆流,使秘鲁沿岸气温变高,离岸风较弱,冷海水上泛得较少,海水温度较常年升高,鱼类不适应较高的水温,大量死亡。此时发生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具体影响如下:
1、海洋生物灾难。秘鲁渔场附近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下沉流,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1972——1973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与南美洲西岸海域,表层水温竟高出常年值4℃,使秘鲁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各种生物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腐烂发臭,腥气冲天,海水发黑。
2、连带的经济损失。1973年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鯷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这一年,秘鲁的鱼获量由常年的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
3、生命财产损失。1982年至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洪水泛滥,造成600人死亡,损失达6.5亿美元;同时,引起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严重干旱,使400人死亡,损失达30亿美元;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引起世界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拉尼娜的出现将会影响到世界各国,其中我国也是受其明显影响的国家之一,尤其气候上会出现一些极端现象,例如极寒的天气,极其丰富的降水等。那么具体拉尼娜现象会对中国气候带来啥影响呢?下面为您介绍关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影响。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对中国气候带来啥影响
海洋表层的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也就是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也就是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是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
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的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的阻拦,副高两侧的风带,一是北方强大的寒冷的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的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的控制之下。
西风带对中国造成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的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的,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还有是从西路过来的,这是我们很少关注的,但他正是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打来了大量的降雪,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么极度干旱的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多有趣,我们天上下的雪竟然来自大西洋的海水。
拉尼娜对我国冬季的影响:
拉尼娜跟厄尔尼诺是分不开的,都是在中东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情况。对于拉尼娜的判别标准各个国家还有一些差别,大家都是在坚持中东太平洋地区这个海温的异常。实际上各国对于拉尼娜的监测区有一些偏离,有的国家有三区,有的国家有四区,所以基于用的区不一样,所以判断标准上就会有一些差异,这个是国际上公认的会有差异。我们国家用的是3.4区海温的指数异常来判断是否进入拉尼娜状态。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近日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于8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发展成拉尼娜事件,这对我国的影响之一就是易出现冷冬。统计显示,1950年以来,共发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响我国17个冬季。除1950年冬季无数据外,其余16个冬季中有13个比常年同期更冷,偏冷比例高达80% 。另外,从区域统计来看,拉尼娜年时,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为50% ;西北、西南、江南、华南等地区偏冷概率高达80% 以上。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拉尼娜对我国夏季的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有影响。在拉尼娜年份,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为偏高,而在厄尔尼诺年份,夏季气温往往偏低。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地之一,气温变化对那里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华北汛期降水也有影响。在拉尼娜期间,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尔尼诺年份华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关。拉尼娜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而厄尔尼诺年份则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不利于建立华北汛期多雨的环流形势。
虽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是互相跟随的,一般情况下,如果其中某一种现象出现了,那么未来的年份里就有可能出现另一种现象。那么到底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区别是什么?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区别是什么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有什么不同
含义不同: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出现时间不同: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四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今年便是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拉尼娜便紧随而至。
成因不同: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一般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出现,世界各国从气候上,会出现很多灾害,所以一旦预测有其中一个现象出现,人们都比较担忧。其实,它们的出现是有一定周期的,那么拉尼娜现象什么时候出现呢?拉尼娜现象多久出现一次?下面一起来了解。
拉尼娜现象什么时候出现 拉尼娜现象多久出现一次
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拉尼娜的影响: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1997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中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中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拉尼娜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当时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拉尼娜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