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这天我们会吃很多关于“春”的食物,其中一种叫“春卷”。这种食物多流行于南方的江南地区,主要做法是用一张面饼将各种肉、蔬菜卷起来,然后进行油炸。你知道立春为什么要吃春卷吗?每年立春吃春卷有什么意义?下面一起来了解。
立春吃春卷有什么意义 立春为什么要吃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
春卷是用干面皮包馅心,经煎、炸而成。它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
据晋周处《风土记》载:“元旦造五辛盘”,就是将五种辛荤的蔬菜,供人们在春日食用,故又称为“春盘”。唐时,其内容有了发展变化,《四时宝镜》称:“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以后发展日趋精美,至迟到元代,已有关于包馅油炸的春卷记载。
元代无名氏编撰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有“卷煎饼”:“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以上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盐、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焯过。”这就是早期的春卷制法。明代食谱《易牙遗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代已出现春卷之名。《调鼎集》虽仍以“春饼”为名,但是已做成卷状,其原文为:“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剁碎,卷春饼切段。单用去皮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段。单用去皮柿饼切条作卷亦可。”这里介绍了三种制法,既包馅(咸、甜均有)又有卷,是典型的春卷形状及制法,与今日之春卷极为相近。
立春吃春卷典故
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当今春卷皮已改用面粉,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外酥内嫩,又称为炸春。
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传统民俗风情由来已久。现在有关春卷的谚语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之吉兆。
想了解更多立春相关知识,请关注》》》》》立春节气专题
在情人的眼中,过情人节是值得好好策划的事情。2月14号,小伙子给心爱的菇凉准备一个惊喜,3月14号就该小姑凉给心上人过一个浪漫的白色情人节了。那么白色情人节有什么意义你知道吗?今天的主题就从白色情人节的寓意开始。
白色情人节有什么意义 白色情人节的寓意
2月14日,男孩送女孩给礼物(一般为玫瑰花)。经过一个月的考虑和考察,到了3月14日,如果女孩回赠男孩礼物(一般送巧克力),就表示女孩认可男孩,可以谈恋爱了。
3月14日,一般认为是对于西方情人节的延续,最早起源于公元三世纪时的罗马。相传罗马皇帝设立情人节,是为了纪念自己在2月14日救了一对因违反恋爱结婚禁令而要被处死的恋人。一个月后,也就是3月14日,这对情侣宣誓至死不渝,后来便成为白色情人节开始流传到其他国家。
普遍认为日本最早接受并推广这个节日,由于日本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使得亚洲国家纷纷效仿,于是这个没有准确史料记载的情人节也成为年轻情侣看重的另一个“情人节”。
白色情人节回礼
在送礼方面也不同:具体为2月14日男方送女方一份礼物,主要是玫瑰花或者巧克力(只是中国大陆和英美法),3月14日白色情人节,就该轮到女方送男方礼物了。白色情人节,又叫返情人节,指的是在情人节收到礼物,则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回馈礼物,当然仅仅是回馈你想回的那个人。
白色情人节回礼指南:这些礼物请慎重考虑
男士护肤品
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国直男的护肤意识是很差的。你精心给他们挑选的护肤品,他们收到的时候只会一脸懵逼地表示:这玩意儿怎么用啊?除非你男票对他的“面子”问题足够重视,否则你送的护肤品多半就是被他闲置在一边的节奏。
毛绒公仔
有些女生会给男票送毛绒公仔,并幻想着偶像剧般的情节:男票夜夜抱着公仔,想着自己入眠。然而残酷的现实就是——你的男票多半只会觉得,我堂堂一个24K纯男子汉床头竟然得放这么一个又娘又幼稚的玩意儿。要不是念着是女朋友送的,估计他早就丢给他小侄女了。
白色情人节回礼指南:这些礼物值得推荐
专业耳机
如果你的男友热衷于流行音乐音乐和前卫时尚,那么借着白色情人节之际送出一副音质出色的专业耳机一定是一个好选择。头戴式耳机更轻盈、更美观,更坚固、更舒适,拥有精准的音质效果,满足他对音乐的一切幻想,相信收到礼物的他一定会惊喜万分。如果用来打游戏应该也很爽吧!
衬衫
3月天气转暖,厚厚的冬衣即将退场,干净的衬衫大行其道的日子又要来到了。一款价格并不昂贵,但是穿着舒适的衬衫一定适合你的另一半。纵观当红的电视剧和小说,英俊的男主角谁没有一件利落的衬衫。要是你希望自己的男友打扮的简约帅气,一件精致而且贴心的衬衫一定是首选。
过节的目的是纪念某些事情或者人,每个节假日的目的和习俗可能不同。今年的腊八节即将到来,那么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在小编看来腊八节不仅是喝一碗腊八粥,它总有点其它需要我们记住的东西,比如腊八节其实是源于腊月祭祀的传统。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的传说
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七日七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两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为煮粥用的。当年雍和宫总共要煮六锅腊八粥:前三锅供佛和献给皇家及王公大臣们享用,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腊八节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当一个强台风过境后,都有可能被除名,尤其是那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损失的台风,更是会被永久除名。那么,到底台风除名是什么意思?台风除名有什么意义?台风的除名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规定,相关规定内容,以下为您介绍。
台风除名是什么意思 台风除名有什么意义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通过的最新台风命名法规定,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
以上是热带气旋名字被除去的主要原因。除名还有其他的原因。当某个热带气旋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刷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为此,我国气象局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征集台风名字的活动。
而被除名的热带气旋也有替补的名字,如2002年的有查特安更名为麦德姆;鹿莎更名为鹦鹉,凤仙更名为红霞。2003年的有伊布都更名为莫拉菲,鸣蝉更名为彩虹。2004年的有苏特更名为银河等。
140个名称循环使用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据传,20世纪前叶,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这是台风第一次有了名字。
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区,人们开始用人名来命名台风。由于缺乏组织和沟通,同一个台风往往被周边国家起了好几个名字。名称混乱使得发布的预警信息也变得模糊。
1997年,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认为,亚洲风格的名字更能使人们对台风提高警惕,提高警告效用,因此建议设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命名制度。2000年1月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热带气旋命名表正式启用。
这张表上一共有140个名称,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出10个名称。名称均以英文形式呈现,中国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协商确定中文译名。
这140个名称始终处于循环使用的状态,直到“退役”的那一天。
想了解台风更多消息,请关注》》》》最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说到女生节我们都知道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校园里,女生节可以说是为在校的女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平台。那么女生节有什么意义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女生节的意义吧。
女生节的意义
女生节为女大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许多大学生认为举行女生节意义深远。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体现学校尊重女生、关爱女生的风尚,促进男女同学间真挚地交流,和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又能从中获取有益的知识。20世纪90年代,中国妇联号召女性“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全国部分高校响应妇联号召,举办“女生节”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形象的舞台。通过一系列女生节的活动,发掘了女生的不少才干,活动办得既生动有趣,又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受到女生们一致欢迎。
而女生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广大女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内涵,心理健康,从容自信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女生正确看待和审视自己,帮助女生们走成长、成才、成功之路,在未来的路中洋溢自信与热情、希望此次活动带给她们一些创新的,有价值的收获,让校园里因为有女生的存在变得格外绚丽。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生节的意义 女生节有什么意义”,大家快快收藏起来吧。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每年2月4号前后就是立春了,尽管我们对立春已经相当熟悉,但是具体来说,立春是有什么意义很多朋友都不一定知道,更不要说立春的立字什么意思这样艰难的问题了。我们今天就一次性解答你对立春的疑惑。
立春的立字什么意思 立春是有什么意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春时的第一天,“立”有见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大过了春犬到来,因此存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
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温暖的,充满了鸟语花香:春天又是拼耘播种和生长的季节。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日为一候)平均倪温10-22℃的时段。但是,早春时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往往会相差10-15℃,有时一两天的温度甚至相差20℃以上,并且常有小雪飘落。
立春一到,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增高了,日照延长了,降雨也开始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竹北方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立春时的南方却另有一番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池塘里或小溪旁,鸭鹅在水中展翅,自由欢快地游荡嬉戏觅食。动物们用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们用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春天乍暖还寒、冷暖交替,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第三候是“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囚为水温渐暖,所以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立春与春神
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
在先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芒神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
《札记月令》:“其帝大眸。其神勾芒。”郑玄注日:“句芒,少皞氏之子日重,为木官。”朱嘉注:“大白皋伏牺,木德之君。句芒,少眸氏之子。日重,木官之臣,圣神继天立极,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春祀之。”
最初的芒神似乎与鸟图腾有关,据有关专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区域性的氏族神。这种图腾既是该氏族的源头,也是他们的保护神,当然也主宰万物生长,农业丰收。
芒神身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芒神所站的位置也以阴阳年确定,阳年芒神站在春牛左边,阴年站在右边;立春日距正月初一之前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前,距正月初一后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后,如果立春日在正月初前、后五日内,芒神则与春牛并列。
具体说来,芒神的衣色、带色视立春日而定,地支,衣色用克,带色用生。头上两髻视立春日纳音,属金两鬓在耳前,属火左髻在耳后,属水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后。
芒神的罨耳视立春时是白天还是黑夜确定,子丑时全戴、寅时右边戴,左边揭开;亥时左戴右揭,卯至戌时则手提罨耳,阳时用左手提,阴时用右手提。
芒神的绑腿、鞋、裤,视立春日纳音,水俱全,火俱无,土只有裤,金木俱全,但绑腿位置不一,金左绑腿挂腰带上,木右绑腿挂在腰带上。
芒神的装束,可作为对该年的天气预测:
当他没有穿鞋,而且裤管束得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裤管束得越高,则表示水灾越严重;相反,如果他双足都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
又假如他一只脚光脚,另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雨量适中。
立春的禁忌
立春这天不宜搬家,立春是一年之始,说如果在此时进行搬迁,则意味着一年较为动荡,所以人们都不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搬迁。
立春这天尽量不要去医院,传统佳节的大年初一人们大多知道此禁忌,立春其实也是一样的。
立春这天不宜静待家中,在春暖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一定要走出去,要有好的精神去迎接新的开始。
立春这天禁忌吵架,如果这一天发生不愉快而出现纷争现象,那么一年中会很不吉利,所以还是要待人以善,家和万事兴。
立春这天禁忌出嫁姑娘回娘家,如果外嫁女选择立春这一天回娘家,预示重回娘家,婚姻不顺,所以想父母了还是权且忍耐,改日再回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