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地震,又是一个岛国,所以发生海啸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地震都能引发海啸,也不是所有靠海的地方都面临海啸的威胁,海啸的形成需要地震的级别达到一定强度,海深达到一定的深度。具体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啥?海啸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我们一起来了解。
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海啸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地震时,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三种:(1)断层的一盘向下以较小的角度下滑到另一盘之下,这叫作正断层;(2)断层的一盘向上逆冲到另一盘之上,这叫作逆冲断层;(3)断层的两盘相对水平运动,这叫作走滑断层。三种运动方式中,逆冲断层的垂直方向运动最大,正断层其次,走滑断层几乎没有垂直运动。海啸主要是由海洋中发生的逆冲断层的地震引起的,当逆冲断层运动时,海底突然发生很大的垂直运动。造成整个海水急剧抬升,水体波动并向外传播,于是产生海啸。
决定海啸大小的三个条件:(1)产生海啸的地震或火山喷发的大小;(2)传播的距离;(3)海岸线的形状和岸边的海底地形。
海啸类型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如2004年底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本地海啸: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在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地震预警对于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地震是天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前测得,并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到底地震预警原理是什么呢?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一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最主要区别。
地震预警原理是什么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最主要区别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地震预警:
通过平时安装调试的地震监测系统,在探测到某处的地震波后自动识别、计算,通过手机短信、APP、电视广播自动插播发布,就能抢在地震来临前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应变时间。
地震发生,犹如平静水面扔进了一颗石子,破坏的地质结构产生能量,通过类似水波一样的地震波传递开去。
地震波分为几种,纵波、横波、面波等,其中横波最具破坏力。总体上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是10公里/秒。
而手机信号、无线电等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传播速度是30万公里/秒。
30万公里/秒 VS 10公里/秒
这就产生了能救命的速度差。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
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位置、时间、强度、概率,才叫做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天至数百天以下)预报。
短期预报又细分为短期(十天至数百天)和临震(一天至十天以下)预报。
但是,不管长期还是短期,人类目前几乎无法做出准确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告诉荔枝新闻:天气可以准确预报,因为人类已经从地面到太空,建立了完整研究、监测体系。但是人类目前最深的钻井设备,也无法接触到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人类对地下世界的认知极其有限,所以很难准确预报地震。
包括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在内,是人类目前仅有的几次相对准确的预报。在那之后,美国加州大地震、中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大地震、海地大地震,都无法提前准确预报。
地震中地震预警到底有多重要?
借由四川地震预警系统,距震中34公里的宜宾市,提前10秒获得预警,距震中240公里的成都市,提前61秒获得预警。
“不要小看这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伤亡14%,时间为10秒时,减少伤亡39%,时间为20秒时,减少63%。
这套系统迄今使用8年了。
2008年“512”地震后,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的四川达州人王暾决定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注册成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关,王暾带领的技术团队在2011年首次成功向外界发出地震预警信息,使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王暾说,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准确性和及时性均处世界先进水平。
8年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多种途径公开预报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漏报误报。
一台地震预警仪的监测范围是350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布有5600台地震预警仪。5600台地震预警仪和5个地震预警中心,研究所和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目前,这张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西北部等区域,已经延伸至31个省份,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
地震时,与研究所合作的电视台在接受到地震预警信号后,会在电视屏幕上弹出“何地正发生地震,地震横波将于多久到达当地”的信息;正在运行的高铁、地铁在接受到相关信息后,可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一些人员密集的园区可通过大喇叭对外广播,园区内接入紧急响应的电梯,能实现自动平层关停并开门,避免人员被困等。
一般民众,则可直接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并安装“地震预警”APP,在设置好相关参数后,便能在第一时间知悉地震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