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多发

2020/4/28 15:00:03
万年历日历:多发知识
多发知识
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为何频发

关于四川凉山山火的新闻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对此人们感到很困惑,到底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为什么频发呢?我们知道山火主要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那么四川凉山属于哪种因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四川凉山森林大火多发的原因。

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为什么频发 四川凉山森林大火多发的原因

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与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

据中国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解释,与江南、华南等地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不同,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南部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高原的立体性气候特征,干湿季节非常分明。当西风越过云南西部的横断山脉后,气流下沉,导致增温减湿;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北方冷空气很难与暖湿气流交汇,因而干季降雨极少。据统计,在11月到次年4月的干季,这一带地区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15%左右。

其中对四川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表明,2月到4月川西高原的甘孜州南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境内又是四川省气温最高、降水最少的区域。而与之对应的是,这三地也是四川森林火灾最严重地区。

有研究统计了1979-2008年四川省21个地区的森林火灾发现,近30年超六成森林火灾发生在凉山州、攀枝花市和甘孜州三地,火灾面积占了全省总火灾面积九成以上!而凉山州更是四川21个地区中林火次数最多、火灾面积最大的一个。

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为什么难扑灭?

凉山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是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这里地形崎岖,岭谷相间,坡陡谷深,光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对于救援本就十分不利;加之复杂的地形导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气候景象,尤其山区的风向变化非常复杂,对林火扑灭造成极大难度。

胡啸解释,在干旱少雨的季节,山地间容易形成非常明显的上升气流,对于林火的燃烧强度和引燃面积都有显著影响,而且由于昼夜温差,会形成风向截然相反的山风和谷风,加大扑火救援难度;同时复杂山地地形还容易形成越山气流,当大风越过山脊后会产生复杂涡流,导致局地风向更加难以判断,大大提升林火扑灭难度与危险性。

关于火灾的蔓延规律:

火灾的蔓延主要与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等3种热传播形式有关。热对流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而在燃烧区上方形成对流烟柱。可集聚燃烧的热量近3/4。它在强风的作用下,往往是使地表火转为树冠火的主要原因。热辐射是地表火蔓延的主要传热方式。它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直线传播,其传热与热源中心平方距离成反比。热传导是可燃物内部的传热方式,其传热快慢决定于可燃物导热系数的大小,是地下火蔓延的主要原因。火的蔓延速度和风速的平方成正比,在山地条件下,由下向上蔓延快,火势强,称冲火;由山上向下蔓延慢,火势弱,称坐火。蔓延速度最快、火势最强的部分为火头;蔓延速度最慢与火头方向相反的部分为火尾;介于火头与火尾两侧的部分为火翼。接近火头部分的火翼蔓延较快,而接近火尾的火翼部分蔓延较慢。在平坦地,无风时火的初期蔓延形状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大风时则为长椭圆形,其长轴与主风方向平行;在主风方向不定时(30°~40°变化)常呈扇形。在山岗地形蔓延时,火向两个山脊蔓延较快,而在沟谷中蔓延较慢,常呈凹形或鸡爪形。

扩展阅读》》》》

森林火灾的危害有几点 森林大火的后果有多严重

森林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导致森林火灾的原因是什么

森林火灾等级划分标准 森林火灾最严重是几级

怎么预防森林火灾 防范森林火灾的7大常识

森林火灾怎么扑灭 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及步骤

森林火灾是怎么引起的 造成森林火灾的原因有哪些

怎样预防森林火灾 “十不准”“五不烧”要牢记

森林火灾如何扑灭 为什么森林大火很难扑灭

森林火灾用水能扑灭吗 森林灭火为什么不用水


台湾地震多发月份是几月

台湾地震多发月份是几月呢?台湾是我国地震高发区之一,据资料数字显示,台湾平均每年发生地震达上万次,其中,强度较高,造成损害的地震每年都有那么几次。虽然地震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但其实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台湾地震高发季节是什么时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台湾地震多发月份是几月 台湾地震高发季节

台湾地震多,因为台湾处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

对全球地震进行长期观测的吉林大学杨学祥教授预测,台湾最近一两年地震特别多,有几次6级地震。按照小震闹、大震到的地震预测规律,预测今年2至4月应该有较大地震,台湾地震的季节性特别强,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1至4月份。

台湾地震带主要有三,如下:

1、西部地震带,自台北南方经台中、嘉义而至台南。宽度约八十公里,大致与岛轴并行。地震次数较少,但余震较频繁,持红时间较短暂,范围广大,灾情较重,震源浅(约十余公里),地壳变动激烈。

2、东部地震带,北起宜兰东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经过花莲、成功到台东,一直至吕宋岛;此带北端自宜兰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连,南端几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此带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湾本岛相并行,宽一百三十公里,特征为地震次数多。通常,震源较西部者为深。

3、东北部地震带,此带自琉球群岛向西南延伸,经花莲、宜兰至兰阳溪上游附近,属浅层震源活动带。

台湾地震影响分析

台湾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叶义雄对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根据台湾东南西北不同震源所发生的10多个地震对台北造成的影响,进行地震波的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花莲至台北间的特殊地形,当花莲地区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会以“东南”向“西北”方向对台北传递,此时便会发生罕见的“地震波聚焦效应”。一般来说,地震波是传得越远,震度就越弱,但如果产生“地震波聚焦效应”,就会使地震波的波线在到达台北时,都集中在一起,因而加大地震的能量。

研究还发现,台北盆地由于土质松软,因此,当地震波由下向上传送时会有“加大”的反应,这就是地质反应之一的“场址效应”。

当花莲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震波聚焦效应”和“场址效应”同时对台北产生作用,因此对台北造成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地震波传送至少需要15秒至20秒时间,因此,未来只要能做好花莲地区的地震速报,一旦发生地震马上通知台北相关单位,抢在台北发生地震前5秒到10秒的时间,作出防震措施,就可把地震带来的灾害减到最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南澳及花莲地震的次数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根据观测纪录,1900年至1994年,南澳这一带,1个月大约发生30到40次有感或无感地震,且规模不大。但是在1994年5月至6月间,南澳发生一次规模达6.6级地震后,情况似乎有了改变,从此以后,一个月发生的地震次数达到七、八十次以上,而且规模有加大的趋势。


台湾哪些地方容易地震

台湾哪些地方容易地震?一个地震高发的省份,地震发生概率分布也是不同的。有的地区会比较少,有的地区会比较频繁,那是因为这些地区正处于地震带上。那么,台湾地震多发城市是哪里呢?为什么地震会集中发生在这些城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台湾地震分布情况。

台湾哪些地方容易地震 台湾地震多发城市是哪里

依据台湾地区过去的地震分布及震灾损害情形,台湾地震危害度由轻至强烈分为四区 (以行政区划分) :

1、新竹市、台中 、高雄市、桃园县、新竹县、台中县、南投县、彰化县、高雄县、屏东县、澎湖县、金门,马祖地区。

2、台北 、基隆 、台北县、宜兰县、苗栗县、云林县。

3、台南 、台南县、台东县。

4、嘉义 、嘉义县、花莲县。

据台湾媒体报道,根据“中央气象局”资料显示,台湾近百年来已经出现过29万6268次地震,其中7级以上的大地震共出现38次。从1911年改变查报方式后,到今年9月为止已经纪录了18万6531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都是规模在1.8到2.2间的微小地震,占了所有地震次数的89.2%。

“气象局”地震预报中心指出,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都不尽相同,不过如果当年度出现规模在6.8以上的地震时,地震次数多半会超出平均值,而这些地震也多半是大地震带来的余震。以1999年发生921地震为例,当年就出现4万2898次地震,几乎是平时地震的3倍以上。

921大地震隔年的地震数则是近几年来次多的一年,根据统计,2000年就发生2万4332次地震,另外今年受到3月31日发生在南澳外海的地震序列影响,今年月到9月也已经发生2万2千多次的地震。

至于在出现地震次数最多的地区,地震中心指出,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台以花莲地区平均每年出现6302次地震最多,其中有感地震则是平均每年发生426次,至于地震发生最少的区域则是台北地区,平均每年发生170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3次。

台湾地震带分布

西部地震带:自台北南方经台中、嘉义而至台南。宽度约八十公里,大致与岛轴平行。地震次数较少,但余震较频繁,持续时间较短暂,范围广大,灾情较重,震源浅(约10余公里),地壳变动激烈。

东部地震带:北起宜兰东北海底自南西延伸,经过花莲、成功到台东,一直到吕宋岛。此带北端自宜兰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连,南端几乎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此带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湾本岛相平行,宽130公里,特征为地震次数多。通常震源较西部者深。

东北部地震带:此带自琉球群岛向西南延伸,经花莲、宜兰至兰阳上游附近,属浅层震源活动带。

东部地震带地震次数最多。因台湾东部恰处於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故其地震活动甚为频繁,但因其多发生在外海,所以造成的灾害相对地较小。特别是花莲县及附近海域。

台湾地震会引发海啸吗?

台湾东部海域陡峭的海岸地形,不利于远震海啸波浪的堆积。但是台湾东部的堆积物形成不稳定的斜坡,一旦发生大规模海底山崩,很有可能引发致灾的海啸。

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的影响不大,但中国东部的海岸地区地势较低,许多地区,特别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受海浪的浪高影响极大。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的,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当其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有时可达20~30米以上,骤然形成“水墙”,瞬时侵入沿海陆地,造成危害。

海啸产生的过程:(1)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2)两个板块紧密接触,俯冲造成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蓄弹性能量;(3)能量积蓄到达极限,紧密接触的两个板块突然滑动,上覆板块“弹”起了巨大的水柱;(4)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原生的海啸分裂成为两个波,一个向深海传播,一个向附近的海岸传播。向海岸传播的海啸,受到大陆架地形等影响,与海底发生相互作用,速度减慢,波长变小,振幅变得很大(可达几十米),在岸边造成很大破坏。


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区

我国一些地区是沙尘暴多发区,一般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更是时常遭受沙尘暴侵袭。当然,沙尘暴光顾的地区不仅仅是西北,还有其他一些地区。那么到底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区?究竟在我国哪些地区多沙尘暴?下面小编来为您介绍。

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区 在我国哪些地区多沙尘暴

沙尘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中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中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沙尘天气种类: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过程: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上海是台风多发地区吗

上海是台风多发地区吗?每年我国受台风影响地区有华南、东南、华东、甚至华北东北地区也会受到影响,而上海属于台风影响的华东沿海一带地区。那么,每年登陆上海的台风多吗?相比于这一带浙江,上海地区台风登陆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上海台风的特点。

上海是台风多发地区吗 每年登陆上海的台风多吗

历史上直接在上海登陆的台风比较少,不过,近两年登陆上海的台风增多。那么,有“结界”的上海今后将会成为常态台风登陆点了吗?专业人员透露,台风登陆上海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这个概率在逐渐变大,50~100年之内,全球变暖将导致台风登陆点朝北或北偏西方向移动。

从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台风的统计数据来看:1949年至今,登陆或台风环流中心经过上海的台风有22个。这其中登陆上海的台风有12个(包括今年的“安比”和“云雀”),距离今年最近的是2014年第16号台风“凤凰”,以热带风暴的强度在9月23日上午登陆上海奉贤。

登陆上海的台风,多数是在浙江中北部登陆以后北上再经过杭州湾登陆上海。从海上西行直接登陆上海的台风较少见,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就只有两个,出现在1977年和1989年,都给上海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上海受到台风影响一般是7月—9月。

台风是具有季节性的,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副高不是特别强,有一部分在陆上,主体在海上,引导气流明显,台风最容易袭击上海等沿海地带。但上海一般只受到台风外围影响,伴随台风比较常见的是天气降温和大风下雨。

上海台风与地理位置关系

1、相比于海岸线更为绵长的江苏来说,上世纪登陆上海的台风更多,台风登陆与纬度有关。这与副高的位置,附近海区海水温度有关。

2、杭州湾岸线登陆的较多,不论是西北路径还是转向路径,都对热带气旋强度有较高的要求,要求维持到二次登陆,一些孱弱的就被排除了。

3、77年和89年西折路径要求副高脊线纬度很高,而且西伸至大陆,还得有热带气旋活动,可遇不可求。

历史上登陆过上海的台风:

1915年7月,台风先登陆舟山群岛,再登陆上海,是典型的杭州湾岸线再登陆。徐家汇观测站录得43.9m/s极大风。

1938年8月,有台风登陆上海,没有说明是在哪里登陆,极大风是西南西,路径似乎很诡异,搁置。

1949年7月,舟山登陆,再次在金山登陆,极大风39m/s。

1959年7月,福建福鼎登陆,上海奉贤再登陆,是台风转向后路过上海。

1959年9月,福建连江登陆经上海、吕四出海。

1977年9月,登陆上海崇明,这是高纬西折的罕见路径。

1989年8月,浦东川沙 ,西折路径

1995年8月,浙江温岭登陆,进入金山穿过市区。

近年江浙沪地区台风偏多

台风的温床一一季风槽区的位置比往年也略偏北,使得今年七八月份在热带海洋上空形成的几个台风的位置相应更偏北。这样原本应该生成后向台湾、福建靠近的台风纷纷向更高纬度的江浙沪包邮区靠近。

台风登陆点偏北,沪浙地区异常偏多。去年有4个台风登陆上海、浙江,较常年在沪浙地区登陆的台风数(1个)异常偏多,为1949年以来最多的年份。


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

新西兰也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而且据说这里每年发生的地震高达万次,那么,到底新西兰为什么地震这么多呢?和其他地震多发地带一样,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也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其位于板块交界的地震带。具体新西兰位于什么地震带上?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 新西兰位于什么地震带上

新西兰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处在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上。

板块的碰撞运动导致能量的积累,终有一天,能量需要释放,从而也就发生了地震。当然,在一次强震之后,由于能量的快速释放,可能会迎来一段时期的稳定期。

但是,这种稳定是暂时的,对于新西兰来说,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注定了地震将会一直伴随其左右,所以地震的防震减灾对于新西兰来说就尤为重要。

按照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把全球分成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因此板块的边界分类两类,也就是相互分离的生长边界和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

那么对于地震来说,当然更容易发生在板块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从而也就形成了世界上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新西兰近些年发生的大地震: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说死亡人数可能会继续上升,“此刻我得到的死亡人数统计为65人,这一数字可能会上升。所以,这对这座城市来说、对新西兰来说,对我们关心的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这(地震)对克莱斯特彻奇的居民来说是可怕的时刻。”

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后,约翰基对克莱斯特彻奇市进行了视察,说城市呈现出“遭彻底毁灭的景象”。

“人们只能坐在路边,额头低埋在手中。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约翰基还表示,克莱斯特彻奇将从悲痛中重生。“虽然今天是非常非常黑暗的一天,但我们将克服困难,新西兰和克莱斯特彻奇都将重新振作。

当地大约有2万华人,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

新西兰总理称其为:“最黑暗的一天”。

新西兰全国3月1日默哀两分钟悼念地震遇难者。(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