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立冬之后,农闲也就开始了,这时候小麦已经归仓,晚稻也收获了,冬小麦也已经在地里过冬了。那么普通的民众闲下来之后会做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立冬的民俗活动,在北方和在南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看你真不知道一个冬天也能这样热闹,下面有请立冬节气的习俗登场。
立冬的民俗活动 立冬节气的习俗
立冬了
“立冬”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丈两寸三分,相当于今天的2.501米,夜观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亥的方位,也就是正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的十月。
暖炉会
霜降后寒气已重,因此各地开炉日期,一般常在农历十月初。《荆楚岁时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称之为开炉节,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炉。暖炉多用不灰利一种耐燃烧的矿物)砌筑,该物比矾石更白,轻暖坚固,后来则用薄铁做暖炉。《岁时杂记》称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礼记月令》记述十月有暖炉会。江苏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钟祥等地,也在月初开始用火御寒,期间有卖糕饼供食或者饮酒举行暖炉会的。
采桑叶
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以老而经箱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此时已人寒冬,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其他如(普济方)(集简方)都记载有用桑叶治疗青盲眼、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
吃羊肉
冬天了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惊,有很强的营养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我国除了塞外边睡,如内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如浙江的长兴等地,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宰羊出售。有民谚道:,月初一羊开刀。”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沿太湖流域,盛产绵羊。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帝京景物略》称,明朝时,北平在农历十月,羊开始上市。
羊肉气味都属温性,善于补虚。《本草纲目》曾经把羊肉与人参并列而称,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疗虚劳之症。天气越冷,食用羊肉便越为佳妙。一般有酱羊肉、白羊肉、羊键子、羊饺头、羊肚汤、爆羊蹄等各种做法。而北平正阳楼的烤羊肉和浙西太湖的羊青,尤其脍炙人口。如果到了春天,夭气已暖,羊容易啃食毒草,就不宜食用了。
修农具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各种植物,除了生长于沼泽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在终年无人的山野,树木特别繁茂旺盛,正是依赖草木自生的枯枝落叶,日积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区或者家中有园圃的,枯枝败叶,到处都是,正是农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时候。
立冬送寒衣
立冬这一天,人们也要给生活在阴间的祖先准备衣裳,即送寒衣。
《帝京景物略》上说,有专门的纸坊,用五颜六色的纸,剪出一尺多长的男女不同的衣裳。家里人买回去,在门口烧了,嘴里念叨着,请祖先来拿,叫送寒衣。
吃饺子
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有些地方也称之为“过小年”。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楼瓜饺子。立冬时节,市场上新鲜的楼瓜很少,人们吃的楼瓜大多是夏天时候买的。人们将买回的新鲜楼瓜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的糖化,用做饺子馅,滋味与鲜楼瓜和大白菜都有不同,拌上醋和蒜,味道更好。
端午节既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假日,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肯定有他特别的地方被不同地域的人们发明出来,下面我们看看端午节各地都有哪些民俗,有时间我们一起去领略下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好增加些阅历,过端午节也会更有趣哦!
端午节各地都有哪些民俗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采药治百病
在全国许多地方,人们都有在端午这天到野外采集野物以做药物的习俗。
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然后挂起来以后留作药材用,连不能进山采药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间地头采一些常见的草药备用。在山东安丘,端午的头一天大姑娘、小媳妇要做的顶要紧的一件事就是采集月季花,然后再去山里、河边采摘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蜡条皮等。回家将这些都洗净,用清水浸泡在一个大盆中,一满盆姹紫嫣红煞是好看,露天置放于院中干净空阔之处,经过一夜的雨露滋润,第二天清早起来,捞出花草,那水的颜色是极淡极纯的浅蓝,芳香袭人、清香四溢。全家人便从这大盆中倒水洗脸、洗胳膊,据说可以治百病。
端午节演戏酬神
端午节当天及节前数日,徽州各地都要演戏酬神,举行跳钟馗、游旱船(即游龙舟)、游神等活动,寓意驱邪降福,保佑平安。歙县城关一带端午节的迎神赛会尤为古朴热闹,民国《歙县志》载:“城关一带好事者更以钟馗偶像架诸肩,团团旋转于市衢,金鼓随之;人亦燃放爆竹,掷五色小纸块纷飞空中以助兴。”在西溪南,农历四月底就开始演戏酬神;五月二日诸神巡街;端午节当晚五鼓“送圣”,将诸神像、龙舟、旗幡等一起送至河边焚化;演戏也于当晚结束。跳钟馗又称“嬉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古时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改为由人扮演。该舞蹈流行于徽州区的岩寺、唐模和歙县堨田、渔梁、朱家村等地,多于端午日在村中巡游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剧目。
端午节拉露水青春永驻
除采集各种草药外,在一些地区如山东胶东一带还有一种独特习俗,就是拉露水。
端午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 孩子们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手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洗脸。 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边看牲门啃嫩草,据说牲口吃了端午带露的嫩草,不得杂病。 旧时,沟夼都归私人所有,平时任何人不得放牲口,但端午例外,不论牲口吃了谁家地堰夼边的草,都不计较。 有些人还把沾湿的毛巾带回家中,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擦脸、胳膊和脖子等处,说是擦了不会生疮。 有些地方则是到麦地里拉露水,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多数是妇女)便带着孩子来到野外的坡地里。 这时的麦子已有一尺多高,绿油油的一片清新。 大人们用手绢在麦苗或青草上拉来拉去,不一会儿,手绢就湿漉漉的了。 大人便用这被露水打湿了的手绢给孩子洗手、洗脸。 给孩子洗完后,大人也要洗。 特别是妇女们洗得十分认真,据说,用露水洗过的肌肤,会更加细嫩,青春永驻。
端午节药浴避瘟疫
端午这天还有采集百树头烧水洗身以避瘟疫的习俗。所谓百树头子,就是一百多种草木的茎叶。在山东临沂一带,采集百树头子时要一大早就起来,挎个篮子等类的家什,在田野里四下寻找。为了确保能够采集到足够的种类,采集者手里都要拿一根劈开的高粱梃子。采到一种,就在高粱梃子瓤上用指甲掐一下。在太阳出来之前,必须要采够一百种,因为太阳照耀过的草木就不灵光了。由于起得早,通常太阳还未出来之前就已经采够一百种了。把百树头子带回家,捆好,直接放在房顶上晒干或挂在什么地方晾干。而之所以采集这种百树头子,主要是用来给新生儿洗澡。将这些采集晒干的植物放在清水里烧开,做成一大锅药水,就可以给新生儿洗澡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药浴”,应该有其功效在里面。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洗浴习俗
在瑶族居住地区,每逢五月初五,男女老幼要到河边去洗冷水澡,或用早晨从山上挖来的章药熬成汤来洗澡。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延年益寿。另外,瑶族还有端午节供花王的习俗,以析求保护五谷;喷洒雄黄酒,以防虫蛇;吃糯米把,门上挂艾叶。
朝鲜族的运动会习俗
朝鲜族在端午节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比赛,以荡秋千、摔跤为主要比赛项目,现在增加了足球、排球、乒乓球及田径比赛项目,使端午节体育运动内容更丰富了。饮食方面,有做艾糕、蒸饼、做小豆包的习俗,喝首蒲酒或浊酒(米酒),以避邪气。
达斡尔族祭庙的习俗
达斡尔族在端午节各村要集体摊钱买猪祭大庙。先将一部分猪肉煮熟,供献庙祀后,大伙在一起吃手扒猪肉,其余的生肉分给各家各户。主办者每年按户轮流主持。主持者有权享用猪头、下水等。此外,在端午节那天,天刚亮时,到郊外山上采艾篙,回家插到窗棱和箱柜上,人们还用艾篙塞耳朵,认为这样可以驱虫,一年之内不受虫咬。给小孩戴花,室内挂纸葫芦。按习惯,这一天一吃“韭菜合子”。
仫佬族的赶虫保苗习俗
仫佬族在端午节,由鬼师领着,两个人抬着纸船到田间去,鬼师念经巡游赶虫,以祈求禾苗茁壮。另外,节旧期间,还要用茅草包制一种形式特别的三角形粽子,并把这种棕子赠送给嫁出的女儿和外甥。家家户户门上插曹蒲,有的妇女头上还插一枝,以避邪驱灾。
毛南族的防病习俗
毛南族过端午节,在粽子里放姜片,认为这样食用后可以防病。端午那天用雄黄拌酒喝,说是能防百病,还把此药酒点在小孩的额头上,认为这样以后不会“伤风感冒”。这种酒是雄黄酒,只是不加阳光曝晒。这一天还要挖草药泡水洗身,说是能防病;端午节时大门上挂香佛叶,认为这样做百病不会上家门。总之,一切风俗都与防病健身有关。
土族的射箭比赛习俗
端午节是土族进行射箭比赛的节日。箭手所用的弓是牛角弓,箭是木杆铁链,箭尾带有羽毛。比赛以击中靶子次数多寡定胜负。比赛结束,全村女歌手汇聚在村口拦住各箭手的马头,高唱“花儿”欢送,箭手们也以“花儿”歌回谢。
关于冬至的习俗,我们多少有些了解,如需要吃饺子、汤圆等,但这些都是比较普遍的冬至习俗活动,还有一些活动是比较少见的,仅有部分地区存在。那么,很少见的冬至民俗有哪些呢?以下冬至六个特色风俗活动你见过吗?
冬至民俗有哪些 冬至六个特色风俗活动你见过吗
1、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2、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3、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4、拜师
实际上,冬至是中国最早的教师节。古代冬至这一天是开学日,不少地方都要举行“释菜先师”的祭孔仪式。拜的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圣人,礼仪是“释菜礼”,就是以蔬菜素食为祭物,用芹菜、枣、栗、菜羹等礼敬孔子。之所以选择此物,源于当年孔子困于陈蔡间,七天没有进食,以弹琴抗击饥饿。他的弟子颜回释菜于户外,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不离之意。
冬至祭孔的同时,也要举办衣冠拜师,师生同宴、热闹非凡。不少县志都有相似的记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冬至“隆师”的习俗,对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也很有意义。当然,冬至日又是一年教书先生定聘约和解雇的日子,自然也是有人欢乐有人忧了。
5、祭天
冬至祭天尽管是古代帝王的专利,但在表达天人合一、敬畏天地、护佑家国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老百姓效仿帝王祭天,形成了冬至祭祖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地方,一直保持着冬至祭祖的习俗,在铜川耀州一带,称“冬至”为“交九”。黄昏时分,老百姓在城郊村外烧纸钱,为死者添补冬衣,表达对另一个世界里亲人的温暖关怀。在我国台湾,冬至有做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习俗,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分层蒸制,以九层规格,在冬至表达不忘祖宗的初心。在华夏民族的节日谱系中,皇帝祭天成为节日一项重要仪式的,大概只有冬至了。在家国一体的国家体制下,冬至也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气与节日。
6、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了解更多》》》冬至节气(专题)
冬至相关:
冬至是冬天的开始还是结束 冬至是冬天的第一天吗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 到底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啊
冬至是什么意思啊 冬至和立冬有什么区别
冬至之后白天越来越长吗 冬至过后的昼夜长短变化
冬至节气养生知识 冬至后生活4大方面调理要点
冬至吃什么水果养生 冬至时节八大补水御寒水果
冬至养生要点和原则 冬至养生之道之十大原则须知
冬至怎样做好养生 冬至起居进补养肾需做到位
冬至的意义是什么 冬至的传统意义是啥呀
2019冬至是农历几月几日 冬至阴历日期固定吗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是什么 冬至吃饺子的说法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啥意思 为什么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经过了一年中最难捱的夏天,很多人都会受到苦夏的困扰从而消瘦不少,所以在立秋节气民俗中就有贴秋膘这一条,无非是想将夏天瘦下去的补回来好准备过冬了。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夏天已经很少有苦夏的情况出现了,毕竟空调冰箱已经很大程度的将我们从夏天中找到了不少的清凉,那么今年立秋你要贴秋膘吗?估计不用了吧,再补就要胖死了!
立秋节气民俗 今年立秋你要贴秋膘吗
立秋节气民俗 今年立秋你要贴秋膘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咬秋
“咬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啃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东北地区吃饺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立秋节气民俗 今年立秋你要贴秋膘吗
立秋谚语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秋不凉,粒不黄。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节气民俗 今年立秋你要贴秋膘吗
立秋饮食养生的五大原则
1、不要暴饮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建议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有清暑热又有补益的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寒冷食物容易导致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其次,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4、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养生小常识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
5、适当吃一些解暑清凉的食物
一般来说,喝些绿豆汤,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寒露节气前头连接着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后头还有九月九的重阳节。这个节气这样的热闹,关于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不少的,吃桂花糕喝桂花酒,还有登高望远也是不容错过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那么就来听万年历我们好好说一说。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传统民俗活动 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传统民俗活动 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
寒露节气的习俗1: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寒露节气的习俗2: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在寒露这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重阳时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使身体免受初寒所致的风邪。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传统民俗活动 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
寒露节气的习俗3: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节气的习俗4: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古时登高源于“避祸”。
登高不仅可以怀古、陶冶情操,而且通过登高,人们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季节,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寒露节气的习俗5: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传统民俗活动 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
表示寒露期间农事的谚语: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留种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
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键。
紫红山楂摘下寒,鲜红石榴酸又甜。
果品卸完就管瓣,施肥喷药把地翻。
采集树种好时机,乡土种源是重点。
畜禽喂养讲技术,怀孕母畜细心管。
越冬鱼种须育肥,起捕成鱼采藕芡。
对于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是无比期盼着它的到来的,腊月二十三一到,春节正式进入倒计时,而且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人们要祈求灶王爷能够给我们才来财源兴旺,幸福安康。那么,你知道。那么,你知道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腊月二十三民俗的由来是什么吗?以下是的分析,快点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 腊月二十三民俗的由来
1、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2、吃灶糖
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如今的现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尝糖瓜,来度过小年节令。此外,饺子、火烧也是小年的特色节令食品。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4、剪窗花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剪窗花是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过年,巧手的女人就会挥舞着剪刀,在红纸上作画,那时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画图样,一般都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强。而现在的剪纸,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品,还可以在剪纸中获得乐趣。
5、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7、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