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太空中飘浮的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被称之为太空垃圾。太空垃圾又称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是宇宙空间中除正在工作着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体。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而且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估计,在接近地球的空间环境,有超过7000吨的废弃物质,它们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行,比发射出去的子弹还快,这意味着人造卫星或航天器即使被像沙粒大小的碎片撞击,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太空垃圾:绕着地球飞行的空间碎片超过50万个,要如何处理这些可能会造成太空撞击事件的“空间垃圾”,需要科技,也需要高度的想象力。
危险的空间垃圾
报道称,这些所谓的“空间垃圾”包括运载火箭残体、废弃的航天器以及碰撞解体的航天器碎片等等,它们不仅对在轨道飞行的航天器带来威胁,也可能危及地面的生命财产安全。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2010年就轨道碎片问题发表报告指出,虽然在空间活动的各方都认识到空间垃圾的危险性,但恐怕要等到真正的空间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才会认真投资,寻找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美国宇航局赞助了一些比较小规模的科技发展项目,但还没有支持示范或实际操作的任务。一个宇航和国防分析师指出,没有一个专门负责这种问题的特定组织,这几乎是个烫手的山芋问题。
美国宇航局的创新先进概念项目,赞助了十三个有潜力的发明,其中针对“空间垃圾”的概念由南加州洛杉矶的航太公司,一个非营利组织所提出。
薄膜航天器
航太公司发展一个名为“薄膜航天器”的概念,这个像纸张一样薄的航天器有一米见方,非常轻盈,容易操作,而且节省燃料。简单的说,就像一张在空间飞行的高科技塑料膜,当几千个薄膜航天器被发射到地球轨道,它们可以网罗飞行中的空间垃圾,把它们拽入大气层里烧掉。
报道称,这个薄膜航天器的构想还在初步的理论阶段,研究员认为,这是清理空间垃圾的一个相当廉价的方式,在发射以前,先把有记录的空间垃圾的资讯上传到航天器,利用GPS导航,把薄膜航天器送入正确的轨道,一旦距离目标200米之内,航天器上的光学和无线电频率传感器将锁定目标,帮助航天器贴近并“抓住”目标的飞行碎片,航天器内建的推进器此刻启动,把碎片拖到较低的轨道,让它在进入大气层时焚毁。
起步面临挑战
报道称,这个构想的理论很动听,然而,要实际创造一个超薄航天器势必面临很多挑战。研究员已经选出现有的一些可以改用在薄膜航天器上的科技,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和超薄相机等等。航太公司在完成第一阶段九个月的研究后,将申请宇航局的第二阶段的资助,进行薄膜航天器的零组件的构建和测试。
猜你喜欢
深太空宇航员心脏病死亡率 比普通宇航员高5倍
第一个上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世界首位航天员苏联加加林
NASA打算将宇航员送入海底 为火星任务做准备
美国宇航员太空行走玩起自拍 头盔面罩很炫酷
太空空间站拍摄地球!北美现神秘发光“指环”
讯 在高空之上,有空间站在运行,宇航员们在其中生活。太空空间站拍摄地球!远处的地球大气层呈现出一道橙黄色的弧光,这种现象被称为气辉。北美出现神秘发光“指环”,这是一个冰冻的水库,这个奇特的环形水库正是加拿大的曼尼古根湖。
在地面以上大约300公里的高空,国际空间站正在围绕地球高速飞行,而住在国际空间站中的宇航员可以通过环绕地球的飞行,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地球,记录下各种珍贵的图像——比如闪耀的星空、炫目的极光、斑斓的城市灯光等。
NASA就曾放出了一张来自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的迷人照片,在这张照片,上方的机械装置是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在璀璨的星空之下,远处的地球大气层呈现出一道橙黄色的弧光,这种现象被称为气辉(Airglow)。这是地球大气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而在这道弧光附近,大量荧光绿如同窗帘一般的极光正在流淌,组合成一副奇特的壮观的画面。
这张惊人的图片拍摄于2012年2月,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飞过北美洲上空时拍摄的,而大气层下方的土地正在冬季的冰封氛围中,冰雪反射了来自星空、月亮和极光的足够光线,表现了大气层下的夜间的地面细节。但也有部分朋友或许要问了,这个图片里,右下角怪异的圆形特征是什么?是人造建筑还是某种特殊的地质结构?从特写上看,它看上去像一个特殊的环形符号。
NASA自然也注意到了右下角的特殊符号,它指出,这是一个冰冻的水库。这个奇特的环形水库正是加拿大的曼尼古根湖。之所以曼尼古根湖是这样的环形构造,在冬日的夜幕中如同闪耀的“指环”,是因为它的前身是一个巨型陨石坑。距信曼尼古根陨石坑是在约2.1亿年前,也就是三叠纪时期,因为一颗直径5公里的天体撞击而形成的。这个小天体在地球表面撞出了直径100公里的大洞;但在风化作用侵蚀下,时至今日坑体已经演变成了直径72公里的环形湖,曼尼古根陨石坑是目前地表上已知第五大的陨石坑。
1960年代开始,加拿大政府以陨石坑为主体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坝和水力发电厂,现在的曼尼古根湖已经变成了加拿大东部一个重要的发电场所,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们在记录下了冬日夜幕里闪闪发光的冰封“指环”,其实它已经悄悄的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
为您推荐
NASA:宇宙火山喷发 来自距地球3.9亿光年星系黑洞
南极“流血”是怎么回事?原本白色岩石变成一片血红
火星木星土星“等距”排列奇观来了!你有两次观测机会
真实版行星撞地球来临?NASA:珠峰大小的行星掠过地球
NASA拍摄西班牙:土地变“蓝”系投入3亿欧元光伏发电
很多人从一些太空视频中,看到宇航员们是漂浮的,所以便认为太空中有浮力,但实际太空中有浮力吗?到底物体在太空中是否受浮力?其实,太空中的受力并非你所认为的那样,就算是飘着的,也不代表没有重力,更不代表有浮力。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情况。
太空中有浮力吗 物体在太空中是否受浮力
太空没有浮力。太空中是真空,没有液体和气体,所以没有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上下表面由于处于液体(或气体)的深度不同,受到液体(或气体)的压力也不等,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之差形成了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多少密切相关。
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例,由于液体会产生压强,而且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变大,且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因此物体下底面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压力较大,上底面受到的液体向下的压力较小,物体上、下底面的压力差即表现为竖直向上的浮力。侧面所受到的压力相互抵消。
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质量、密度、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浮力定律:
公元前245年,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鉴定一个皇冠。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这时他脑中闪现出一丝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上。
他站了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
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
他把差不多一样大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觉到石块变轻了。而且,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完全浸没水中。这表明在下沉的情况下,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与物体重量有关。相同质量下,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它的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因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等重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最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天文知识
你生日那天的宇宙长什么样 你生日那天的宇宙如何查询
我国又发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叫什么 我国发现近地小行星距离地球多远
我国发现了几颗近地小行星 我国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哪些
近地小行星是什么意思 近地小行星的特征是什么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睡觉 在太空睡觉宇航员必须什么
太空中的物体受重力吗 物体在太空中的受力情况怎么样
太空中可以使用天平吗 太空中可以用天平测质量吗
导语:讯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作业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有技术层面还有心理层面,外界隔绝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要求很高。美国宇航员威廉姆斯,俄罗斯的奥夫奇宁和斯克里波齐卡,他们三人在9月7日乘坐最后一艘老式载人飞船“联盟TMA-20M”,在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市附近成功着陆,结束了在国际太空站的172天任务。其中,威廉姆斯已累计在太空停留534天,创下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轨道生活的纪录。太空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个充满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话题。
美宇航员太空停留534天 :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奥列格·斯克里波奇卡和美国宇航局宇航员杰弗里·威廉姆斯安全返回。
威廉姆斯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是今年第二个打破该项美国纪录的人。除了完成太空飞行的任务以外,他还执行了多次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计划技术任务,是一个有过四次飞行经历的资深字航员。威廉姆斯现任国际空间站远征 48 机组指挥官,计划将于 9 月 6 日返回地球。
威廉姆斯已累计在太空停留534天,创下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轨道生活的纪录。此前为国际太空站总指挥的他已将职务移交给俄罗斯宇航员伊万尼申。国际太空站能容纳六名宇航员,除了目前在那里的伊万尼申、日本宇航员大西卓哉以及美国的鲁宾斯,另有三名宇航员定于9月 23日出发,取代已回返地球的三人。
美俄宇航员“下凡” 美宇航员在太空停留534天创纪录
威廉姆斯在 7 月接受 NAsA 的录制采访中称:“在太空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我的荣誉。而能够持续在太空生活,我感觉不胜荣幸。”当天,为了祝贺威廉姆斯打破纪录,凯利加入了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飞行控制组。
他在电话中对威廉姆斯:“祝贺你在太空中停留的总天数超过了我,真高兴又看到一项纪录被打破。”之前凯利在太空中生活了将近一年时间,并于 3 月 1 日返回地球。此次飞行作为一项太空实验的一部分,旨在测试长期飞行对人体生理及,已理的影响,为之后可能进行的火星任务做准备。
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因为有重力,所以我们人可以站在地球上,但到了太空,人几乎是飘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太空没有重力呢?到底太空中的物体受重力吗?物体在太空中的受力情况怎么样?我们一起来了解。
太空中的物体受重力吗 物体在太空中的受力情况怎么样
太空中物体是受重力的。在地球上,物体质量所产生的重力,作用在与地面接触的物体上,我们称之为重量。太空中运行的物体仍然有质量,这样就会产生自身的重力区。
在太空中所有具有大质量的星体,像太阳、地du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有地心引力的。在太空中运行的物体所出现的失重,并不是地心引力作用不存在,而是重力作用对它的作用消失。一旦有了阻力,如大气阻力、发动机动力、旋转产生的离心加速度等等,失重现象就不见了。
地球物理学家将大气空间(或称为空气空间)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对流层有浓密的空气,称为浓密大气层。浓密大气层随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平流层,10-40千米之间。中间层,40~80千米。80-370千米为热层,属于电离层的下部。外大气层,370千米以上的空间,属于电离层的上部。从地球表面到100千米的高度,随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少。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75%存在于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热层的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外太空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因此,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关于人工重力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设想一种巨型旋转空间站,能够产生人造重力。不过,这一梦想一直未能成为现实。由于零重力状态对宇航员的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未来将要实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等持续时间更长的深空探索任务,打造可产生人造重力的航天器将成为一种必然。此外,随着商业太空旅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可能出现巨大的充气式轮形空间站,可产生人造重力,让游客享受更为舒适的太空之旅。
许多近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海森堡、泡利(Pauli)等,都在晚年致力于统一理论的研究,但是没有取得成功。自然界中总共四种相互作用力,除万有引力之外的三种都可由量子理论来描述,电磁、弱和强相互作用力的形成是用假设相互交换量子来解释的。
但是,引力的形成完全是另一回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物质影响空间的几何性质来解释引力的。在这一图像中,弥漫在空间中的物质使空间弯曲了,而弯曲的空间决定粒子的运动。人们也在尝试用模仿解释电磁力的方法来解释引力,这时物质交换的量子称为引力子,但这一尝试却遇到了理论上的很多困难。
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大统一理论,希望将四种力用一种理论进行统一,但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其中只有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称之为电弱力)较为满意。用规范理论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一种诱人的因素,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可能遭到失败。也许人们还会寻找新的途径去统一各种基本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再失败、再成功,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每一次循环都在加深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如果某天能将四种基本力成功统一了,人类就有可能使用电力直接制造人工重力,就像科幻电影中那样!
在未来的宇宙探索中,人工重力系统是必须的,人在失重状态下有很多害处,在未来动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太空探索中是不可能让人一直处在失重状态下的,所以人工重力系统的产生势在必行!
当前大多数科幻片中演绎的人工重力模式暂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在未来时间里只有一种实现方法,就是依靠旋转的向心力来替代重力,像1968年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巨大轮盘形太空站所展现的人工重力方式。那种不靠向心力的人工重力暂时还没办法实现,因为人类对引力的认知还很有限。
天文知识
你生日那天的宇宙长什么样 你生日那天的宇宙如何查询
我国又发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叫什么 我国发现近地小行星距离地球多远
我国发现了几颗近地小行星 我国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哪些
近地小行星是什么意思 近地小行星的特征是什么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睡觉 在太空睡觉宇航员必须什么
导语:太空有诡异敲击声: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在太空做了什么,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自然是大家颇为关注的。日前,据报道,杨利伟说,他在太空碰到一个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敲击声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对此不少网友脑洞大开,想起了歌词“是谁在敲打我的窗”。
杨利伟当年飞天成功,引起了无数的赞美,这也让我们中国人很值得骄傲。但是杨利伟自述:“我在太空碰到一个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种敲击声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可言。
杨利伟自诉太空有诡异敲击声
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因为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个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了,但我告诉他们:“出了这个声儿别害怕,是正常现象。”由于从来没有人体验过,所以我在飞行过程中经历的好多心惊肉跳的瞬间,等回到地球后分析,发觉其实并不复杂。虽说航天员的心理素质高于常人,但说实话,那时还是会本能地紧张。
延伸阅读: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