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什么罕见天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清楚,但是在古代,人们常常会把一些奇怪的天文现象当做是某种灾难的预兆。那么,日晕古代预示灾难发生吗?古代日晕代表什么灾难?我们一起来看看。
日晕古代预示灾难发生 古代日晕代表什么灾难
古代日晕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预示着灾祸。
从阴阳学的角度看,日晕的出现和阴阳交和有关系,阴阳交和则意味着男女关系。因此,古人说“晕,攻也,纯阳攻阴气故也。阴阳不和,昏姻错乱,淫风流行,男女互相奔随,则此气盛。”(《尔雅.释名》)又说“晕不时见,女谒乱公。晕者,阴阳交接之气,阳唱阴和之象。今失节不见,似君心在房内不修,外事废礼失义,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谒乱公。’”(《易通卦验》)或说“清明后十日晕始见,小雪日晕藏不见,晕不收藏,妇不专一。”
日晕的另一个预兆就是战争或者武力。在古代兵阴阳家看来,日晕是引导进攻的标志,“晕,攻也,纯阳攻阴气故也。”因而随着虹进攻它停驻的位置,必然能获得胜利。“日晕有白虹贯内出外者,从所止战胜。”(《杂兵书》)“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白虹绕城不匝,从虹所在击之胜。谨守其缺,贼乃从其地破走。”(《黄帝占军诀》)
大家最熟悉关于日晕的说法就是白虹贯日。通常认为日为君王之象,虹为臣象。白虹贯日可以认为是臣下弑主的象征。两个著名的刺客故事出现了这个形象。第一个是“聂政刺韩相,白虹贯日。”(《战国策》)据说“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战国策》)这次刺杀真是惊天动地,聂政置兵戟卫士而不顾,直上而杀韩傀,居然一刀刺中两人,真是宛如白虹贯日啊。
日晕是怎么形成的?
日晕是一种大气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在5000米的高空中出现了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卷层云中的冰晶经过太阳照射后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物理变化,阳光便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
冬季的天空,会有一些水蒸气,由于温度较低,会形成卷积云或卷层云。这种云,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由于遇冷凝固,它就形成了六菱形的小冰晶。
幻日的出现,是由于日晕两侧的对称点上,冰晶体变成无数面小镜子,这些小镜子纷纷反射阳光,显得特别明亮,便会出2几个太阳的虚像,这就是奇特的“幻日”了。如果气象条件合适,我们能看见十几个幻日。
出现所谓的多日同辉这种天气现象,它所需要的气象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首先天空得有适量的云,这个云是产生几日同辉现象的物质载体,云太少了以后它形成不了,云太多了以后就会把光直接吸收掉,于是光也射不到地面上来。
第二个条件就是空气中必须得有足够多的水汽,一般的都须为六菱体的冰晶存在,这样才能产生光的折射。
最后一个就是对风的要求,风得比较小,大气层也得比较稳定,否则,有规则的冰晶就会被打乱,这样也形成不了有规律的光的折射现象。
天文知识
日全食多少年一次 日全食出现的周期是多久
月全食多少年一次 下一次月全食是哪一年
月食多少年一次 月食出现的周期是多少
慧星多少年出现一次 下次彗星什么时候出现
流星雨多少年一次 下一次流星雨时间什么时候
日晕多少年一次 日晕出现频率高吗
大洋环流大概每隔多少年循环一次 大洋环流周期是多久
日晕是什么意思 出现日晕预示着什么
日晕多久出现一次 下一次日晕是什么时候
日晕古代预兆是什么 日晕天象预示着什么
佛家看日晕预示着什么 佛教日晕是什么的征兆
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我国自古就流传下来的节日,现今是我们一年中国最热闹的时候,成为了我们法定节假日,是除旧迎新的新年。那么,你知道正月初一在古代叫什么吗?古代正月初一是怎么拜年的吗?想知道正月初一在古代的叫法,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正月初一在古代叫什么 正月初一在古代的叫法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馀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馀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的10个禁忌
1、忌倒污水、垃圾、动扫帚
大年初一如果扫地,会扫走财运,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所以不能扫地。垃圾、污水也不能倒在门外,这样可能会破财,很多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2、已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
嫁出去的女儿一般在初二回娘家,如果初一回去有两个原因,第一,会把娘家吃穷,第二,嫁出去了,就是婆家的人,应该在第一天服侍婆家老人。
3、大年初一吃饺子
新年第一天的早饭,一般都饺子,饺子为圆形元宝状,一是象征团圆,二是象征发财,当然有些地方吃汤圆,这样整年都人团圆,发大财,不愁吃,总之过年的第一天不能喝稀饭。
4、不能动针线
这样的说法原因有二,第一动针线,会刺破财运,导致财运从破孔流出,二是家庭主妇辛苦一年了,这天歇一歇。
5、不能骂人、训孩子、夫妻吵架
新年第一天,应该和和气气、如果第一天就吵架,一年都会无宁日。
6、禁止向别人借钱
如果这一天把钱借出去,那么一整年都守不住财。
7、忌打破盘、碗等物品
若是打碎了,就念“岁岁平安”,方可化凶为吉。
8、不能穿破衣服
有些地方过年必须穿新衣,其实只要衣服不破就可以了,这样其实也表示新年都要“新”。
9、禁止串门
特别是一些地方,正月初一,家庭祭祖(即去世人从阴间回来的第一个新年,也叫“新初一”)。所以不能去别人家串门,即使那家不是新初一,也不能去别人家,要串门也可以,不能进人家大门,可以在门外说话。
10、不能剪头发
大年初一,不能剪头发,所以一般都在大年三十之前理发,我国有古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秦朝还有法律规定,私自剪发,要受法律刑罚,也正是为什么兵马俑都是长发。不理发是对父母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情人节就听名字就是一个奔放热情的节日,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相反,含蓄内敛才是我们的追求。但是这样也不能说我们中国就没有情人节,我们有的是传统含蓄又无限缠绵的元宵节。当然很多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元宵节在古代是情人节吗?或者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说一说这个事情。
元宵节在古代是情人节吗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元宵节在古代是情人节吗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元宵爱情元素
元宵节看灯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元宵节习俗
元宵夜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
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说起寒衣节,还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个节日,只不过流传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寒衣节是什么节日,寒衣节这天要做什么,其实寒衣节又称之为“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祭祖的日子。关于寒衣节的来源,寒衣节是什么意思还有着很多神话般的传说,接下来和一起去瞧瞧吧。
古代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是什么意思
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的传说
寒衣节传说之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给死人送衣服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
寒衣节传说之蔡伦大嫂的促销手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而这个精明的东汉商人,乃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蔡伦造纸出名后,其兄蔡莫仿造之,因质量不及蔡伦所造之纸,故常常积压。为将积压的纸销出去,蔡莫之妻慧娘想出一个办法:一天,她佯装死去,躺在棺材里,蔡莫悲痛欲绝,大放悲声:“慧娘啊,都是我害的你呀,因为我造的纸卖不出去,把你害成这样,我真该死,我要把所有的纸都烧掉”!一边哭,一边把纸抱到慧娘棺材前烧,烧一阵,哭一阵,哭一阵,喊一阵。
突然,棺材内的慧娘有了声音,围观的人非常惊异,这是怎么回事呢?慧娘一边从棺材里走出来,一边装腔作势地唱:“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钱能做买卖,不是丈夫把钱送,谁肯放我还阳来”。唱了许多遍又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地府,阎王让我推磨受苦,丈夫向阎王送了钱,阎王就派好多小鬼帮我推磨,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他就打开地府的后门,放我回来了”。
蔡莫装模作样地说:“我并未给妻子送钱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慧娘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到他父母坟上去烧。在场的人认为烧纸能让死人还阳或在阴间少受罪,都来向蔡莫买纸烧。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蔡莫的纸销了个精光,因此改变了困境。由于慧娘还阳的日子正好是十月初一,因而每到十月初一,人们就要给死去的人烧纸。
元宵节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有元宵节,而且当时过节非常热闹,各种精彩的活动都会在元宵节上演。放在至今,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一如既往,人们对这个节日也尤其重视,那么元宵节是法定假日吗?如果是古代时候的元宵节,古代元宵节放不放假呢?接下来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元宵节是法定假日吗
元宵节不是法定假日
元宵节是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有一部分意见建议将其也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虑到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不宜再增加,而元宵节距离春节较近,中秋节虽然也与国庆节相邻,但相比之下中秋节影响更大,因此此次暂不将元宵节增设为法定假日。
古代元宵节放不放假
古代元宵是放假的
元宵节放假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我国古代就有在元宵节放假的优良传统。历史记载当年刘襄为保刘氏江山,便让周勃带兵讨伐诸吕。后来汉文帝为了纪念“诸吕之乱”设定了元宵节,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举国同庆。
唐朝时期在元宵节前后三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民间的庆祝活动也就日趋盛大,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到了宋朝时期,元宵节的假期为五天,赏花灯,已经成为了当时必不可少的活动,当时的皇帝是非常喜好赏灯,每逢元宵节就会在皇宫设宴观灯。不仅仅满足在宫中赏灯,还会带着宫中皇后妃子们一起出宫赏灯,观看表演。官员和百姓们也研制出了很多新型的彩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形容当时的元宵节的诗词。
要说放假最多还属明朝时期,长达十天。皇家对于元宵节已经是非常非常看中的,不仅放假,还会举办盛大的灯会。然后摆上大量的烟花,在晚上会不间断的燃放。臣子与百姓都可以观看。期间还有奏乐跳舞,与国同庆。
除了放假还有元宵节的传统风俗。用小编的话传统就俩字:“吃玩”。这个“吃”对于咱们过节那是太重要了,也相当重视这个事 。中国历史上传言,这元宵节吃元宵,吃汤圆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那时候元宵也叫“圆子”、浮圆子、水圆等,都是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法。即使在现在元宵呢也是有两种不同的叫法,做法的也是有所不同的。北方叫元宵,南方主要叫汤圆儿,而且这俩东西不一样,元宵是用馅沾水在糯米上滚出一个圆形,汤圆儿的跟包饺子一样提前准备好,然后把陷往里边儿一包,最后掐住个汤圆儿。
“玩”的活动就越来越多了,有很多都是派生出来的习俗,比如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表演。灯谜最早可以追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大臣们不敢直言于君主,在劝说君主时候不会把本意说出,就用谜语之类的语言来提示君主。一直到了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就会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让人们猜谜。
元宵节传统活动有哪些
挂花灯:据传挂花灯的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
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
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耍狮子: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
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气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现在的历法引进了西方的公历,一年的十二个月都被安排的妥妥的。但是在中国古时候年份、日子都是有自己的名称,和现在完全不同。那么古代怎么说月份日期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月份和日期的叫法,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日怎么念。
古代月份和日期的叫法 古代怎么说月份日期
古代对的年、月、季等是用天干来推算出来的。干支纪年、月、日,也就是说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日,都有一个分配到的干支。干支分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10个符号: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而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为甲子年,则该子月为丙子月,紧接着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
古代的时辰就是用地支来表示十二的时辰,。
每个月都有不同叫法旬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60年一个循环,成为一个甲子;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十日为一旬,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为上旬,一个月就分为上、中、下旬;
十二时辰
我国古代用日晷[rì guǐ] 、 圭表 刻漏 沙漏等作为计时工具,古代人把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这个是按地支计算的,这个算法是固定的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到次日1点,以下的时间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 00 -02: 59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 00 -04: 59 点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 00 -06: 59 点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 00 -08: 59 点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00 -10: 59 点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11: 00 -12: 59 点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01: 00 -14: 59 点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03: 00 -16: 59 点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05: 00-18: 59 点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07: 00 -20: 59 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09: 00 -10: 59 点
四季的不同叫法
春有如下不同名称如:三春、青阳、韶节、苍天、阳节、九春、艳阳、淑节、阳
春、青春等。
夏有如下的不同叫法如: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朱夏、朱律、炎节、
长赢等。
秋的叫法包括:三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等。
冬的叫法包括:三冬、严节、元冬、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