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除夕夜

2020/4/1 16:14:05
万年历日历:除夕夜知识
除夕夜知识
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熟悉的事情反而更容易糊涂,比如说过年。过年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没有哪个地方不过的。但是具体来说,除夕夜就是过年吗?还是春节是过年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的详细介绍吧!

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 除夕夜就是过年吗

过年是指春节,春节俗称“年节”。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寸、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福”字术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春节年画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燃放爆竹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以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新年爆竹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国外。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士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晚辈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除夕不能干什么

除夕是我们辞旧迎新的节日,吉祥欢乐就是我们庆祝除夕的基调,但是我们在欢乐节日的时候,一些除夕的禁忌我们也要注意,那么除夕不能干什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送上除夕夜有哪些禁忌的详细内容,快过来看看吧!

除夕不能干什么 除夕夜有哪些禁忌

除夕不能留去年的春联

除夕不可使用去年留下的春联,否则将视为不祥。民间禁止妇女撰写春联,认为这是家中人丁不旺的征兆。张贴时可由旁人提示张贴的位置,春联一旦张贴完毕,旁人就不得再议论是非,否则会令家人不快。有丧事的家庭,三年之内不得张贴春联,不得披红挂绿,否则就被视为子女不孝,家门不幸。门户是居住者的出入通道,也是划定“家里”和“家外”的主要界线。踏出门口为“出门在外”,进入门口为“平安归来”。民间在门口之外喜欢贴上“出入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以求居家、出门皆顺利平安。

除夕不能放短炮

沉闷又短促的爆竹,只有办理丧事时才燃放,所以过年时这样的爆竹是千万不能燃放的,民间认为这种爆竹只能给家庭带来晦气。买好的爆竹要及时曝晒,据说经过曝晒的爆竹声音更加响亮、清脆。点燃爆竹时要一次点响,忌爆竹燃放时突然中断,民间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爆竹燃尽,全家要同声喊“发”,寓“发家致富、发财发丁”之意。

除夕女性不能祭祖

除夕下午,要以三牲祭祀祖先,拜地神,以祈新年赐福,合家平安。参加祭拜的只能是家中男丁,女人一律不得参加。向祖宗行跪拜礼时,也要按照辈分大小安排J帧序,不得乱了辈分。

在文昌、海口等地,旧时由于男人多下南洋,这类祭祀之事也就由女人来操持。直到今天,此俗尚在流行。

除夕的风俗习惯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除夕夜灯烛不能断

除夕之夜,家中处处要掌灯,炉灶要留有暗火,厅堂和房间要点煤油灯,甚至猪圈、牛栏等处都要灯火明亮,通宵达旦,并持续到正月初五,叫做“发灯”,有“发财添丁”之意。煤油灯中途可以添泊,以保证火苗不熄灭。为了让灯点得更久,一般都把火苗捻得比较小。若煤油灯中途熄灭,民间习俗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必须予以攘解。

除夕夜从祭祀祖先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家中祭祀的香烛不能中断,否则就会惹祖宗发怒,而使家中断了香火。若有婴儿的家庭,婆婆和媳妇还要备些元宝、香烛、米饭、果品等,在媳妇床上举行祭祀“床婆神”仪式,以保佑婴儿健康成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

关于除夕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天晚上有年终大餐,这顿大餐我们也叫作年夜饭,有鱼也有饺子。除此之外,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温习一下往年的除夕我们要做什么。下面就来看看关于除夕习俗的相关内容。

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我们要做什么

除夕,也叫除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最今人惬意的茫吃年夜饭。清人颐钦卿《啼点录,卷)2说:“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欲呼‘合家欢’。”腊月三十为除夕。元旦是一年之始,而除夕是一年之终。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有始有终”,所以除夕与第二天的元旦这两天,便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庆。尽管过去从封印日至开印日都是过年活动期间,但从古至今最隆重的便是除夕与元旦这两天。我国各地在腊月三十这天的下午,都有祭祖的风俗。称为“辞年”。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人家都要开祠,并且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还要点上大红色的蜡烛,然后全家人按长幼顺序拈香向祖宗祭拜。

除夕之夜,人们要鸣放烟花爆竹,焚香燃纸,敬迎渴灶神,叫做“除夕安神”:入夜,堂屋、住室、灶下,灯烛通明,全家欢聚,围炉熬年、守岁。_新中国成立后,安神烧香活动渐废,其他欢庆活动依然。近年来,除夕夜晚又增加了看电视,参加娱乐活动等新内容。除夕的晚餐又称年夜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主食为饺子,还有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

如“鱼”与“余”同音,一般只看不吃或不能吃完,取“年年有余”之意;韭菜取其“长I久’之意;鱼丸与肉丸取其“团圆”之意等,这些都是不能少的菜肴。吃过年夜饭便开始守岁,一到子时,便开始燃放烟花爆竹,庆贺新年。

过年的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纸包好,有的放在祭祖的供桌上,也有的压在岁烛下,也有大人偷偷压在小孩枕下其意义均相同,是为勉励晚辈来年更聪明而有更大的收获。

年夜饭,是一顿早有准备的团圆饭。一些卤菜腊味,主妇早就做出来了。人们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出丰盛的菜肴,欢庆今年的丰收,企盼来年能有更好的收成。笔者故乡沔阳农村,年夜饭是以“沔阳三蒸”为主菜的盛宴。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开始,有的人家一直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吃年饭时半掩大门,有的甚至把大门关起来吃。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打碗筷。吃完后,就要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赶快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关着大门吃年饭,这规矩据说是用来哄骗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原来,在很早以前各家各户吃年饭的时候都是开着大门的。铁拐李是个跛脚叫化仙,每次人家吃年饭的时候,他就提着篮子到各家讨食。谁家穷谁家富,他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皇大帝一看就知道了。富的,就给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许太富;穷的,就给他一年托几次福,不要太穷。

守岁,一般有两种含义:对年长的人来说是“辞旧岁”,含有珍惜光阴之意;对年轻人来说,有为父母益寿延年的意思。因之,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以献一份孝心。

另据《荆楚岁时记》云:古人守岁,还要留一些守岁饭,待到正月十二日那天,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取其吐故纳新的意思。

除夕的由来

除夕起源于中国先秦时代的一种“逐除”活动。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意思

“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丁)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此。”(苏轼《岁晚三首序》)。

我国在多少年来,还有除夕“吃年饭”的习俗,这顿年饭,鸡、鸭、肉、鱼,样样俱备,全家团聚,共进一顿丰盛的晚餐。这也是人们回顾旧岁、憧憬新年的一种形式。


2021除夕夜是哪一天

除夕夜是春节前夕夜晚,这一天是阖家团聚的日子,最常见的习俗便是吃年夜饭,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除夕夜有哪些习俗,除夕夜要干些什么吗?每年的除夕时间都不同,那2021除夕夜是哪一天?2021除夕夜是什么时候呢?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2021除夕夜是哪一天 2021除夕夜是什么时候

2020年除夕的日期:2021年02月11日,星期四,庚子年(鼠年)腊月三十。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丁)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此。”(苏轼《岁晚三首序》)。

除夕什么时候开始放鞭炮

午夜12点开始。

除夕一般放炮是从午夜12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的早饭时结束,因为午夜12点是新一年的开始,放鞭炮是为了嘣走霉运,迎接好运,新的开始。

除夕夜要干些什么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守岁钱等。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