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六一般是我们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因此人们格外珍惜这天,只希望自己能够美好的度过最后的假期。既如此,那你对大年初六的习俗了解吗?你知道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吗?大年初六又称马日,是求顺扔穷鬼,开市大吉的好时候,那么大年初六有什么禁忌吗?和一起去看看吧。
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1、求顺扔穷鬼
初六占马,送穷鬼。传说穷神是姜子牙的妻子,人们为了防止春节期间穷鬼进家,门上挂红挂笺可以防她。不知什么时候,北京的穷神变成了男性,而且成了杠夫供奉之神。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2、开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有的人家在初六开市前,找一个“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妇人)来到各屋转一下,嘴里说吉庆话,如“开市大吉、吉庆有余、事事平安,多赚银子多赚钱,金子银子赚一炕”等。开市前忌讳外姓妇女到家里串门,等到“开市”以后,所有春节禁忌即告结束,一切恢复如常,邻里也可恢复串门交往。
3、挹肥
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4、抢财神
这一天最受欢迎的,那就是年满12岁的男孩了,因为12是6的2倍,也就是六六顺的意思,也都是图个吉利。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那就是“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所以在这一天12岁的小男孩,就会让他们打扮成刘海的模样,背着用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了小人,就说明谁抢到了财神,这就意味着这一年会有好运,财源滚滚。
5、三六九,朝外走
这一天是一家人外出游玩的日子,一般都会去热闹的地方,毕竟过年都需要个热闹的气氛吗。外出游玩也要设定好路线,尽量按照一个圆圈的路线去游玩,这就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圆满幸福,团团圆圆的。
大年初六的送穷神传说
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年初六,这一天是老皇历中的“马日”,正所谓“大年初六,马到成功;万户千门看,沥酒拜街中;下田备春耕,无人不送穷。”
填穷坑、送“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是昨天为大家介绍的初五“送穷”,而今天咱们的初六“送穷”,说的是送“穷神”,又称“穷子”。此话怎讲呢?
传说,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神了。“送穷神,扫晦气”,在河北唐山,人们用蒸发糕花馒头的方式表达对于吉祥安顺的期盼。
大年初六有什么禁忌吗
1、正月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2、对于商家来说,正月初六是马日,也是送神的日子,因此需要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各类商店开始复业。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说的最多的一项就是回娘家,春节期间这天回娘家是最好的时候,并且要带上老公孩子,这样才能吉祥如意,也反映出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一面。习俗要了解,禁忌也不能不知道,以下是盘点的大年初二禁忌,大年初二这些禁忌请注意哦。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二习俗:回娘家,祭财神,祭祖,上坟等。
1、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2、吃面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3、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需要在娘家吃午饭。
尤其是新婚夫妻,大年初二回娘家,更被民间认为非常重要,一定要夫妻双方在初二一早便回到娘家。
回娘讲有很多讲究,需要给娘家的长辈每人带上一份。给的红包数额,一定是双份,不能是单数,如果给到单数,便认为是不吉利的。还有很多地方,娘家收了女儿女婿的红包后,待夫妻双方离开娘家时,娘家必须要送回一部份给女婿。
回娘家,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很多城市家庭已经不再那么受到重视,但是农村,大年初二回娘家还是很受到重视的。如果夫妻双方没有选择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会被认为不孝顺的表现。因为根据中国人喜欢排位论次的规距来讲,大年初一是不能走亲戚的,而初二是被认为开始走新戚最重要的头一天,那这一天回娘家,是被认为最教顺父母的了。
再有,大家平时工作都挺忙,一年难得聚上一次,趁着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机会,娘家的兄弟姐妹可以团聚。
这也是中华文化看重的兄弟情谊,家族情怀。
4、吃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开年”: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据介绍,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相传当时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来临仍在街行乞。年初二那天,一个好心的点心铺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点心的技术,学成后又资助他回老家开点心铺。后来乞丐独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卖,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食品,甚觉新奇,问是什么东西,乞丐说是新年“发糕”,人们纷纷买来品尝。后来乞丐卖发糕发了财,资助穷家子女上学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此后,恩平人吃“发糕”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祭财神
这个因为南北文化的差异,一般北方认为正月初二便是祭财神的日子。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生意人,特别重视在大年初二拜祭财神,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供奉,能够在事业上得到财神的眷顾,让自己的源运亨通。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二这些禁忌请注意
1、忌回门礼为单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2、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3、忌午睡
白天不可午睡,否则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4、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今天是大年初三,我们要干什么呢?从大年三十至大年十五,每一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忌讳,这都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我们在过年期间都会去进行和遵守,那么大年初三的习俗有哪些?大年初三禁忌有哪些呢?以下是盘点的大年初三各地风俗,快点来看看吧。
大年初三的习俗有哪些
习俗一:赤狗日 不拜年
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一些地方的年俗认为,初三给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一些地区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习俗二: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习俗三:小年朝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习俗四: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习俗五:贴赤口
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大年初三各地风俗盘点
1、东北 扫帚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不仅是吉林省,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这表示聚财的意思。
2、山东 初三、初四回娘家
“过完年,回娘家”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需要注意的是,给父母带的礼物数量一定要是双数的,女方父母家里也会准备好丰富的酒菜来招待女儿女婿。
3、甘肃 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面五谷丰登,来年庄稼有好收成,全家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4、江浙 接迎灶神、开井
在江浙嘉兴、湖州,初三是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5、闽南 竹竿舞
在福建闽南漳浦,在初三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当地从初三开始,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因为在闽南初一是要互相拜年,初二是女婿日,女儿女婿都要回娘家,所以畲族人非常好客,他们从初三开使用这样的竹竿舞表达欢乐的心情。
大年初三是什么
正月初三,又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它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此不宜外出。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以免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就像民谣中说的那样,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因为不宜外出,所以这一天人们可以安睡迟起,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可以说,老辈正月初三的习俗也恰恰顺应了人的作息规律。
大年初三禁忌有哪些
老鼠娶亲忌点灯
在中国的年节民俗艺术中,“鼠”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随处可见。巧手的农妇们用剪纸剪出老鼠咬破合碗或顶开合碗,以合碗象征天地,阴阳交合,宇宙遂成。
不管南方北方,一到春节,小老鼠们吹吹打打娶亲嫁女的剪纸就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墙上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艺说:“老鼠的繁殖力很强,‘老鼠嫁女’题材的剪纸、年画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老百姓借此祈求多子多福。”
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就是“老鼠娶亲(嫁女)”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忌外出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再者因为“赤口”,即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易为人招惹口舌是非。为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忌动刀子和剪子
说是“初三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所以,大年初一至初三都不宜动刀或剪刀。
大年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代表了我们过年的结束,而且这天的习俗比起大年初一来只多不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吃元宵和闹花灯了。那么,你知道大年十五的习俗都有哪些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盘点的大年十五风俗习惯吧。
大年十五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十五风俗习惯盘点
大年十五的习俗有哪些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都象征团团圆圆的意思。
2、闹花灯
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舞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大年十五的习俗有哪些
还有一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斩杀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李世民,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
4、猜灯谜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7、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9、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10、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1、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农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2、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3、男女定情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古代,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当时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
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过年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了,因为我们对过年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一般爱说过年其实就是从我们进入腊八节的时候就开始算的,那么除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万年历已经做了详细的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么
过年包括除夕夜包括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么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节”,“除”者,“岁”之逝也;夕者,夜晚之意。腊月如是大尽,则是三十天,民间习惯称除夕为“年三十”;若是小尽,则只有二十九天,腊月二十九日便是除夕,因此民间俗语说:“有三十(日)要过年,没有三十旧)也要过年”。除夕的民俗活动,都是为第二天过大年而做的最后准备事项。实际上过年的各项繁杂事情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旧有民谣:“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抠遐退(清扫房屋);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这是流传于山西晋东南一带的民谣。而流传于晋中一带是的:“二十三,送灶爷上天;二十四,扫房糊窗子;二十五,核桃枣儿往回数;二十六,割回几斤猪头肉;二十七,关起门门洗了足;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子;三十日,包扁食。”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古称“三元日”。这个日子既是年月日三个时间标志的开端,也是年节最隆重、最具标志和意义的日子,各种礼仪和活动内容也最丰富、最具特色。
大年初一的习俗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既是三元之日,人们以早为贵,于是有早起占先的习俗。要早放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拜年等等,俗谚谓之“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意思就是大年初一必须早起,初二则可以睡到太阳出来。旧时《五更歌谣》说:“起五更,拍炕头,银子钱,往家流。起五更,拍炕帮,银子钱,往家装。起五更,摸炕沿,有的是,银子钱。起五更,摸水瓮,喝凉水,不生病。起五更,摸摸锅,吃饱饭,子孙多。”按照农历时刻算,子时一过,就是新年了。大约到五更天全家便悄悄起床,穿新衣,梳洗打扮,煮饺子,拉开了千家万户普天同庆过新年的帷幕。
祭全神
五更天起床后,第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全神。所谓全神,是指家中所奉祀的各种神抵。这是年节中最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也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因此极受重视,几乎要把年节中准备的所有最好的佳肴和祭祀用品都拿出来奉献给以天地为主的神抵和祖宗。静悄悄穿戴上新衣、新鞋、新帽的家庭成员,在一盏盏灯火闪烁中虽然个个喜上眉梢,却不能大声说笑和打闹,只能按照除夕之夜家长再三嘱咐的话,轻手轻脚完成分给自己的活儿或安静地坐在一旁观看。洗手净面后的家庭主妇,或自己或指挥家人给各个神抵上香、添灯油,端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供品(瓜果、糕点、酒菜、面食等)摆放在神案上。其中摆放最丰盛的是天地十方神,这个神位一般在院内坐北朝南的正中位置,神位前有条案,俗称“天地案”,其次是财神、关帝、观音、仓神、灶君和土地等。
拜年
古时拜年又叫“走春”、“贺岁”,是五更起床举行祭全神活动后,大年初一的又一项重要礼仪和民俗活动。所谓拜年,是辞旧迎新的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仪式。
古时“拜年”一词的含义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蒙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我国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拜年活动一般从家里开始,首先是祭拜祖灵。祭完全神后,当家庭主妇将供品放在祖灵案上,家长便要带领全家男女老少给祖宗磕头跪拜,边拜边说:“爷爷奶奶,儿孙们给您磕头拜年啦。好吃好喝,保佑一家人平安康乐”等等。
然后就是小辈人给长辈人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和瓜果食品分给晚辈们。与此同时,家庭主妇开始煮饺子。煮饺子很有讲究,不能破,数量必须全家人吃足后有几碗剩余。破为不吉利,剩是留给在外晚归和节后来拜年的出嫁女儿吃的,表示父母惦念他们,没有忘记他们也是家庭一员。饺子捞出后,第一碗要敬给各位神抵和祖先,之后就将饺子放在祖案上,等待晚归之人和出嫁的女儿来拜年时吃。
大年初一的禁忌
忌女客串门
按照古俗,虽然男人在这一天拜年可以走遍全村的家家户户,但女人却不能随便串门,拜年只能在近亲范围内,相互之间也大多在街上相聚交谈,嫁出去的女儿这一天回娘家也被认为不吉利。这种陋俗是旧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遗存,现在已被打破。
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所谓不吉利话,即带有“死”、“病”、“完”、“坏”、“杀”等凶险灾难意思的话。古俗认为这一天各位神灵都与民间同乐,听到这种话会让神灵不高兴,遭报应。其实是古人用这种办法约束人讲文明,不要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
不准打碎盆、碗等器具
古俗认为正月初一打破东西是预示家业破产的预兆。
为了避免此灾,即使不慎真的打碎了,要赶紧说道:“岁(碎)岁(碎)平安”,以求破解,化凶为吉。
不准动刀,不准动针、不准动剪
古俗认为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在大年初一操动这些东西会招祸惹灾。
其实,不动刀、不动针、不动剪,是古代妇女在这一天给自己争取休息权利的理由,也是对自己劳动工具的尊重和爱惜。
忌看病吃药
古俗认为大年初一是一年中最好最吉利的日子,人间安康有万神保护,吃药看病是对神不尊重,所以有病也硬挺着。这种陋俗,现在已没人相信。
2020大年是几月几号?2020年哪天开始过大年?今年过年比较早,除夕在1月份就已经到来,大年的结束也还没过2月上旬,可以说今年的春节会过得非常快。那么,大年期间的禁忌事项有哪些呢?以下是整理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禁忌大全,快点来看看吧。
2020大年是几月几号 2020年哪天开始过大年
2020大年开始是除夕,也就是2020年1月24日,2020年大年结束是元宵节,也就是2020年2月8日。
大年是什么意思
一指春节,年节,岁首。dà nián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春节”之称。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年”属于阳历范畴,与月相朔月、望月、无关。最古老历法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后由于历法变动,通常指阴历正月。大年又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年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二指年寿长。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明吴承恩《寿熙台潘公八袠序》:“天且益厚之,使舒缓以观馀庆,则大年遐福可契而取也。”林纾《林迪臣先生寿序》:“若先生用心仁爱,当可以臻大年而竟循吏之用矣。”
三指丰年,有时也指某种农作物在这一年丰收特别是果树的大小年突出、。
四 [a lunar year in which the last month has 30 days]∶农历12月有30天的年份。
五[great year]∶春分点运动一整圈所需的约25800年的周期,在此期间天极环绕黄极描出一个完整的圆。
六指高校录取平均分数线:每所高校每年即使在同一个省,录取平均分数线也会高低不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大小年”,也就是说,录取分数可能一年高一年低。
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禁忌大全
1、大年三十,早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要开始贴对联了,切记看准时间,不要过了12点再贴。因为12点以后阴气初生,阳气下降,起不到新年好兆头的作用。
2、除夕,嫁出去的女儿大年三十不可以娘家灯。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能关灯,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3、初一切记不要吵架,有什么问题可以好好沟通慢慢协商,理智来解决;而且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如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剪刀,初一动了剪刀,会招惹口舌是非,为了新的一年能耳根清净,远离是非,所以勿动;不能喝药,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叮嘱过,初一不要喝药,他们认为第一天就喝药,那么这一年就会病怏怏的,是不好的象征;大年初一还忌洗澡、洗头、洗衣服,这样会洗掉财气和运气;已嫁的女儿不可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初一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不可打碎东西初一打碎东西会破财运,但如若不小心失手打碎,用红纸包起来,默念几句“碎碎平安”,过了初四再丢就没事儿了。不可动扫帚,俗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动扫帚会把“扫帚星”招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建议从外往里扫,这样有聚宝敛财的意思。
4、大年初二,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和老公一起回娘家,所以俗称迎婿日。在这一天回家必须带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午饭必须在娘家吃,晚饭必须在婆家吃。
5、大年初四是祭拜财神的日子,有这样的说法:如果老板想辞退某人,这一天就不请他来拜财神,那个人也就心知肚明了。
6、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从一大早起就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吃饺子,俗话叫捏小人嘴,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街坊邻居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7、大年初六,商店酒楼之类的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两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之前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8、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大年初十之前吃剩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即可。
9、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而正月十六夜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