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倒春寒

2020/4/1 16:10:16
万年历日历:倒春寒知识
倒春寒知识
倒春寒吃什么好

进入三月之后,我国一些地区非常容易出现倒春寒,即温度会比较低,不仅是作物要做好保护措施,我们也要身体保健养生,尤其在饮食上一定要吃些合时宜的食物。那么倒春寒吃什么好呢?以下这8种食物倒春寒时节吃益处多!

倒春寒吃什么好 8种食物倒春寒时节吃益处多

芹菜:在倒春寒来临的时候,最好是要进行预防感冒。而在这个时候吃点芹菜的话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冒的作用,并且吃芹菜的话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所以在倒春寒吃芹菜的话是具有非常大的养生作用。

生姜:大家都知道生姜是具有姜辣素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吃生姜的话能够帮助我们增强血液循环,并且起到抗寒的效果,让我们不至于冻死在倒春寒里面。

洋葱:洋葱里面所含有的前列腺素可以帮助我们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在倒春寒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免疫力是处于最低的时候,吃洋葱就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其洋葱还可起到杀菌的效果,是一个倒春寒养生必吃的食物之一。

辣椒:大家都知道辣椒里面所含有的辣椒素是可以帮助我们起到御寒的作用,所以很多北方的人都习惯于吃辣来御寒,并且吃辣椒的话还可以起到刺激消化的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食欲。

羊肉:吃羊肉御寒基本已经是一个常识了,所以在倒春寒的时候吃羊肉的话是肯定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如果你讨厌羊肉的那股羊膻味的话,可以加点大葱和姜来去除羊肉本身的羊膻味。

海带:为什么说海带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呢?因为海带含有很多的碘成分,这些碘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的时候是可以起到生热的作用。会增强基础代谢率,也起到御寒的效果。

韭菜:在春季的时候吃韭菜是非常养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主要是因为吃韭菜可以帮助男性壮阳,而在春季的时候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在这个时候吃韭菜还可以帮助我们人体起到御寒的效果。

豆腐:豆腐是大家都非常常见的一种豆制品,而豆腐里面含有的维生素b2是一种可以起到降低人体耗氧量的物质,所以在活动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体内的热量流失,从而起到御寒的效果。

倒春寒食谱推荐:

姜丝爆羊肉

材料:羊肉、姜、花椒、八角。

做法:开始的时候先把姜洗净切成姜丝、羊肉洗净切成小片,花椒洗净切片、八角洗净。然后在锅里倒入油,起火热油,加入花椒、八角炸香,再加入姜丝稍微炒下后立马倒入羊肉进入翻炒,等羊肉炒熟的时候加入味精跟盐,然后即可出锅装盘食用了。

枸杞羊肉汤

材料:羊肉、枸杞、大枣、姜、葱、橘皮。

做法:先把羊肉洗净切块,姜洗净切片、葱洗净切段,大枣和枸杞、橘皮洗净放在一旁。这样材料就全部都处理好了。然后把羊肉和葱段、姜片一起放进锅里,加入清水开始用旺火煮,煮到水开的时候再使用文火慢慢熬,等煮到羊肉熟了一半的时候加入枸杞和大枣,(如果害怕羊肉有膻味的话就把准备好的橘皮也一起放进去,因为橘皮可以膻味。)等羊肉煮熟的时候加入调味料即可食用。

羊肉粥

材料:羊肉、梗米、葱、姜。

做法:先把羊肉洗净切片、梗米洗净、葱洗净切段、姜洗净切丝。往锅里倒入油,再放入葱跟姜一起爆炒一下后就加入羊肉跟梗米进去爆炒3分钟左右再倒入要进行炖煮的砂锅里面。然后往砂锅里面倒入适量的清水,使用大火把水煮沸之后再转为小火慢慢熬煮成粥。最后等熟的时候加入盐跟味精。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啊

倒春寒,顾名思义是发生在春季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与冷空气有关。因为春季冷空气比较活跃,而春天又是一个回暖的时节,这样一来,气温起伏就会比较大,当气温起伏到达一定标准,便出现了倒春寒。那么,到底倒春寒是什么意思啊?什么是倒春寒?我们一起来了解其含义。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是倒春寒

倒春寒通俗点是指春季回暖作物开始生长后,由于受较强的冷空气侵袭而造成的连续低温天气。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倒春寒标准概念是指初春(一般指2月末3月初)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通常,人们将进入2月末3月初作为春天的开始。春季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春季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二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多。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倒春寒基本标准:农业气象试验指出,日平均气温≤12℃,维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长。如果降温伴随着阴雨,危害就更大,这是比较公认的指标。南方各地春播时间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时段与强度指标也稍有不同。

我国关于倒春寒研究

国内侧重倒春寒的大气成因及其对农作物冻害的评估,有关树木受害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反国外研究更加注重探讨倒春寒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倒春寒对植物的冻害机制方面,中国研究更倾向于持续低温和气温骤降的影响,而国外则认为是在全球变暖作用下植物物候提前所致。

近年来随着倒春寒灾害天气在全球各地的频发相关研究报道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其对全球植物生态系统的危害性受到关注。

部分资料显示中国大陆境内也存在植物生态群落春季物候逐渐提前的征兆, 并且随着春季温度异常波动的发生,中国相继出现报道表明倒春寒已经给农作物、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春季生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作用 。对此虽然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历史记载倒春寒天气的发生。但是如今遍查国内研究数据库不难发现,国内对于倒春寒灾害天气的研究存在严重的研究区域和对象的偏重性,不仅缺乏在全国尺度上对中国倒春寒天气发生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也缺乏对于倒春寒灾害天气成因和危害的系统分析。对于国际社会研究倒春寒的关注度也有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树木作为承担陆地植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体之一,倒春寒对其碳汇功能的影响甚至具有多年的长期效应,但是国内对于树木方面的研究证据却相对较少,这使得在制定应对倒春寒灾害时缺乏关键的科学决策依据。


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

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如果不及时做好保护措施,很多农作物将会在倒春寒中被冻死,即便存活下来,产量也不太理想,总之非常影响收成。那么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都有哪些?一般农作物如何预防倒春寒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如何预防倒春寒呢

主要影响过程是,春天早期的时候,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一些地区气温回暖非常的快,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似于初夏的暖和,而这种温暖可以让早春的作物破土而出,疯狂成长。但是,这样的暖和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个时候冷空气的强度还是比较强的,一旦南下,气温又会出现急剧下跌,温度降得越低,影响越大。刚长出来的作物是非常脆弱的,突如其来的降温会将它活活被冻死。

不仅是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出现倒春寒现象的概率也非常高,其中,北京地区出现倒春寒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七,尤其是2、3月份的时候,该现象非常明显。

具体影响:

就北方地区来说,倒春寒出现时,会导致花生、蔬菜、棉花以及小麦等烂种,就算不完全烂掉,这些春耕的种子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播种出来的作物质量也不是很好,可见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每年倒春寒易发生时期,农民们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从南方地区来看,会导致水稻的烂种烂秧。因为该时节南方地区阴雨天比较多,在持续雨水的浸泡下,如果突然出现降温,稻种和稻苗会容易腐烂。受其影响,人们不得不延迟播种,这样水稻耕种规律也就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水稻正常成长结穗。

该天气现象还会对人体带来一定危害。因为老年人体质比较弱,热平衡能力较差,如果出现乍寒乍暖的天气,身体的各种疾病容易复发,如心脑心血管疾病。因为天气突变,神经受到刺激,但由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受阻,血压便会飙升,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农作物如何预防倒春寒呢?

一、早稻育秧预防

早稻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大田中播种,另一种是先在小田块中育秧,再把秧苗移栽到大田中。

“倒春寒”来时,如果早稻还在育秧期,要在降温、强对流天气来临前,加固早稻育秧棚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覆盖双膜保温护苗;同时,在降温前适当喷施磷肥,增强稻苗抗逆性,防止冷空气造成水稻烂种烂秧。

直播早稻要因地制宜采取防御措施,尚未浸种的要推迟播种,避免低温阴雨造成烂种烂苗;已经浸种催芽尚未下田的稻种要摊薄晾芽,在天气好转的“冷尾暖头”及时抢晴播种;已经播种的稻田应加强排水,防止长期淹水造成烂根烂芽;已出苗的稻田在低温阴雨来临期间适当灌水护苗。

二、小麦预防

1、培育壮苗。控制播种时间,避免小麦年前旺长。如果在肥水充足的地区,尽可能把年后控旺提前到年前控旺,这样不仅能预防小麦的后期倒伏,还能达到壮苗的目的。

2、喷药。立春以后,很多地区的小麦已经开始生长进行返青,正常情况下小麦在温度达到3℃时,就开始生长根和叶了。在白天温度达到10℃以上,可以喷施佬表乐、麦霸贺,目的是加速小麦返青,增加叶绿素的合成,通过芸苔素内脂来调节小麦的生长,达到小麦在逆境的情况下正常的生长。

3、浇水灌溉。在这个时期小麦正好处于起身拔节期,从小麦生理上来说,正处于对自然灾害抵抗力最差的时期,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就会造成减产。所以在有倒春寒天气出现的时候,还可以在降温的前一天采取浇水灌溉的方式预防倒春寒危害。

浇水以后随着水分的蒸发形成水汽,这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属于一种物理现象,这样在小麦的地表附近就会形成一个小气候,温度能够显著的提升。采用浇水灌溉的方式预防倒春寒,是一个在种植生产中不错的方法,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去尝试。

三、蔬菜预防

1、低温炼苗。在幼苗出齐以后,苗床要通风,并随天气转暖逐步加大通风量,对幼苗进行低温锻炼,以提高秧苗抗寒能力,适应室外低温环境。

2、增加防护设施。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架设风障,阻挡冷空气,阻止地表进一步降温。二是开沟栽植,覆盖地膜。

3、临时加温。寒流来临时,可在育苗棚或生产棚搭建简易煤炉或安装电灯临时加温,提高棚内温度,防止冻害。

4、点燃熏烟。霜冻之夜,田间熏烟可有效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烟火点可适当密些,使烟幕能基本覆盖全园;点燃时间要适当,应在上风方向,午夜至凌晨2-3点钟点燃,直至日出前,有烟幕笼罩在地面,这样效果最好。

5、适量喷水。在霜冻发生前,用喷雾器对植株表面喷水可使其体温下降缓慢,增加抗冻性,还可以增加大气中水蒸气含量,水汽凝结放热,缓和霜害。

相关推荐:

倒春寒的危害是什么 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

倒春寒一般在什么节气 倒春寒在几月出现

倒春寒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倒春寒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是倒春寒

2020年倒春寒一般是什么时候 倒春寒发生时间在几月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倒春寒


每年倒春寒是什么时候

一般春季都可能会有倒春寒的出现,但其出现的时间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时间点,那么一般每年倒春寒是什么时候呢?不过在了解出现时间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倒春寒是不是每年都会有,到底倒春寒每年都有吗?为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每年倒春寒是什么时候 倒春寒每年都有吗

倒春寒并不是每年都有,一般出现时间在2月末到4月初。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2月末至3月初)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倒春寒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比上一阶段气温要低很多,第二是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持续5天。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据历史资料显示:北京30年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在57%左右。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3月8日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已达到15.2℃,而最低气温只有3.3℃,早晚温差还比较大。

倒春寒形成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冷空气带来的。春季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这时,北方冷空气还不时来袭,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就会形成持续性的低温、阴雨天气。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倒春寒对人也有危害

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天气突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诱发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发生血压突然升高、脑梗塞、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国外一项试验表明,让一组63~70岁的老人在室温为6℃的人工气候室里静坐看电视或看书,两小时后,老年人血压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样条件下,青年人血压的变化很小。这说明低温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缩。

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容易流行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资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天气转暖以后,人们身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现下降,会经受不住突然袭来的冷空气的刺激,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整体下降,容易使人体植物神经中枢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调节功能减弱。因此,春季是流感、流脑、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疾病流行或复发的季节,同时,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明显增多,尤其是抵抗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如不注意预防,“倒春寒”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相关推荐:

倒春寒的危害是什么 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

倒春寒一般在什么节气 倒春寒在几月出现

倒春寒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倒春寒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是倒春寒

2020年倒春寒一般是什么时候 倒春寒发生时间在几月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倒春寒

倒春寒一般在什么节气 倒春寒出现在什么时节


2020倒春寒一般是什么时候

所谓的倒春寒是指春季初期气温快速上升,而到了春天后期气温却比往年要低的一种现象。倒春寒并不是每年都有,但也不罕见,主要还是看当年的气候来定。那么一般倒春寒发生时间在几月呢?如果今年有倒春寒,那2020年倒春寒一般是什么时候?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2020年倒春寒一般是什么时候 倒春寒发生时间在几月

倒春寒一般出现在春季后期。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2月末至3月初)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通常,人们将进入2月末3月初作为春天的开始。春季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春季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二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多。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极易造成不利影响。

倒春寒的标准:

倒春寒的标准:农业气象试验指出,日平均气温≤12℃,维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长。如果降温伴随着阴雨,危害就更大,这是比较公认的指标。南方各地春播时间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时段与强度指标也稍有不同。

南方各地春播时间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时段与强度指标也稍有不同。

云南省各月的标准为:

(1)2月标准: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5℃;或有一天最低气温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5.9℃(负距平是对月平均气温或月平均最低气温而言的)。

(2)3月标准: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6℃;或有一天最低气温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5.7℃。

(3)4月标准: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7.5℃;或有一天最低气温出现负距平绝对值大于等于7.2℃。

相关推荐:

倒春寒的危害是什么 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

倒春寒一般在什么节气 倒春寒在几月出现

倒春寒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倒春寒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是倒春寒


倒春寒养生注意什么

今年清明之后,我国南方将遇上“倒春寒”天气,而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我们一定要注意调养保健。那么倒春寒养生注意什么呢?保暖和饮食上我们该怎么做?专家表示:春意保暖饮食调节是关键!

倒春寒养生注意什么 春意保暖饮食调节是关键

春季天气多变,忽冷忽热,遇上气温骤降,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产生不适,甚至是引发感冒等疾病。

应对“倒春寒”带来的不利影响,关键是要做好身体保暖。不仅要注重躯干的保暖,多添衣物,尤其还要注重腿、脚部的保暖。如果在低温天贪凉,腿部受寒,还可能会出现一些自身免疫性炎症。随着年龄增长,未来会增加老寒腿的发生概率。

不过春捂也要讲究度,要做到躯干和腿脚部不再感到寒冷,但不能稍一运动就会出汗。

除了穿衣保暖,饮食调节也很关键。春天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补充人体阳气,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抗御外邪对人体的侵袭。

此外,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适当适时增加运动,将有助于阳气生发,可以选择放风筝、踏青、爬山等。

倒春寒谨防以下疾病:

呼吸内科:春季感冒、哮喘发威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果不及时增添衣物,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低的人很容易感冒。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专家支招: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心内科:气温骤降,心脏很受伤

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人明显增多。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别是寒冷天气。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天气寒冷时,应减少户外活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专家支招: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如果有胸闷、隐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

消化内科:倒春寒,老胃病易发作

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专家支招: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起居规律,切记不要熬夜,也不要思虑过度。

神经内科:初春时节脑梗挺可怕

春季是脑梗高发季节,特别是许多老人是晚上上厕所或早上一起来就发生中风了。这段时间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在晚上睡眠时,人处于静止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也是中风高发于这个时段的重要原因。

专家支招: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中风急救分秒必争做到三早:早识别、早求救、早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