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已经在悄然靠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清明祭扫的准备活动,但是清明扫墓也要讲文明树新风,清明防火也不能忽视。这里送上2020清明祭祖防火标语大全,提醒大家清明扫墓不用烧纸,注意用火安全。2020清明期间防火宣传也不能忘。
2020清明祭祖防火标语大全 2020清明期间防火宣传
1、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文明搞祭祀,无火过清明。
2、上坟烧纸慎用火,别因祭祖遭横祸。
3、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祭奠!
4、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故人。
5、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6、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鲜花纸不焚。
7、烟火污染环境,鲜花环保芬芳。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祖只献鲜花礼,不焚香火文明人。
9、文明祭祀,防火保林!
10、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11、清明祭祖,文明扫墓,不染烟火,鲜花祭祀。
12、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13、清明时节寄亲人,默哀三分告亡灵。
14、追忆亲人,寄托哀思!文明祭祀,不用火!
15、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16、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17、清明时节泪花飞,祭奠香炉烟雨忙。手捧礼花献英雄,焚烧断魂燃灵堂。
18、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自觉遵守禁止烧纸上坟新规定。
19、清明时节寄哀思,鲜花一朵告天知。
20、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祭奠先人,骨肉情深;鲜花一朵,告慰亲人,改变陋习,祖先欢欣。
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中元节是中秋节吗?当然不是,这两个是两个是不同的节日,中元节祭祖中秋节祭月不是一回事。今年的中元节就快到了,过几天你发现街道的晚上画圈圈烧纸,千万不要大惊小怪的,更不要去凑热闹围观,也不要指指点点的,免得给自己找麻烦,如果家里有过世的亲人也该他们烧纸吧。
中元节是中秋节吗 中元节祭祖中秋节祭月不是一回事
中元节是中秋节吗 中元节祭祖中秋节祭月不是一回事
中元节不是中秋节,中元节祭祖中秋节祭月,中元节吃鸭,中秋节吃月饼,不要放一起搞混了。
什么是中元节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什么是中元节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三,民间的“鬼节”
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于包裹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亲人后,方可让大人或小孩吃,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每年清明到来人们开始上坟扫墓,根据传统烧纸、点香烛、放鞭炮都是要准备的。但是现在清明扫墓导致的森林火灾也不容忽视。因此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清明祭祖防火提示。下面送上2020清明祭祖防火宣传标语一起来看看吧!
2020清明祭祖防火宣传标语 清明祭祖防火提示
1、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鲜花纸不焚。
2、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祭奠,不放火!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祖只献鲜花礼,不焚香火文明人。
4、文明祭祀,防火保林!
5、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文明搞祭祀,无火过清明。
6、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7、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8、一颗烟头能毁掉千顷林海,半柱香火可烧光万亩绿原。
9、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10、留得青山埋宗骨,慎用火烛祭先人。
11、鲜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莫把纸来焚,环保健康文明人。
12、清明拜祭你先人,青山园里绿茵菌。劝君爱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
13、清明祭祖、注意防火;关注消防、共享平安!
14、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关键。
15、森林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
16、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清明祭扫防火要注意。
17、一棵大树可造千万根火柴,一根火柴可毁千万棵大树。
18、林木生长数十年,火灾焚毁一瞬间。
19、留得青山埋宗骨,慎用火烛祭先人。
20、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是人们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中国历来有祭祖的习俗。每当清明时节,人们祭奠祖先,凭吊故人,遥寄哀思。在一些地区和地方,对上坟祭祖这个民俗传统虽然十分重视,在清明上坟扫墓的风俗上也形成对女人的不少禁忌,那么,清明祭祖女人可以去吗?有些地方是不允许妇女清明节去扫墓的,到底清明祭祖扫墓女人能去吗?我们下面来仔细说说。
清明祭祖女人可以去吗 清明祭祖扫墓女人能去吗
清明祭祖女人可以去吗 清明祭祖扫墓女人能去吗
身体虚弱或者正在患病的女人不能上坟扫墓,若一定要去,必须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还有,身怀六甲的孕妇和正在来例假的女人不能上坟扫墓;没有正式结婚的只是女朋友的女人不能陪着男友去上坟扫墓;有的地方还规定丈夫去世不到三年的女人也不能去上坟扫墓。
当然,清明节的上坟的扫墓也有一些特别意味的风俗,就是那些有新过门的媳妇、新生孩子的人家,必须要在这年的清明节,带上新过门的媳妇和刚生过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去上坟扫墓的。首先表明认祖归宗,其次也是告慰先人:家里开枝散叶、又添新人了!这样的一家人上坟扫墓的话,应该放鞭炮,并在放过鞭炮的袅袅香烟中,一对新人要在坟前磕头行礼,小孩子则让大人抱着一起行礼,口中还要念着“爸爸(妈妈),儿媳(孙媳)给您行礼了!”当然,怎么称呼要随着先人的身份和辈分不同而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前去上坟扫墓的新媳妇或者新生儿的身上,千万不能穿着素衣素服,必须要穿着喜庆一些的服饰,最少要穿戴一件红衣服和佩戴一件饰品,一为报喜,让先人们看到家里开枝散叶,添人进口;二为辟邪,不让周围的孤魂野鬼侵害。而就是这些喜庆的色彩,让清明节的上坟扫墓平添了几分不同的意味,也象征这生命的延续,香火的传承。
哪些人不合适去扫墓
哪些人不合适去扫墓
1、孕妇不合适。
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2、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
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3、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
有一种说法是7岁以下的孩子不合适,但其实从命理角度上去看,3岁的更不合适,因为不管从中国的宗教还是国外前世今生理论,都提及3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个世界。从科学角度上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容易因为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好携带,外出到一个相对污染比较厉害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议带去了,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4、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
印堂发暗和眼窝发青发黑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一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5、 重病患者不合适。
这个扫墓可不是一个锻炼的行为,大部分坟墓都离住的地方比较远,大部分坟墓还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调养生息,不能过度操劳,免疫力低下,身体阴虚,心神漂浮,易遭各种邪气,所以,不推荐。
清明时节最大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这一行为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到底清明为什么要扫墓祭祖呢?我们知道,扫墓这一件事就表现出了我国“孝”的传统文化,那清明扫墓是不是也有此意呢?下面小编来为您详细介绍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原因由来。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原因由来
清明扫墓是为了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
关于清明扫墓祭祖的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清明节气习俗、养生专题
清明相关:
清明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时节民间民风民俗汇总
清明过后是什么节气 清明之后下一个节气是什么
2020清明养生小知识 清明时节衣食住行养生要点
清明养生食谱推荐 5款清补好吃的食物做法
清明吃什么蔬菜养生 清明养生新鲜营养的蔬菜推荐
清明吃什么水果养生 清明养生可口的10大时令水果
清明喝什么汤好 六款清明滋养鲜美的养生汤
清明吃青团的由来 清明时节为什么吃青团
清明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清明时节各地人们吃的美食
相传孟姜女与丈夫新婚,丈夫却被徭役抓去修了长城,从此杳无音信。苦等不见归人的孟姜决定远去边关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被埋在了长城脚下。她苦苦为丈夫送来的“寒衣”就成了古代给亡人送寒衣的先例。这样悲伤的故事,传说就是寒衣节的来源。很多的诗人写寒衣节的诗,写寒衣节祭祖的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写寒衣节的诗 寒衣节祭祖的诗
写寒衣节的诗 寒衣节祭祖的诗
塞下曲
唐代: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 冥途冷远念家尊。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写寒衣节的诗
十二时
宋代: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七律思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吊边人
唐代:沈彬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寒衣节祭祖的诗
寒衣节祭祖的诗
商颂玄鸟
先秦:佚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周颂丝衣
先秦:佚名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天地
两汉:刘彻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青阳
两汉:佚名
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枯槁复产,乃成厥命。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噬,惟春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