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过后

2020/4/1 16:10:14
万年历日历:过后知识
过后知识
处暑过后还热吗

处暑的上一个节气是立秋,虽然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实际上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的。那么,秋天第二个节气处暑过后还热吗?每年过了处暑节气以后还热吗?实际上,处暑期间是“秋老虎”横行时期,所以天气仍比较炎热。具体气候以下为您介绍。

处暑过后还热吗 过了处暑节气以后还热吗

处暑过后还是热的,因为时常有“秋老虎”侵袭。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有些地区已经感受到秋天的凉意了。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处暑后防晒不可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天文专家提醒说,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这个时候公众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千万不要被“秋老虎”伤了皮肤。

在户外时间长了,肌肤容易出现红肿、刺痛、水泡、脱皮等现象,这是遭受阳光毒晒而留下的纪念品。肌肤晒伤要赶快实施抢救,首先不再增加皮肤过度负担,以舒缓、镇定发红发热的皮肤为先,再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养品,才能加速细胞修护、再生,缓和皮肤晒伤的症状。

若皮肤轻微发红发烫,可用棉片蘸冰水敷足够长的时间,直到皮肤恢复本来的颜色和温度,然后就可以用温和的洁面乳来做清洁,洗完后擦一些保湿水补充一下水分就行了。

若疼痛红肿,就说明皮肤已经真正晒伤了,可先用冰水敷,还可以用天然芦荟胶轻轻涂在皮肤上镇静消炎。

若起了疹子,说明皮肤已经晒过敏了,应该避免让皮肤再次受到强烈阳光的伤害。若起了水泡就是更严重的晒伤,什么产品都不要用了,应该避免摩擦皮肤使水泡破裂,用冰水拍脸也要非常小心。

清洁皮肤后,除涂一些晒后修复化妆品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绿色植物、蔬菜和水果也是很好的修复品,下面就是一些简单的晒后修复方法,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黄瓜:皮肤晒伤后,可用黄瓜汁敷在疼痛的皮肤上10分钟,清凉透入皮肤,疼痛自然消减。黄瓜汁水分丰富,包含的维他命C能增强皮肤的再生能力,既可补充皮肤失去的水分,又可治疗脱皮现象。敷后身体要用水冲洗干净。

蛋清:蛋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协助皮肤生长。

了解更多处暑节气更多内容请点击:24节气之处暑节气

处暑相关推荐:

2019处暑是几月几日 2019处暑是哪天

2019处暑几点几分几秒 2019处暑具体时间

2019年处暑图片 今日处暑图片高清版大全

今天几点处暑 2019年处暑是几点几分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

处暑后面是什么节气 处暑下一个节气是什么


霜降过后是什么节气

霜降是24节气的第18个,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样看来霜降下一个节气应是属于冬天的节气了,那么霜降过后是什么节气呢?是立冬还是冬至节气呢?想知道霜降下一个节气是啥,那就别错过的介绍哦。

霜降过后是什么节气 霜降下一个节气是啥

霜降后面是立冬节气。立冬是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霜降表示秋季即将结束,而立冬表示冬季即将开始。所以霜降和立冬都是过渡性节气。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每年11月7-8日之间迎接立冬的到来。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立冬习俗

1、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2、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3、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4、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说起立冬吃饺子,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路上见许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去熬,然后捞出来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样的面皮里再下锅煮,那个形状和耳朵一样,包着这些馅料的就是饺子。所以立冬吃饺子老人们也称“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5、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霜降过后就是冬季了吗:不是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我国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则是早在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立夏过后是什么节气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之后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那么立夏过后是什么节气,立夏下一个节气是小满吗?夏天的节气有立夏、小满、忙种和夏至,顺着时间来看,小满确实为立夏过后的节气,那么关于小满节气,你了解多少呢?知道小满的含义和习俗是什么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立夏过后是什么节气 立夏下一个节气是小满吗

没错,立夏过后下一个节气就是小满。

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的意思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此时,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节气的含义

1、作物开始灌浆饱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

2、五月江河湖不满,农田会遭遇干旱

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3、气候意义上的夏季开始

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在小满节气里,我国除西藏、青海、黑龙江、吉林"吉林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都将达到22℃以上,气候意义上的夏季也就开始了。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三候是什么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小满有什么习俗

吃苦苦菜

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

《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

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小满天气会热吗

“小满”,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气象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大家应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注意防暑降温;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南方偏南等地区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超过36℃,真正意义上的夏天距离我们不远了。

据了解,每年阳历的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气象专家表示,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气象资料显示,小满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惊蛰过后是什么节气

大家都知道春天各个小动物都会慢慢的苏醒过来了,但是气候上的变化却和我们的认识有不一样的看法,天气是不断的变化的,季节也是不断的变化的,换季或者是时间的长短其实都是和节气有关系的,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惊蛰过后是什么节气?惊蛰过后还会不会冷吧!

惊蛰过后是什么节气 惊蛰过后还会不会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节气

惊蛰节气之后下一个节气是春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春分通常特指太阳视黄经位于0°的时刻,在时间段上也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度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

春分时节,在我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在春分时期,当有冷空气连续入侵我国南方,会出现温度持续偏低的春寒天气,此时,再有相伴的连阴雨,对农作物会有很大的影响。初春时节,当气温回升比较快,之后又出现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这种天气现象人们称作倒春寒。

惊蛰过后还会不会冷

一般情况下惊蛰之后气温会迅速回升,但如果在有冷空气持续入侵的年份,还是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所以惊蛰之后还是不宜快速换上单薄的衣物。

惊蛰时节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这个节气不仅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同时日照的时长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家都会感叹这是“好春光”。不过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是特别稳定,气温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千万不要急于脱去厚重的衣物,还是再“捂”几天的。

惊蛰的气候特点

1、春雷

春雷往往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初雷,春雷响起,大地回春。它是冷暖空气相遇、大气不稳定时、对流天气的产物。农民朋友十分关注春雷初鸣的时间。如果初雷在惊蛰之日鸣响,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庄稼会喜获丰收;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则预示着当年的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反之,可能会有旱情发生。

2、春寒

惊蛰期间,乍暖还寒,南方的农民朋友最担心出现“低温阴雨”。此时,华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都开始播种育秧了。在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0℃的低温阴雨天气中,光照不足,会造成早稻烂种、烂秧;这种天气对油菜、棉花、玉米的播种和管理也极为不利;对冬小麦拔节生长也十分有害

3、春旱

北方大地开始春耕,人们最担心雨水太少出现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贵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说。这时,北方还有雪花飘落,但对于相对干旱的西北、东北来说,此时的雪对土壤水分的增加十分有益,如果有一场象样的雨雪,十分有利于不久开始的春播生产和冬小麦返青。华北这一时期,即便有雪,也多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往往落地为雨。

结语:以上是整理的“惊蛰过后是什么节气 惊蛰过后还会不会冷”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寒过后是什么节气

大寒过后是什么节气,大寒完了是啥节气?大寒过完,二十四节气将重新开启一个轮回,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因此大寒过后是立春节气,立春虽然是春天的开始,但是万物并还没有完全复苏,只是天气有变暖的现象,嫩芽也冒出了头。下面和一起去具体了解下吧。

大寒过后是什么节气 大寒完了是啥节气

大寒节气结束之后,二十四节气就会从立春节气再次开始新的节令轮回。

大寒是每年公历1月20日或21日,节令交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令,它反映的是气温变化,《三礼义宗》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交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大寒当天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丈一尺八分,相当于今天的2.74米,与冬至最长时相比已短了许多,说明太阳已明显地向北偏移了。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丑的位置,也就是北偏东方向,这时是农历的十二月,又叫丑月、腊月。十二消息卦为临卦,卦象四阴二阳,表示地下阳气回升了。

立春节气简介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叫立春节气。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立春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大风降温。立春为每年2月3日或4日,立春风俗活动有迎春、春游、鞭春牛等。立春风俗食物有春饼、萝卜、春卷等。

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万物即将复苏,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今年立春排在了除夕前面,2月7日,也就是农历腊月廿九,是除夕,次日就是正月初一,没有“大年三十”。

有没有腊月三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决定的。

关于立春的含义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大寒节气的气候特征

大寒时值公历一月下半月,农历十二月下半月,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已经到来,但温度由低渐高,往往比一上个节气有所回升,平均气温零下2-4℃,最低气温一般零下14-17℃,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余度。有半数年份最低气温出现在本节气。最大冻土深度30-40厘米,常为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大雪节气过后几天入九

大雪节气意味着雪越来越大了,至少是比小雪节气要大的。但是这时候还不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冷的时候应该在冬至节气之后,冬至表示冬之极也。也正是在一年最冷的时候就要入九了。那么,大雪节气过后几天入九呢?二十四节气中是大雪入九还是冬至入九?下文来看看。

大雪节气过后几天入九 大雪入九还是冬至入九

大雪节气

大雪节气之后14天入九,数九从冬至那天开始,今年数九是从2017年12月22日冬至开始。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2018年数九时间表

一九:2017年12月22日——2017年12月30日

二九: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2018年1月17日

四九:2018年1月18日——2018年1月26日

五九:2018年1月27日——2018年2月4日

六九:2018年2月5日——2018年2月13日

七九:2018年2月14日——2018年2月22日

八九:2018年2月23日——2018年3月3日

九九:2018年3月4日——2018年3月12日

大雪天

“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古代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上天的威胁与惩罚,人们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地漫长,对天寒地冻的恐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

为了挨过漫长的严酷冬季,人们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后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什么是九九消寒图

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中国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中国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