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最热

2020/4/1 16:10:13
万年历日历:最热知识
最热知识
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炎热的时间段有三个,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因此也被人们称为三伏天。对于三伏,你知道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吗?三伏中哪一伏最热呢?在如此炎热的三伏天气中,我们又该如何去除湿气和热气呢?带着这些疑问,来看看是如何解析的吧。

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

伏有潜伏的意思。三伏天期间,气温非常的炎热,阴气受到阳气的压制,被迫潜伏在底下,可见炎热,此时,空气湿润潮湿、内热外火让人十分的难受,这样的伏天一共有三个,所以叫三伏天。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天为什么那么热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伏中哪一伏最热

中伏最热。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伏天如何去除湿气和热气

姜是必不可少的家常用品,自古就是助阳之物,含有的姜油酮、姜酚可以驱寒活血、祛湿暖胃、开胃杀菌等各种功效,泛用性广,效果多而且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艾叶

艾叶中对人有益的成分非常多,其水芹烯、牛澄茄烯、侧柏醇、鞣质、维生素A、维生素B等,可以有效的散寒祛湿,温经止血。一般新鲜的艾叶用来吃,而干的艾叶用来泡,可以搭配出不同的效果,应对各种问题。

拔火罐

拔火罐的历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拔火罐利用抽气产生负吸力,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泡脚

俗话说:“富人吃补品,穷人泡泡脚”用热水泡脚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用合适的中药泡脚还可以起到其他作用。


中伏最热吗

三伏天一般有40天,而这40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难熬的日子。不过,三伏天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热到顶峰,而是越来越热,通常在中伏时期达到最高峰。那么,三伏天的中伏最热吗?也有人觉得末伏比较热,你觉得中伏最热还是末伏最热呢?我们一起了解这两伏的气温情况。

中伏最热吗 中伏最热还是末伏最热

民间有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那么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呢?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三伏天气候特点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伏具体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每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今年的三伏天共有30天,7月18日~7月27日为头伏10天;7月28日~8月6日为中伏10天;8月7日~8月16日为末伏。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大暑是哪一天

总能听到这样的俗语“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或“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都是说大暑天气会很热,比之小暑热气更胜一筹。但是大暑是哪一天?什么时候?大暑真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吗?大暑我们要怎么防暑呢?

大暑是哪一天

大暑时节

每年的7月23或者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就是大暑。

2017大暑时间:2017年7月23日。农历 2017年六月廿九。

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吗

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大暑节气

“暑”在古汉语里就是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根据一年中气温的不同“暑”也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是立夏过后,气温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热是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热力要更甚,刚好处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俗语说,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大暑这一时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时期。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就形成了即热有闷的特点,也是人们最难受的“桑拿天”。最后的处暑,已经是立秋过后的节气,虽有“暑”但处暑表示的是暑热停止的意思。从处暑过后,暑热结束,天气转凉就进入秋天了。

防暑妙招

大暑防暑

1、睡眠充足,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只有保证充沛的体能才能对抗炎热的暑气

2、穿衣服以浅色,宽松为主,利于散发人体热量,颜色浅淡的衣服,不吸热也会让人感觉凉快些。

3、勤快喝水,暑天喝水要勤也要慢,能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同时通过身体的循环也能带走多余的热量。

4、夏天中午时分尽量不要出门,在最热的时段待在清凉的室内环境中,是防暑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了,如果必须出门,不要觉得麻烦请带好遮阳工具。

5、作为有车一族的人们,尽量不要把老人小孩单独留在车内,汽车密闭性强,在暑天即使不是正午时分,车内也会因为气温过高导致车内人员中暑。


大暑是什么季节的节气

24个节气如果按照季节来划分,那么每个季节便拥有6个节气。那么,大暑是什么季节的节气呢?大暑节气是一年中第12个节气,这也就意味着它处在夏季节气期间,即属于夏季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那么,作为夏季节气之一,大暑是最热的节气吗?一起来看看大暑节气相关气候。

大暑是什么季节的节气 大暑是最热的节气吗

大暑是夏季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是最热的节气吗?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反映暑热程度已达到极点,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期间之所以这么炎热,首先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南京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酷暑,降水较少。另外,通常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

大暑之后还热吗?

紧跟大暑节气后的是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的立秋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是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此时也非常的热。

随着大暑的到来,7月23日三伏天的中伏也将接踵而至。今年的“中伏”有20天的时间。末伏为10天,再加上秋老虎,预计到八月底天气才开始转凉。

不过,民间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广为流传,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民间有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说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想了解更多三伏天的消息,请点击》》》2019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想了解更多2019大暑节气知识内容,请进入》》》》》》大暑节气专题


2020夏天最热是几月份达到多少度

一旦进入夏季,气温会越来越高,天气会越来越炎热,当然,这样的炎热并不是一直持续的,而是达到一定的巅峰值之后,温度就会慢慢下降,最终夏天远去。那么2020夏天最热是几月份达到多少度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预测一下2020年夏天什么时候最热吧。

2020夏天最热是几月份达到多少度 2020年夏天什么时候最热

2020夏季最热在7月~8月,正值三伏天。三伏天的气温最高达40度左右。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为什么三伏天时天气最热?

从气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春分以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到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处,此时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温度的升高。

此外,夏至的日照时数最长(例如北京夏至日白天长达15个小时),日照时数越长,地表白天吸收热量的时间就越大于夜晚向大气中散发热量的时间,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三伏天开始于夏至后约20天,其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一般三伏天后就不热了吗?

俗话说“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因此,“三伏天”的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人体的感受自然是闷热难耐。

一般来说,出了伏天,天气会逐渐的转凉,尤其是今年出伏后,已经是立秋的半个月了,所以今年三伏天过后温度肯定会有所下降,天气逐渐的转凉。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一般在三伏天这段时间里都很热,但这热的程度还分不同级别,其中有一伏的炎热将达到巅峰,也就是最热时期。之所以热,是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光照时间为最长,温度自然比较高。那么,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呢?到底三伏天最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一起来了解。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三伏天最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中伏。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在三伏天饮食方面,古时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面食是当时人们的美食,可以促进食欲,而且这个季节正是新小麦收完的时候,二伏天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

中伏如何防暑?

1、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2、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3、常备防暑药物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常见的药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金银花、菊花、荷叶、西瓜。

4、学会睡好午觉

夏日,日长夜短且天气闷热,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如能午后稍睡片刻,犹如给大脑充电,有利体力恢复。

5、湿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年老体弱和平时缺少运动者,万万不可剧烈运动,否则有害无益。世界共识,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6、热茶比冷饮效果好

医学研究表明:防暑降温,热茶比冷饮效果好,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茶中含有丰富的钾。夏天出汗增多,常使钾离子丢失过多,钾与钠共同维护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神经、肌肉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有重要影响,体内钾不足时,常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耐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中暑。夏日常饮茶,可补充人体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