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大暑

2020/4/1 16:10:13
万年历日历:大暑知识
大暑知识
大暑的图片

炎炎夏日,小暑已经来临,大暑也在这个月里紧跟着小暑的脚步。这时候待在哪里都不如在空调房里凉快,来一杯冰镇绿豆汤,打开电脑,输入“大暑的图片”以另一种方式消消暑气,让眼睛也凉快凉快。给精选了二十四节气大暑图片欣赏,来看看。

大暑的图片

1、放一抹清静在心间,清凉自然在身边,拽一丝快乐入心头,清爽围绕身清柔,收一条短信入眼帘,祝福不断乐相连,大暑,愿你清爽相伴,清凉自在,大暑快乐!

2、又是大暑到,快绽放微笑,莫惧阳光的照耀,别怕知了的吵闹,可以放声大叫,陪着朋友疯跑,让心情美得冒泡,把日子过得逍遥,愿你没有烦恼,惬意美好!

3、大暑已来到,骄阳正照耀。切莫生烦恼,祝福有预兆。阵雨雷声高,事业呱呱叫。爱情似花笑,开在你心潮。幸福享不了,天天数钞票。愿你大暑好,快乐又美妙。

4、要洋气,不要妖气;要大气,不要娇气;要运气,不要晦气;要和气,不要斗气;要争气,不要泄气;要美气,不要生气。大暑时节,炎热天气,散发暑气,心静养气,除去火气,少点脾气,聚合人气,愿你清凉心情更顺意,幸福日子更美丽!

5、大暑到来气温高,生活不能没情调,来杯冰镇小咖啡,轻拌细品浪漫随。端起激爽绿豆沙,清凉自在笑哈哈。捧上甘甜冰红茶,惬意舒畅过一夏。愿你大暑快乐。

6、大暑到来温度高,天气变化在瞬间。刚刚还是艳阳高,转眼电闪雷鸣到。如此变化经常见,身体健康最关键。小小短信送祝愿,愿你健康每一天!

7、真勇士,就要敢直面酷热夏季,不开空调不吹风扇,不打赤膊不光脚丫,任凭汗如雨下不宽衣解带,任凭蚊虫叮咬不鬼哭狼嚎。大暑到,愿你斗酷暑,心明媚!

8、愿片片白云为你遮荫挡暑,愿点点细雨为你浇灌清凉,愿阵阵清风为你吹走炎热,愿条条短信为你送去清新,大暑愿你清爽一片,逍遥自在!

9、大暑到,艳阳高照,事业攀高;白云飘飘,忧愁散掉;百花传香,爱情甜蜜;微风徐徐,清凉带到;祝福深深,心意传到。愿你大暑无烦恼。

10、大暑炎热送清香,多吃瓜果心情爽;林阴小路走一走,大树底下好乘凉;呼来朋友相聚会,烦恼忧愁丢一旁;暑来暑往留欢畅,暑往暑来有花香。


大暑习俗有哪些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夏季的一个节气,大暑到来时天气高温闷热。在我国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有限,人们为了能安全健康的度过暑期,大户人家会在冬天的时候把冰块储存起来,大暑天气炎热的时候在屋里方个冰盆达到降温的目的。而普通人家没有这个条件只能自己想一些办法,来保证顺利度夏,久而久之就成了大暑民间的习俗。那么,大暑习俗有哪些?大暑节气风俗习惯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现在就来看看吧!

大暑习俗有哪些

大暑习俗:鲁南地区“喝暑羊”

羊肉汤

“喝暑羊”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大暑习俗: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习俗: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大暑习俗:广东大暑吃“仙草”

烧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大暑节气代表什么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用于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大暑节气也不例外。大暑节气其实可以理解为大暑的同义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大暑节气的到来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上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农业上,早稻即将收获,晚稻插秧正是时节。其他农作物要注意灌溉,这段时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需水量大,但同时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容易形成旱、涝、风等灾害,要做好提前的预防工作。


2020大暑是几月几号

大暑到来之后,真正的炎热就要到来了,因为此时已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时期,尤其大暑节气是已经炎热达到巅峰,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那么2020年大暑是几月几号到来呢?下面为您介绍2020大暑节气具体时间。

2020年大暑是几月几号 2020大暑节气具体时间

2020年大暑时间:2020年7月22日,农历2020年六月(小)初二,16:36:44

大暑时间计算:[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83,20世纪=23.65。

举例说明:2088年大暑日期= [88×0.2422+22.83]-[88/4]=44-22=22,7月22日大暑。

例外:192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大暑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个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气候特点: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可见,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大暑习俗:

送“大暑船”: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吃荔枝: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吃凤梨: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大暑和处暑哪个热

暑是热的意思,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三个带有暑的节气,分别是小暑、大暑和处暑,对于大小暑,小暑的热是比不过大暑的了。若是拿大暑和处暑比较,大暑和处暑哪个热呢?想知道最热的节气是大暑还是处暑,就别错过的介绍哦。

大暑和处暑哪个热 最热的节气是大暑还是处暑

最热的节气是大暑。

作为热的代名词“暑”,根据程度不同,在我国古代被分成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比刚立夏时温度要高,随着日期的推进,也会偶有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大暑在小暑基础上更进一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由于降雨、蒸发缘故,空气中湿度较大,形成“桑拿天”现象,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时期。

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暑天即将结束;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所以大暑与处暑两相比较,可以知道大暑是比处暑热的,同时大暑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尤其是北方城市显着。

大暑期间怎么降温

防暑第一招:及时补充水分

成年人一天需要喝八杯水,在大暑时期更要补充水分,喝水时也有讲究:口渴时不要暴饮,要缓缓喝下;喝水时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盐,以补充流失的盐分;同时喝热水比和冷水要好。

防暑第二招:避免高温出门

从中午到下午3点左右,天气是非常炎热的,尤其是在下午2点,在一些大城市气温高达39摄氏度以上,所以避免高温出门,避免长时间滞留于高温环境中。

防暑第三招:多吃水果蔬菜

在整个夏天,要多吃水果蔬菜,例如:苦瓜,西瓜,冬瓜等,这都有清热解毒降暑的功效,若能根据相应的季节,调整好相应的饮食结构,那么你的身体自然棒棒的!

防暑第四招:不要剧烈运动

夏天可以说是户外运动最好的季节,也是最坏的季节,所以对于那些外出运动的朋友,首先尽量在3点以后出门,其次在运动过程中强度不要太高,我们是去运动强身健体,不是打仗。

处暑养生小常识

1、调起居解秋乏 增加睡眠一小时

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2、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

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3、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如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

4、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夜里不要贪凉,不要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因为胃喜湿不喜寒。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现在仍然很湿热,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关于大暑的诗句古诗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节气的古诗词,尤其关于气候比较明显的节气,更是会重点描述。近期我们将迎来大暑节气,大暑节气期间气候炎热异常,相信古人对此节气也印象深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于大暑的诗句古诗——有关大暑的四句古诗大全。

关于大暑的诗句古诗 有关大暑的四句古诗大全一

《伏暑》

宋代: 邓深

正觉纤絺便,未容团扇闲。

儿童昧灾变,赤体更观颜。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暮热游荷花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消暑诗》

清代:江堤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关于大暑的诗句古诗 有关大暑的四句古诗大全二

《伏暑经桐庐道中 其一》

明代: 黎民表

清浅无如七里湾,层崖飞瀑下潺潺。

子陵不为南阳起,赖是清源有此山。

《伏暑经桐庐道中 其二》

明代: 黎民表

丹霄回首梦魂惊,避暑还催奏赋成。

沧池何处堪停跸,笑指荷花放舸行。

《伏暑经桐庐道中 其三》

明代: 黎民表

草烂松枯太剧晴,转多烦热是舟行。

惊湍夜入还家梦,疑是青林风雨生。

《伏暑经桐庐道中 其四》

明代: 黎民表

玉盘盛水贮甘瓜,蝉鬓迎风翠袖斜。

冰水如山供坐客,骄阳不入五侯家。

想了解更多三伏天的消息,请点击》》》2019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想了解更多2019大暑节气知识内容,请进入》》》》》》大暑节气专题


大暑是入伏吗

小暑过后,大暑就要到来,而一旦进入大暑节气,最热的时节也就开始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是伏天,那大暑是入伏吗?如果不是,那么大暑入伏的区别是什么?很显然,入伏和大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两者的区别与关系。

大暑是入伏吗 大暑入伏的区别是什么

大暑不是入伏。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大暑入伏的区别是什么

大暑是节气,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想了解更多三伏天的消息,请点击》》》2019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想了解更多2019大暑节气知识内容,请进入》》》》》》大暑节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