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2021年初伏:7月21日-7月30日,共10天。
2021年中伏:7月31日-8月9日,共10天。
2021年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三伏中以中伏最热。
俗话说热在中伏,2021年中伏从7月31日开始,总共10天。在这个三伏的3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1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注意6个饮食禁忌
1、三伏天饮食应注意祛除湿气
三伏天的时候,天气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气侵蚀。所以说,在三伏天期间,饮食一定要注意排出湿气。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哪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湿气呢?其实,我们常见的可以帮助身体排湿的食物是有很多的,像是薏米、红豆、绿豆等食物,都是很不错的排湿食物。
三伏天注意6个饮食禁忌
2、三伏天饮食要注意少糖
夏季的时候,吃一些甜品,点一杯饮料是很多人的选择。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夏季如果吃糖太多的话,是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的。像是痱子、高血糖等疾病。所以说,三伏天饮食,一定要注意少糖。
3、三伏天饮食应注意避开冰冷食物
因为三伏天的时候气温很高,天气很炎热,所以很多人为了给身体降温,就喜欢吃一些冰冻的食物。其实,在三伏天的时候,吃冰冻的食物除了容易刺激肠道之外,还容易诱发一系列的肠胃疾病,更甚至,还会造成身体寒气堆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所以说,在三伏天期间,大家一定不要因为贪嘴而大量的食用冰冻的食物,特别是冰淇淋、冰镇碳酸饮料等一些列不健康的食物。
4、三伏天饮食应以开胃为主
在夏日的高温天气下,很多人都很容易没有食欲,吃不下饭。只是,如果三伏天饮食量太少,身体热量补充太少的话,是很容易导致中暑的。所以说,三伏天饮食,一定要注意开胃。而在夏季,能够开胃的蔬菜选择还是比较多,像是苦瓜、苦菜等一些苦味的食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酸性的食物,像是山楂、话梅等小食。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食欲更好,也可以选择山药、莲藕、木耳等益气养阴的食物来食用。
三伏天注意6个饮食禁忌
5、三伏天饮食应多食甘凉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暑湿最重的一段时间,所以说这段时间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除此之外,夏季的时候,人们又喜欢吃冷食,喝冷饮,造成身体湿气寒气入体,从而引起脾胃功能下降,造成消化功能减弱。而这个时候,想要调理身体的话,就应该多食一些甘凉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调理身体,还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热。
6、三伏天饮食应注意补气去火
三伏天除了给我们带来了炎热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火气。所以很多人在三伏天的时候,都会出现很多的上火症状。这些上火的症状除了身体上的之外,还有情绪上的。所以说,三伏天的时候,饮食一定要注意补气去火。那么补气去火的食物都有哪些呢?其实,苦瓜、西红柿、牛奶、鸭肉等食物,都是很不错的补气去火的食物,大家可适当的选择。
中伏
2020年中伏从7月26日开始,具体时间是: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总共20天。
中伏是什么意思
中伏是夏天的第二个伏天,到了中伏就代表着气温到达了一个顶峰。
夏天一共有三个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伏天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三伏天,中伏就是中间的那个伏天,是三伏天中时间跨度最大、气温最高、暑气最重。
中伏怎么养生
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其他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中伏怎么养生
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中伏怎么养生
防治“情绪中暑”
其一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其二是心理纳凉,以“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其三要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应午睡0.5—1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
近年中伏天数
2011年中伏共20天。
2012年中伏共10天。
2013年中伏共20天。
2014年中伏共10天。
2015年中伏共20天。
2016年中伏共20天。
2017年中伏共20天。
2018年中伏共20天。
2019年中伏共20天。
三伏天跨越多个节气,是属于夏天的一个高温气候时间段,人们对于三伏天的状态就是一个高级防护的状态,因为高温天气容易让人中暑、缺水、燥热等,不过只要做好了防护措施,就能在三伏天健康养生。那么,2020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呢?接下来和一起去瞧瞧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中伏、末伏)吧。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中伏、末伏)
2020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结束,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第1天2020年7月16日
第2天2020年7月17日
第3天2020年7月18日
第4天2020年7月19日
第5天2020年7月20日
第6天2020年7月21日
第7天2020年7月22日
第8天2020年7月23日
第9天2020年7月24日
第10天2020年7月25日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第1天2020年7月26日
第2天2020年7月27日
第3天2020年7月28日
第4天2020年7月29日
第5天2020年7月30日
第6天2020年7月31日
第7天2020年8月1日
第8天2020年8月2日
第9天2020年8月3日
第10天2020年8月4日
第11天2020年8月5日
第12天2020年8月6日
第13天2020年8月7日
第14天2020年8月8日
第15天2020年8月9日
第16天2020年8月10日
第17天2020年8月11日
第18天2020年8月12日
第19天2020年8月13日
第20天2020年8月14日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第1天2020年8月15日
第2天2020年8月16日
第3天2020年8月17日
第4天2020年8月18日
第5天2020年8月19日
第6天2020年8月20日
第7天2020年8月21日
第8天2020年8月22日
第9天2020年8月23日
第10天2020年8月24日
三伏天出现的具体原因
三伏天的出现是有着科学依据的,需要站在地理学的角度来解析。2020年入伏之后太阳强烈,地表每天都要吸收很多的热量,且散发得很少。热量逐渐聚集,等到三伏天时地面热量将达到顶峰,气温也是最高的。同时,在三伏天副热带高压会不断加强,天气晴朗无云,下雨的情况也特别少,这也使得天气更热。
2020年“三伏天”健康养生注意事项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温度最高的阶段,对于人体的健康状态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事项要特别注意,不然的话也容易对个人的健康造成疾病困扰。所以,在2020年三伏天期间,需要在健康养生方面注意哪些事项,更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1. 注意防晒,预防高温中暑
三伏天一年中气温最高温高湿的时候,气温增高,持续的闷热会使人体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轻则易高热、头晕、恶心、口干、抽筋等,重则还会引起呼吸衰竭、晕厥、休克等中暑现象,所以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防晒、防暑工作。
1)对于体质弱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气温变化,以免复发疾病。还有就是老人和小孩,老人的话各项身体机能都相对减退了,抗热能力远不如年轻人,也容易天气受影响健康,而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要比成人弱,对三伏天的湿热通常很难适应,容易引起发热发烧,所以都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在外面逗留。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最好不要在烈日下暴晒,出门记得要做好防晒准备,比如遮阳伞、戴遮阳帽等等,出门尽量穿长袖,身上最好也涂抹防晒霜,以免晒伤皮肤。
2)还有需要在外作业的工人,尽量早出门、早收工,避开在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工作,建立减少露天作业时间,可以在进行午睡以充足精神和体力。在外工作的时候不宜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可以戴防晒帽、穿好防晒服,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以做应急之用。
3)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以免受凉感冒。现在人们都习惯使用空调降温,这样降温快,但是长久在室内吹空调也容易出现头疼、咳嗽等感冒症状,所以夏季开空调温度不宜太低,与室外的温差最好以不超过5度。也可以开窗通风,空气流通也利于散热。
2. 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在数九寒天还是酷暑六月,都应坚持运动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四时、适寒暑”,保证身体健康。在三伏天,人们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锻炼,因为夏天体内容易积累热毒,容易造成身体不适,所以适当出汗的话可以帮助排解体内热量和毒素,帮助调节体温,还能提高免疫力,免受疾病困扰。
不过,在夏天锻炼也要注意“量”和“度”,不提倡快跑和爬山等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动静相兼,刚柔相济的运动,既能达到运动的效果,也能帮助缓和夏日躁动的心绪,平心静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特别有利。
3. 多喝水有益健康
夏季气温炎热,人体体温也会略微偏高,所以在夏天人们排汗量也会加大,其实夏天排汗散热是有益人体健康的,汗液能够带走热量和一些对人体不好的微量元素,帮助平衡体温,提高免疫力等等,但是排汗后要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不然的话,流失的水分得不到补充,也会造成人容易口干舌燥、疲劳嗜睡、影响个人的精神和体能状态,所以平时还是要养成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运动后可以应适当喝一些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对恢复体力更有效果。
4. 保证睡眠充足,提升精神状态
俗话说:“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天气最热的三伏天,天气炎热,暑气重,人们受气温的影响特别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特别是在南方多雨地区,湿热交替,人们特别容易受“暑湿”困扰,出现神疲倦怠、肢体困重、胸闷腹胀、食欲欠佳等状况,影响个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所以,为了保证有个良好的健康状态,在三伏天特别要注意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平时最好不要熬夜,保证良好规律的作息时间。在中午可以适当午睡,可以帮助大脑休息,消除困乏,午睡时间最好在3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醒来后容易更加困倦,还会影响夜间睡眠,容易导致夜间失眠。
5. 修养身心,保持身心愉悦
除了保证睡眠,个人也要学会调节好心情。在夏天人受天气影响易燥易怒,情绪容易有起伏,所以尽量让自己接触一些轻松愉快的事物,比如可以偶尔去旅行,参加朋友聚会等等。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学会调整,可以多看看书、听听音乐,做一些能够令心情平和事情,既能够提升技能,也能充实内心,恬静养神,保持身心愉悦。
另外,家居环境也应以清凉通风为主,夏天室内要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如果有凉风徐徐进入家居,也能赶走夏日暑热,更舒适宜居。还有,家居居室也尽量布置得清新一点,家具的摆设不宜过多过乱,最好整齐有序地摆放,风格可以偏向简约、自然,适当用一些鲜花或小摆件等装饰一下家居氛围,也能令生活更添趣味。
6. 注意饮食,以清补为宜
要想保证健康,在饮食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日暑热,食物选择应以养心健脾,解暑化湿为宜。宜苦、辛、酸、咸、少甜,更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还能改善胃口,理气健脾,所以在夏天饮食以蔬菜、水果为主,辅以肉食,适当补充营养,循序渐进,最好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1)多吃蔬菜。蔬菜可以选择多吃:黄瓜、苦瓜、南瓜、瓠瓜、冬瓜、角瓜等瓜类蔬菜,还有番茄、山药、莲藕、茄子、芥蓝、芹菜、菠菜、芦笋、大蒜、生姜等;肉类的话可以补充蛋白,以鱼类、瘦肉、鸡蛋为主,还有奶和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物品也可以多食用,可以帮助补充人体蛋白质。
2)多吃水果。因为夏季人体汗液分泌旺盛,水分流失会散失较多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B2,可以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但是水果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可以选择一些开胃健脾的性甘平的时令水果,比如:山楂、山竹、青梅、枇杷、西瓜、哈密瓜、葡萄、雪梨、李子、椰子、苹果、猕猴桃等;
3)注意饮食卫生。因为在夏季气温升高,利于细菌和病菌的繁殖,所以,一般隔夜、隔餐的食物都尽量不要在食用,餐具的食用也要有杀菌消毒,以免病菌附着在上面,对家人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
4)不宜饮酒。喜欢饮酒的朋友在夏天还是要克制一下,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若大量饮酒,更会助热生湿,于健康无益,还容易引发旧疾,危及健康。
5)不宜暴饮暴食。夏天本就容易出现饮食不振的情况,特别一些脾胃不和的人还会出现“苦夏”,所以在食物上以开胃健脾为主,要注意夏天饮食不宜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尤其本来有肠胃疾病的朋友如果不注意的话,更容易频频引发肠胃不适,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注意。
一年中最热在三伏天,而三伏天中最热是中伏时期,为什么说中伏是最热的呢?到底中伏什么意思啊?中伏的热和日照及副热带高压有关,这个时候日照时间长,而且副高影响云系稀疏,阳光照射猛烈,即非常炎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伏天中伏的含义解释。
中伏什么意思啊 三伏天中伏的含义解释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关于三伏天的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内容已经很完整得说出了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但也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三伏天一般有40天,而这40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难熬的日子。不过,三伏天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热到顶峰,而是越来越热,通常在中伏时期达到最高峰。那么,三伏天的中伏最热吗?也有人觉得末伏比较热,你觉得中伏最热还是末伏最热呢?我们一起了解这两伏的气温情况。
中伏最热吗 中伏最热还是末伏最热
民间有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那么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呢?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三伏天气候特点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伏具体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每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今年的三伏天共有30天,7月18日~7月27日为头伏10天;7月28日~8月6日为中伏10天;8月7日~8月16日为末伏。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一般三伏天一共有40天,而这40天按照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划分,其中中伏天数最多,即为20天,也是最热的时期,其他两伏分别为10天。不过,不管是不是中伏,只要进入伏天,气候都会非常炎热,所以做好防暑的准备。那么,2020年什么时候入伏呢?2020年初伏中伏末伏日期分别什么时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2020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2020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2020年初伏中伏末伏日期
2020年初伏时间: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共10天。
2020年中伏时间: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共20天。
2020年末伏时间: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共10天。
对应三伏贴时间:
2020年初伏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2020年中伏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2020年末伏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关于三伏天的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