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二十三

2020/4/1 16:11:46
万年历日历:二十三知识
二十三知识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腊月二十三有祭灶吃灶糖的习俗,祭灶是祭灶王爷,而灶王爷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所以祭灶的习俗肯定有一段奇幻色彩的传说,那么腊月二十三的传说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带来的关于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传说故事,大家快点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关于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传说故事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一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二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腊月二十三的禁忌有哪些

每到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全家人的善恶、功过的日子。故有不少忌讳,以冀望灶君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1、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2、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3、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4、每到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全家人的善恶、功过的日子,故忌讳打、骂,更怕做坏事。


腊月二十三小年习俗

小年习俗有哪些?今天我们的主题主要围绕腊月二十三小年习俗而展开,在不同地区小年习俗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小年的习俗主要有祭灶王,杀年猪,扫房子。祭灶的时间南北略有不同,有的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在腊月二十四,但是祭灶王大家都是相同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习俗 小年习俗有哪些

祭灶王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汉族民间称灶王爷。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

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二十三,把猪杀

俗语说:“二十三,把猪杀”。这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并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将此举动称之为“杀年猪”。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过年和杀年猪吃肉的心情。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排骨、后锹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前不能动刀的习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到用时拿出来 “缓”(解冻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食用,则民间视为“过年”的整个正月里,都应“不断肉吃”。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小年是什么时候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

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布依族把六月六称为“过小年”,又称“敬盘古”。相传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盘古”。他喜种稻子,和海龙王的女儿结为相亲相爱的夫妻,生了个儿子名横。盘古死在六月六日。为了纪念他发明的水稻种植技术,祈愿五谷丰登,人们要在这天“敬盘古”。这天人们要吃播米饭,喝擂米酒。播米饭用植物叶子浸染为五种颜色,象征五谷丰收。’有的人还屠宰猪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镶灾祈福,预祝农田丰收。


腊月二十三出生什么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生很大程度上是上天注定的,虽然这话有些玄,但有时候就是给人这样神秘的感觉。因此研究一个人什么时候出生就成了算命的一种常见手段。那么腊月二十三出生什么命呢?很多朋友对此都很感兴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腊月二十三出生好不好的相关解释。

腊月二十三出生什么命 腊月二十三出生好不好

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个性多变,连带会使自身运势受到影响,会有吉凶交互增减的现象出现。但如果能专注于事业,小心谨慎行事,还是能够在晚年迎来福运,整体还是属于平安福寿的命局。

此月生人,前年四月受胎,立春节后出生。为人忠厚,富有侠义心,仁德待人,同情心深,牺牲自己,成人之美。但带有神经质。利官近贵,可富贵增荣。然大事小成,凡事仔细,若不失机,能招四方之财。幼年平常,中年运开,晚年荣富。无刑克之命。有诗为证,诗日:相貌端正前缘,早年衣禄自安然。贵人接引鸿运路,夫妇团圆过百年。

女子腊月二十三出生是什么命

此日出生的人,夫妻关系和睦,不能偕老,子息克乏,须修身布德,初年多乖,三十有庆,受人提拔,四十盛运,左作右中,环境良好,荣华之命。

农历二十三生人,如果已经结婚,应该注意夫妻虽然感情和睦,恩爱甜蜜,但是却难以共同生活到老。农历出生的人,子女运比较薄弱,和子女缘分淡薄,难有子女或者子女少,略有缺乏子女的现象。所以出生在农历初三的人,平日里应该修身养性,涵养德性,修身修德,以累积自身的福份,改善自己的子女运势。

农历二十三生人,往往早年多有磨难。到了二十岁以后能受到先人的余泽,而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之后,往往运势通达,达到了最高点,此时不仅事业发展相当顺利,家庭生活也是富足无忧,呈现出荣华兴盛的景象。男命主家运昌盛,而女命则不太好,容易刑夫克子,有婚变之危,终身应布德施恩,可望祈福。

农历正月二十三生人,智慧聪明,有才华,气质高雅,重精神和物质之均衡发展。为人温和,通情达理,不与人争,思想脱俗,对精神生活追求很有目标。感情强,爱好文艺歌舞,凡事能预先为长远打算。亦主有口福,善烹调。

男子腊月二十三出生是什么命

农历二十三生人,往往早年多有磨难。到了二十岁以后能受到先人的余泽,而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之后,往往运势通达,达到了最高点,此时不仅事业发展相当顺利,家庭生活也是富足无忧,呈现出荣华兴盛的景象。男命主家运昌盛,

农历腊月生人,为人心直口快,兄弟难靠。事业出外风光好,衣禄有足余。其人广交朋友,爱管闲事;抱负甚大,志气恢宏,但心贪易遭失败,一生初限有福,中年辛劳,晚景大吉。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中国人过年过节当然少不了吃吃喝喝的,尤其是在年底我们迎来小年,这是过年的重要习俗,那么过小年要吃什么呢?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在不同地区吃什么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吃饺子是为了给灶王爷送行,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腊月二十三吃什么的相关介绍吧!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过小年要吃什么

1、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山东半岛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山东鲁西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关东地区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5、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晋东南地区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8、晋西北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9、广西武宣吃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10、恭城瑶族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11、南宁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12、靖安吃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吗

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一直搞不清楚小年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些人家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有些人家在腊月二十三,还有的在正月初五,或者是在正月十五过小年的也有。那么北方小年是什么时候?根据民俗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吗 北方小年是什么时候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则称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在宋朝时候,祭灶的小年还是在腊月二十四,那么为何会变成腊月二十三呢?其实这个要归因于有样学样,清朝康熙后期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继位的雍正帝为了节省开支,于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在坤宁宫祀神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过小年节日习俗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

在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那么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呢?同在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在这天会祭灶,收拾房间打扫屋子,将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准备过年。还有些地方小年很特别,习俗也很独特。下面就来看看小年民俗有哪些的详细介绍吧!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么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的主要民俗就是祭灶。祭灶就是祭祀灶神,并送灶神上天。

因祭灶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小年也称“小年夜”。祭灶前,凡是生火做饭有炉灶的人家都要请灶神。将灶神请回家后,一般贴于厨房锅灶上方,或是置于神盒内,或是直接贴在墙上,目的是揭开锅就能让灶王爷看到锅里的东西。让其品尝民间百味,了解百姓疾苦。

祭灶时,需要一些供品,各地的供品又各不相同,一般有灶糖、水饺、粉团、枣山摸等几种。

灶糖,又称“搪瓜”,因其多做成团形,像瓜形,中空,故得名。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也有用江米磨粉加怡糖制作的。灶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所以有的地方又称为“胶牙搪’。用u搪祀灶,俗信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他上天后无法说人的坏话;又因其味甜,俗信灶神吃搪后嘴变甜,就会多说好话。在北京,因为灶糖是按照关东的传统制法做成,故得名“关东搪”。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在上海、江苏,灶搪的形状呈元宝形,也称“糖元宝”。此外,还有做成革养、葫芦以及一些小动物等形状的。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此时要做好辞旧迎新年的准备,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避遏;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凑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儿童盼望热闹过年的心理。

做面花

在山东小年到来,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六月六

布依族把六月六称为“过小年”,又称“敬盘古”。相传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盘古”。他喜种稻子,和海龙王的女儿结为相亲相爱的夫妻,生了个儿子名横。盘古死在六月六日。为了纪念他发明的水稻种植技术,祈愿五谷丰登,人们要在这天“敬盘古”。这天人们要吃播米饭,喝擂米酒。播米饭用植物叶子浸染为五种颜色,象征五谷丰收。’有的人还屠宰猪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镶灾祈福,预祝农田丰收。

因布依族所居地区不同,各地对节日的称谓、过节的内容也不尽一致。龙里、贵定一带称为虫王节,内容是祭虫王;望漠、册享一带称龙王节,内容是祭龙王;贞丰、水城一带视之为农祭节日;平塘、惠水一带称天王节;长顺及惠水部分地区称歌节;紫云县一带称赶六月桥、六月场,视此节为唱歌玩乐的日子。

小年除夕夜

仡佬族“过小年”即腊月三十的除夕,仡佬语称“打哲司”。备好酒肉,先以丰盛美餐敬祖。敬祖酒宴须八样以上的菜肴和八碗饭,敬祖主食不用粘米饭而只用糯米饭和糯米把,因为仡佬族祖先最初只种糯米。糯米把的摆设亦甚讲究。摆布寨仡佬族过小年摆糯米把的形式,李姓、张姓分别用13个、10个大小不同的糯米把重叠成宝塔形。传说这把的数目是远古祖先死后弟兄分家时得的财物数目的体现,老大老二老三各分得的牛、羊、猪的遗产不同而祭献糯米把的大小数量不同。叠成宝塔形来自传说清王朝派兵镇压仡佬族人民,仡佬族人民往西逃到南盘江的八达河,祖宗保佑,江水断流,仡佬族的人们过了河,幸免于难。于是,每逢过小年叠糯米把象征桥墩来纪念祖宗。黔西一带仡佬族在糯米把上插豆叶,以纪念其先民开荒辟地插草。过小年敬祖摆宴还有一特点是摆匙不摆筷。这是源于时代仡佬族最早的老祖公不用筷,只用瓢,因而现在敬祖宴桌上不摆筷而摆长柄小木瓢,又称“马匙”,这样,祖宗才能得到享用。祖宗受用之后,才能达到“保佑全家安康、吉祥如意、粮食满仓、人畜兴旺”的目的。敬完祖宗协再将桌上祭祖宗的各种食物倒回锅中,全家人才团聚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