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二月初二这天有很多的传说,也有很多的习俗,人们根据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来庆祝龙抬头节。那么龙抬头的传说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有神话故事也有民间流传的关于名人的小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 龙抬头的传说有哪些
二月二龙抬头:金豆开花的传说
据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龙王听到民间人民的哭声,看到许多人饿死的情景,十分悲痛。为了拯救黎民百姓,龙王便违抗旨意,私自降雨。玉帝得知后,把龙王打下凡来,压在一座大山下,除非金豆开花,不得重登灵霄宝殿。人们为了报答龙王的救命之恩,到处寻找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金豆花。玉帝看到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民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每到二月二这天,民间便形成了吃爆玉米花的习俗了。
二月二龙抬头:围门的传说
传说朱洪武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到山西洪洞县讨饭,这个地方就是祖宗居住处,后来发大水,迁民到淮阳来了。朱洪武讨饭三天三夜,一口饭也没有要到,他恨透了这儿的入,觉得这儿的人坏极了。直到当了皇帝还对这方人耿耿于怀呢,必欲杀掉而后快。有一天,他决定要杀这方人了,但又感到过去这么多年了,不知这方的人变好了没有,于是,他装 扮成一位农夫,到这儿来私访。一天,他见到一位妇女,抱着个大点儿的孩子,扯着个小点儿的孩子,这孩子边走边哭,累得满头大汗,哭得嗓子都有些沙哑了,走路也越来越艰难。可这位妇女一边拉他走,还一边数落他,毫无抱他的意思。
朱洪武看了很奇怪,便走向前去问。谁知这妇女是抱着孩子的继母,拉着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她待别人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这使朱洪武很受感动。他想,这一方不是也有好人吗?于是,他给这妇女说,到二月二,你家要用草木灰围门,以免灾祸。
这位妇女到家后把这件事给亲戚邻居说了,都照着办了,也都免除了杀身之祸。从此以后,二月二围门便成了民俗。后来,又把围门发展到了围囤,意为新一年达到“大囤尖,小囤流”的程度。
二月剃龙头的传说
北京等北方地区将二月初二理发称为“剃龙头”。这些地方流传一种习俗,正月不能理发,否则会给舅舅带来致命的灾祸。有俗谚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人们纷纷赶在“龙抬头”这天理发,相信这样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习俗,直到今天,每年的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之所以选择这天剃头。
一方面民俗日“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长长了;另一方面是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又是龙抬头日,这天剃头、理发能带来一年的好运。内蒙古归绥、河南僵师都将此日剃头称作“剃龙头”。
正月剃头死舅舅为什么
在冀鲁一带,广为流传着一种俗信:正月不剃头。乡老传言,谁人剃头,谁就将死舅舅。现代的年轻人大多不信这一套了。但是,老人们却振振有词。在某些地区的某些人中,这一俗信还在父辈的监督下传承着。
其实,正月不剃头与死舅舅毫无关系,那是一道“剃发令”带来的。
甲申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一个让时间老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
翌年六月十五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十日;外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罪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他们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令下,有的地方官为表示效忠,把期限缩短到三天,甚或一天。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誓死捍卫头上发。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就是其中之一。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风俗>云:
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日“思旧”。相沿既旧,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想了解更多龙抬头的节日信息,请点击》》》》二月二龙抬头
每个节气都有其由来,而由来总是和一些故事有关,虽然这些故事具有神话色彩,但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至今。那么,有关芒种的故事由来有哪些呢?芒种的相关风俗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芒种的民间传说。
芒种的故事 关于芒种的民间传说
故事一: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母亲老得头发都白了,也不能干重活。芒种很孝顺,又勤劳,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有一次他母亲想吃鲜鱼,正是十冬腊月天气,芒种就将冰凌砸开,然后打捞鲜鱼让母亲吃。
离芒种家不远的山神庙下住着聪明伶俐俊俏的荞麦姑娘,由于她相貌十分出众,心灵手巧,几家财主都企图抢霸她为妻。荞麦姑娘经常到池塘边洗衣担水,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她就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慢慢地,他们相爱了,并结了婚。
他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干旱,所以播种五谷就难以有好的收成。有一年大旱,秋后地净场光,家里只收了点蔬菜,这怎么能熬过漫长的隆冬岁月啊!
芒种就决定把全家心爱的小马驹牵到集镇上去卖,好换些粮食过冬。妻子给芒种换上可体的新衣新鞋,打整一番,临走时又嘱咐,可千万早些还家。
当芒种牵小马驹的缰绳时,小马驹眼角滚出了泪珠。芒种心里很难过,但为了生活,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掉了眼泪。
直到掌灯时分,芒种才赶集回来了,妻子笑嘻嘻地给他盛来了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开口急忙询问马驹卖了多少钱。憨厚直心肠的芒种说:“人家买马驹的老板给我留下了他的姓名和地名,等几天再付钱”。
接着他就叙述老板的地址和名字:“我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兄弟居官在京城。”母亲听了皱起眉头焦急地说:“你这个傻孩子呀,百八十里哪儿有这个村名,这样的人名啊,你可上当受骗啦”。
芒种发了愣,后悔莫及,心焦如火。聪明伶俐贤惠的妻子,厨手摸了摸头上绣着粉紫色花办的头巾,嫣红的嘴唇微微颤动,眼珠子传神似的,她亲呢地轻拍一下丈夫的肩膀,噗哧地笑了。
母子俩欣喜地揩着眼泪,凝望着荞麦姑娘:“莫非你有什么好主意?”荞麦姑娘说:“东北风吹来阵阵寒,是个韩字,冰凌宫是条来路源,是个露字,这个买马驹的人就叫韩露。花木凋零寨没有花开了,这个村子就叫落花村。”
母亲听了高兴地说:“好好好,落花村就在后山,离这一百挂零里路,落花村有姓韩的,快快快,找他要帐去。”
芒种日夜趱行百里路程,翻山越岭,逢人询问,果然找到了落花村,又找到了这个买马的老板。韩露是个五十多岁胡子拉茬的老头子,他放下手中的酒胡芦,又惊奇又高兴,瓮声瓮气地对芒种说:“小伙子呀,谁告诉你我的名字和我家住的村名呀。”芒种照直地说了。
当韩露知道是芒种的妻子时,他暗自惊喜:“她难逃出我的手心。”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美貌女子找到啦!他眯缝着象刀割的眼睛,用手挠了挠光溜溜的夜壶脑袋,得意忘形,如获什么宝贝似的。
韩露甜言蜜语地对芒种说:“你若能领我见到你的妻子,我就付你马价……芒种无奈,只好依了他,把韩露领回家来。
荞麦姑娘相貌确实出众,绯红的嘴唇,俊俏的脸庞。韩露见了,一心要霸占荞麦姑娘为妻。
韩露有土地百顷,钱财万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依仗兄弟白露在京城里居官,便胡作非为,任意抢霸民女。八月初六这天,他带领十几名家丁,骑马直奔芒种家,前来抢亲。
再说荞麦姑娘,她思前想后,恨透了这人面兽心的韩露,决心不受他的污辱。她嘱咐丈夫要好好侍奉和孝敬母亲。
芒种牢记妻子的嘱咐,少说话,慢开口,一切躲着寒风走。他心里想着妻子不久还会回来……韩露来抢亲,得知荞麦姑娘逃走,命令人马向深山密林里搜查。这天清晨漫山遍野起了茫茫大雾,四处看不到荞麦姑娘钧身影。
韩露心急似火,暴跳如雷,大骂老天不该起这场迷人眼目的大雾,他横冲直闯,扬鞭催马,不一会儿,马落坡跌在池塘里,韩露被水淹死了。
第二天在蒜头崖下找到了荞麦姑娘的尸体,手里还攥有遗书一封:“隋投意合结夫妻,恩爱美满两相依,可恨霸道心不善,逼得夫妻两分离。待到来生再相见,银花如雪开满地……”
芒种母子二人看了遗书,哭了三天三夜。芒种给妻子荠麦姑娘穿上素日里她珍爱韵柳黄绿的布衫和紫绿色的罗裙,发髻上又扎上粉白色的花朵,在这岭下灼向阳洼里埋葬了她,筑了一个高大的坟丘。
第二年夏天三伏天里,突然一群娃娃们高兴地喊起来:“荞麦姑娘回来啦!芥麦姑娘回来啦!”芒种急忙到坟头去看,唉呀!美极啦,绿绿的叶儿,紫红的根儿,粉白花儿,枝干窈窕,几天之后又结了饱实实黑莹莹的三角形粒籽。
芒种高高兴兴地把粒籽收藏起来,来年雨水晚,漫田遍野种上它,秋来好一场大丰收啊!寒露节令到来,刮起了一场寒风,孩子们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唱着:“唉哟哟呀,寒露风啊,透心凉啊,真霸道啊,好混账啊,你别吹啦!荞麦收啦!早上场啦!”
从那时候起,这芒种和荞麦姑娘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故事二:
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三“仲夏之月”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因为芒种节交近农历五月间,故又称“芒种五月节”。《金瓶梅》第五十二回:“吴月娘因交金莲:‘你看看历头,几时是壬子日?’金莲看了说道:‘二十三是壬子日,交芒种五月节。’”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想了解更多有关芒种节气的知识,请关注》》》》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专题
我国传统节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而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由来记载,有个别节气还有相关的起源故事。那么,二十四节气芒种的由来是什么呢?关于芒种的由来传说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芒种简短来历民间传说100字进行了解。
二十四节气芒种的由来 芒种简短来历民间传说100字
传说一:鹏始鸣
传说周宣王时,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馋言,误杀前妻留下的爱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长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
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凉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动认为这只鸟是他的儿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话刚讲完,这只鸟果真就飞过来停在马车上,于是尹吉甫就载着这只鸟回家。
到家以后,鸟又停在井上对屋哀鸣,而尹吉甫假装要射鸟,拿起弓箭就将继室射杀了,以安慰伯奇。虽然故事近乎神话,但伯劳鸟名却由“伯奇劳乎”一语而得。由此可见,芒种二候鹏始鸣是由于人们将所熟知的伯劳鸟作为记录节气的特征。
传说二:送花神
《金瓶梅》第五十二回:“吴月娘因交金莲:‘你看看历头,几时是壬子日?’金莲看了说道:‘二十三是壬子日,交芒种五月节。”,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如何为花神饯行呢?现代人已经少有人知了,但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却给我们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旎族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此段话中的“干旄旌幢”须解释一下:干,盾牌也;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耗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另有五彩折羽装饰,幢之形似伞。从中可看出,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富丽场面。
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不禁顾影自怜,感慨良多、便有葬花之举,还吟出一首令人心碎的葬花词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性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大观园中的女孩儿们为花神饯行,首先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忌衣冠不整;其次是为花神准备好上路的交通工具(“轿马”),以及庄严而堂皇的仪仗(“干旄旌幢”),忌礼仪不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和重视,很值得现代人深思。
传说三:荞麦姑娘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母亲老得头发都白了,也不能干重活。芒种很孝顺,又勤劳,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有一次他母亲想吃鲜鱼,正是十冬腊月天气,芒种就将冰凌砸开,然后打捞鲜鱼让母亲吃。
离芒种家不远的山神庙下住着聪明伶俐俊俏的荞麦姑娘,由于她相貌十分出众,心灵手巧,几家财主都企图抢霸她为妻。荞麦姑娘经常到池塘边洗衣担水,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她就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慢慢地,他们相爱了,并结了婚。
他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干旱,所以播种五谷就难以有好的收成。有一年大旱,秋后地净场光,家里只收了点蔬菜,这怎么能熬过漫长的隆冬岁月啊!
芒种就决定把全家心爱的小马驹牵到集镇上去卖,好换些粮食过冬。妻子给芒种换上可体的新衣新鞋,打整一番,临走时又嘱咐,可千万早些还家。
当芒种牵小马驹的缰绳时,小马驹眼角滚出了泪珠。芒种心里很难过,但为了生活,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掉了眼泪。
直到掌灯时分,芒种才赶集回来了,妻子笑嘻嘻地给他盛来了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开口急忙询问马驹卖了多少钱。憨厚直心肠的芒种说:“人家买马驹的老板给我留下了他的姓名和地名,等几天再付钱”。
接着他就叙述老板的地址和名字:“我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兄弟居官在京城。”母亲听了皱起眉头焦急地说:“你这个傻孩子呀,百八十里哪儿有这个村名,这样的人名啊,你可上当受骗啦”。
芒种发了愣,后悔莫及,心焦如火。聪明伶俐贤惠的妻子,厨手摸了摸头上绣着粉紫色花办的头巾,嫣红的嘴唇微微颤动,眼珠子传神似的,她亲呢地轻拍一下丈夫的肩膀,噗哧地笑了。
母子俩欣喜地揩着眼泪,凝望着荞麦姑娘:“莫非你有什么好主意?”荞麦姑娘说:“东北风吹来阵阵寒,是个韩字,冰凌宫是条来路源,是个露字,这个买马驹的人就叫韩露。花木凋零寨没有花开了,这个村子就叫落花村。”
母亲听了高兴地说:“好好好,落花村就在后山,离这一百挂零里路,落花村有姓韩的,快快快,找他要帐去。”
芒种日夜趱行百里路程,翻山越岭,逢人询问,果然找到了落花村,又找到了这个买马的老板。韩露是个五十多岁胡子拉茬的老头子,他放下手中的酒胡芦,又惊奇又高兴,瓮声瓮气地对芒种说:“小伙子呀,谁告诉你我的名字和我家住的村名呀。”芒种照直地说了。
当韩露知道是芒种的妻子时,他暗自惊喜:“她难逃出我的手心。”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美貌女子找到啦!他眯缝着象刀割的眼睛,用手挠了挠光溜溜的夜壶脑袋,得意忘形,如获什么宝贝似的。
韩露甜言蜜语地对芒种说:“你若能领我见到你的妻子,我就付你马价……芒种无奈,只好依了他,把韩露领回家来。
荞麦姑娘相貌确实出众,绯红的嘴唇,俊俏的脸庞。韩露见了,一心要霸占荞麦姑娘为妻。
韩露有土地百顷,钱财万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依仗兄弟白露在京城里居官,便胡作非为,任意抢霸民女。八月初六这天,他带领十几名家丁,骑马直奔芒种家,前来抢亲。
再说荞麦姑娘,她思前想后,恨透了这人面兽心的韩露,决心不受他的污辱。她嘱咐丈夫要好好侍奉和孝敬母亲。
芒种牢记妻子的嘱咐,少说话,慢开口,一切躲着寒风走。他心里想着妻子不久还会回来……韩露来抢亲,得知荞麦姑娘逃走,命令人马向深山密林里搜查。这天清晨漫山遍野起了茫茫大雾,四处看不到荞麦姑娘钧身影。
韩露心急似火,暴跳如雷,大骂老天不该起这场迷人眼目的大雾,他横冲直闯,扬鞭催马,不一会儿,马落坡跌在池塘里,韩露被水淹死了。
第二天在蒜头崖下找到了荞麦姑娘的尸体,手里还攥有遗书一封:“隋投意合结夫妻,恩爱美满两相依,可恨霸道心不善,逼得夫妻两分离。待到来生再相见,银花如雪开满地……”
芒种母子二人看了遗书,哭了三天三夜。芒种给妻子荠麦姑娘穿上素日里她珍爱韵柳黄绿的布衫和紫绿色的罗裙,发髻上又扎上粉白色的花朵,在这岭下灼向阳洼里埋葬了她,筑了一个高大的坟丘。
第二年夏天三伏天里,突然一群娃娃们高兴地喊起来:“荞麦姑娘回来啦!芥麦姑娘回来啦!”芒种急忙到坟头去看,唉呀!美极啦,绿绿的叶儿,紫红的根儿,粉白花儿,枝干窈窕,几天之后又结了饱实实黑莹莹的三角形粒籽。
芒种高高兴兴地把粒籽收藏起来,来年雨水晚,漫田遍野种上它,秋来好一场大丰收啊!寒露节令到来,刮起了一场寒风,孩子们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唱着:“唉哟哟呀,寒露风啊,透心凉啊,真霸道啊,好混账啊,你别吹啦!荞麦收啦!早上场啦!”
想了解更多有关芒种节气的知识,请关注》》》》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专题
在农历的九月九日这天,我们迎来了重阳节,这个节日虽然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但是曾经重阳节和清明节一样是备受重视的节日,它的起源也是十分的久远,现在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已经逐渐淹没在历史中,只有零星的重阳节的民间传说回忆着从前。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相传重阳节的来历是九月九日黄帝去世之日。在《汲郡家竹书》中说:“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故司空张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黄帝仙去,其臣思恋阁极,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庙而四时祀之。”从而可见黄帝逝世后,以左彻为代表的群臣对他十分怀念、尊崇,多有祭祀之举。从汉宣帝开始,就把九月九作为民间祭祖之日。祭祀黄帝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公祭是清明节举行,而民祭则在重阳节举行。
一年便有春秋两次祭祀。这也是重阳节祭祀先祖习俗的重要源头,也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来历缘由。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还联系着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说的是东汉时代,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易学大师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
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告诉他们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于接近。桓景挥剑斩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幸免于难。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来历解释为:九月九日外出登高,是为了躲避灾难,以后相沿成习,成了重阳节。
重阳风俗
古人在九月九日这一天,都要头插茱萸,手携菊花酒,登山游玩--这就是重阳登高的风俗。
重阳插茱萸之风,在唐朝已很普遍。人们以为重阳这一天,插莱萸可以避难消灾。朱放在《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一诗中云:“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至于储光羲《登戏马台作》中所云:“天开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更把茱萸当作犒赏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重阳节登高可以避难的迷信说法。但是,古人“登高”、“饮菊洒”、“插茱萸”还是有一定的道理。重阳节正是天高气爽的季节,山上野生的果实、药材也都成熟了,人们登高远眺,流连美景,确实很有乐趣。古人在这时集野饮宴,犹如现在的野餐,也是别有风趣的。登山还真是一项很有益处的体育运动呢I用菊花泡成的洒,虽不能延年益寿,但可用来明日,治头昏,降血压等。茱萸固无避邪的神威,却有驱杀蚊虫的功效;入药,可以治遗精、腹痛、吐泻、便泌,消化不良等症。如放在身上,还可以避免蚊虫的叮咬。
旧时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惯,糕上还插一小纸旗,这也许是用“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纸旗代替茱萸吧!
据《西京杂记》载: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侍儿名贾佩兰,在宫中时,每逢“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花)酒”。茱萸又名为“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故人每逢重阳人人佩戴。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应时赏菊,酿制菊花酒,也是应景的饮料,同时也为了延年益寿,利用菊花的药用效果。
据载汉魏时代无论宗室贵族,还是达官商贾,对菊花酒无不喜欢。
重阳节登高习俗也始于西汉,这里还有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传说呢。据说东汉时有一个有名的道士叫费长房,他带了一个徒弟叫桓景。一天,费长房忽然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灾,赶快领着全家人去戴茱萸,跑到高处共饮菊花酒,才能免祸。桓景照样做了,全家人平安过去。但当他回家一看,留在院中的鸡犬猪牛羊全都死了。这个传说明显有着道家的迷信宣传色彩,但登高、饮菊花酒表达了人们盼望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到魏晋隋唐之际,变化不大。如南朝梁人宗擦《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据隋人杜公瞻也说,重阳设宴集会,不知起于何时。然而从汉代至南朝宋相沿不变。从魏晋时起,不仅佩茱萸,还有插茱萸之说。周处《风土记》就记载有:“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尽管魏文帝说重阳是“日月并应,俗嘉其名”的节日,但当时人们不是把这一天视为良辰吉日,而是看成一个令人恐怖的日子。虽不像五月五日那样被视作“恶月”、“恶日”,起码也是一个不太吉利的日子,否则人们为什么登高、带茱萸、饮菊花酒以消灾避难呢?值得深思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就有三十六个九日,何以古人偏偏就重视起九月九日了呢?溯本求源,也与阴阳五行迷信学说有关。重九是一个“阳”字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辟邪气。
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相传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和古时候帝王祭月有关,当然我们最熟悉的中秋节的民间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有玉兔捣药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秋节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和古时候帝王祭月有关。《礼记》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动。后来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渐渐传到民间。形成举国欢庆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说,天子祭拜太阳,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后)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对月的原始宗教崇拜。因为八月十五月亮最圆,适于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节。
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获得王母娘娘所赐两颗仙丹。如若服一颗就会长生不老,两颗就会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与自己的爱妻——美丽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给嫦娥,让她先珍藏起来,以择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剑闯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趁其不备,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马上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来不见爱妻,得知因果,伤心欲绝的他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朦胧中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演化出众多中秋节的习俗。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掌故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现在已经是大雪节气了,很快冬至节气就要和我们见面了,这时候请准备好热腾腾的饺子一碗,传说这天如果不吃饺子耳朵十有八九是保不住了。为啥这样说呢?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可以告诉你答案,我们还有我们冬至的民间传说故事一起分享哦!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 冬至的民间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的民间传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传说未必真实,但是冬至在古代确实是一个大节,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说法。这天,全国放假,不仅私塾先生要放学生的假,东家要放雇工的假,做买卖的闭市三天,连朝廷大臣也要放假。《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乾淳岁时记》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谓之做节。”冬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这天阳气始萌,太阳行至黄经二百七十度,到达最南边,北半球过了这天昼会越来越长,称为“冬至一阳生”。这天,族人要依照先例祭祀祖先,迎阳报本,家族中年幼者要去年长者家里拜谒,甚至伺候长者起居,以表示祝贺阳生。而长者要叮嘱孩子们冬至过后,日渐长夜渐短,正是读书干事业的好时候,不能虚度光阴,天道行健,民生在勤,勤奋好学方能成事。而已嫁做人妇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相传不这样做,娘家家道会因之衰落。
冬至习俗有哪些
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在传统的农历中,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搜索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