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祭祀节日,清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多个传统节日,只有少数几个节日被我们熟知,曾经的寒食节到现在也逐渐没落,现在人们说起寒食节则认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一个节日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下面来看看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一个节日吗
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不是一个节日,它们因为时间接近也被混为一谈。寒食节最初确定在隆冬季节,后来又演变为清明节令期间。由于寒食节的许多活动内容要在清明节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逐渐被清明节替代。
早期寒食节和清明节之间的特殊联系对于清明节有着极大的影响。到唐代时,寒食节与清明节还都是相连的,两者共同构成当时全国性的大节日。到了宋代,节俗重心开始发生倾斜,原本属于寒食节俗的扫墓之俗转移到了清明节的身上,这时清明节的地位就得到了质的提升,一跃成为中国传统的大节日之一,寒食节的节俗也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之中。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寒食节为清明节提供的诸多文化基础,清明节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后来居上,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
首先,寒食节与清明节本属一家
就清明节而言,在唐以前作为八风之一的清明风、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对于清明节的产生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正面积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个更为重要的文化基础,它就是寒食节。原因其实很简单,寒食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以各种打动人心的传说,如有关介子推的传说;加之其奇特的节俗,如禁火、吃冷食等等,这些因素无疑使它能在民间得到更为普遍的传播。清明节因为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寒食节作为依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寒食节的节俗,才能后来居上,成为直到今天仍影响巨大的重要节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寒食节的辉煌历史,清明节就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的影响力。在这里不妨打个比方,清明节就好像是站在了寒食节这样一个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对它的仰望,其实都是拜寒食节这个默默在底下支撑着的巨人所赐。从这个角度上看,清明节的确是有幸与寒食节相伴的节日。
其次,清明节的节日文化源于寒食节的
在唐代,有一种节俗被引进寒食节当中,那就是祭祖扫墓的节俗。当时这一节俗的引入,是唐王朝出于对政治因素的考虑,希望以这种孝道观念,来引导民众尊崇封建教化准则,即以此培养人民忠孝的观念。而这种节俗促使寒食节与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祖先崇拜的思想直接联系在一起。这就为寒食节的节俗文化传播打造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我们后面所要认真分析的那样,清明节的主要节日品格,正是建立在对于寒食节扫墓习俗的继承这一基础上的。清明节的真正的生命力也源于此。
再次,清明节还继承了寒食节的其他节俗
再此列举一些,如郊外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插柳戴柳、斗鸡、拔河等节俗,都是和寒食节俗有着直接关系的。寒食、清明本就是一家,纵观古代任何大的节日,彼此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力的,这些节俗受某时某地影响的特征性很明显。举例来说,插柳戴柳这种节俗的产生就对季节有着明确的要求,试想若是寒冬腊月,柳树尽是枯枝,那又如何插戴?对于以上提到的清明节俗,在后文还会专门进行讲解,在这里先不作赘述。只需明确清明节其实还继承了寒食节的其他节俗就可以了。
今日立冬,大家都说要吃饺子,而我们熟知的吃饺子节日中有一个叫做冬至,立冬冬至听着就很相似,那么冬至和立冬是一个节日吗?立冬冬至又是什么意思啊?立冬和冬至同是二十四节气,也是冬天的节气,不过它们是不一样的,那么立冬冬至有什么区别呢?请看以下的详细介绍吧。
冬至和立冬是一个节日吗
冬至和立冬不是一个节日,不过同属于冬天的节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立冬冬至是什么意思啊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意义: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立冬冬至有什么区别
一、时间不同含义不同
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开始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的减少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二、气候特点不同
立冬气温下降快冷空气临来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冬至南方温度只有6℃至8℃左右,开始“数九”的第一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三、民间习俗不同
立冬补冬:饺子、鸡鸭鱼肉、羊肉炉、姜母鸭
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冬至进补:饺子、赤豆糯米饭、九层糕、冬节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而广东潮汕的则有吃冬节圆的习俗。
就广东人来说,冬至这一天,会全家团聚吃团圆饭,不但做些大鱼大肉的荤菜,还煮些素菜,凑够九碟菜肴,有时还加上生果、烧酒和点心等,用来祭拜祖先。
很多国家的名字比较相似,所以我们经常会把它们弄混。例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很多人觉得它们是同一个国家,那么,到底印度尼西亚属于印度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是一个国家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有什么关系呢?一起来了解。
印度尼西亚属于印度吗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是一个国家吗
印尼和印度尼西亚是同一个国家,印尼是印度尼西亚的简称。印度和印尼是两个国家。
印度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India),简称印度。
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英语:Republic of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Indonesia),印尼就是印度尼西亚的简称。
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
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
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有什么关系?
之所以看起来有关系,是因为它们的中文名字接近,但是中文是用英文名造出来的。印度尼西亚的英文是 Indonesia, 而印度的英文是India。这两个国家的名字中文写起来虽然差不多,但英文名发音其实不一样,印尼的发音更接近于“印多尼兹亚”,而印度的发音则接近于“印地亚”。说白了,翻译引起的歧义。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下南洋”谋生,而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就是下南洋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所以印尼的华人华侨非常多。印尼最有名的“娘惹”就是华人和当地人生的女孩子的名称。当然,印尼的排华也比较严重。印尼现在的总统是维多多(左二),他的女儿(右一)出嫁时,印尼曾经对全国进行电视直播,同时还雇佣了50辆三轮车来接送客人——因为三轮车是印尼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印度是我们的邻邦,位于南亚,首都为新德里,人口仅次于中国。我国人对印度比较熟悉,那是一个盛产美女和宝莱坞歌舞影片的国度,同时还因为经常他们时不时有“高温热死人” 和 “女子因没有嫁妆被夫家打/死”的新闻传出。印度最著名的景点就是泰姬陵。但印度同时也是一个对单身游客自由行比较危险的国度,所以最好不要独自一人去印度自由行,特别是单身女生。
印尼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大概由约一万多个岛屿组成,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号称“千岛之国”。因为岛多,所以这个国家火山多,地震也多。我国游客最熟悉的巴厘岛就是印尼最著名的旅游地。位于巴厘岛的阿贡火山曾经一度喷发,浓烟和火山灰遮天蔽日,使巴厘岛机场不得不关闭了一段时间,影响到了这个地区的旅游业。
如果非要给这两个国家扯上一点关系的话,那就是这俩都曾经是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
我说秋天是一个灿烂的季节,五彩斑斓的光影世界,秋叶也能像花朵一样的绽放,满山红叶似彩霞扑面而来。还有立体声的循环播放,秋风簌簌在林间穿梭星星点点的桥在你心上。这样的季节你喜欢吗?描写刚刚入秋的句子就在这里等你。
描写刚刚入秋的句子 我说秋天是一个灿烂的季节
描写刚刚入秋的句子 我说秋天是一个灿烂的季节
1、走在回程路上,秋风习习,街道两旁的马路上,布满了一地秋落的黄叶,金灿灿的落叶在地面上耀出一种凄美的色彩。微风吹过,无数离枝黄叶纷纷扬扬飘落尘埃,空中弥漫着萧瑟的寒意。我被这凄境感染了,心中掠过淡淡地伤感与苍凉。
2、秋雨,是寂寞的、孤独的,却——又是充满希望的。这时的雨,将落叶掩埋,将惆怅隐藏,带来的是希望与活力。
3、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边,一棵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恩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私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水流去。这秋的私语,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已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水流去。
4、无情的秋雨吹打在窗棂上,溅落了一身的雨滴,看窗外池塘边,碧天的荷花散落一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雨无情,雨打清荷,花落谁家
5、夜雨潇潇,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躺在床上,聆听窗外的雨声,如歌般美妙,如诗般惬意,好似行云流水,又宛似一位娇滴滴的姑娘在窃窃私语。这是秋雨吗?是,它是。但它不再是那令人忧愁的秋雨,而是充满希望的。就像生命一样,有伤心也有快乐。这条路上也许风景凄清,但也许下个转折口,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景色:微雨朦朦,烟云笼罩,小径红稀,芳野绿遍,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6、一年四季,往往在诗人的笔下,秋,是最凄凉不过的了。萧瑟的寒风,随风飘零的落叶,激发了忧伤的情感及澎湃心恬的狂潮。徐志摩笔下所流淌出的秋天私语,惆惆怅怅。昔日的情思,又从心底涌出,昨天的欢愉,今天的回忆,昨天的哀伤,今天的惆怅;昨天的一眸一笑,今天的丝丝苦味……秋天是离别的季节,亦是回忆的季节……
7、一片树叶落在我的脚前,以未尽枯黄的面容,匍匐的姿势,悲哀地完成了流浪的旅途。
8、幽静的树林间,风儿卷枯黄的叶子擦过我的肩头,虽然我已看不见那曾经的脚印,但我还可以听到那树叶发出幽幽的回音,虽然前方目标茫然,但前方依然铺满叶子,我愿与你同行。
9、悠长的小路在寂静的树叶中蔓延,秋风卷着微微泛起红的枫叶轻轻落在树林间,不一样的轨迹,但有一样的宿命,生命的琴弦由自己去弹奏,每一道音符的奏响都要用一生的时间,悠然脚步踏过铺满乡间的小道,蓦然回首,不见那曾经有过的脚印,风儿飒飒轻抚着,飘然的身影且且远…
描写刚刚入秋的句子 我说秋天是一个灿烂的季节
10、院子里,几棵不知名的树,似乎违背了花开的规律,开满了淡红色的花,一簇簇地,在少有绿叶点缀的枝条上毫无顾忌的盛开着,开的那么自信、那么灿烂与张扬,自信地胜过天边的彩霞。秋季赏花更为另一番的惬意,虽没有春天里百花齐艳的争宠,却在万木寂寥的时分暖了枝头,在悲凉的季节里弥漫清香。
11、秋天的气息已划过脸颊,爽朗中夹裹着丝丝凉意,而今年的秋天却无落叶纷飞、清凉萧瑟之感,也许是自然的季节仍未到深秋时分,也许是自己的心景逐已越过落叶纷飞的萧景,恬静地迷恋着硕实金秋的美。
12、秋风瑟瑟,静夜凄凄,残月孤星,黯然伤神。独依窗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揪心的痛,撕扯着一颗孤独的灵魂,斑斑伤痕,无情的剥落。
13、秋并不漫长,故乡的秋总是悄无声息的到来,却是匆匆的流逝,每逢秋季身在家乡的我能感觉得到只是一点冷清、孤寂罢了,大地没有夏日那充满火热的热闹时节,有的只是几棵光秃秃的树干,几片残花碎瓣而已,再加上那条早枯竭的溪流,变算得是一幅荒凉的秋景图吧。
14、秋,独自一人去郊外散步,落叶扬扬洒洒,铺满了小路。“枯藤老树昏鸦”,连那鸟儿也充满了忧愁,周围一片寂静。忽然有一种莫名的伤感索绕心头、魂牵梦绕。蓦然回首间,觉得脸上湿湿的,抬头仰望。噢!是雨!是秋雨!却又觉得这秋雨焉知我心?不免又怅恨万分。
15、但,唯有秋雨,未雨绸缪,怅若久之,缥缈不定,捉摸不透,无时似有时,有时似无时。秋,往往伴随着惆怅、忧愁、寂寥的情感,惹得那秋雨也有几丝哀愁
16、窗外,淅沥沥的下着小雨,秋雨霏霏,秋意萧瑟。让我不由得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感慨,若你我今生无缘,何苦要相识相知。连绵的秋雨仿佛是我的心雨,散落的雨滴,滴答在你的脸颊。我仿佛看到一袭红衫,手扶瑶琴,轻拨着心曲,而我却轻摇折扇赋诗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7、“春花秋月”,虽说中秋佳节月亮最为圆满,象征着团圆与幸福,洒下的依然是遍地的银辉,让人油生点点清愁;秋季也是金收时分,五彩斑斓的色彩仿佛让人置身在一幅巨大的油画世界里,微风中摇晃树叶抖落的碎光,写下了迷人诗意的浪漫。秋季拥有色彩斑斓的浪漫,也拥有金秋成熟之美,而落叶飘零的悲凉却也是人生情绪低落的象征。
18、秋,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他的风韵与华姿,在这个多愁善感但又刻骨铭心的季节里,我们尽情享受着似水的年华。万千思绪顷刻间化成烟雾,留下的只有似曾相识的记忆。
秋天的经典诗词
秋天的经典诗词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说起元宵节小编只有一个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不放假!除此之外都挺好的,尤其是元宵节丰富多彩的故事回味起来也是别有一分风味,总之元宵节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也是一个有内涵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2020元宵节是几月几日?还有元宵节的故事捎上哦!
2020年元宵节是1月8号,星期六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可以追溯到汉文帝期间,距今也就2000多年的历史。相比于哪些动不动就要追溯到上古神话时期的春节、腊八节、中秋节来说还是算年轻的。节日虽然年轻,但是流传下来的故事可不少,吕后之乱、破镜重圆都是与元宵节息息相关的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就是一段历史大戏
相传,吕太后斗赢了戚夫人将儿子刘盈扶上帝位,自己当了太后还不安稳直接将儿子架空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将大权斤数握在自己手里,还大肆任用吕氏一族,排除异己。后来吕氏死了,吕后一族想要谋反,在正月十五这天吕后一族也被灭了,于是当时的汉文帝就在一天庆贺平定吕氏之乱,后来汉武帝就将这天定为了元宵节。
破镜重圆也是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在五代十国的南陈时期,有一个南陈的昌乐公主与驸马徐德言相当的恩爱。在南陈被隋朝攻陷之前,他们将一面铜镜打碎成两半,两个人各执一半作为彼此以后的相见的信物,并且约定以后再元宵节这天在灯市上买镜子传递信号。后来国破公主被杨素收入府中做妾,在第二年的元宵灯市上,曾经的驸马徐德言果然看到有一个老头在卖一个破镜子,但是因为价格高昂没有人买。于是徐德言就在破镜上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后来杨素知道了两人的故事之后决定成人之美,他们夫妻才终于破镜重圆。
中元节鬼节七月半是一个节日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元节有哪些别称。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和清明节和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传说中元节的时候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祭祀鬼魂,不仅祭祖也会举行普度仪式,超度亡魂。
中元节鬼节七月半是一个节日吗 中元节有哪些别称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宫神祗。据说天宫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宫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宫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鬼节七月半是一个节日吗 中元节有哪些别称
古时候经典的鬼故事:荒冢疑案
山东省某县有一个妇人,讲述这件事的人忘记了她的名字。一天傍晚,她从娘家回来,骑着一头黑驴。她的弟弟背着包袱,跟在后面。
路途中经过一座山,妇人想小解,就让她的弟弟牵着驴在山路边等着,自己一个人往树林深处走去。走了一段路,看见一座坟墓,周围有青松围绕,四边有怪石竖立,地方显得幽静偏僻。
妇人在这里小解后整理衣服,忽然发现自己的裤子不见了,找遍四周,没有找到。幸好还有外衣遮蔽身体,匆匆忙忙地骑驴回家。
妇人把这事悄悄告诉了丈夫,丈夫吓得面色如土,急忙说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摆手让妇人别再提这事。妇人不敢说话,始终弄不明白怎么回事。
到了夜里,夫妻二人关上门休息。丈夫很快入睡,鼾声如雷。妇人却心中害怕,睡不着。忽然听到巨大响声,好像大石头落到了床上,床被震动。妇人呼喊丈夫,没有回应。
点上灯烛一看,只见丈夫的胸口上牢牢地插着雪亮的一把匕首。妇人吓得大声哭叫,家里人都跑过来,妇人打开门。众人检查了门窗,没有人进来的痕迹,怀疑丈夫是妇人所杀,就报告了官府。
县令让衙役拘来妇人询问。从丢失裤子开始,妇人就把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县令率领众衙役带着妇人去丢失裤子的地方查看,确有一座坟墓,外部看来,并没有什么异常。
找来墓主询问,墓主说:“有一个女儿夭折,葬在这里快十年了,平常会派人来扫扫墓,其它的事都一无所知。”县令告诉他发生的事情,并要开墓查看,墓主争辩,表示不愿意,在县令的训斥下才勉强同意。
挖开墓,打开棺材,里面竟然没有女尸,却是一个少年和尚,光着上身仰躺在棺材里,下身穿着一条红裤子,正是妇人丢失的那条裤子。
和尚胸口上插着一把锋利匕首,匕首周围的血迹还是湿的,好像刚刺入不久。众人都大惊失色。
对周边寺院查访,都说没有这个和尚,也没有人来提供有关和尚的线索。这件事如此怪异,始终没有合理解释,于是成了疑案。(清李庆辰《醉茶志怪》卷二《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