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节日时间是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的由来
自1996年起,中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艾滋病等。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 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当年3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生第一个安全教育日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安全工作。
在幼儿园中,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先闻一闻、看一看,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如何对孩子安全教育
1、释放孩子的安全本能
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出现害怕等本能反应,从而做出警示,远离危险。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辅助运动,帮助孩子释放安全本能,开启孩子的安全潜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在面对危险情况的时候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远离危险。
2、激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孩子年龄比较小,无法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因而容易在不经意间发生危险。因此,家长要激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能够保护自己,避开危险。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让孩子感受危险行为的后果,让孩子对危险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3、教导安全知识
孩子容易遇到危险,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知识,不知道安全事项,从而容易做出危险举动。因此,家长要教导孩子安全知识,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从而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4,危险演示
孩子很难理解抽象的东西,对于教导的安全常识,并不是可以做到完全理解。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危险演示的方法,让孩子亲身感受,加深孩子对危险的印象,这样孩子就能清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对于一些演示不了的事情,家长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给孩子更为直观的感受,这样更容易让孩子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