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
诸葛亮少时已有超出众人的才能,英杰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汉制,约今1.85米),容貌甚为俊伟,当时的人都十分奇异。诸葛亮为人不贪财,他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死后,也吩咐下葬时挖一个洞,只要棺木能放进去便够,自己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他亦极忠于主君,备受受后世推崇。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做事都亲力亲为,忧公如家,《出师表》中表明心迹,可惜最后令自己食少食烦,病死军中。身为权臣,诸葛亮既不敛财,也不架空君主,为儿子篡位铺路。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诸葛亮拒绝。在治政上更有突出的成绩,早期常为刘备足食足兵。他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详见蜀汉)。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又敢于认错,在第一次北伐时,因误用马谡而失败,后上表自责,自贬降官。而且在发明上亦有灵巧的构想,曾发明损益连弩(诸葛弩、元戎),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至唐代将军李靖亦十分推崇。在第六次兵出祁山伐魏中途,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死后葬于定军山。至今到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城南约20公里的五丈原镇还可以看到诸葛亮当年扎营所修建的豁落城的遗址。
在诸葛亮死后,蜀人十分思念他,纷纷要求为他立庙,朝议认为不合礼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后来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但刘禅亦没有听从。直到263年春天,习隆、向充(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提到的将军向宠的弟弟)上表以周人怀念召伯、越王勾践思念范蠡的故事劝谏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刘禅便下诏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建庙,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魏将钟会伐蜀时也到庙拜祭诸葛亮,命令军士不可在其墓左右伐樵。到后来,多个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中国目前另外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四川成都最为着名,而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黄陵庙、甘肃祁山、陕西城固、岐山、重庆白帝城、云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诸葛亮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事迹在中华民族被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中华名族智慧的最杰出的代表而得以千载被传颂。后有唐代大诗人杜甫作诗《蜀相》赞孔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