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1897年8月15日是什么日子 周拾禄,我国水稻品种鉴定的开创人

1897年8月15日 周拾禄,我国水稻品种鉴定的开创人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周拾禄,我国水稻品种鉴定的开创人

周拾禄,稻作学家。他开创水稻地方品种鉴定,为我国水稻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30年代曾大力促成湘米销粤以应备战需要;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了学术界重视。他克己奉公,笔耕不已,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研做出了贡献。


周拾禄,字再中,1897年8月15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县佛堂镇丹墟村。父亲务农,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二。童年时代,在村里读了一年私塾,12岁时赴金华求学。由于家境困难,不到两年就辍学回家务农。然而周拾禄好学之心不渝,15岁时考入公费杭州初级师范。三年毕业后到离家30余里的东阳县一个山村小学任教。三年后考入公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东南大学农科),1921年毕业,到该校大胜关农业试验场从事水稻试验研究。从此,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水稻科研和教学事业。

促成湘米销粤

1927年,东南大学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周拾禄回校任助教,翌年任江苏省农矿厅技士。时值日本经济崛起,尤以水稻发展迅猛,单产为世界之冠。周拾禄深感自己知识贫乏,便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三年苦学,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33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36年,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技正,主持水稻改良工作。那时广东大米不足,多赖泰国、越南洋米接济,而中日关系已很紧张,政府亟须利用粤汉铁路将剩余湘米运济广东。有人说,泰越之经营米业者,多为华侨,不吃洋米则一部分华侨生计将断绝;也有人认为广东人吃惯洋米,湖米品质较差,不合需要。于是,实业部派周拾禄赴粤调查,洽商湘米销粤问题。周拾禄经过调查发现湘米成分复杂,品质良莠不一,建议实业部提高进口税,减免省税,降低运价,取缔劣米入粤。在湖、粤两省通力合作下,大量湘米入粤,既未见越泰华侨生计困难,也未闻湘米不适合广东需要。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周拾禄又向实业部建议在湖南设立稻米检验所,取缔掺水掺杂,实行稻米分级,奖励好米。1937年,实业部批准周拾禄的建议,成立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任命赵连芳为处长,周拾禄为副处长。该处下设门湘米、赣米、皖米三省稻米检验所,并与农矿、交通、铁路三部签订协议,为湘米销粤、抵制洋米进口作出了贡献。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周拾禄深感“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在当时尤为重要,曾发表《粮食加工与贮藏》、《粮食仓库》和《稻米品质检验》三篇文章,为解决好粮食问题而大声疾呼。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内迁,在后方几省设立工作站,周拾禄被调昆明任中农所云南工作站站长。在任期内,他的足迹踏遍云南境内各地,着重调查云南的水稻品种资源及其分布,研究这些品种资源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积累了许多科学资料。

开创品种鉴定

水稻品种鉴定是1935年周拾禄在全国稻麦改进所任技正时制定的一项整理地方品种的办法。抗战前已在苏、皖、赣、湘等省开始实行;抗战后,又在西南各省实施。这是周拾禄将以前日本在台湾进行水稻品种整理的办法移植到国内并加以补充、完善后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水稻品种优劣混杂,采用最快的办法选优去劣,提高水稻生产的一项措施。他前后进行了7年,对中国水稻品种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著名的中籼品种“帽子头”、“中农4号”就是通过地方品种鉴定选育出来的。这项工作的要点见周拾禄在《正大农学丛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的《水稻品种检定之目的与方法》一文。

粳稻起源新假说

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其起源假说内外学者其说不一。丁颖说由野生稻演化为籼稻,再由籼稻演化为粳稻。国外不少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周拾禄对此则另有说法。他从植物学、考古学、史学和地学等方面经过研究考证,对粳稻的起源得出如下结论:粳稻起源于中国;中国的江淮平原即巢湖流域到太湖流域的淮河、长江下游地区的稆稻、浮稻是原始类型的粳稻。它具长芒、褐壳或黑壳、容易落粒、米质不佳等特点,后经驯化成为栽培粳稻。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麓的稆稻在50—60年代还是稻田自生自灭的杂草,普通存在于稻田之中,近年来因精耕细作而基本灭迹。粳稻种植始于江淮平原,逐渐扩大至全国。这一论点引起水稻研究人士的注意。目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仍在研究之中。

临危受命迎解放

1948年,周拾禄离开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后,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稻作系技正。时值解放战争迫近南京,中农所又一次分散内迁。周拾禄临时受命接受留守任务。在此期间,他组织华兴鼐、傅胜发、蒋德麒、俞履圻、汤玉庚等人保护中农所财产和试验资料。周拾禄对所有留守人员说:“我们留下来就是准备与共产党见面的”。而当时中农所还驻有一个团的国民党军队。在留守人员的努力配合下,中农所完整无缺地回到了人民的手里。南京解放后,中农所改建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周拾禄任副所长。为了重振农业科学事业,他立即向有关领导单位提出要调回事先派驻、疏散到各省的科技人员和仪器设备,后来派驻在湖南和福建的科技人员陆续回到南京,参加华东农科所工作。

三农结合展宏图

周拾禄在担任副所长期间,华东农科所的工作规模、科研水平和各项成就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1954年起,他又兼任江苏省农林厅厅长。这时,他把华东农科所的科学研究和江苏省农林厅的生产领导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派出各种类型工作组下基层蹲点与生产结合开展调查研究。同时,经常与南京农学院联系,请教授专家下乡指导,也派蹲点人员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提高师生的生产观点。


在周拾禄担任农林厅厅长期间,江苏省积极推行耕作制度改革,包括徐淮地区的旱地改水田,里下河地区的“沤田改旱田”,太湖地区的单季稻改双季稻,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籼稻改粳稻”。这些重大改革都是先由华东农科所与各地区农科所派出工作组,深入改制地区,边调查,边试验,边总结,逐步付诸实施的。据统计,全省“旱改水”面积1000万亩,“沤改旱”800万亩,“单改双”1200万亩,“籼改粳”在全省粳稻面积最大时达80%。这些改革促使全省农业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身处逆境笔耕不已

周拾禄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曾任该社南京分社副主委,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他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过第一、第二次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担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全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等。不论担任何种兼职,他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工作。1957年,周拾禄被错划为右派。他身处逆境,并未因此而气馁,曾对人说:“个人得失事小,主要是把事业发展起来,把稻作科学技术搞上去。”他与助手疏仁山一起收集20多种野生稻进行水稻细胞学方面的研究,亲自做杂交,搬盆钵,并以忘我的笔耕来解除胸中的烦闷与痛苦。《稻作研究》和《稻作集论》两大本著作,就是在被划为右派的情况下编写的。这两本书介绍了1951—1960年间日本水稻科技动态,为当时我国水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到六合县定居后,更是抓紧时间著书立说。《稻作科学技术》一书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撰写的。

1973年,他从六合县调回南京,立即向当时负责粮食作物研究室工作的邹江石提出:“我是老而不弱,病而不残,要以有生之年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即晚年把国外数十年的稻作进展编译成中文供后人借鉴;把自己数十年的稻作经验写出来给大家参考。他言必行,行必果,以非凡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稻作科学技术》的撰写。50万字的巨著都是他亲手制表、绘图、誊写。1979年12月,这位把全部生命和精力奉献给农业教育和稻作科学事业整整58年的周拾禄与世长辞了。《稻作科学技术》也成为他的遗著而出版问世。

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1941年夏季,周拾禄任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院长,1947年又兼任该校教务长。他热爱农业教育,一心想把农学院办好。曾写文《梦游新学府》表达其办学的美好前景。他刻意聘请一批知名教授到学校任教,如黄齐望教植物病理,盛彤笙教授兽医,马大浦教林业等,以提高教学质量。他对学生的教育,除通过讲课传授专业知识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农学会”活动,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

他支持学生的爱国活动。1942年上半年,训导长朱希亮怀疑两名学生是共产党员,借故开除其学籍,引起了学潮。周拾禄据理力争并得到校长胡先骕的支持,终于使校方收回成命,并改聘了训导长。1947年下半年,学生提出要自由竞选学生会理事,周拾禄支持学生这一要求,结果16名进步学生当选,三青团、青年军、青年党方面的一些学生则落选。新学生会理事产生后向学校提出了若干改革要求,触怒了校长林一民。林说新理事会是共产党,扬言要采取压制手段,又一次引起了学潮。当时周拾禄坚决站在学生一边和理学院院长熊正理一道极力反对林一民诬陷、压制学生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拥护与爱戴。就这样,校长林一民以暑假要周拾禄去庐山休养的名义,停聘了周拾禄。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有个专案组来南京,要当时被隔离审查的周拾禄写一份某某同志被国民党特务捕获的假证明。面对三日三夜不让睡觉的车轮战和手脚交加的威逼,周拾禄实事求是,不屈服于压力,不诬陷好人,可谓大义凛然,一身正气。

1957年初,农业部准备派一个农业考察团去日本,考虑到周拾禄是留学日本的农业专家,拟请周负责组团前往,那时,正当党内开始整风,省委农工部要他留下帮助党内整风。周拾禄考虑到改进所内工作重要,于是向农业部作了汇报就辞去了日本之行。

周拾禄本来吸烟喝酒,后来都戒了。未戒之前,常有人送烟送酒,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在担任华东农科所副所长和江苏省农林厅厅长时,备有专用小车,但他从不私用。1956年,他的小儿子放寒假,下雪天带行李想乘他的小车回家,周拾禄只同意带行李,叫小儿子步行回家。公私分明,决不含糊。他的道德风范可用八个字概括,即“正直、宽厚、清廉、明理。”

简历

1897年8月15日生于浙江省义乌县。

192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

1922—1927年任东南大学大胜关实验站技士。

1927—1928年任东南大学助教。

1928—1931年任江苏省农矿厅技士。

1931—1933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进修。

1934—1936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6—1941年任实业部全国稻麦改造所技正,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副处长,中央农业实验所云南工作站站长。

1941—1948年任中正大学农学院院长、教务长。

1948—1949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

1949—1957年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农林厅厅长。

1957.1979年任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研究员。

1979年12月28日在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周拾禄.稻作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2周拾禄.稻作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3周拾禄.稻作科学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历史上8月15日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 8月15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978年 李煜逝世,南唐后主
1521年 中美洲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奇蒂特兰被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带领的军队攻陷,阿兹特克帝国灭亡.
1666年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耶稣会传教士
1769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诞辰
1771年 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和诗人司各脱诞生
1878年 中国第一套邮票发行
1897年 周拾禄,我国水稻品种鉴定的开创人
1900年 慈禧将珍妃投于井内
1911年 俄国支持外蒙独立
1913年 陈焕章、梁启超等倡议定孔教为国教
1914年 巴拿马运河开始通航
1915年 蔡锷、梁启超密谋倒袁
1918年 美国与苏俄断交
1920年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发起创办《劳动界》周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
1926年 北伐战争南口战役结束
1934年 陈宰均,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
1936年 黛丽达,意大利女作家,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1871年)
1937年 中国空军与日机频繁搏战
1944年 盟军在法国南部(戛纳市以西)实施登陆
1945年 二战结束
1947年 英国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 朝鲜分裂
1949年 韶山解放
1950年 中国福利会成立
1950年 西藏墨脱发生中国有史以来最大地震
1951年 周恩来重申中国对南沙的主权
1956年 台湾空军少校黄纲存驾机回大陆
1959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对台湾广播
1960年 刚果共和国宣布独立
1962年 雷锋殉职
1971年 巴林宣布独立
1974年 中国与巴西联邦共和国建交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首都巴西利亚
1975年 孟加拉国父穆吉布全家被杀
1985年 日本首相首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1988年 中共中央决定放开绝大部分商品价格
1991年 陕西泾阳出土青铜器
1993年 徐永椿,树木学家,林业教育家
1995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逝世.1983年他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6年 建国以来最大走私毒品案的七名毒枭伏法
1997年 Linux平台上主流的桌面环境GNOME创始人 Miguel de Icaza 通过电子邮件宣布GNOME问世
1998年 奥马汽车炸弹爆炸事件
2001年 龙门石窟等四处古迹被授予世界遗产证书
2004年 中国公安部、外交部联合签署命令,正式发布并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这标志着中国“绿卡”制度正式实施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1897年8月15日 周拾禄,我国水稻品种鉴定的开创人


历史上8月15日是什么日子

8月15日星座

2025年8月15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