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1856年7月9日是什么日子 著名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逝世

1856年7月9日 著名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逝世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著名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逝世


阿伏加德罗

阿伏加德罗(AmeldeoAvogard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1776年8月9日生于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1792年8月9日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学,1796年获法学博士,以后从事律师工作。1800~1805年又专门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尔后主要从事物理学、化学研究。
1811年,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推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目的分子,又称阿伏加德罗定律。
180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1809年任韦尔切利学院自然哲学教授。1811年被选为都灵科学院院士。
阿伏加德罗毕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1811年,他发表了题为《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之比的测定》的论文。他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比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指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单质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组成。文中明确指出:“必须承认,气态物质的体积和组成气态物质的简单分子或复合分子的数目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简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甚至是唯一容许的假设,是相同体积中所有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这样就可以使气体的原子量、分子量以及分子组成的测定与物理上、化学上已获得的定律完全一致。阿伏加德罗的这一假说,后来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
阿伏加德罗还根据他的这条定律详细研究了测定分子量和原子量的方法,但他的方法长期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由于当时科学界还不能区分分子和原子,分子假说很难被人理解,再加上当时的化学权威们拒绝接受分子假说的观点,致使他的假说默默无闻地被搁置了半个世纪之久,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大遗憾。直到1860年,意大利化学家坎尼扎罗在一次国际化学会议上慷慨陈词,声言他的本国人阿伏加德罗在半个世纪以前已经解决了确定原子量的问题。坎尼扎罗以充分的论据、清晰的条理、易懂的方法,很快使大多数化学家相信阿化加德罗的学说是普遍正确的。但这时阿伏加德罗已经在几年前默默地死去了,没能亲眼看到自己学说的胜利。
阿伏加德罗是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的人。他的分子假说奠定了原子一分子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四卷著作《有重量的物体的物理学》(1837~1841年)是第一部关于分子物理学的教程。
1856年7月9日阿伏加德罗在都灵逝世。
[编辑本段]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伽德罗常数指摩尔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所含的微粒的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般取值为6.023×10^23/mol。 12.000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因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而得名,具体数值是6.0221367×10^23.包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mol.例如1mol铁原子,质量为55.847g,其中含6.0221367×10^23个铁原子;1mol水分子的质量为18.010g,其中含6.0221367×10^23个水分子;1mol钠离子含6.0221367×10^23个钠离子; 1mol电子含6.0221367×10^23个电子.
这个常数可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例如电化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各不相同,但结果却几乎一样,差异都在实验方法误差范围之内.这说明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数据.现在公认的数值就是取多种方法测定的平均值.由于实验值的不断更新,这个数值历年略有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公认的数值是6.023×10^23,1986年修订为6.0221367×10^23.
由于现在已经知道m=n·M/NA,因此只要有物质的式量和质量,NA的测量就并非难事。但由于NA在化学中极为重要,所以必须要测量它的精确值。现在一般精确的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晶体(如晶体硅)的晶胞参数求得。
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
已知NaCl晶体中靠的最近的Na+与Cl-的距离为d 其密度为P 摩尔质量为M
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公式
1mol NaCl 的体积为 V=M/P
而NaCl是立方晶体,四个NaCl分子所占的体积是(2d)^3
1mol NaCl 的个数为 V/[(2d)^3/4]=V/2d^3
所以阿伏加德罗常数=M/2Pd^3
如果P是原子密度,则八个原子所占的体积是(2d)^3
阿伏加德罗常数=M/Pd^3
“阿伏加德罗常数”现称“阿伏加德罗常量”
[编辑本段]阿伏伽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1.范围:气体
2.条件:同温 同压 同体积
3.特例:气体摩尔体积
推论:[为理想气体状态下]
P:压强
V:体积
n:物质的量
R:常数
T:温度(开尔文=273+t t为摄氏度)
1. p1V1/T1=p2V2/T2
2.pV=nRT=mRT/M(R为常数)
3.同温同压 V1/V2=N1/N2=n1/n2 ρ1/ρ2=n1/n2= N1/N2
4.同温同体积 p1/p2=n1/n2=N1/N2
5.同温同压同质量V1/V2=M2/M1
6.同温同压同体积m1/m2=M1/M2
[编辑本段]阿伏伽德罗计划
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以存放于法国巴黎的由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千克原器为“千克”的标准。不过德国一家科研机构最近宣布,借助一个“完美硅球”,科学家正尝试重新定义“千克”。
德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介绍,该机构和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联合进行的“阿伏伽德罗计划”已经获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制成了由硅28构成的一个完美球体。科学家希望借助这个硅球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
据德国媒体报道,现有的由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千克原器存放于法国首都巴黎,但它已“神秘地”比原来轻了50微克,给从事科学研究和数据统计等精密工作的人带来不少麻烦。
“阿伏伽德罗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精确测算出“完美硅球”内究竟有多少个原子,从而在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即一摩尔任何物质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中获得新的突破,进而将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回归到与恒定常数相关的定义中,而不是依靠一个“原器”,或者其他什么会变化的东西来计量。
德国等国科学家制造的这个“完美硅球”球体非常接近理想球体,由球体中心至表面任何一点的距离误差不超过3千万分之一毫米。这个球体的直径大约为10厘米,它的99.99%是由硅28构成的,晶体结构近乎完美。

 

历史上7月9日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 7月9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1085年 北宋理学家程颢去世
1249年 日本天皇龟山天皇出生
1582年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逝世
1701年 法国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时代的政治人物让-弗雷德里克.菲利波出生
1781年 “火车之父”史蒂芬逊诞辰
1791年 德国图书馆学家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诞生
1816年 阿根挺独立
1843年 神经组织学家和病理学家戈尔季诞辰
1847年 中国武术家黄飞鸿出生
1856年 著名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逝世
1858年 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诞生
1888年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出生
1894年 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出生
1900年 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组成联邦
1905年 我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开始拍摄
1910年 有关耶路撒冷陷落的古代记录被发现
1911年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出生
1916年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出生
1919年 曹锟、吴佩孚向段祺瑞宣战
1922年 中共成立旅欧支部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1929年 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创建
1932年 洛桑会议决定停止德国赔款
1933年 英国伦敦脑神经学家奥利佛.萨克斯
1935年 杜重远被判刑
1938年 三民主义青年团(三青团)成立
1947年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1949年 中共希望与美国建交
1950年 乌克兰政治人物维克多.费奥多罗维奇.亚努科维奇出生
1958年 80年代香港自由搏击的拳手郭华强出生
1960年 香港魔术师程广生出生
1962年 邓子恢谈“包产到户”
1965年 日本漫画家高河弓出生
1969年 香港作曲家雷颂德出生
1970年 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逝世
1971年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9年 香港女歌手、模特儿官恩娜出生
1980年 台湾演员李威出生
1981年 泰国运动员,模特儿和演员帕莉亚出生
1983年 香港艺人曾爱媚出生
1985年 我国与玻利维亚建交
1986年 中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1988年 我国与卡塔尔建交
1998年 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正式成立
1999年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
2000年 帕劳——宪法日
2002年 非盟首届首脑会议开幕
2005年 中国作家陆文夫逝世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1856年7月9日 著名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逝世


历史上7月9日是什么日子

7月9日星座

2025年7月9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