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884年7月13日是什么日子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逝世

884年7月13日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逝世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逝世


黄巢

黄巢(?~884),汉族, 唐末农民起义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黄巢生平
“起义”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1],进士不第,曾组织盐帮,与朝廷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黄巢军最初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转攻山东、河南等地,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进逼汝州(治今河南临汝)。
乾符三年九月,攻克汝州,杀唐将董汉勋,俘汝州刺史王镣,直指东都洛阳。王镣是宰相王铎堂弟,王镣为王仙芝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表示愿意接受“招安”。是年年底裴偓诱降王仙芝,愿授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之职,黄巢坚决反对,大骂仙芝“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2]随后以杖击伤仙芝头部,头破血流,其众喧哗不已。招安不成,蕲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不久两军分裂,三千余人从仙芝,仙芝乃大掠蕲州,黄巢引兵二千北上。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今山东郓城),杀节度使薛崇。三月,又破沂州。
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昌),王、黄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方),不久又分兵,仙芝转攻郢州,唐朝招讨副都监杨复光再次诱降,仙芝遣尚君长、楚彦威等人洽降,中途为唐招讨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贪功,妄报战胜,尚君长等人移送长安被杀,仙芝大怒,降敌之事再次未遂。朝廷以宋威“杀尚君长非是”,镇压“无功”,解除其兵权,擢升曾元裕为招讨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
乾符五年初,王仙芝军攻破荆南(今湖北江陵)罗城,由于沙陀兵援军到达,焚掠江陵而去,转至申州。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曾元裕部斩杀,余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县)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转战黄淮流域,又进军长江下游一带。
转战江南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黄巢军进攻汴(今河南开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二州,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所阻,转攻卫南(今河南滑县东北)、叶(河南叶县)、阳翟(河南禹县)等地,朝廷征调义成兵三千人守卫东都附近的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武牢等地,河南一时势壮。黄巢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今属福建),转入广东。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广州,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广西桂林),控制岭南,自称“义军都统”,并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之一,
唐未,阿拉伯人在制造叛乱,如: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肃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标点本,第一册第253 页)载:“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标点本,第十五册第7062 页)载:“癸巳,广州奏:大食、波斯围州城,刺史韦利见逾城走,二国兵掠仓库,焚庐舍,浮海而去
黄巢军队在广州进行了平叛镇暴,有一定历史意义
由于岭表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患瘴疫死者,诸将“劝请北归,以图大利”,农民军士气低落,黄巢乃决意北还。是年自桂州编木筏,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北向襄阳。唐廷得知黄巢将北上,遣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统兵十万屯驻潭州(今湖南长沙),“以塞岭北之路,拒黄巢”。此时农民军连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阳),抵潭州城下,李系惊恐,紧闭城门。黄巢挥兵力战,一日而下潭州,唐军十万人血染湘江。
尚让乘胜追击,以五十万军进逼江陵,王铎奔襄阳(今属湖北襄樊),黄巢兵不血刃占据江陵,北趋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之于荆门(今湖北荆门),俘斩十分之七八,黄巢与尚让收余众渡江东走,这时刘巨容以“朝廷无信”停止攻势,曹全晸正要渡长江时,朝廷命泰宁都将段彦谟代曹全晸为招讨使,全晸攻势亦止,段彦谟杀宋浩及其二子。诏任命段彦谟为朗州刺史。黄巢转掠江西,饶(治今江西鄱阳)、信、池(治今安徽贵池)、宣等十五州。
广明元年(880年)三月,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黄巢,黄巢退守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张璘乘胜进军,五月,黄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饶)。春夏之际,岭南大疫,黄巢军兵力损失惨重,“死者十三四”,张璘穷追不舍,黄巢佯降,又贿张璘大量黄金,恳求他手下留情,高骈上奏朝廷,声称黄巢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
宰相卢携以朝廷名义,遣散了诸道唐兵。黄巢得知唐诸道兵已北渡淮河,立即与高骈绝交,五月时又北上,乘胜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张璘于信州战死,六月,相继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贵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和宣州等地,七月强渡长江,兵势甚盛。
广明元年(880年)八月,黄巢军击败曹全晟,渡过淮河,淮北相继告急。高骈慑于其威势,坐守扬州(今江苏扬州),保存实力。各州县望风而降,十月,黄巢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入颍州(治今河南阜阳)、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徐州(治江今苏徐州)、兖州(治今山东兖州)。十一月,黄巢至汝州,十七日攻下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十多天后从洛阳挥兵西进,仅激战六日,十二月初三,攻下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初四攻下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后抵霸上。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逃奔四川成都,田令孜恐僖宗见责,独归咎卢携,贬卢携为太子宾客。卢携仰药死。
称帝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迎接黄巢大军进城,“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群众达百万军,入城后,军纪严明,闾里晏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列席欢迎。广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原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罢之,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不久,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秦妇吟》言:“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入长安,齐军暂时撤出,驻军霸上,唐军入城后烧杀掳掠,不得民心,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3]。这一次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黄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让唐军有喘息机会,黄巢说到底只是一般流寇气息,军队所过之地,只顾著吃粮,极少建设,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败亡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王重荣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军助唐,率兵一万余人南下,齐军大将赵璋战死,华州、兰田相继失守。黄巢于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长安,逃入商山,沿途抛弃黄金珠宝,唐军争宝竟不急追。后以齐将孟楷为先锋,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军守将秦宗权战败投降,六月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遭遇刺史赵犨顽强抵抗,大小数百战,始终未能攻拔其城。齐将孟楷挺进河南途中,中俘牺牲。
黄巢闻知孟楷遇害,大怒,部队屯于溵水,“掘堑五重,百道攻之”,誓为孟楷报仇。为了应付全军粮食,黄巢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4][5][6]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啖食数十万人。唐军在陈州附近的西华(今天河南境内)大败黄思邺,齐军退军故阳里(今淮阳北部)。陈州之围遂解。黄巢引兵向汴州行进,尚让以五千精锐直逼大梁(今河南开封)。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万,自河中南渡,连败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黄巢只好转战山东。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的手下李谠、葛从周、杨能、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等投降朱温;而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遇李克用于封丘(今河南封丘),时遭大雨,黄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兖州,“克用军昼夜驰,粮尽不能得巢,乃还。”[7]。六月十五日,武宁节度使时溥派李师悦率兵万人,与降将尚让紧追其后。
是年六月十七日(7月13日),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为部下林言所杀[8][9](一说自杀[10],也有黄巢最后出家的说法[11])。清代学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
尾声
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嗜好滥杀无辜,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又缺乏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击败。黄巢从子黄浩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战争结束。
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甯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另有黄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问“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12]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临刑前,执法人员可怜这些妇女,让她们喝醉后再执刑,女孩们边哭边喝,不久在醉卧中受死,独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从容就死。黄巢乱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的国祚。
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建国号为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论及:“……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区。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
[编辑] 注释
1. ↑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 ↑ 《资治通鉴》巻第二百五十二
3.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载:“贼露宿霸上,调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4. ↑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5.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6. ↑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
7.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
8. ↑ 《旧唐书•黄巢传》:“黄巢入泰山,徐帅时溥遇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僖宗纪》、《时溥传》、《桂苑笔耕录》、《北梦琐言》、《新唐书•时溥传》、《资治通鉴》,以及方积六《黄巢起义考》均从其说。
9.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称,“黄巢带着—些家属逃入泰山,外甥林言杀黄巢、黄邺、黄揆及这些人的妻和子,取首级要到时溥处献功,路上遇唐兵。唐兵杀林言,取林言和黄巢等人的首级献给时溥。”
10. ↑ 《新唐书•黄巢传》:“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11. ↑ 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言之。”陶榖《五代乱离记》:“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同样的说法另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王明清《挥麈后录》以及刘实之《刘氏杂志》。
12.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
黄巢杀人辨
江帆
文章来源:历史知识
思想乌有之乡:2007-11-20
近读“乌有之乡”张宏良先生大作《灵魂救赎的革命与暴力失衡的悲剧》,文中谈到一种妖魔化伟大历史事件及其领袖人物的文化现象,他称之为“七杀碑”文化、刽子手文化。话说明末清初,入川的清军几乎杀光了四川人,300多万四川人被杀得只剩下一万多人。为了把杀光四川人的罪行推到40年前就已战死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头上,就有人编造了所谓的“七杀碑”,把张献忠的话“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篡改为“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把张献忠妖魔化为杀人魔王。后世历代御用文人学者为掩饰反动集团对人民的残暴屠杀,无不仿效编造“七杀碑”的手法,“七杀碑”也就成为中国刽子手文化的经典。其实,这种“七杀碑”文化、刽子手文化由来已久。对于“黄巢杀人”,又何尝不是如此!1981年本人在《历史知识》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小文章,或可作为民间观点的补充、史料的佐证以及对“七杀碑”故伎重演的回应,故在这里将旧文重发。
黄巢杀人辨
我的家乡,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谚:“黄巢杀人八百万,错杀凡间半个人。”何谓“半个人”?据说黄巢所杀的人中,大都是该当死罪的“妖孽”,只有一个怀孕的妇人,她本属于该杀之列,由于她被杀了,腹中所怀的胎儿也就跟着屈死了。这个还未出世的无辜的小生命,就算是被错杀的那“半个人”。这首民谚的意思说得很明白:“黄巢杀人八百万”,多则多矣,然而,几乎没有错杀的。
当然 ,无论是“八百万”之多,抑或只是“半个人”,都不过是民谚中夸张手法,而且传说也不足为凭。但这首民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爱和憎,反映出历代劳动群众对黄巢和“黄巢杀人”等历史问题所作的形象而公正的评价。
与劳动群众的这种看法相反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和那些“清高通达”的士大夫。他们总是恶毒诬蔑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对“黄巢杀人”也大肆渲染,横加诽谤。唐禧宗时的宦官杨复光攻击黄巢起义军说:“毒流万姓,盗污两京。”当时,剑南西州节度使高骈也诬称黄巢是“以焚劫为良谋,以杀伤为急务”。新、旧《唐书》,都是把《黄巢传》置于全书的末尾,与安禄山、史思明等“逆臣”的传放在一起。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加以贬斥,黄巢义军在历史上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资治通鉴》上说王仙芝、黄巢起义时,“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当黄巢统率义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安那一天,民众“夹道聚观”。当时尚让代表义军出来向市民讲话,大意是:“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但安居无恐。”而且义军“见贫者往往施与之”。这些事实批驳了所谓“毒流万姓”之类的无耻谎言。
据《资治通鉴》记载,黄巢义军初入长安时,“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镇压的主要是少数的皇室贵族、达官豪富。黄巢建国称帝时在颁布的政令中说:“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这有力说明,黄巢义军对待唐朝廷中的旧官吏,也是比较谨慎的,采取了有所区别的政策。当黄巢义军退出长安重又攻入城后,“怒民(实指大地主、大商人)之助官军”,曾采取某些镇压措施,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所谓“洗城”之说,实属夸大。
黄巢义军攻入长安时,晚唐著名诗人韦庄正在长安应举。他是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事后,他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就真实反映了黄巢义军占领长安时的情景。尽管《秦妇吟》诗中攻击黄巢义军,而在叙述黄巢义军重新攻占长安前后的那些诗句中,除了写战役之后城里缺粮的情形外,并没有什么“洗城”之类的描写。相反,韦庄倒是认为唐王朝的“官军”的抢劫远比黄巢义军更甚。诗人借一老翁之口说:“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就连官修的史书也不得不承认唐王朝的“官军”惟以奸淫剽掠、残害民众为事,纪律坏极了。《资治通鉴》上说,“官军”第一次反攻长安时,“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新唐书》上也说,黄巢义军退出长安后,封建割据势力的方镇兵曾“互入掳掠”。由此看来,“以焚劫为良谋,以杀伤为急务”的,倒正是唐王朝的“官军”,而不是黄巢义军。
当然,我们也无须讳言,黄巢义军也杀了一些人。这当中也可能避免不了有误杀或滥杀的现象发生。过去,有人曾断定,黄巢义军的杀人纯系“子虚乌有”;或者对此避而不谈。这都是不足令人信服的。
我们既反对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恶毒诬蔑;同时,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对于历史,还是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态度。
(原载《历史知识》双月刊1981年第6期)
黄巢诗集
全唐诗著录三首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据说,这是黄巢8岁的时候搞出来的.他父亲,在院中吟诗到第一句,8岁的黄巢,就接着他父亲的头,脱口而出,诗才敏捷,让其父惊异不已。才那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难怪他后来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 西风”点明节令 ,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 ,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 ,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 ,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 ,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迈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志愿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汇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实,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为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故事也设定在这个年代。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赏析: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生死之谜
是自杀还是他杀?
公元874年,生于冤句的盐贩黄巢起兵造反。仅用5年时间,就攻入长安。
不久,这个以为百姓谋生存为名而起义的英雄,就宣布称帝,国号大齐。他迫不及待地占有了唐僖宗留下的大明宫所有留在宫中的美女,过起了春风得意、歌舞升平的生活。
此时一场危机正向他步步逼近。在唐朝军队的反攻下,黄巢被迫逃亡山东。他带领着残军逃至泰山脚下时已疲惫不堪。
然而,关于黄巢的最后结局,千年来却众说纷纭。令人疑惑的是,在记述唐代的正史中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黄巢是被他人所杀,另一个却说是自刎而死。
新唐书:黄巢是自杀
《新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兵败狼虎谷时对外甥林言说,你拿上我的首级去献给唐朝,那么你还可以求得富贵!林言不忍心杀黄巢,于是黄巢自刎。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守诚介绍,黄巢自刎也没有死,随后林言斩下黄巢的首级,去投奔唐军。结果半路上就被沙陀人杀掉。然后沙陀人把黄巢和林言的首级献给唐廷。
《新唐书》成书于宋代。而在这部书之前的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编成,后世为了加以区别,把五代时期编撰的《唐书》称为旧唐书,而将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所编撰的这部称为《新唐书》。
专家介绍,《新唐书》修撰的时代则较为安宁,因此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此时得到了征集和整理。
不过,阎守诚质疑这种说法,他认为,黄巢战斗了一生,怎么可能最后把自己的脑袋送给别人去请功?再者,林言即使拿上黄巢的首级投奔唐军,他也不可能讲出来“这是黄巢送给他的”。而且不久林言也被杀。那么黄巢和林言的对话是如何传出来的?此说不符合常识。
旧唐书:黄巢被外甥杀害
《旧唐书·黄巢传》中对于黄巢之死有如下记载:“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不仅如此,《旧唐书》的《僖宗纪》、《时溥传》和《资治通鉴》、《桂苑笔耕录》、《北梦琐言》等其他书籍也都有着同样的记载。
难道黄巢不是自杀,而是死于外甥林言之手?
林言是黄巢的外甥,是黄巢身边一名重要将领。在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曾经选择500个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部队,叫做控鹤。实际上就是禁卫队,并且黄巢任命林言为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军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守诚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从基本的事实看,是林言拿着黄巢的首级投降唐军,这个事实是不可抹煞的。一千多年来,林言就这样一直背负着卖主求荣,杀害娘舅的罪名。敦
煌文献另说:被贴身大将杀害
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洞窟。这个石窟就是敦煌莫高窟。令唐史学家没有想到的是,在敦煌残卷中竟然透露出了黄巢死因的蛛丝马迹。
敦煌文书里有一件《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写道: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于西川进头。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守诚介绍,尚让是黄巢最主要的助手,起义军二号人物。尚让早年随王仙之起义。后来王仙之牺牲以后尚让就率余部投奔了黄巢。黄巢打下长安以后任命了四个宰相,尚让是首席宰相。
公元884年5月,黄巢在今河南中牟西,遭沙陀骑兵突袭,牺牲万余人。在此危急关头,尚让却率万人投降唐廷。
有推测,尚让很可能在混战之中将黄巢杀死。这个战报被立即飞报朝廷和作战军队,这一情节就被记载在《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中。
各类记载针锋相对:或者黄巢逃过一劫?
唐代学者崔致远所著的《桂苑笔耕录》中记载的信息说明,唐将时溥是引诱黄巢起义军当中投降的将领把黄巢杀死的。
令人疑惑的是,如果当时有人杀死黄巢,必定立下大功。即便是作为帮凶,其名字也会名扬四海,并为各种史书所记载。但关于尚让杀黄巢的说法,在迄今发现的史料中的记载只有一处。
在宋朝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中曾经提到,若说杀黄巢于狼虎谷,献首于徐州,两地相距约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当时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就没有与黄巢状貌类似者。
如此看来,很有可能在狼虎谷中被林言杀死的只是黄巢的替身。
宋人刘是之的《刘氏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这个人就是黄巢。更为传奇的是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记载说,“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在这些史料中,虽然黄巢起义军在山东狼虎谷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时黄巢并未身死,他用金蝉脱壳之计瞒过唐朝追兵的眼睛,在逃出狼虎谷的残军中依然有黄巢的身影。
有说黄巢出家为僧
王明清的挥尘录后录卷五说: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西京是河南省洛阳市,那么张全义为何会在众多的僧人当中认出黄巢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守诚介绍,张全义曾经参加过黄巢起义,后来又投靠朱全忠。如果黄巢在狼虎谷没有死,而是逃往洛阳出家为僧,张全义统治洛阳30年之久,他与黄巢相遇的机会应该很大。
那一天,笃信佛教的张全义到寺庙中礼佛,他无意中发现对面来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看去,他大吃一惊。四目相对,黄巢的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张全义脸上的惊奇,而是面色平和,拂袖而去。
也许此时张全义的心中既惊诧又疑惑,但对于黄巢的身份,作为太守的张全义不难确定。难的是性格复杂的张全义始终保守这个秘密,直到把它带进坟墓。
也许如《新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7月13日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一代枭雄的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
也许如后世的传说,黄巢从狼虎谷侥幸逃脱后,数年之后,他从洛阳来到宁波雪窦寺,潜心修习佛法,并成为一代高僧。年迈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桥上独倚栏杆,细细品味着风云岁月,冷眼旁观着纷乱的天下,等待着大唐帝国叹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落日一般融入东去江水的尽头。
黄巢墓葬
山东莱芜市圣井乡祥沟村有一棵名为“将军树”的古槐,传说就是这棵树下曾留下黄巢的足迹。
根据新、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确信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于是,大唐官员们在他的身死之处建了一块石刻,标明这位造反者的葬身之地,以警醒世人。
然而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很多书籍中却另有说法。他们相信黄巢没有死于狼虎谷,而是逃脱之后死于他处。清代学者聂剑光所著的《泰山道里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泰山道里记》所记载的黄巢墓。此地与狼虎谷相距几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黄巢尸骨的埋葬地,那么则证明黄巢真的没有死于狼虎谷。
黄巢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端午“插艾草”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黄巢死后,唐军残忍屠杀了他全家

 

历史上7月13日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 7月13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884年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逝世
1793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马拉逝世
1881年 济南教案发生
1900年 盛宣怀出卖粤汉铁路权利
1900年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烧杀抢掠
1904年 西伯利亚铁路竣工
1914年 章文晋,中国外交家,前中国驻美大使
1919年 英国飞艇往返飞越大西洋成功
1924年 反帝运动大联盟成立
1927年 中共决定从国民政府中撤出
1930年 首届世界杯足球赛开幕
1936年 陈济棠下野,两广事变结束
1942年 美国影星哈里森.福特出生
1944年 中共对大资产阶级及英美资产阶级的政策
1946年 毛泽东、朱德致电李、闻家属
1947年 美国发现一批恐龙化石
1950年 东北边防军组成
1954年 知名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逝世
1956年 宝成铁路全线接轨
1956年 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1961年 作曲家勋伯格去世
1970年 国民党将领盛世才逝世
1973年 国务院决定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4年 亚诺.特鲁利,意大利F1职业赛车手
1976年 汤加丽,中国女模特
1979年 全国高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1年 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召开
1983年 陈镛基,台湾旅美棒球选手
1984年 电影制片人,导演司马瑞东出生
1985年 百多位著名歌星为非洲灾民进行募捐
1989年 早安少女组6期成员之一道重沙由美出生
1990年 盛宣怀出卖粤汉铁路权利
1994年 市委书记张鸣岐夜察灾情以身殉职
1998年 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
2000年 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国防部长科恩
2001年 北京申奥成功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884年7月13日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逝世


历史上7月13日是什么日子

7月13日星座

2025年7月13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