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1897年10月5日是什么日子 中国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虞宏正出生 (1966年去世)

1897年10月5日 中国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虞宏正出生 (1966年去世)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虞宏正出生 (1966年去世)

虞宏正,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国家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还长期从事胶体化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工作,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虞宏正,字叔毅。1897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幼年曾在广州、南京、上海读小学及中学。时值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民不聊生的岁月,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立志发愤图强、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并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天津棉业专科学校任教,1923年1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助教、讲师。1924年任教于北京农业大学,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讲师。由于他成绩优异,1926年被破格聘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时年仅29岁。1927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农科教授,1928年10月起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29年代表中华农学会出席日本农学会年会,并宣读了论文《中国土壤分类》。在北京大学任教的8年中,他除了为各系讲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等课程外,还兼任预科主任,并对化学系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实验室的建设等提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深受广大师生赞誉。
1936年,虞宏正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胶体化学部进修,并加入德国胶体化学学会。1937年春受教育部委派,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部进修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后,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放弃在英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于1937年10月回国,参加了民族救亡的斗争。后又随同北京农业大学师生,开展护校西迁活动,辗转来到陕西沔县。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筹办“西北临时大学”,任该校农学院教授。1938年11月被聘为西北农学院教授。直至抗战胜利的7年岁月中,他除了出色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做了大量的有关热力学和胶体化学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1945年5月,虞宏正赴英国剑桥大学胶体科学部进修,11月由英国赴美国,在美国布鲁克林高分子研究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部进修考察。1947年春回国后,京沪多所大学聘请他前往执教,但他深感西北地区十分缺乏专业人才,急需培养物理化学教师,仍留任西北农学院,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多年为几所大学兼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几个月,国民党政府强令西北农学院南迁,同时诱迫一些知名教授去南方高校任教,虞宏正义正辞严地予以回绝。他向学校共产党地下组织表示,“决不跟国民党走,决心同全校师生共患难”。他积极投入护校运动,鼓励一些学生参加支援解放战争的活动,还亲自赴西安营救被捕的爱国学生。他的独生女儿俞建,在他的薰陶教育下,于抗日战争后期,放弃学业从北平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运动,成为一名革命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虞宏正继续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曾多次负责组建新的化学研究机构和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为祖国的大西北、为黄土高原的建设而忘我工作。1954年,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长兼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和陕西分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56年,虞宏正以60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党委委员。在担任行政、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他还参加了人民政权的建设和创建学术团体的社会活动。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山地利用、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科学研究组副组长等职。他还是中国化学会北平分会的首届理事,以后又担任过中国化学会总会理事、陕西化学会理事长,西安科联常委。
虞宏正为发展祖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开拓西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勤奋、严格、诲人不倦,为国家培育了几代专业人才
虞宏正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4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学和教学经验。他素以博学多识、学术造诣高深、教学艺术精湛而受到教育界的赞誉。他一贯对教学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认为“治学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师应通晓本门学科的全貌和发展趋势,对本专业应当有所建树,但只有经过不懈的刻苦努力,方有可能苦尽甘来”。他的一生正是如此实践的,总是虚怀若谷、学而不厌、刻苦钻研。曾先后二次出国进修深造,除了专长理论化学外,对数、理、文、史也有较深入地研究,还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日语、俄语4种外国语言。经他主讲过的多门课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称赞。
在教学实践中,虞宏正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启发式教育。他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课前总是做了充分准备,备课从不局限于几本参考书,而是认真查阅最新资料,经过提炼写入讲稿。他讲课语句简练,条理清晰,论述透彻;从不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他总是先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再展开讨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下结论。还常在重点、难点、疑点上做文章,将比较深奥的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准确严密,同时又妙趣横生,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虞宏正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新的、有争议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增强其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他在教学过程中一贯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法。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进行演示实验,教学生亲自操作和观摩实物或模型;无论教物理化学还是胶体化学,都尽量和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他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热力学公式转动盘”,还经常到实验室或田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和论文研究。他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学生。每当发现学生操作不当时,他总是随时纠正,并讲清楚“不当”和“纠正”的理由,使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还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任何一门科学,不仅应掌握其中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总结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许多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按虞老的指导做了,确实收益很大”。
在教学的同时,虞宏正还十分关心对人才的培养,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他为了多给国家培养一些物理化学人才,总是带病长年奔波于杨陵、咸阳、西安之间,为几所大学讲课。为了尽快提高青年老师的业务能力,他经常利用课余或寒暑假开设新的课程,讲授教学法和做学术报告,还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他得知几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较差,便立即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认真的帮助指导。他不仅经常帮助学生选定研究论文题目,还教导他们要学习《矛盾论》和辩证法,以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并要求做到细致、准确,理论结合实际,为了能使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科新理论、新方法,他常要求学生多学一门外国语,还热心为他们辅导和举办外语学习讲座。他多次应邀为师生做“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等政治辅导报告,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启迪教育学生刻苦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因材施教;提倡青年人“冒尖”,鼓励年轻一代大胆探索创新,健康成长。
虞宏正还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而从不计较名利得失的师长。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总是热情接待,百问不厌。就连他患病住院期间,仍抱病接待来访者,还写信指导过多位青年学者。每年请他校阅、审改的科学论文和著作络绎不绝,他总是认真地反复修改,连一个字,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不论耗费多大精力,但从不要求署名或收取报酬。不少人回忆说:“虞老师对青年学子的启蒙和智慧上的开发是无法估量的”。经他亲自教诲和培养的研究生、助手和进修教师众多,毕业后大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成绩。由于他教学育人成绩卓著,1948年西北农学院曾专门举行了庆祝虞宏正教授任教25周年纪念活动。1962年陕西电影公司还为他拍摄了《辛勤教学40年》新闻纪录影片。
对胶体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虞宏正一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早在30年代就在热力学的研究方面写出过具有较高水平的论著,在胶体化学方面也有著述并与石声汉教授等合译了卡布路考夫《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等著作。
他曾三次出国进修和进行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及热力学的研究考察,并访问过多所农业院校、农业实验研究站,收集有关资料三四百种。回国后多次为师生和研究人员做学术报告,热情指导传授新的实验研究技术。50年代后期,他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当前国际上土壤科学发展迅速,数学、物理化学都渗透到土壤科学,形势需要我们向边缘学科迈进”。于是,他提出建立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土壤热力学。并积极筹划,组建起一支研究队伍,亲自为他们介绍国内外热力学在土壤科学方面的应用;同时还拟定了一个研究纲要,要求首先做好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给研究造成一定困难,但他为开创“土壤热力学”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受到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虞宏正在科学研究中主张理论不能脱离生产实际,十分重视科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目睹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贫瘠、干旱多灾,水土流失严重,便一心为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而努力。他领导组织科技人员,认真规划,调查研究,开展了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做出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虞宏正在50年代就注意把自己的专业渗透到各有关应用学科中去。在他主持下,开展了新型细菌肥料的研究,微生物固氮,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地方病与生化微量元素的研究等。他还十分关心和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为其积极创造研究条件。例如由李振声主持研究并荣获1986年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的远缘杂交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是在虞宏正亲切关心扶持下而获得成功的。
虞宏正还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进行了开拓工作。1956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承担起组建西北地区农业和化学研究机构的任务。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即现在的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就是由他亲手创建并担任了首任所长。这个所在他亲自主持下,1959年就建起设备先进的可应用于工、农、医的同位素实验室。培养出一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从事资源环境研究的科技队伍。取得了多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他还参加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并担任副院长。支持组建起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参与组织领导全国科协及陕西省和西安市科协的工作。在创建新的研究机构中,他总是认真规划,积极领导,显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今日杨陵地区已成为联合国农业研究中心之一和全国第一个农业科学城,是和虞宏正的辛勤劳动和组织领导分不开的。
虞宏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将收藏的近千册国内外珍贵图书资料捐赠给国家,7万元遗款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虞宏正是发展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先躯者之一,是人民的教育家、科学家,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他治学严谨、忘我工作,对事业极端热忱,高度负责,求实创新。特别是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大西北农业科学教育事业的精神,赢得了我国科技教育界的敬重。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1987年10月5日虞宏正诞辰90周年之际,由他在国内外的学生和中国化学会等有关单位共同发起,在陕西省杨陵农业科学城举行了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并成立了“虞宏正奖励基金委员会”,用他上交的7万元设立了“化学奖学金”,从1989年起正式颁奖,以促进和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历史上10月5日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 10月5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1582年 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颁布现今通用的公历
1713年 法国哲学家德尼狄德罗诞生
1793年 法国大革命期间废除了基督教
1813年 天理教教主李文成等起义
1897年 中国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虞宏正出生 (1966年去世)
1900年 女作家冰心诞辰
1903年 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军
1904年 清末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去世
1904年 著名画家傅抱石诞辰
1908年 保加利亚独立
1909年 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1910年 墨西哥革命爆发
1918年 罗兰.加洛斯,法国民族英雄(出生于1888年)
1933年 邓中夏,中国共产党工人领袖,在南京雨花台被处决
1934年 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秘密协议,向陈济棠部“借道长征”,为红军突围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1938年 希特勒的军队接收苏台德地区
1940年 新四军黄桥战役取得胜利
1948年 太原战役开始
1949年 我国与罗马尼亚建交
1954年 我国与挪威建交
1956年 郭源治,台湾棒球运动员
1957年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新藏公路建成
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
1960年 黑木瞳,日本女演员
1961年 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代表中尼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两国边界条约
1962年 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五国在巴黎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共同在南半球建立天文台,并命名为欧洲南方天文台
1966年 世界教师日
1968年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
1970年 萨达特接替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统
1971年 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荣逝世
1974年 爱尔兰共和军接连制造爆炸事件
1975年 凯特.温丝蕾,英国女演员
1977年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
1982年 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出生
1984年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1986年 第十届亚运会闭幕
1989年 西藏流亡政府领袖达赖喇嘛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1年 芬兰电脑程序员托瓦兹开发的Linux内核首个公开版本发布
1992年 中共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93年 香港“周大福劫案”首犯在粤落网
1994年 瑞士“太阳圣殿”教成员集体自杀
1998年 桑兰首次公开露面
2006年 廖汉生,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原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原副部长,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1897年10月5日 中国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虞宏正出生 (1966年去世)


历史上10月5日是什么日子

10月5日星座

2025年10月5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